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公整顿好家居,又见边尘战伐馀。鼓角犹思助飞动,江山何意变雕疏。
群公整顿好家居,又见边尘战伐馀。鼓角犹思助飞动,江山何意变雕疏。
三年菜色灾应澹,一树岩香晚未舒。我亦浮沉同湛辈,登盘愧食武昌鱼。
三年菜色灾应澹,一树岩香晚未舒。我亦浮沉同湛辈,登盘愧食武昌鱼。
猜您喜欢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zhù)¹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锦河西牵牛郎,锦后遂废织衽(rèn)²。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译文:天河的东面有一位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每年都织布劳动,织成了云锦天衣,导致自己都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容颜。天帝怜惜她一个人独处,允许她嫁给河西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渐渐荒废了织布。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郎一年见一次面。
注释:¹机杼:织布机。²织衽:指织作布帛之事。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续齐偕记》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¹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锦牵牛。《续齐偕记》
译文:桂阳有一个成仙的人叫成武丁,常在人间居住,有一天,他忽然对自己的弟弟说:“七月七日,织女要渡过银河,所有的神仙都要回到天宫;我已经被召集,不能在此停留了,与你告别。”他的弟弟问:“织女因为什么渡河?哥哥什么能时候回来?”成武丁回答说:“织女要嫁给牵牛,我离开后三十年就会回来。”第二天早上,成武丁消失在他的住所。世人至今还说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注释:¹悉:全都;全部。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¹,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jī)²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译文:很有以前,传说天河与大海相通。近世有一个居住在海边的人,每年都看见在八月有浮槎 出现,去来都很按时。有一个人有不平凡的志向,站立在浮槎上的飞阁上,带了很多粮食,乘坐浮槎去了。十多天后,在白天还能看见星月日辰,从那以后就只有芒芒忽忽,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又过了十多天,才到一个地方,有城郭的样子,屋舍排列整齐,远远看见宫中有很多织妇。看见一丈夫,牵着牛在水边饮水。牵牛人很惊奇地问:“你是因为什么到这里的?”这个人将来意详细说了,并问这里是哪里。回答说:“你可以到蜀郡,访问严君平就知道。”那人于是不上岸,如期回来。后来到蜀郡,问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星。”计算年月,正是那个人到天河的时间。
注释:¹浮槎:指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²赍:携带。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mò)¹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译文: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
注释:¹镆邪:一作莫邪,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善铸剑。尝铸二剑,分别以干将、莫邪名之,献给吴王(见《吴越春秋·阎闾内传》四),后以此作名剑代称。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且挂空斋(zhāi)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¹
译文: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注释:¹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杀楼兰王,立功异域。后泛指侵扰西北地区之敌。此当借指北方的金国。

  全诗发英雄用武无地之慨。前两句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后两句宝剑惟挂空斋与琴为伴,未可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先扬后抑,貌似平静,实壮志难酬之愤喷薄而出。

  “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中“镆耶三尺”,指剑;“镆耶”亦作莫邪,古宝剑名。雄剑名干将,雌剑名奠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在匣中悲鸣。“照人寒”,言宝剑光亮耀目,观之令人胆寒。“挑灯”,拨亮灯烛。作者拨亮灯烛看剑,浮想联翩,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得携去斩楼兰”宝剑本是杀敌之器,但今却空无所用,不能用在杀敌的战场,只能高高挂在空空如也的书斋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剑无所用,实指作者才无所施、能无所发,未能够在战场上杀敌击贼。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场面。

  本诗虽仅四句,但抒发的感情却是激烈慷慨,充满一股悲愤之气。想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以成一个完整的南北统一的太平世界。但腐朽的南宋王朝却在与金人的长期对垒中日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诗人也在这无限期的闲置中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有这一切,铸成诗人这一首表达自己痛心疾首、极度遗憾之情的诗篇。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著.辛弃疾集(第二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第2版:第20页

sòngjiànyánsǒu

xīn sòngdài 

sānchǐzhàorénhán shìtiǎodēngkàn 
qiěguàkōngzhāizuòqínbàn wèixiézhǎnlóulán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之为学¹,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lòu)²而难成。久处一方³,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yù),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shù)¹⁰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xiàn)¹¹之贤,终无济¹²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yì)¹³,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¹⁴之好学也。”夫以¹⁵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¹⁶乎?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注释:¹为学:做学问。²孤陋:片面、浅陋。³方:地方。⁴觉:自觉。⁵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⁶资:盘缠。⁷犹当:还应当。⁸审问:详细考究。审:详细。⁹稽:探究,考察。¹⁰庶几:差不多。¹¹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¹²济:有利。¹³邑:地方。¹⁴丘:孔丘,即孔子。¹⁵以:动词,和“如”“若”相同。¹⁶勉:勤勉,努力。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yǒurénshū jiéxuǎn 

yán míngdài 

    rénzhīwéixué jìntuì退 xuéyǒu lòuérnánchéng jiǔchǔfāng rǎnérjué xìngérzàiqióngzhī chēzhī yóudāngxuéshěnwèn rén qiúshìfēizhīsuǒzài shùshízhīliù ruòchū yòushū shìmiànqiángzhīshì suīyǒugāo yuánxiànzhīxián zhōngtiānxià yuē  shíshìzhī yǒuzhōngxìnqiūzhěyān qiūzhīhàoxué  kǒngzhīshèng yóuhàoxué jīnrénmiǎn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毗陵”,《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毗陵。注:季扎所居延陵,汉改之。《宋史·地理志》两浙常州毗陵郡。宋置常州毗陵郡,属江苏。

  “竹深”两句,应题。即席绘出丁园中的主要景色:竹林。此言园中一大片幽深茂密的竹林拦住了夕阳光,似乎想把夕照美景留住,不肯放它轻易过去。横放斜插的竹枝、竹叶,形成了庞大的阴影,笼罩了林旁的小池塘。“断莽”三句,叙园外之景。此言丁园四周空旷平坦,远处一缕孤烟在地平线上袅袅飘升;浅浅的河水上浮动着败草残叶,这种景色只有深秋季节才能般配啊。“断莽平烟”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荒亭”三句,复述园景。言园子里那个荒凉的亭子由于要在那里设宴,所以刚刚才打扫好。秋深风紧,我们正好借酒暖身。但是眼前已不再是早春时来过的景色了,所以没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从此处可知“丁园”是词人常游之地。“障锦”两句,写挡风的围屏。主人用织锦屏风围着“荒亭”,就阻住了西风的肆虐,见那屏风上面一半绘着美人歌舞图,一半书写有龙飞凤舞般的题辞。从词人对屏风中景致的描述来看,可知“丁园”的主人也是个风雅中人。上片描述“丁园”的内外景色。

  “独游”三句,从眼前的聚宴联想开去。此言如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来此的话,那游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又如果园中的景点太多,也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并且走马观花般的匆匆游览,又会使人觉得乐趣似乎太短促些了。三句既照应词题“两别驾招饮”,解决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时间上的短促感;又赞美了丁园的景点设置恰到好处。“柳下”三句,述宴中情景。“交车”(或“停车”),似为下象棋,南宋时象棋已风行。“云根”,为园中一假山也。此言在宴饮时,既可以闲适地坐在柳树下,车将、炮跳地下象棋;又能不时回来亭上帽饰交擦互相敬酒;还能够与友人一起出没在假山中间,一笑解千愁。“秋香”三句,由园景生发,宕开一笔,插叙时令。此言秋天的菊花还未凋残,而秋风秋雨已经静悄悄地光临西城。在亭中饮酒的客人(即词人)也被西风不知不觉地吹歪了帽子。“背月”两句,宴散乘舟回家也。因丁园地处城西(从“风雨西城”可知),所以词人在一夜欢宴后,背向着西坠的月亮乘舟而归,只听见群鸦已在两岸的树上迎着朝霞聒噪了。结句呼应词题中“招饮”,词人尽兴而归矣。且“溪树晓”又与首句“斜阳度”遥接,点明这是作通宵之宴也。

tiān··zhúshēnfàngxiéyáng--wényīng

zhúshēnfàngxiéyánghéngdànlínzhǎoduànmǎngpíngyāncánshāshèngshuǐqiūshēncáihǎohuāngtíngxuánsǎozhèngzhejiǔhánqīngnònghuāchūnxiǎozhàngjǐn西fēngbànwéixiùbànyíncǎo

yóuqīngxìnglǎnjǐngráorénwèishèngshìzhǎngshǎoliǔxiàjiāochēzūnqiánàntóngyúngēnxiàoqiūxiāngwèilǎojiànfēng西chéngànmàobèiyuèzhōuluànshùxiǎo

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
浅深红白宜¹相间²,先后仍须³次第
译文:幽谷种花,间隔栽种的花儿开得娇媚宜人,不分春夏四季。
注释:¹宜:应该。²相间:间隔栽种。³须:需要。⁴次第:依次。⁵栽:栽种。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我欲¹四时²(xié)酒去,莫教³一日不花开。
译文:我随时都要带着酒去那儿赏花,可不要让花儿有一天不开啊!
注释:¹欲:想要。²四时:四季。³教:使,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