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¹(pàn)路。杵(chǔ)²昏昏,鼓声叠叠³,预赏元宵舞。
译文:残雪还没有全都融化,梅花已经凋残零落。黄昏时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记起临安华丽的楼阁,路边歌声不断,鼓声不绝于耳,元宵之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正体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韵。辛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字稼轩。元夕韵:辛弃疾元夕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¹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富贵家妇女所居。²杵歌:本筑土时唱的夯歌,宋元时杂曲之一。³叠叠:重复,重叠。此谓鼓声连续不断,不绝于耳。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天涯客鬓(bìn)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¹。今夜上元²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³处。
译文:漂泊天涯的我只能遥想此夕宫中在海上举行传柑宴会,希望能作梦中之游。今夜的元宵的在哪里度过才好呢?身处连山茅屋之中,面对着寒冷的炉灶破败的墙壁,只能观赏那青荧的渔火了。
注释:¹“海上”句:宋临安被占,赵昺遁湖广,后至厓山,屋山临海。赵昺立朝二年,正月十五亦当许传柑。“海上传柑”当指此。梦中去,谓赵昺旋败,传柑事只如一梦而去,此寓有故国之思。²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³青荧:泛指青光或白光。

  这首词上片忆昔,通过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下片抚今,写如今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写出作者对往日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回忆往昔。

  开篇二句,从眼前节候节物着笔,写元宵节的环境氛围。严冬余威尚未消退,残雪未尽,梅花凋残零落,黄昏时刮风下雨,春寒料峭。恶劣的气候,暗淡的黄昏,令人压抑、沉闷,难以尽兴游赏,从而勾起对昔日元宵节的回忆。

  “长记”四句,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周密《武林旧事·大礼》载:“每队各有歌头,以彩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以相。”又说:“禁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这里作者特点“小红楼”、“杵歌”、“预赏”,说明作者所“长记”的元宵不是一般的元夕,而是南宋朝廷观灯的往事。“杵歌昏昏,鼓声叠叠”,极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腾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

  下片抚今。

  过片宕开一笔:“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这里写出国破家亡、沦落天涯,无以寄身的凄惨和难脱的愁绪。过去上元夜于宫中宴臣,贵戚宫人得以黄柑相遗的美好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梦中去”三字,进一步写出作者对往日元宵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以上所写,既突出昔元宵节的美好,又反衬出今年元宵节的凄凉。

  所以作者接下去有由昔而今、由梦境而回到现实,自设问答:“今年上元何处度”设问,应片头“天涯客鬓愁成缕”句,领起下文。接着以“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作答,说明今年元夕不是在都城临安的“小红楼畔”,而是在“乱山茅屋”之中;不是往日“杵歌昏昏,鼓声叠叠”的繁华,而是面对着“寒炉败壁”,孤苦凄凉;自然自己所观赏的也不是“火树银花流溢的繁灯焰火,而是青荧的令人发愁的“渔火”,满目凄楚的元宵节物出而已。着末写出悲惨处境,悲愤几极。

  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易蓉,陈扬燕编著.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04月:183

qīngànyòngxīnjiàxuānyuányùn--liúchénwēng

xuěxiāowèijǐncánméishùyòufēngsònghuánghūnzhǎngxiǎohónglóupànchǔchuànchuànshēngdiédiéshǎngyuánxiāotiānbìnchóuchénghǎishàngchuángānmèngzhōngjīnshàngyuánchùluànshānmáohánbàihuǒqīngyíngch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残雪还没有全都融化,梅花已经凋残零落。黄昏时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记起临安华丽的楼阁,路边歌声不断,鼓声不绝于耳,元宵之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漂泊天涯的我只能遥想此夕宫中在海上举行传柑宴会,希望能作梦中之游。今夜的元宵的在哪里度过才好呢?身处连山茅屋之中,面对着寒冷的炉灶破败的墙壁,只能观赏那青荧的渔火了。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正体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韵。辛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字稼轩。元夕韵:辛弃疾元夕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富贵家妇女所居。

杵歌:本筑土时唱的夯歌,宋元时杂曲之一。

叠叠:重复,重叠。此谓鼓声连续不断,不绝于耳。

“海上”句:宋临安被占,赵昺遁湖广,后至厓山,屋山临海。赵昺立朝二年,正月十五亦当许传柑。“海上传柑”当指此。梦中去,谓赵昺旋败,传柑事只如一梦而去,此寓有故国之思。

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青荧:泛指青光或白光。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海上传柑梦中去”推测,这首词可能作于元陷临安后,南宋行朝漂泊于福建、广东沿海之际。是作者为抒发国破家亡的丧乱之苦和亡国之痛而作。

参考资料:
1、 彭万隆,肖瑞峰著.西湖文学史 唐宋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388
赏析

  这首词上片忆昔,通过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缅节的热闹景象,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下片抚今,写如今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写出作者对往日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回忆往昔。

  开篇二句,从眼前节候节物着笔,写元缅节的环境氛围。严冬余威尚未消退,残雪未尽,梅花凋残零落,黄昏时刮风下雨,春寒料峭。恶劣的气候,暗淡的黄昏,令人压抑、游闷,难以尽兴游赏,从而勾起对昔日元缅节的回忆。

  “长记”四句,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缅节的热闹景象。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周密《武林旧事·大礼》载:“每队各有歌头,以彩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以相。”又说:“禁与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这里作者特点“小红楼”、“杵歌”、“预赏”,说明作者所“长记”的元缅不是一般的元夕,而是南宋朝廷观灯的往事。“杵歌串串,鼓声叠叠”,极写昔日元缅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腾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

  下片抚今。

  过片宕开一笔:“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与”。这里写出国破家亡、沦落天涯,无以寄身的凄惨和难脱的愁绪。过与上元夜于宫中宴臣,贵戚宫人得以黄柑相遗的美好情景,已经一与不复返了。“梦中与”三字,进一步写出作者对往日元缅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以上所写,既突出昔元缅节的美好,又反衬出今年元缅节的凄凉。

  所以作者接下与有由昔而今、由梦境而回到现实,自设问答:“今年上元何处度”设问,应片头“天涯客鬓愁成缕”句,领起下文。接着以“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作答,说明今年元夕不是在都城临安的“小红楼畔”,而是在“乱山茅屋”之中;不是往日“杵歌串串,鼓声叠叠”的繁华,而是面对着“寒炉败壁”,孤苦凄凉;自然自己所观赏的也不是“火树银花流溢的繁灯焰火,而是青荧的令人发愁的“渔火”,满目凄楚的元缅节物出而已。着末写出悲惨处境,悲愤几极。

  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易蓉,陈扬燕编著.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04月:183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5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yú)¹
译文:相聚的美好时光不再,分手离别的时刻就在须臾之间。
注释:¹须臾: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bīng)¹(qú)²侧,执手野踟(chí)(chú)³
译文:我们在四通八达的路口彷徨,在即将分别的野外手牵着手徘徊不前。
注释:¹屏营: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²衢路:道路。³踟蹰:徘徊。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仰视浮云驰,奄忽¹互相逾。
译文:抬头仰望,天际间浮云朵朵,随风奔驰;它们急剧地互相超越;
注释:¹奄忽:疾速,急剧。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yú)
译文:而后被长风猛吹,各失其所,飘零于天各一方。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¹
译文:从此分手了,再也难相见了,就再多停留片刻,再叙几句离别之言。
注释:¹斯须:片刻,一会儿。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译文:真希望自己能随着晨鸟一起,亲自送友人远去。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译文: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临河濯(zhuó)长缨(yīng)¹,念子怅悠悠。
译文: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
注释:¹长缨: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chóu)
译文: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译文: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独有盈¹(shāng)²,与子结绸(chóu)(móu)³
译文: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注释:¹盈:充满。²觞酒:杯酒。³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译文: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梁,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徘徊蹊路侧,悢(liàng)(liàng)¹不能辞。
译文:徘徊在小路旁不忍前行,愁绪满怀连临别的赠语都难以说出。
注释:¹悢悢:悲伤;怅惘。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译文:但终究要分手别离,但愿你我心中常常思念对方。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译文:要知道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离,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译文:只盼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就算等到年老白头也要相见。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野外离别的情景。“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诗歌开篇直陈眼前景,使友人最感舒心爽意的时日不会再来了,这个分手离别的时刻就在须臾之间了。情深意长的友人即将在瞬间结束美好的时光,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万分难熬。友人间在四通八达的路口彷徨,手牵手在即将分手的野外徘徊。其中的“屏营”指彷徨,“踟蹰”即徘徊。这两个词把他们那苦闷难解的心境写尽了。这四句诗,写出了友人之间平日友情之深,写出了他们对这份友情的珍惜,也写出了离别使他们遗憾终生。“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这四句以浮云吹散喻友人离别。抬头仰望,天际间浮云朵朵,随风奔驰;它们急剧地互相超越,而后被长风猛吹,各失其所,飘零于天各一方。其中“奄忽”指急剧;“波”用如动词,相当于“波荡”。这里,以浮云之驰,喻友人之行;以云朵互越,各失其所,喻友人皆为客,你南我北各奔他乡,故而更加珍惜当前的情意。“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其中“长当从此别”即“当从此长别”。讲从此分手了,再也难相见了,就多呆一会儿,再叙几句。真可谓情绵绵,意切切,难于割舍。最后,诗人竟希望自己随着晨鸟一起,亲自送友人远去。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与此意一致,皆言情之所钟,深且厚,久且长,不忍分手。这首诗将人情美好的一面,确实写得深,写得透,写得感人。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是说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三载胜千秋,写得寓意深切,既夸张又合理,也很有气魄。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以上四句写旧日的情之深,而今难作别。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然而,“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

  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诗的后六句,写自己劝饮无心,但又只能借酒解忧。这之间的矛盾心情,正说明与友人分手时的那种忧虑、烦闷,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最后四句,与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意一致,这也许能说明“别诗”所作的时间并非西汉,而为东汉末或者更晚些时日的原因吧。

  其三

  这首别诗是较前几首写得较轻松、较乐观的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二句写送朋友远行的地点、时间和情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讲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梁,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携手:亲切,难分手,惜别。“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走的难于启步,送的苦于无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动、惆怅、外带着几分悲哀,临别的赠语都难以描述、但终究“行人难久留”,必走无疑,非分手不可。告别的话语是“各言长相思”,但愿人长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记我,我常思念你!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长相思”!精炼、准确!“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句中的“日月”是偏义复词,“日”是虚设,“月”是主要的。这里以月比人,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的离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手,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对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于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为期”,即“以皓首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头作为无论如何也要相见的期限。这“以皓首为期”想得多么乐观、多么浪漫,说明想相见的意志有多年坚定!这也道出了友人之间的情意有多么深了。寄希望于未来,有信心会相会,这也是此诗与其它几首别诗的不同之处了。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¹桑扈(hù)²,有莺³其羽。君子乐胥(xū),受天之祜(hù)
译文:交交鸣叫桑扈鸟,身有华丽的羽毛。大人君子多快乐,当受上天的福报。
注释:¹交交:鸟鸣声。²桑扈:鸟名,即青雀。³莺:有文采的样子。羽毛有文采,喻诸侯有才华。⁴君子:此指群臣。⁵胥:语助词。⁶祜:福禄。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¹。君子乐胥,万邦²之屏³
译文:交交鸣叫桑扈鸟,颈间羽色好美妙。大人君子多快乐,保卫家国的依靠。
注释:¹领:鸟颈。此句言颈羽之美。²万邦:各诸侯国。³屏:屏障,起护卫作用,喻重臣。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¹屏之翰²,百辟³为宪。不(jí)不难(nuó),受福不那(nuó)
译文:国家屏障和栋梁,诸侯以你为榜样。克制自己守礼节,受福多得难计量。
注释:¹之:是。²翰:“干”的假借,支柱。³百辟:各国诸侯。⁴宪:法度。⁵不:语助词,下同。⁶戢:克制。⁷难:通“傩”,行有节度。⁸那:多。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sì)(gōng)¹其觩(qiú)²,旨酒³。彼匪敖,万福来求
译文:牛角酒杯弯又弯,美酒醇厚味道香。贤者交往不倨傲,万福汇聚你身上。
注释:¹兕觥:牛角酒杯。²觩:弯曲的样子。³旨酒:美酒。⁴思:语助词。⁵柔:指酒性温和。⁶彼:指贤者。⁷交:“儌(jiǎo)”的假借。⁸匪敖:不傲慢。敖,通“傲”,倨傲,傲慢。⁹求:同“逑”。聚集。

  这是一首乐歌。首两章均以“交交桑扈”起兴,这是《诗经》作品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以一种浅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诗所要记叙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在起兴的物象和表达的内容之间尽管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两者往往会在某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通融性,从而使人在不可言传中获得联想和意会的妙趣。如这首诗起兴中欢然鸣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为以下陈述宴饮营造了一种明快欢乐的气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与宴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感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从内容来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还真有点政治色彩。它上来便指出君子的快乐,是来自上天所赐的福禄;接着又强调君子也就是与会诸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前两章的述写在先扬中已暗伏后抑的因素,所以后两章即在此基础上向与饮者提出“不戢不难”和“彼交匪敖”的要求。应该说这种劝说是很尖锐也很严厉的,但由于前面“之屏之翰,百辟为宪”的铺垫,和后面“万福来求”的激励,使之显得从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说服力。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两句,其表面作用是点出饮酒,在全诗中立一基点,据此可认为它是周王宴饮诸侯时所奏的乐歌;但在第四章的前面,它的特殊地位又对以下的“匪敖”,起着一种隐喻的暗示。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1-473

sāng

míng xiānqín 

jiāojiāosāng yǒuyīng jūn shòutiānzhī 

jiāojiāosāng yǒuyīnglǐng jūn wànbāngzhīpíng 

zhīpíngzhīhàn bǎiwéixiàn nán shòunuó 

gōngqiú zhǐjiǔróu jiāofěiào wànláiqiú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零落¹桐叶雨,萧条²槿(jǐn)³花风。
译文: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凋零飘落。
注释:¹零落:指脱落。²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³槿: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花,朝开夕凋。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¹中。
译文:在闲适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
注释:¹幽闲:闲适自得。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况与故人¹别,中怀²正无悰(cóng)³
译文:悠老朋友分别,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
注释:¹故人:旧交,老朋友。²中怀:心中。³悰:欢乐,乐趣。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勿云¹不相送,心到青门²东。
译文: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
注释:¹勿云:不要说。²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译文: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同心一人去,坐觉¹长安空。
译文: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
注释:¹坐觉:遂觉,顿觉。

  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悠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悠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悠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悠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悠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悠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悠元稹交情之深,悠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常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常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常仲事¹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常仲囚焉。鲍叔遂进常仲。常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²合诸侯,一匡天下,常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注释:¹事:为......服务。²九:多次。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常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¹,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²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注释:¹贾:做生意、做买卖。²召忽:人名。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既进¹常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常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释:¹进:推荐。
管仲
常仲
译文: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注释: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常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常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常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译文: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常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常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译文: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译文: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注释: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译文: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太史公曰:吾读常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常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¹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常仲之谓乎?
译文: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注释:¹匡:纠正、匡正。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合传为一。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¹俱鲜。鸥鹭(lù)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译文: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鲜丽。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不停的管弦乐声。
注释:¹云物:云彩、风物。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qióng)¹。谁羡骖(cān)(luán),人在舟中便是仙。
译文:那风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注释:¹琼田:传说中的玉田。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静谧,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脱俗,没有功利之心:尽管游人往来、管弦声声,但是鸥鹭毫不戒备,依然安睡。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

  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词的下片写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澄澈,晶莹透明,月光一照,闪闪发光。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在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谁还愿意乘着骖鸾做神仙呢!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 ”,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cǎisāng ·tiānróngshuǐ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tiānróngshuǐ西hǎo yúnxiān ōuxiánmián yīngguànxúnchángtīngguǎnxián 
fēngqīngyuèbáipiān piànqióngtián shuíxiàncānluán rénzàizhōuzhōngbiàn便shìx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