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无处不风波,欲理扁舟可奈何。白发生涯人已老,绿阴时节雨偏多。
沧江无处不风波,欲理扁舟可奈何。白发生涯人已老,绿阴时节雨偏多。
杯倾鹦鹉同谁醉,剑拂蛟龙强自歌。盖世功名非我事,终期结屋卧云萝。
杯倾鹦鹉同谁醉,剑拂蛟龙强自歌。盖世功名非我事,终期结屋卧云萝。

xiàshū怀huái--zhūhuì

cāngjiāngchùfēngbiǎnzhōunàibáishēngrénlǎo绿yīnshíjiépiānduō

bēiqīngyīngtóngshuízuìjiànjiāolóngqiánggàishìgōngmíngfēishìzhōngjiéyúnluó

朱希晦

朱希晦

温州乐清人。顺帝至正末隐居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称雁山三老。明初荐于朝,命未至而卒。有《云松巢集》。 ▶ 1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折杨柳。百鸟园林啼。道欢不离口。
折杨柳¹。百鸟²园林³啼。道欢不离口。
译文:攀折杨柳想要送给心上人。鸟儿们在园中树林啼鸣,口中仿佛在念着所思人的名字。
注释:¹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²百鸟:多种鸟禽。³园林:园中树林。⁴道:说;讲述。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tiáo)¹之华²,芸(yún)³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译文: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注释:¹苕: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²华:同“花”。³芸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⁴维其:何其。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其此,不其无生!
译文: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zāng)¹坟首²,三星³在罶(liǔ)。人可以食,鲜(xiǎn)可以饱!
译文: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注释:¹牂羊:母羊。²坟首:头大。³三星:泛指星光。⁴罶:捕鱼的竹器。⁵鲜:少。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其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其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其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其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其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12-514

tiáozhīhuā

míng xiānqín 

tiáozhīhuā yúnhuáng xīnzhīyōu wéishāng 
tiáozhīhuā qīngqīng zhī shēng 
zāngyángfénshǒu sānxīngzàiliǔ rénshí xiǎnbǎo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燕归花谢,早因循(xún)¹、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shì)三生²
译文:花儿凋谢,燕子归来,遵循节令又过了清明。风景是一样的,但心里却是两样的愁情,都在思念着对方。好像还记得那次在回廊里相逢,我们互相发誓要相爱三生,永不分离。
注释:¹因循:本为道家语,意谓顺应自然。此处则含有不得不顺应自然的意思。²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乌丝阑(lán)¹娇红篆(zhuàn),历历²春星。道休孤³密约,鉴(jiàn)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译文:我们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的篆文,好像那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晰可见。说道不辜负你我的密约,这丝绢上的深盟即可为凭。说罢已是深夜,一丝清淡的露珠湿了银色的屏风。
注释:¹乌丝阑纸: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后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²历历:一个个清晰分明。³孤:辜负,对不住。⁴香露:花草上的露水。⁵银屏:镶有银饰的屏风。

  这首词几乎全是抒吐对往日恋情的回忆,一双爱恋的人两情相许、郑重盟约的情境,深挚动人。词人对当时景象的宛然追忆,浸透了离别的酸楚。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与追忆往昔。“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燕子归来,群花凋谢,又过了清明时节,首句交代了时令,即暮春时节。词人用“燕归”来暗指世间一切依旧,可是自己所爱之人却不能再回来,所以才会“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词到下片.纳兰睹物思人,发出了旧情难再的无奈慨叹。“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篆文,如今想来,就好像那天上清晰的明星一样。“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丝绢上写的是当初二人的海誓山盟,这些文字作为凭证,见证了不要相互辜负的密约。然而,誓言也会有无法实现的一天,如今回忆起往事,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打湿了银屏。词到“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时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第257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82页

hóngchuāngyuè··yànguīhuāxiè--lánxìng

yànguīhuāxièzǎoyīnxúnyòuguòqīngmíngshìbānfēngjǐngliǎngyàngxīnqíngyóutáoyǐngshìsānshēng

lánzhǐjiāohóngzhuànchūnxīngdàoxiūyuējiànshēnméngxiāng湿shīyínpíng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¹
译文:大家都是独善其身,只会谋划自己的利益,误国的又岂止秦桧一人。
注释:¹一秦:指秦桧。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不望夷吾¹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译文:在江左出现管仲那样的贤相让国家重新强大起来看来是没希望了,甚至连在江边新亭望着北方的失地相对而泣的人也都没有了。
注释:¹夷吾:管仲。新亭:《世说新语》载“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zhuīgǎnwǎngshì--yóu

zhūgōngtànshànmóushēnguódāngshíqín

wàngchūjiāngzuǒxīntíngduìrén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事有代谢¹,往来²成古今。
译文: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注释:¹代谢:交替变化。²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¹
译文: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注释:¹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水落鱼梁¹浅,天寒梦泽²深。
译文: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注释:¹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²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¹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尚在 一作:字在)
译文: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¹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zhūdēngxiàn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énshìyǒudàixiè wǎngláichéngjīn 
jiāngshānliúshèng bèidēnglín 
shuǐluòliángqiǎn tiānhánmèngshēn 
yánggōngbēishàngzài lèizhānjīn  (shàngzàizuò zài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