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峰头最高层,落叶苍苔不可登。
清坐与师烹玉糁,千岩风雨夜深灯。
我家峰头最高层,落叶苍苔不可登。
清坐与师烹玉糁,千岩风雨夜深灯。
王铚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 ▶ 1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¹家花满蹊(xī)²,千朵万朵压枝低。
译文: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注释:¹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²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¹戏蝶时时舞,自在娇²莺恰恰³(tí)
译文: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注释:¹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²娇:可爱的样子。³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
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jiāngpànxúnhuā ·liù

 tángdài 

huángniángjiāhuāmǎn qiānduǒwànduǒzhī 
liúliándiéshíshí zàijiāoyīngqiàqià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欲别时 一作:别伊时)
曾宴桃源¹深洞,一曲清歌舞凤²。长记欲³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译文:曾记在那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欢宴,一曲清歌伴着凤鸟般的舞姿飞动。总是记得依依惜别的时候,你眼含泪水出门相送。多像一场梦,多像一场梦,残月在天,落花遍地云烟一重重。
注释:又名“如梦令”,苏轼云: “(如梦令)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云‘如梦’”。¹桃源:理想的世外桃源。²一曲清歌舞凤:亦作“一曲舞鸾歌凤”。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吉祥美丽的鸟。³欲:即将,将要。

  这是一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词。这首词采用神话传说故事作题材,描写刘、阮和仙女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别后对佳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曾宴,点明往事。桃源深洞,“舞凤”,即凤舞,为叶韵,乃倒用,言伊人如凤之舞。词中写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故事,省去全部细节,只将初会和离别时最深的印象加以形象化的概括,高度精炼。清歌凤舞,风光何等旖旎!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长记”二字是关键,记忆中的情景是那么的美好,可这一切已如梦幻,永无再现之期。小词没有多少篇幅,不容铺叙,要求写得很精粹,所以“长记”以下几句对整个宴别的过程便撷取了送别这一高潮时的场面来写。“长记”二字,上接“曾宴”二字,“和泪出门相送”写送别之悲痛,这是实写,下面旋又转入虚写。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如梦!”诗有诗眼,词亦有词眼,这四个字实为本词之眼。如梦者,昔年之事如一场无凭的春梦,昔年之景只能在梦里再现,昔年之倡除非在梦里相逢。叠用两个“如梦”,显得更为惆怅,更为感伤。残月乃夜阑之景,落花烟重乃暮春之景,伤心人别有怀抱,才会有凄凉的感觉,更显萧瑟的气氛,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美,意境更美。词人描绘了曾和佳人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之地相聚时的情景,此为虚写梦中之景的美好,成为感情之流回旋奔涌而下之处,回忆如梦,因而显得特别含蕴丰富;梦醒时分,侧重于对眼前情景的刻画,眼前的半轮残月和簌簌坠落的花瓣,如烟一样的月色,给全词笼上了迷蒙孤寂的气氛,在这凄清的夜里,对她的思念绵绵不断,如此深沉。虚实两端互相补充,形成“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的特色,更显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65-66
2、 王锺陵.唐宋词鉴赏:四川出版集团,2007.1:22-23页
3、 温庭筠,柳永等著.婉约词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5:25页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jiàn)¹年年往复回。
译文:两条河流默默无声而缠绵地流过成都城,我每年都要追随朋友为他们饯行,然后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回去。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¹礼数揖(yī)中台。
译文:想当初你初到任所,本以为你会高调地接受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你去中书省悄然赴任。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译文:(你的低调为人令人钦佩) 黄莺急切地鸣叫,春风已停,已是春末,你的坐骑长嘶,夕阳急急西坠似在催你启程。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yè)(yuán)来。
译文:在这离别之时请你不要悲伤,希望将来你能 在政绩考核中位居优等,然后能够重返京城。

zèngpéngzhōuquánbiéjià--tǐng

shuāngliúmàimàijǐnchéngkāizhuījiànniánniánwǎnghuízhǐdàoyáoyíngbànwénshùzhōngtáihuángyīngzhuànchūnfēngjǐnbānzhǎngluòjǐngcuīchuàngfēnfēibiéháidāngzòuzuìyuánlái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红楼¹别夜堪(kān)(chóu)(chàng)²,香灯³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译文: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
注释:¹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²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³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⁴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⁵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pí)(pá)¹金翠羽²,弦(xián)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³人似花。
译文: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注释:¹琵琶:初创批把。²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³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记载。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这首《菩萨蛮》词,就是写作者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惆怅心情。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朱门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词的下片,写客地思归,由听到琵琶乐声想到所爱之人正倚窗远望,等候自己归去。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两句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用以代指歌女,“黄莺语”指琵琶弹的乐声就象清脆婉转的黄莺啼般的歌声,极写琵琶声调的婉转。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起爱人临别时叮咛自己早日归家,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倚窗远望,盼望归去。

  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又作: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mán ·hónglóubiékānchóuchà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hónglóubiékānchóuchàng xiāngdēngbànjuǎnliúzhàng cányuèchūménshí měirénhuòlèi 
jīncuì xiánshànghuángyīng quànzǎoguījiā 绿chuāngrénhuā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sù)¹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sāo)²,牛衣³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注释:谢雨:雨后谢神。¹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²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³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¹。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51页 .

huànshā ·jīnluòzǎohuā

shì sòngdài 

ménshítánxiè dàoshàngzuòshǒu tánzàichéngdōngèrshí chángshuǐzēngjiǎnqīngzhuóxiāngyìng 

jīnluòzǎohuā cūnnáncūnběixiǎngsāochē niúliǔmàihuángguā  (sāotōng sāo )
jiǔkùnchángwéishuì gāorénmànchá qiāoménshìwènrén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