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疑薰透帘栊。是东风。不分榴花更胜、一春红。
新雨过,绿连空。蝶飞慵。闲过绿阴深院、小花浓。
犹疑薰透帘栊。是东风。不分榴花更胜、一春红。
新雨过,绿连空。蝶飞慵。闲过绿阴深院、小花浓。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5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年年为客¹遍天涯。梦迟归路²(shē)³。无端星月浸(jìn)窗纱。一枝寒影斜。
译文:我长年在外漂泊,足迹遍及天涯海角。那回家的好梦,却总是姗姗来迟。但见星光与月色浸透了窗纱,映照出一枝梅花的斜影。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¹为客:作客。²归路:回家的路。³赊:遥远。无端:无因,没来由。⁴浸:指月光射进窗内。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肠未断,鬓(bìn)先华¹。新来²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译文:我的愁肠没有被愁断,两鬓却已斑白。最近,身体也越来越消瘦了。运处传来角声,吹着哀哀的《小梅花》。长夜漫漫,我又想起了远方的家。
注释:¹鬓先华:谓双鬓生出白发。²新来:最近以来。

  赵长卿这首《阮郎归》,题为客中见梅。词的意蕴是以梅花象征客子,词的主旨在题目藏而不露。

  “年年为客遍天涯。”年年为客,极写飘泊时间之漫长。遍天涯,道尽飘泊空间之辽远。词人开篇径言与家乡的隔绝,真实地道出心灵上所担荷的羁愁之深重。“梦迟归路赊”。还家的好梦,总是姗姗来迟,使客子梦中还家暂消思愁的机会都没有。现实冷峻,摆在面前:归路迢递,归不得也。首句述离家之久之遥,已使读者深为之伤感,次句又言客子归家之情,即在梦中亦不可伸更使读者倍感心中的郁闷不可发泄。

  短短两句,便可动人之心,词人感情之真挚,笔力之深厚,可窥一斑。显然,客子这一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榻上辗转,忽尔见到那浸透了月光的窗纱上,映现出一枝梅花横斜的姿影。月光溶溶,柔和似水,星光点点,闪铄其间,愈发衬托出梅枝清峻。“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一笔便写出梅花“清绝,十分绝,孤标难细说”(长卿《霜天晓角·咏梅》)的神理。妙笔也。

  “肠未断,鬓先华。”换头遥挽起笔,不写梅花,转来写人。年年天涯,梦迟路赊,纵未愁断,也已是早生了白发。人自然是:“新来瘦转加。”一天天憔悴下去了。“角声吹彻《小梅花》。”古人常因笛中之曲有《梅花落》,大角之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乐府诗集》卷二十四),而想象梅花有情,笛声角声,使之伤心,甚至凋落。当角声吹彻《小梅花》曲之时,正梅花极具伤心难堪之际。

  这紧紧衔连客子伤心难堪之至极,此情、此境,究为怜梅耶,抑为自怜耶,不知梅花为客子之幻化欤,抑或客子为梅花之幻化欤,恍难分辨。结句一唱点醒:“夜长人忆家。”此一句最是深情通篇之感触、皆汇于此。年年天涯,何尝不是漫漫长夜今日无眠,数年来又何曾安枕过。以“家”字结穴,意尤味深长。这正是全幅词情的终极指向。而在赵长卿词中,家与梅,又原有一份亲切关系。长卿《花心动·客中见梅寄暖香书院》云:“一饷看花凝伫。因念我西园,玉英真素”。“断肠没奈人千里”,“那堪又还日暮”。可以发明这首词结穴的言外之意。见梅思家,尤为刻挚。结得朴厚、含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461-1462页

ruǎnlángguī··zhōngjiànméi--zhàozhǎngqīng

niánniánwèibiàntiānmèngchíguīshēduānxīngyuèjìnchuāngshāzhīhányǐngxié

chángwèiduànbìnxiānhuáxīnláishòuzhuǎnjiājiǎoshēngchuīchèxiǎoméihuāzhǎngrénjiā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¹突兀(wù)²赤亭³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译文: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注释:¹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⁴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火千里不敢来。
译文: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平明乍¹²胡风³断,薄暮随塞雨回。
译文: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注释:¹乍:突然。²逐:随着。³胡风:西域边地的风。⁴薄暮:接近天黑时。⁵浑:还是。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缭绕¹斜吞铁关²树,氛氲(yūn)³半掩交河
译文: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注释: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²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³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⁴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⁵戍:戍楼。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译文: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山云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第九句“火山”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独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的风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4-326

huǒshānyúnsòngbié--céncān

huǒshānchìtíngkǒuhuǒshānyuèhuǒyúnhòu

huǒyúnmǎnshānníngwèikāifēiniǎoqiāngǎnlái

píngmíngzhàzhúfēngduànbáohúnsuísāihuí

liáoràoxiétūntiěguānshùfēnyūnbànyǎnjiāoshù

tiáotiáozhēnghuǒshāndōngshānshàngyúnsuí

新春十日雨,雨晴门始开。
新春十日雨,雨晴门始开。
译文:春雨连绵不绝,一连下了十多日,等雨停了才将门打开。
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
静看苍苔纹,莫¹上人衣来。
译文:我静静的看着那绿色的苍苔,那绿色不要染到我的衣服上来呀。
注释:¹莫:不要。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
柳下笙(shēng)歌庭院,花间姊(zǐ)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¹
译文:庭院下的柳树还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注释:¹小莲:人名。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jiàng)¹等闲²陪泪,吴蚕³到了缠绵。绿鬓(bìn)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译文: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注释:¹绛蜡:红蜡烛。²等闲:无端。³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⁴到了:到底。⁵绿鬓:指乌黑的头发。⁶无情比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开头两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欢乐,有人物,有活动,有环境,写得充实而概括,表现了当时富贵之家的那种歌舞升平、安乐豪华的生活景象。在这个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莲。接下来,作者把前两句的描写归结为“春楼当日事”,并把这些回忆写成书信,想要寄给小莲。至此,笔锋陡转,“凭谁寄小莲”,因为不知小莲身在何处,这美好的回忆已无法与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发感伤。

  下片开头,虽是化用李商隐的名句,但与原作并不全同,“等闲”、“到了”两个词语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感叹,既是“推陈”,更见“出新”,小晏这种艺术手段,尤其值得赞赏。最后三句,感叹人们都一年一年地逐渐老去,今天虽然仍是“绿鬓”,但毕竞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撑,还不至于立刻就到“断绞”的地步。三句之间,环环相扣,委婉曲折,终于诉尽了九转回肠。

  全词描写词人对小莲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莲隔别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觉形于笔墨,缠绵往复,仿佛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螨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思。对一个歌妓能够这样真挚,可见词人对女性绝无轻薄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38页
2、 陈寂撰,二晏词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06月第1版,第107页

zhènzi··liǔxiàshēngtíngyuàn--yàndào

liǔxiàshēngtíngyuànhuājiānmèiqiūqiānchūnlóudāngshìxiěxiànghóngchuāngyuèqiánpíngshuíxiǎolián

jiàngděngxiánpéilèicándàolechánmián绿bìnnénggōngduōshǎohènwèikěnqíngduànxiánjīnniánlǎonián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唤起¹窗前尚宿酲(chéng)²,啼鹃³催去又声声。
译文:被窗前的鸟儿啼鸣声唤醒,还带着昨夜未消的酒意,杜鹃鸟又在声声催促着我归去。
注释:¹唤起:韩愈有《赠同游》诗:“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黄庭坚认为“唤起”和“催归”是二鸟名。唤起,声如络丝,圆转清亮,偏于春晓鸡。催归,即杜鹃鸟。然“唤起”亦不一定要坐实为鸟名。²酲:喝醉了神志不清。³啼鹃:传说杜鹃鸟的啼声好像“不如归去”,故曰“催去”。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丹青¹旧誓相如²(zhá),禅榻³经声杜牧情。
译文:那坚贞不渝的旧日的誓言,虽然还留在像司马相如写的优美的书札中;但历时经久,少日青春,终归空寂之境。
注释:¹丹青:丹砂和青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其色不易泯灭,故常以喻坚贞不渝。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²相如:司马相如。汉代有名的辞赋家,他曾以琴声挑逗卓文君私奔。³禅榻:和尚坐禅的床。杜牧《醉后题侩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以谓少日青春,终归空寂之境。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¹
译文:离别之后,隔着盈盈一水,枉自千万遍相思。今日重游旧地,回首往事,彷佛已隔三生了。
注释:¹三生:即“三世”,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唐代有三生石上旧姻缘的传说。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云阶月地¹依然在,细逐空香²百遍行。
译文:当时相会的地方依然如故,我追寻着那已消失在空中的馀香,百遍巡行,低徊不已。
注释:¹云阶月地:苏轼诗:“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²空香:指在空中若有若无、难以追寻的馀香。

  《感旧》一类的题目通常是写重经某地、因追忆平生一段经历而引发的感触,离黄景仁(字仲则)时代最近的名作是吴梅村的《琴河感旧》四首,系梅村偶过常熟,好事的东道主知道他和名妓卞玉京有一段情缘,遂使人邀卞玉京前来相见,梅村即席为赋四律。其事哀感顽艳,其诗凄婉动人,故其事与诗喧传一时。“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缘知薄倖逢应恨,恰便多情唤却羞”,“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等句,后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仲则这组七律显然也是重经旧地,为感念一段旧情而作,但写作时间、地点均不详。郁达夫的小说《采石矶》曾演绎其本事:“······这样的叹了一声,远远的向东天一望,他的眼睛,忽然现了一个十六岁的伶俐的少女来。那时候仲则正在宜兴氿里读书,他同学的陈某、龚某都比他有钱,但那少女的一双水盈盈的眼光,却只注视在瘦弱的他的身上。他过年的时候因为要回常州,将别的那一天,又到她家里去看她,不晓是什么缘故,这一天她只是对他暗泣而不多说话。同她痴坐了半个钟头,他已经走到门外了,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这一回当临去的时候,却是他要哭了,两人又拥抱着痛哭了一场,把他的眼泪,都揩擦在那条汗巾的上面。一直到航船要开的将晚时候,他才把那条汗巾收藏起来,同她别去。这一回别后,他和她就再没有谈话的机会了。他第二回重到宜兴的时候,他的少年悲哀,只成了几首律诗,流露在抄书的纸上。”这几首律诗便是《感旧》。

  这情景当然是郁达夫想象的虚构,其实诗中追怀的女子绝不可能是宜兴的那个女子,那据说是他姑母的侍婢。而这个女子,从首章“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一联来看,显然不是良家女子,诗中再三用杜牧在扬州的典故,正取唐于邺《扬州梦记》所载情节。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载:“珍珠娘,姓朱氏,年十二,工歌。继为乐工吴泗英女。染肺疾,每一禅杓,落发如风前秋柳。揽镜意慵,辄低亚自怜。阳湖黄仲则见余每述此境,声泪齐下。美人色衰,名士穷途,煮字绣文,同声一哭。”仲则于朱氏用情如此之深,《感旧》四首是否即追怀其人呢?考虑到这组诗编次于康熙三十三年(1768)秋的《观潮行》(客有不乐游广陵)之前,可以推断是同时的作品。重经故地,斯人已嫁,一段情缘失之交臂,仲则不由得因自己当时“无坚约”而深憾不已:“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四章的内容都很清楚,但并不依时间顺序排列。首章忆初相见,春风得意;次章追寻旧迹,无限怅惘;三章感念其人,暗寓自责;末章遥想此后情怀,憾恨不已。相比之下,首章仅“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一联,风情旖旎,全篇平平;三、四两章取意造语都较成熟,没什么出色之处。只有次章缠绵悱恻,最为动人。

  首联承前篇“杯底人如解语花”之句,写又是同样的早晨,带着未解的宿酲匆匆离去。“唤起”昔日是心爱的女子,此刻却是谁呢?两句明显脱胎于韩愈《赠同游》“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一联。宋代黄庭坚说“唤起”和“催归”都是鸟名(见《冷斋夜话》),未免有点牵强,但这里“啼鹃催去”仍寓催归之意。历来不是传说杜鹃的啼声像“不如归去”吗?仲则正取此意。“又声声”暗示了一个今昔相似的情境,物是人非之感尽在言外。

  “丹青旧誓”本自阮籍《咏怀》“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比较清楚,但“相如札”意思较曲。司马相如事迹中与“札”有关的,只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看来相如札只能作遗札理解,那就是说书写誓约的情书并未寄出,将来只能留做遗札交给她。这正印证了次章的“无坚约”。“禅榻”句又取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之意,写自己带醉归去,途经禅寺时的失意情怀。《感旧》四章中用了三次杜牧的典故,表达三层意思:首章“匆匆觉得扬州梦”是前缘如梦的失落感,“多缘刺史无坚约”是失之交臂的内疚,而“禅榻经时杜牧情”则是少年早衰的心境。这里为什么特地要提到“禅榻经时”?当时实有依寺休憩的经历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杜牧诗中空虚无聊的意绪,十分切合仲则当时的心境,让他产生强烈的共鸣。仲则显然熟读过《樊川集》,杜牧那股俊爽英发之气,那种怀才不遇的落寞心境,也是时常弥漫在他诗中的固有情调。但他天性中终究少一分杜牧的洒脱,所以总不免因执着而遭受情感的煎熬。

  与那女子别后,所隔不过一水,却再无相见之缘。故而重游故地,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颈联两句用字都很平常,却极具抒情的力量。上句言“空”、言“一水”,都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但由于“一水”积淀着《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味,与“空”相连反更强化了隔绝之感、茫然之感。而下句通过“回首”这瞬间的动作,将为时不久的重来与佛家前世、今生、来世的漫远相提并论,又构成巨大的语言张力,造成震撼人心的强烈效果,也将作者怅惘失意的心情抒发尽至。

  结联情绪由怅惘向眷恋转化,以一个痴情的动作结束全诗。“云阶月地”取自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也可能与牛僧孺《周秦行纪》所载“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句有关,用以描写眼前的庭院和阶除,平添一层幽美脱俗的诗意,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两人看云步月的美好时光。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庭院如故,诗人一遍遍踱步往来,细细地寻索斯人留散的余香。这里不说“余香”,而言“空香”,既言散布在空气中,又有若有若无之意,再添加一个“细逐”的身姿,一个“百遍”的不甘,就生生刻画出一个执着而痴情的诗人形象。

  仲则诗最动人之处就在这里,他让我们知道一种情感、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会化作何等令人刻骨铭心的样态。他最为人传诵的名句不正是这类的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悄立州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自古以来,善于写情的诗人很多,但像黄仲则这样善于刻画情“态”的诗人,却不多见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