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自怜看到老,未有不归春。
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自怜看到老,未有不归春。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
一烧迷千仞,三开见几秦。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
一烧迷千仞,三开见几秦。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

chūnjǐngshānguīwànchūn--liúchénwēng

wànshānqīngqīngsuìsuìxīnliánkàndàolǎowèiyǒuguīchūn

yúnshùcéngjīngbiéyīnghuāpínyíngdōngtàizhòngzuòtiānmín

shāoqiānrènsānkāijiànqíngōnghuāxiàyǐnréngshìshǎoniánrén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5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
译文:每一朵花都精神抖擞,每一片叶都温润如玉,雨后晴天,花香飘拂,令人陶醉。
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石家锦幛(zhàng)¹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译文:花开繁华,好像石崇的华美帷帐依然光鲜亮丽,在狂风之夜悠闲地倚在墙上,并不收拢她的花瓣。
注释:¹锦幛:锦制的帷帐。亦泛指华美的帷帐。

  蔷薇花,在花中并不岀众。此花花蔓柔靡,援墙而长,故名蔷薇。一名刺红,其茎多刺,花单而白,香气馥郁,开时连春接夏,用以结为屏幛甚佳。诗人正是抓住了蔷薇花的特点来写的。

  开始,并没有具体写花形、花色,而从花的气质来写,一句“朵朵精神”四字写出了蔷薇花不同于其它花之处,接着一个“柔”字写出了它的特点,攀援之可能,正是花朵艳丽、枝叶柔软。具有点睛之笔,并为后面出现的典故打下了伏笔,用笔之精炼,构思之巧妙,可见一斑。

  第二句,诗人转笔到花的香气。雨住天晴之后,蔷薇花香气拂面,一个“醉”字,点出花香之重,使人如醉酒一般。真使人如痴如醉一般。进一步写到了蔷薇花的特点,而不只是停留在花的外形上。

  第三句,诗人用典。“石家锦帐依然在”,石家锦帐,典出《世说新语·侈仗》。王君夫(恺)作紫丝布障碧绫四十里,石崇作锦帷帐五十里和王恺争奢斗豪。诗人此时浮想联翩,由蔷薇花蔓靡援墙而长,想到古代的锦帐,运用典故,使诗的意境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一句实际上是一启始句。一个“闲”字,突出写蔷薇花不怕狂风,不怕黑夜,仍然开放,倔强性格特点。石崇等人作锦帐以御敌,那么今天,蔷薇花不也可以作成锦帐吗?欲说已止,令人在欣赏到花的特点之后,余味无穷。

  杜牧此诗,从花写到史实。抓住花的几方面特点来写,结合用典,语气朴实无华,表达了诗人感慨万千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0《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主编:李文禄刘维治 1990年8月第1版

qiángwēihuā

 tángdài 

duǒduǒjīngshénróu qíngxiāngzuìréntóu 
shíjiājǐnzhàngránzài xiánkuángfēngshōu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地胜¹²尘事³,身闲念岁华
译文:身处景物美好的地方,能使人忘却纷扰的凡尘俗事;身心悠闲时,便会记挂起四季的美好景物。
注释:¹胜:风景优美。²遗:忘也。³尘事:世俗交际之事。⁴岁华:年华,亦指美好景物。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¹花。
译文:晴朗的夜空中,风儿吹过竹林;深夜时分,清朗的月光映照在花儿上。
注释:¹当:对,映照。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石乱知泉咽,苔(tái)荒任¹径斜。
译文:山泉在乱石中流淌,声音幽咽。小路斜斜,上面布满了苔藓。
注释:¹任:任凭。
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陶然¹(shì)²琴酒,忘却在山家。
译文:我无比畅快地寄情于琴韵酒兴,忘记了自己身处深山人家。
注释:¹陶然:舒畅快乐的样子。²恃:倚赖。

  首联“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遗”字极佳,与诗题“自遣”相互呼应,与下文中的“念”字形成掎角之势,暗寓诗人面对春秋代序,生发出迟暮之感的喟叹。

  颔联与颈联主要描写春日的宁静之美。神秘的夜幕下,万籁俱寂的大自然宁静却不死寂,它有泉声、风声,亦有月光的流动,它与白日一样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任”字有气韵,一写听任自然之妙,二写诗人的萧散和闲适。

  尾联“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陶然幽居“恃琴酒”,可以暂时忘却红尘俗事。“忘却在山家”,表面上看,诗人摆脱了世事纷乱,从而内心从容、恬静、舒适、安详。

  这首诗层次分明,围绕诗题层层展开。诗中虽处处见隐者风貌,然诗题中“自遣”二字却暴露出诗人并非甘心情愿地置身红尘之外,景物的幽静更彰显心境的苍凉。竹影风声,月夜花香,幽泉潺潺,径斜苔荒,在幽境与琴酒间颇有悠然自得之趣。但因“地胜”而暂忘“尘事”,因“琴酒”而“陶然”山家,这种“自遣”是所谓举杯浇愁,并非真能超然物外。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著.李商隐集 (第二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第2版:第80-81页
2、 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68页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边城寒早。恣(zì)骄虏(lǔ)¹、远牧甘泉丰草²。铁马³风,毡(zhān)(qiú)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¹⁰江表¹¹。叱(chì)¹²群议,赖寇公¹³力挽,亲行天讨¹⁴
译文:北方的边塞,寒冬来得早。横行的辽兵,入境侵扰。披着铁甲的战马在寒风中嘶吼,纷飞的大雪中到处是辽军的铁蹄毡袍,使我北国一片纷纷扰扰。朝廷无计退敌,欲逃往南方。多亏寇相国力排众议,使皇上御驾亲征把辽兵征讨。
注释:喜迁莺:词牌名。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起于唐 ,长调起于宋 。又名“早梅芳”“春光好”“烘春桃李”“万年枝”“燕归来”“鹤冲天”等。幸:指帝王驾临。澶(chán)渊:古代湖泊之名,也叫繁渊,故地在今河南濮阳县西。这里是指澶州郡,因澶渊得名。¹恣骄虏:指恣意骄横的辽兵。²甘泉丰草:甘美的泉水和丰茂的牧草。这句是说辽兵入侵宋朝边境。³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⁴嘶:马鸣。⁵毡裘: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⁶凌雪:冰雪。⁷云扰:像云一样地纷乱,比喻社会动荡不安。⁸庙堂:指朝廷。⁹折冲:折还敌方的战车,意谓抵御敌人。后亦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¹⁰坤维:指地的四角,即偏远的地方。¹¹江表:即江南。¹²叱:怒斥。¹³寇公:指当时的宰相寇凖。¹⁴天讨:指皇帝秉承天意亲自出兵讨伐。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缥缈。銮(luán)(lù)¹动,霓(ní)(jīng)龙旆(pèi)²,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³,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qiú)难保。虏情慑(shè),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译文:好一派雄伟气象!皇上的车驾迤逦上路,霓旌龙旗像云一样把我皇围绕在中央,大军直指澶渊城。旭日把禁军的金戈衬得寒光闪闪,彩云把皇帝的黄伞映得富丽堂皇,清冷的拂晓,大军渡过黄河。看到君王驾到,军民喜上眉梢,一箭射死敌将,大军喜气洋洋。敌人心怀恐惧,来书请求讲和,双方订立盟约,从此保我边疆。
注释:¹銮辂:皇帝的车驾。²霓旌龙旆:画有云霓和龙形的的旗帜,皇帝的仪仗之一。³黄伞:皇帝出外的一种仪仗。⁴六军:泛指宋朝的军队。⁵狄酋:敌人的首领。这里指宋军射死的辽军大将。⁶慑:恐惧的意思。⁷誓书:盟约,指宋辽双方的和议。

  澶渊之盟距李纲时期有一百多年,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处。宋钦宗时金国对大宋的侵略无异于当年辽对宋的侵略,且又过之。李纲在词中叙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对当朝皇帝进行讽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希望皇帝能从真宗幸澶渊的史实得到启示,振作起来,抗金卫国,不要一味怯懦逃跑。

  首句“边城寒早”。从边境自然气候的早寒,烘托战争威胁之严重。骄横恣肆的胡虏,竟敢远来侵占中国甘美的泉水,丰茂的草原,“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敌人的铁骑纵横,他们披着毡裘,冒着大雪,使一方国土受到严重的骚扰。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庙堂,指朝廷。折冲,指抗击敌人。坤维,地的四角。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兵大举入侵,“急书一夕凡五至”,真宗惊慌失措,无计抗击辽兵,召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凖力主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感到很为难。参知政事江南人王钦若主张驾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主张驾幸成都。成都远离汴京,故说“坤维”,即地角之意。不论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张放弃中原,包括汴京在内。把辽兵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真宗问寇凖:到底怎么办?寇凖答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奈何……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宋史·寇凖传》)真宗不得已,勉强同意亲征。真宗到澶渊南城,群臣畏敌,又请求圣驾就此驻扎,不再前进。又是寇凖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真宗乃渡澶渊河(即“径渡大河清晓”),直达前军。所以李纲满怀热情地写道:“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亲行天讨”就是天子代表上天亲自讨伐有罪的人。此指抗击辽军。“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对真宗亲征澶渊,李纲在词中极力夸张、铺叙,热情地、形象地描绘了天子御驾亲征的仪仗之盛,威仪之大,恰与钦宗、高宗的畏缩逃跑构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从侧面对当朝皇帝作了委婉的批评。“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皇帝亲征,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大大振奋了民心,宋辽两军在澶州对峙,当辽国统军挞览出来督战时,被宋军用弩箭射死,挫败辽军。于是,“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宋辽议和,互立誓书,订立“澶渊之盟。”

  作者对寇凖功绩的赞扬,是希望能有像寇凖这样的忠臣力挽狂澜,也寄托着他的自勉和身世之感。他对真宗的歌颂,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激励,因为曾御驾亲征的真宗,比起一味逃跑的皇帝毕竟大不相同,结果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
1、 王宏斌 孙克强.诗说中国五千年(宋辽金元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19-120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06-207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东风吹碧草¹,年华换、行客²³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míng)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译文:春天的风,吹得遍野碧绿绿的,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本该好好欣赏一番,但此时的我,只不过一贬客,奔波在赴杭州的水路里。看到吐露着未开的蓓蕾,柳树焕发出嫩绿的新芽,这无边春色却闹的人一番着沧。是因为心里乱了!乱得连春色也沧起来了。一路回首北国,只见云雾暗淡,东望征程,又是江水悠悠,没个尽头,怎么能让人痛快起来呢。半山的斜晖,两岸笼罩的暮霭,驾着一叶扁舟,远处传来数声牧童的横笛。不管眼见的还是耳听的,都让人心烦。
注释:¹东风二句:意犹《望海潮》其三:“东风暗换年华。”²行客:行人,出外作客之人,游人。³老:喻旅途之苦。⁴沧洲:水滨,隐者所居。⁵恼人春色:唐罗隐《春日叶秀才曲江》诗:“春色恼人遮不得,别愁如谑避还来。”五代魏承班《玉楼春》:“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遍。”宋王安石《夜直》诗:“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恼人:撩拨人,惹人烦恼。⁶还上枝头:表面上写梅吐蕊、柳焕芽的春色爬上枝头。其实是写恼人的心情,涌上心头。⁷暝烟:傍晚的烟霭。⁸横笛:竹笛,古称“横吹”,对直吹者而言。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或云: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之所赋者。”《太平御览》卷五八。⁹一叶扁舟:谓小船。北周瘐信《哀江南赋》:“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白氏六帖》:“古者观落叶以为舟。”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青门¹同携手,前欢²记、浑似³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qiàn)说与,生怕人愁。
译文:在城门口相互携手,共同回忆过去的欢愉,扬州的往事浑似梦境一样。谁能体会到我在南郊的道路上回望你所在的方向时内心思念你的愁苦?我想来,天再长,地再久,也总有个尽头的时候,可我的恨却怎么也消不了啊!我想把这恨说给别人听,可担心别人也会被愁坏的。
注释:¹青门:汉代长安城门。《三辅黄图》卷一:“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青色,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此处借指汴京城门。²前欢:昔日的欢娱。³浑似:浑似,全似。⁴梦里扬州:扬州的往事如梦一样。语本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秦少游有《梦扬州》词,记在扬州的冶游,结云:“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⁵南陌(mò):南郊的道路。泛指城郭,此指分手的地方。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此指汴京郊外。⁶西楼:此指恋人。梁瘐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后多指女子所居。宋李清照《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⁷算天长四句:化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⁸倩人:请人、托人。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怀念昔日青楼旧好的词,实际上应是怀念同时遭贬谪的友人。

  上片主要写贬谪途中的孤单凄苦及烦乱的心绪。万物勃兴的春天本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充满希望和信心。但这在身处逆境的作者眼中,却完全失去了光彩,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开头三句写作者目睹春天的到来,感叹时光流逝,担心自己将终老贬所。这自然是悲哀的,因此在他眼中,梅红柳绿的大好春光包就变成“恼人春色”了。但这种烦恼躲不掉,摆脱不开,心烦意乱,伤感倍增,觉得“随云”“逐水”都无出路。最后四句写夕阳含山,暮霭沉沉,身处“一叶扁舟"之上,漂泊茫茫大江之中的孤寂景况。偏偏此时又传来“数声横笛”,这凄厉的笛声实在叫人断肠,无疑给孤寂的“行人”又增添了几分凄凉。

  起首第三句谓“行客老沧洲”,有‘归欤’之叹。作者仕途不顺,所以想要归隐沧洲。此时自然界的景色是美好的。“梅吐旧英,柳摇新绿”,与《望海潮》其三“梅英疏淡”、“柳下桃溪”颇为相似;但那时心情舒畅,宛如“金谷俊游”,无意中还跟随他人女眷的车辆走了一段。然而此时由于在贬谪途中,便觉得春色恼人,心中烦乱。“北随云暗暗,东逐水悠悠”,写的是自汴入淮时的情景。宋朝时汴水在泗州人淮,秦少游《泗州东城晚望》诗云:“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词人在这里举目北望汴京,只见乌云暗淡,其中寓有落第的悲观情绪。而所乘之船入淮向东,又觉流水悠长,不由感到前路迷茫。这一对句,看似工稳,然而按照词谱,却不全部相符合。秦观同门友张耒所作的《风流子》“亭皋木叶下”一首,清万树《词律》作为词的格式,并评价说:“此词抑扬尽致,不板不滞,用字流转可法,真名手也!”张词这一对句是“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当得上这样的评价。而秦观的“北随云暗暗,东逐水悠悠”,句法一变。前者两句皆为二、三句式,所以让人觉得“用字流转”,后者易为一、四句式,似觉词情拗怒。秦观是填词里手,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其词曰:“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在这里做变化句式,产生拗怒之音的原因大概是心中有一股郁勃情绪在吧!“斜日半山”应当写的是沿淮东去之时,回望泗州南山时所见。此时红日西斜,隐于半山,暮烟四起,笼罩于淮河两岸。直至“数声”二句,才点明身在船上。“数声横笛”,像是从唐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化用而来,其中寓藏离情,为下阕之张本。

  下阕表面上是在回忆在汴京时的恋情。那时他冶游“平康”,曾遇一歌妓。他俩携手都门,无限欢娱。这情境全像杜牧当年一样:“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也像他自己在《梦扬州》一词中所写:“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两情缱绻,一朝离别,不免无限思念。自“谁念断肠南陌以下,直至“此恨难休”,皆写对汴京恋人的相思之情。实际上却是追忆了同昔日旧好的深情厚谊,及失去这一切的哀怨,“青门同携手”的欢乐,“南陌”分别时的极度悲伤,西楼中无限的柔情蜜意,这一切都成为过去,永不再来,思之如梦,念之断肠。接下四句写天地有尽,离恨无穷,和情人今生再难相见,将抱恨终生,极言思念之甚。词人痛苦的心情及眼前凄凉的处境,吉凶难卜的命运,无处诉说!只有那心心相印的情人能理解,因此便“拟待倩人说与”,但这凄惨的境遇让她知道了只能使她忧伤,还是不说吧。这种怜念情人,欲言又止的内心矛盾和苦衷,使意更深、情更切。这正是作者在贬谪途中想和同时被贬的友人联系,而又怕招来祸害的矛盾心理的真实反映。其中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两个七言句,为四个偶句,虽有割裂之嫌,而真情流贯,尚属感人。歇拍二句,稍一宕开,旋即收住,有有余不尽之致。

  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评秦少游《满庭芳》(山抹微云)时说:“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完全可以移作此词的评语。词人屡试不第,落魄归来,只能通过艳情,抒写一腔悲愤。

  此词除“北随云”二句外,大体恪守格律。万树《词律》卷二分析此调云:“调中四字四句者,前二段,后一段,作者多用俪语。”秦观也是这样。如同前段“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以及“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除“恼人”二句外,都用骈俪语言,对仗工整,音节浏丽,给人以美感。后段“天长地久”四句按照这样写,却不如之前几句的自然流美,带有人工痕迹。

参考资料:
1、 赵炯.淮海词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21-23
2、 (宋)秦观著;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国书店,2003:42-47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云雷天堑(qiàn),金汤地险,名藩¹自古皋兰。营屯(tún)绣错²,山形米聚³,喉襟(jīn)百二秦关。鏖(áo)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译文:凭借水气如云,水势如雷的黄河天堑,再加之金城汤池的古城,藩古城更显稳固。营地如锦绣交错,山形陡削,秦地关河险固,易守难攻。战后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见到的是战场烟云惨渗的天空,食血肉的烈雕盘旋,贪馋地注视遍地尸骨。皋兰城楼头顶异常明亮,那弯弯的如玉弓般。
注释:献张六:刘太尉祁《归潜志》云:“金国初,有张六太尉,镇西边。¹藩:本意是藩篱,引伸为屏藩内地的边城。²绣错:如锦绣交错。³米聚:比喻山形陡峭。⁴百二秦关:自《史记·高祖本纪》化出,是说秦地关河险固,易守难攻,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雄士。⁵静塞楼:大约是皋兰城楼的名称。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kǔn)¹,上将斋(zhāi)²。区脱³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huán)。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译文:看那班超出使西域又归来。大将军已经下发通告,说皇上将要设坛拜将。西夏营垒昼夜空空荡荡,傍晚时用兜零举起报平安的烽火。将士悠闲自得,调动军队打仗的虎符也闲置不用了。喝着美酒,看着歌儿舞女们的表演。祭奠烈士英灵,日夜守卫着贺兰山。
注释:¹阃命:将令也。阃,城郭的门槛。²斋坛:拜将的坛场。³区脱:匈奴语,意为防哨,此指西夏营垒。⁴兜零:代指烽火。⁵虎牙:指调动军队打仗的虎符。⁶珠履、云鬟:均指在宴上伴舞陪酒作乐的歌女。⁷英灵毅魄:指牺牲的烈士灵魂。

  全词歌颂戍边将帅的英雄业绩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词句豪迈雄浑,有气概。

  开首“云雷天堑”三句,显示边塞的雄伟。词以兰州古城险固处落笔,“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凭借水气如云,水势如雷的黄河天堑,再加之金城汤池的古城,一句藩古城更显稳固。“劳屯绣错”三句,“绣错”出自《战国策。秦策》“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米聚”出于《东观汉记》中马援劝光武伐隗嚣,“聚米为山川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百二秦关”语见《史记·高祖本纪》。三个典故形象地描绘边疆战场的场面,并表达边疆战士守卫雄关的自豪感情。“鏖战血犹殷”以下五句,描写激战后的战场萧杀的扬面,但词人巧辟蹊径,不写两军对峙的正面交锋,而是渲染战后特有的气氛。“鏖战血犹殷”战守之惨烈历历在目,可以想见,战后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更可见到的是战场烟云惨渗的天空,食血肉的烈雕盘旋,贪馋地注视遍地尸骨。而“楼头晓月”虽异常明亮,但它那弯弯的如玉弓般地形状提醒着人们虽鏖战已结束,边塞已寂静,而敌人的进攻时刻会打响。这五句写大动荡后的静景,但静中有动,表现边关的战争状态。

  下片赞颂守边将帅的功绩。“看看”二句,词语平常而气势不同。“定远西还”中的定远指东汉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既歌颂定远候的功绩又暗赞张太尉守边的功绩。“有元戎”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元戎阃命”,《史记》载冯唐在汉文帝前替云中守魏尚辩解时说,古代帝王委将军以重任,将行,“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阃指门坎”,意指份内份外。“上将斋坛”也出于《史记》,曰:“萧何荐韩信于刘帮,须拜为大将,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用此二典故,一则说明边疆将帅责任之重,二则以魏尚和韩信力赞张太尉超群绝伦的将帅之才。“这脱昼空”三句。“区脱”匈奴语,指边疆哨所,此指西夏营垒。“兜零”,代指烽火。这三句以具体的边疆平安无事的场事,称述张太尉守城敌不敢侵的功绩。”吹笛“三句,”吹笛“用杜牧”戍楼吹笛虎牙闲“诗句形容将士的悠闲自得的场面。羌笛悠悠,歌舞升平,觥筹交错间显出边疆的安宁。”招取英灵“二句,欢快安宁的场面不由使人想起为守卫边陲血洒疆场的战士,于是以祭奠烈士英灵,赞颂烈士的丰功伟绩,又寄托无限哀恶,并流露出将士们的千古英名将永远与贺兰山同存的乐观精神作为词的结尾。

  写景物,赞叹了军营的雄伟,军旅的豪壮;写战场,不见刀光剑影,但见战后英姿;写将帅,不言将帅英豪,而言可比魏韩;写激情,虽有举杯同庆,又有凛然豪情。全词一气贯通,铮铮有力,更显雄豪风格。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95-239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