复此经过三十年,唯应岩石故依然。
城南老树朽为土,檐外稚松青拂天。
枕上功名祗扰扰,指端变化又玄玄。
刀圭乞与起衰病,稽首秋空一剑仙。
复此经过三十年,唯应岩石故依然。
城南老树朽为土,檐外稚松青拂天。
枕上功名祗扰扰,指端变化又玄玄。
刀圭乞与起衰病,稽首秋空一剑仙。
萧德藻

萧德藻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¹自南,吹彼棘(jí)²。棘心夭夭³,母氏劬(q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注释:¹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²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³夭夭:树木嫩壮貌。⁴劬劳:操劳。劬,辛苦。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xīn)¹。母氏圣善²,我无令³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注释:¹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²圣善:明理而有美德。³令:善,好。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yuán)¹有寒泉²?在浚(xùn)³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译文: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注释:¹爰: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²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³浚:卫国地名。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xiàn)(huǎn)¹黄鸟²,载³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注释:¹睍睆: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²黄鸟:黄雀。³载:传载,载送。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61-6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64

kǎifēng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xīnyāoyāo shìláo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shìshèngshàn lìngrén 
yuányǒuhánquán zàixùnzhīxià yǒurén shìláo 
xiànhuǎnhuángniǎo zàihǎoyīn yǒurén wèixīn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轻云微月。二更¹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cāng)烟合²。记得歌时,孤记归时节。
译文:云朵轻轻飘,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船刚开始出发。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
注释:京口:古城(今江苏镇江),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¹二更:又称二鼓,指晚上九时致十一时。²孤城回望苍烟合:孤城,指京口。苍烟,灰蒙蒙的雾气。此句意为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巾偏扇坠滕(téng)床滑¹。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xiē)。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²
译文: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细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一觉醒来,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却经常向东南道别。
注释:¹巾偏扇坠藤床滑:巾,指头巾。此句与下句都是描述词人醉酒后的形态。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滑腻,连身子都快挂孤住了。²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所以说“西南”。他这时正任杭州通判,经常来往于镇江、丹阳、常州一带,所以说“东南别”。此句写作者仕宦漂零。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词中写月色朦胧,云彩轻柔。在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刚出发的小船上。从船舱中向来路望去,只见一座孤城笼罩在烟雾迷蒙之中,似梦如幻,歌宴的场景仍在目前。如今醉了,头巾歪在一边,扇子掉在船板上,藤床湿腻,仿佛连人也要滚落下去了,真是醉了。忽然记起来,刚才做了个梦。想把梦境说给人听,身边却无人可说。一叶小舟载着自己在迷蒙的江面上漂荡,不知道漂到何时才能止歇。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这只小船一样,飘飘荡荡,身不由己。何时才能安稳下来呢?何时才能够回到四川老家呢?苏缨评论说,上片最后两句“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最后的“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修辞魅力。“歌”与“归”构成一对矛盾,象征着仕进与隐逸;“西南”与“东南”也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既是写实—因为苏轼是蜀人而游宦江南,故有此语;这也是象征—西南家乡象征归隐,东南游宦象征仕进。四句话,充满了矛盾对立,也含有了表层与深层的多重含义。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21-722页

zuìluò··jīngkǒuzuò--shì

qīngyúnwēiyuèèrgèngjiǔxǐngchuánchūchénghuíwàngcāngyānshíguīshíjié

jīnpiānshànzhuìténgchuánghuájuéláiyōumèngrénshuōshēngpiāodàngshíxiējiāzài西nánchángzuòdōngnánbié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¹浑恐是蓬瀛(yíng)²。
译文: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
注释:¹望中:视野之中。²蓬瀛:蓬莱和瀛洲 。都是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译文: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怡人;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¹香袅(niǎo)似相迎。
译文: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
注释:¹红蕖:红色的荷花。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依稀渐近诛(zhū)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译文: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jī)齿¹我先行。
译文: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
注释:¹屐齿:屐底的齿。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风花¹误入长春苑²,云月长临不夜城³
译文: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
注释:¹风花:指雪。²长春苑:谓皇帝宫苑。此借喻乾明寺。³不夜城:城在今山东文登东北八十五里。此处借喻乾明寺。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未许牛羊伤至洁¹,且看鸦鹊(què)弄新晴。
译文: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
注释:¹至洁:指白雪。新晴:天刚放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更须携被留僧榻(tà),待听催(cuī)(yán)泻竹声¹
译文: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注释:¹摧檐泻竹:谓白雪融化之象。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此篇写作者雪后游乾明寺并在寺中留宿的情景。首联写雪后山光耀眼的奇异感受和诗人至乾明寺赏雪的快意。颔联绘寺中雪景,表示对寺院有此美景的惊叹和爱赏。颈联表白诗人对至洁的白雪的呵护,以及雪后初晴,鸟雀欢鸣充满生机的景象带给诗人的喜悦心情。尾联写作者留连不返,寄宿僧榻,且待卧听融雪之声的情景。

  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

  温庭筠《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马惊门外山如活。”第一句即化用温庭筠、韦庄诗意,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一开头就给人造成强烈印象,起笔不凡。第二句以“阶前屐齿”写“到乾明寺”,以“我先行”,写他对雪景的酷爱——以先赏为快。

  颔联写寺中雪景。岑参即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苏诗“风花意境相仿。”出句写乾明寺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正严冬,梨花不当开,故置一“误”字。对句写乾明寺月光照于上,雪光映于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故说“云月长临不夜城”。

  颈联抒发诗人对雪景的热爱,苏轼《西江月》:“可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未许”句,用法与此相同,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践踏,破坏她的纯洁。“且看”句,是想象雪晴之后,鸦雀戏弄于千树万树梨花间,尤其可人。

  尾联写“遂宿”。前句写留宿乾明寺,后句申说留宿的目的是要欣赏大雪融化之景。雪大,融化时的雪水必多,流动时会发出声响。

  全诗辞情明快,反映了虽在贬斥之中、处境艰危,但诗人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趣依然并不消减的乐观态度。

  此诗算不上苏轼咏雪诗的最上乘,但也不像纪昀所批评的那徉“俗”、“拙”、“不成语”。(《纪评苏诗》卷二十一)这首诗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写景很形象,如同置身于这一银色世界一样。二是感情真挚,特别是后四句,充分抒发了他对这一至净至洁的雪景的热爱,反映出他的生活情趣。由此表现出,他即使在被贬的地方,生活态度仍然是积极的,并不以个人的遭遇介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8-409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4-175
草露前朝事,荆茅圣主封。
草露前朝事,荆茅圣主封。
译文:前朝往事如朝露般逝去不返,尺寸之土是圣明的君主所封。
空传馀竹帛,永绝旧歌钟。
空传馀竹帛,永绝旧歌钟。
译文:斯人已逝传记墨痕空留史册,永远成为绝响的是旧日歌钟。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译文:明镜难再以照出第二个影子,想要究极黄泉又能到达几重。
笳箫最悲处,风入九原松。
笳箫最悲处,风入九原松。
译文:胡笳与洞箫吹到最悲伤之处,似凉风吹进北地九原的苍松。

gōngwǎn--kuàng

cǎoqiáncháoshìjīngmáoshèngzhǔfēng

kōngchuánzhúyǒngjuéjiùzhōng

qīngjìngshuāngyǐngqióngquányǒuzhòng

jiāxiāozuìbēichùfēngjiǔyuáns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