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一塔卓云表,纡回七级盘丹梯。自踵升顶势悬绝,金绳玉柱相攀跻。
虎山一塔卓云表,纡回七级盘丹梯。自踵升顶势悬绝,金绳玉柱相攀跻。
浩然旷隔人间世,清气舒卷诸天低。阊阖昼辟灼珠斗,长桥倒挂摇紫霓。
浩然旷隔人间世,清气舒卷诸天低。阊阖昼辟灼珠斗,长桥倒挂摇紫霓。
天平万仞忽在下,穹窿直与眉相齐。江流吞吐湖荡沓,纷纷划碎青颇黎。
天平万仞忽在下,穹窿直与眉相齐。江流吞吐湖荡沓,纷纷划碎青颇黎。
南溟北极森衿带,东越西楚但丸泥。槃礴其上恣流眄,此身元气为因依。
南溟北极森衿带,东越西楚但丸泥。槃礴其上恣流眄,此身元气为因依。
生平积累满胸臆,与之倾泻无留贻。搴衣高视幸绝俗,俯瞰还动艰险疑。
生平积累满胸臆,与之倾泻无留贻。搴衣高视幸绝俗,俯瞰还动艰险疑。
鸟犹敛翅不敢上,无翼安得纵横飞。回悟平境得实践,力悼前猛生退思。
鸟犹敛翅不敢上,无翼安得纵横飞。回悟平境得实践,力悼前猛生退思。
日光含海渐沈没,下方钟磬闻依微。
日光含海渐沈没,下方钟磬闻依微。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傍。
¹遣为农老故乡,山园²三亩³镜湖傍。
译文:朝廷让我归乡务农老死故乡,占地不多的山中的别墅、园林就建在镜湖的旁边。
注释:¹天:指朝廷。²山园:山中的别墅、园林。³三亩:约数,为数不多。⁴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嫩莎(suō)¹经雨如秧绿,小蝶穿湖似茧(jiǎn)²
译文:娇嫩的莎草经过雨水滋润跟加翠绿,在花丛中穿来穿去的小蝴蝶与蚕茧一般嫩黄。
注释:¹莎: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²茧黄:一般指蚕茧。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¹岁丰穰²
译文:斗酒只鸡过着朴实小康的生活,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注释:¹十风五雨:指风调雨顺。²丰穰:丰收。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¹已两忘。
译文: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已经忘怀了人生得失。
注释:¹通:显达。
咄汝青衫叟。阅浮生、繁华萧索,白衣苍狗。六代风流归扺掌,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试问于今真姓字,但回头笑指芜城柳。休暂住,谭天口。
¹汝青衫²(sǒu)。阅浮生³、繁华萧索,白衣苍狗。六代风流归扺掌,舌白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试问于今真姓字,但回头笑指芜城柳。休暂住,谭天¹⁰口。
译文:唉你这个身穿青衫的老头,看尽了动荡的人生,繁华转瞬变成萧瑟。就像云层幻现的白衣苍狗。六朝的风流已归击掌谈说,口中舌下如涛飞山走,就像在易水边,慷慨悲歌已经听久。试问如今你的真实姓名,你只是回过头去,笑指扬州城中的垂柳。可不要闭上,你谈天说地的利口。
注释:柳敬亭:明末清初时泰州(今属江苏)人。本姓曹,十五岁时犯法当死,改姓柳,流落江湖,为当时江南最著名的说唱艺术家。又客于左良玉幕,人称“柳将军”。左良玉死,复以卖艺为生。吴伟业曾为他撰《柳敬亭传》。¹咄:表示惊叹或感叹的象声词。²青衫:指卑贱者之衣。³浮生:谓人生虚浮无定。⁴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莫测。⁵六代风流:指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历史事迹。⁶抵掌:击掌。⁷“舌白”句:形容柳敬亭说书时的流畅和气势。⁸易水:水名,在今河北省。⁹“试问”二句:黄宗羲《柳敬亭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为人说书。”又,吴伟业《柳敬亭传》:“(柳敬亭)过江休大柳白,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芜城,扬州城。南朝宋鲍照著有《芜城赋》,因名。¹⁰谭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故齐人颂曰:谭天衍,雕龙奭。”
当年处仲东来后。断江流、楼船铁锁,落星如斗。七十九年尘土梦,才向青门沽酒。更谁是、嘉荣旧友。天宝琵琶宫监在,诉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首。
当年处仲¹东来后。断江流、楼船铁锁²,落星如斗³。七十九年尘土梦,才向青门沽酒。更谁是、嘉荣旧友。天宝琵琶宫监在,诉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sāo)¹⁰
译文:当年左良玉率军东下以后,截断了江流,他的楼船又烧断铁锁,可军至半途将星陨落山丘。七十九年的人生就像尘世中的梦,如今又流落街头沽酒浇愁。更有谁,是当年与你一同献艺的朋友?天宝时的琵琶艺人和太监还在,对江潭倾述身心憔悴不知有人知否。今昔的怨恨,都化作了一回感慨的搔首。
注释:¹处仲:晋王敦字处仲。²楼船铁锁:喻指左军南白事。³落星如斗:喻指左良玉死于九江。⁴七十九年:指作此词时柳敬亭七十九岁。⁵青门:汉朝都城长安的东南门。因门作青色,故称青门。⁶嘉荣旧友:语本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⁷天宝琵琶:指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的琵琶艺人贺怀智。⁸宫监:指太监。⁹江潭:江边。语本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既暗切柳姓,又暗切柳氏曾在左良玉武昌幕府中事。¹⁰搔首:抓头,挠发。有所思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答名作。

  上片写柳敬亭的身世和技艺。首句即点出柳敬亭的形象:嘿!你这个身穿青布长衫的老头儿。不仅表明作者对这位说书老的亲切之情,并自然呼出下文。“阅浮生、繁华萧索,白衣苍狗”三句,概括了他的坎坷身世。其中“繁华萧索”四字,指柳敬亭一生所经历的盛衰荣辱。“白衣苍狗”,见于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比喻变幻无常。纵观柳敬亭一生,荣辱盛衰,须臾变幻,饱尝了人间的苦辣辛酸。一个“阅”字,道出他平生的艰难曲折。下面两句,转而描述柳敬亭高超的说书技艺。“抵掌”,犹击掌,此处概指说书。六朝众多风流人物的英雄故事,一经他的手掌比划,便生动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似狂涛飞跑,山岳奔走,使整个大自然富有灵性。词中“抵掌”与“舌下”紧相呼应,形象地刻画出他说书时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维妙维肖。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云:“听其说数日,见汉壮缪,见唐李、郭,见宋鄂、蕲二王,剑棘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可谓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柳敬亭不仅具有卓越超群的说书艺术,而且以其“豪情侠气,卓绝一时”(雪樵居士《秦淮见闻录》)。“似易水、歌声听久”二句,即将他喻为战国义士荆轲、高渐离等人。词中一个“似”字,说明柳敬亭同当年的荆轲、高渐离一样,也是长期流落江湖的慷慨悲歌之士。“试问”三句,道出他的姓氏、籍贯。“芜城”,即古广陵城。后因战乱,城邑荒芜,鲍照为之写下著名的《芜城赋》,故城位于今江苏扬州。扬州清代为府,敬亭所居的泰州即隶属扬州府。这几句言敬亭当今姓柳,其籍贯正是后来荒芜了的古代名城广陵。“笑指”二字,不仅将其声容笑貌跃然纸上,而且合盘托出他的爽朗性格和豁达态度,显得颇为传神。“休暂住,谈天口”,乃是作者的期望,但愿他将评话一直不停地说下去。“谈天”,指说天道地,谈古论今,充溢着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下片写柳敬亭晚年的境遇。“当年”四句,回顾往事。“处仲”,晋朝王敦的字。史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刘隗等为名,在武昌谋反。他率兵东下攻陷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入朝自为丞相,并谋篡帝位。后敦退兵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自为扬州牧。明帝太宁二年(324),王敦再次谋反,兵入江宁,却病死于途中。又《晋书·王濬传》云:濬为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诏濬造大船,自成都起兵。吴人于江险碛要害处,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椎,暗置江中,以逆拒船。后获吴间谍,具知其情状。溶乃作大筏数十,上缚草人,椎著筏即去;又作火炬,灌以麻油,遇锁烧之。船无所碍。濬入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词中言王敦率军进入石头城后,像当年吴主孙皓以铁锁抗拒王濬楼船,企图阻击晋朝大军那样,想以此为基地,篡夺帝位。但不久“落星如斗”,他因病死去。此处,作者以古喻今,实指南明左良玉的结局。据《明史·左良玉传》:崇祯十七年(1644),左良玉封宁南伯。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又进封为宁南侯。后左起兵讨马士英,军至九江,病死于舟中。词中暗示左良玉死后,柳敬亭失去了知己和依靠,只得重理故业,以说书为生。接着,便写他晚年赴北京的情况。“青门”,本是汉代长安城东南面的霸城门,因门色青,俗称青门。此处借指北京。这时柳敬亭已79岁,抗清复国的志向如同尘埃和梦幻一样消逝,其心情是极为悲凉的。“沽酒”二字,道出他到京城后不得不以说书糊口度日的窘境。“更谁是、嘉荣旧友”则进一步说明了他晚年亲朋疏远、凄苦孤独的状况。“天宝琵琶宫监”,本指唐朝天宝年间玄宗梨园子弟的首领,此指柳敬亭。当年盛极一时,誉满大江南北的柳敬亭,如今虽已年迈憔悴,但他仍以其高超绝伦的说书技艺,不停地奔走于南国水乡,倾诉积淀已久的家国之恨。末尾两句,则揭示出他壮志未酬,大恨难消的结局。

  总之,全词以铺陈叙述的手法,通过描写柳敬亭精湛超群的说书艺术和他一生坎坷不平、愁苦潦倒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大说书家的高度赞誉和深切同情。清人王炜指出:其词“肮脏磊落,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惝恍傲睨,有不可一世之意。至其珠园玉润,迷离哀怨,于缠绵款至中自具萧洒出尘之致,绚烂极而平淡生,不事雕锼,俱成妙诣”(《珂雪词序》)。这首《贺新凉》正体现出缠绵款至、萧洒出尘的特色,因而具有感人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曹贞吉《贺新凉·再赠柳敬亭》赏析,郑伯勤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恍惚¹寒山暮,逶(wēi)(yí)²白雾昏。
译文:黄昏时分的寒山一片迷离,白色的雾气弥漫,茫然一片。
注释:¹恍惚:迷离。²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时传来凄厉的风声和山石滚落的声音;寂静的阁楼上,月色穿透门窗,洒在厅堂和床前。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击柝(tuò)¹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译文:深夜城中击柝巡更之人,可怜衣衫单薄,缺少御寒衣物,不知道您是哪个村子里的人?
注释:¹击柝:指敲梆子巡夜。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译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事岌岌可危,时局纷乱,盗贼犹存。

西--

huǎnghánshānwēibáihūnshānfēngluòshílóujìngyuèqīnmén

tuòliánzichùcūnshíwēiguānbǎidàozéiěryóucún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yuàn)¹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²转霏(fēi)³
译文: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注释:¹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²水精宫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³霏微:迷濛的样子。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桃花细逐杨花落¹,黄鸟时兼白鸟飞。
译文: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注释:¹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纵饮久判(pān)¹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译文: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注释:¹判: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¹情更觉沧(cāng)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³
译文: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注释:¹吏:一作”含“。²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³拂衣:振衣而去。指辞官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2-473 .

jiāngduìjiǔ--

yuànwàijiāngtóuzuòguīshuǐjīnggōng殿diànzhuǎnfēiwēi

táohuāzhúyánghuāluòhuángniǎoshíjiānbáiniǎofēi

zòngyǐnjiǔpànréngònglǎncháozhēnshìxiāngwéi

qínggèngjuécāngzhōuyuǎnlǎoshāngwèi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上梢(shāo)扑鹿¹,知是沙鸥(ōu)来宿。稚(zhì)²莫喧哗³,恐惊他。
译文: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注释:¹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²稚子:幼子;小孩。³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é)(qīng)¹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qǐ)归休²,报沙鸥³
译文: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注释:¹俄倾:片刻;一会儿。²归休:辞官退休;归隐。³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上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上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上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借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上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页 .
2、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