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满前村夜不知,凭风声与静相宜。
银釭志士诗成后,玉枕佳人梦觉诗。
乍听打窗投米急,想同糁径落梅迟。
孤舟曾向江湖宿,清入寒芦韵更奇。
飞满前村夜不知,凭风声与静相宜。
银釭志士诗成后,玉枕佳人梦觉诗。
乍听打窗投米急,想同糁径落梅迟。
孤舟曾向江湖宿,清入寒芦韵更奇。
王铚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 ▶ 1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谓¹齐宣王曰:“王之²臣,有托³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¹⁰?”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您的臣子当中,有一个把他的妻子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然后到楚国游历的人。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那么对他怎么办?”
注释:¹谓:对……说。²之:的。³托:寄,托付。⁴妻子:妻子和儿女。⁵之:到……去。⁶比:等到。⁷反:同”返“,回来。⁸冻:使……受冻。⁹馁:饥饿。¹⁰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王曰:“弃之。”
王曰:“弃¹之。”
译文:齐宣王说:“抛弃他。”(这里可以用“抛弃他”,但好一点的解释是“和他绝交 ,断交 ')
注释:¹弃:抛弃,此指绝交。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士师不能治士¹,则如之何?”
译文:孟子说:“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注释:¹“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治,管理。
王曰:“已之。”
王曰:“已¹之。”
译文:齐宣王说:“罢免他。”
注释:已¹:止,这里指罢免。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曰:“四境¹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译文:孟子又说:“一个君主不能治理好他的国家,那么对他怎么办?”
注释:¹四境:国家。
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¹左右而言他。
译文:齐宣王环顾身边的大臣们,却说别的事情了。
注释:¹顾:回头看。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译文: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有一条扬帆却又有人在划浆的渔船,船上有一个老翁正独坐垂钓。
注释:一字诗:一种含有某种文字游戏成份的诗歌。“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译文: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举目四望,只见皓月当头,秋色满江。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嘉庆年间,诗人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当即作了这首诗。

  整首诗描写了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短短的四句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人物有动作,描绘出多彩多姿的垂钓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shī

chénhàng qīngdài 

fānjiǎngzhōu wēngdiàogōu 
yǎngchángxiào jiāngmíngyuèjiāngqiū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望海楼¹明照曙(shǔ)霞,护江堤(dī)²白踏晴沙。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注释:¹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²堤:即白沙堤。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涛声夜入伍员¹庙,柳色春藏苏小²家。
译文: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踏包蕴在苏小小家。
注释:¹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²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红袖¹织绫(líng)夸柿蒂(dì),青旗²(gū)³趁梨花
译文: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注释:¹红袖:指织绫女。²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³沽酒:买酒。⁴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踏裙腰弯弯斜斜。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踏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踏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踏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踏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

hángzhōuchūnwàng

bái tángdài 

wànghǎilóumíngzhàoshǔxiá jiāngbáiqíngshā 
tāoshēngyúnmiào liǔchūncángxiǎojiā 
hóngxiùzhīlíngkuāshì qīngjiǔchènhuā 
shuíkāi西nán cǎo绿qúnyāodàoxiá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
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明日试看衣袂¹有啼痕。
注释:¹袂:衣袖。
这首小词抒写秋夜相思。梧桐夜雨,秋风落叶,数声画角,欲断羁魂。结句“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宛转含蓄地透露了相思之情。全词缠绵婉曲,清雅自然。

xiāngjiànhuān··qiūfēngchuīdàojiāngcūn--cǎi

qiūfēngchuīdàojiāngcūnzhènghuánghūntóngkāimén

luòshùshēngjiǎoduànhúnmíngshìkànmèiyǒuhén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缓辔(pèi)¹西风,叹三宿²、迟迟行客。桑梓³外,锄(chú)(yōu)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yè)笛傍宫墙,苔花碧。
译文:马缰轻勒,西风伴送我这个使金行客。虽已三天,我仍行道迟迟,留恋故都风物。汴京是我的家乡,黍离麦秀之地,曾是繁华街陌。远眺桑阙龙凤影,宫内空剩鸳鸾阁。再也没有人,持笛天津桥,傍宫阙。眼前只见苔花碧。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¹缓辔:放马徐徐而行。²三宿:三天。³桑梓:故乡的代称。⁴锄耰:前者指锄,后者用以整地,类似耙之功用。⁵双阙:宫城前供了望的楼。⁶龙凤影:谓龙楼风阙。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天相¹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líng)一举,并收鳌极²。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³。办⁴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译文:天助我大汉,人民怀念宋朝;金虏当灭,他们的臣子都离心离德。愿王师,泰山压顶行天讨,快收复故国。老夫空有救国术,却无由得献平戎策。只新诗准备,待河清海晏,祖国统一。我放开歌喉,吟唱春色。
注释:¹相:看重。²鳌极:指边疆。³平戎策:平定异族入侵的策略。⁴办:准备。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近,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此时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桑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桑阙”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桑阕之影。“桑阙”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廷、君王,统包在“桑阙”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平静。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平”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平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色”。

  这里一个“看”字耐人寻味。“平戎策”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3-1845页

mǎnjiānghóng··jiǔyuèèrshíchūjīng怀huái--shǐ

huǎnpèi西fēngtànsān宿chíchíxíngsāngwàichúyōujiànliǔfānghuāshuāngquēyuǎnténglóngfèngyǐngjiǔménkōngsuǒyuānluángèngrénbànggōngqiángtáihuā

tiānxiānghànmín怀huáiguótiānyànchénchènjiànlíngbìngshōuáolǎozijīngshìshùshīrénpíngróngbànjīnfēngyuèkànshēngpíngyínch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