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爱山来几回,携筇蹑履真悠哉。片石可枕云可偎,愆期不到萦吾怀。
三年爱山来几回,携筇蹑履真悠哉。片石可枕云可偎,愆期不到萦吾怀。
中藉高僧还有才,能与佳胜为良媒。汲泉煮茗何欢咍,松边竹下容琴杯。
中藉高僧还有才,能与佳胜为良媒。汲泉煮茗何欢咍,松边竹下容琴杯。
我嗟官满今还台,欲去不忍须重来。慇勤慇勤孰与偕,寒猿老鹤声相哀。
我嗟官满今还台,欲去不忍须重来。慇勤慇勤孰与偕,寒猿老鹤声相哀。
山有情兮韫琼瑰,愿泉无穷兮滋九垓。它时再赏登崔嵬,约师把手忘形骸。
山有情兮韫琼瑰,愿泉无穷兮滋九垓。它时再赏登崔嵬,约师把手忘形骸。

biéhuìshānzèngzhāngshānzhǔ--xiāoyuān

sānniánàishānláihuíxiéqióngnièzhēnyōuzāipiànshízhěnyúnwēiqiāndàoyíng怀huái

zhōnggāosēngháiyǒucáinéngjiāshèngwèiliángméiquánzhǔmínghuānhāisōngbiānzhúxiàróngqínbēi

jiēguānmǎnjīnháitáirěnzhòngláiyīnqínyīnqínshúxiéhányuánlǎoshēngxiāngāi

shānyǒuqíngyùnqióngguīyuànquánqióngjiǔgāishízàishǎngdēngcuīwéiyuēshīshǒuwàngxínghái

萧渊

萧渊

吉州庐陵人。宁宗时襄州兵乱,藉岳州为根本。有司辟为通判,摄州军,规画整肃,外压湖盗,内控江南,一时倚赖。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gōu)¹仙子,高清云渺(miǎo)²,不学痴(chī)牛騃(áiì)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译文: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注释:¹缑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²云渺:高远貌。³痴牛騃女:指牛郎织女。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⁴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⁵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客槎(chá)¹曾犯,银河²微浪,尚(shàng)³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译文: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释:¹槎:竹筏。²银河:天河。³尚:还。⁴前缘:前世的因缘。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

  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写送别,一般人都会徒增伤感,而词人却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如陆游所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一般写七夕银河,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类的柔情凄景,而词人笔下那天风海雨之势,正显露了他不凡的气魄与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便是他豪放词风形象性的说明。

东皇不解事,颠风雨、吹转海门潮。看烟火光微,心灰凤蜡;笙歌声咽,泪满鲛绡。吾无恙,一炉焚柏子,七碗覆松涛。明月寻人,已埋空谷;暗尘随马,更拆星桥。
东皇不解事,颠风雨¹、吹转海门²潮。看烟火光微,心灰凤蜡³;笙(shēng)歌声咽,泪满鲛绡(xiāo)。吾无恙(yàng),一炉焚柏子,七碗覆松涛。明月寻人,已埋空谷;暗尘随马,更拆星桥
译文:司春的东方之神不懂人事,颠倒了风雨,吹转了涌向海门的江潮。看着烟火光焰低微,心随凤蜡燃尽成灰,听着笙歌声音呜咽,泪湿罗帕不知多少。我幸亏没病,一个炉子里烧着清香的柏子,灰碗茶喝后就把它倒掉。如果明月前来探寻佳人,他已离世远避空谷,暗尘已随骏马飘去,又被拆了明亮的河桥。
注释:¹颠风雨:犹狂风暴雨。²海门:海口。罗隐《广陵开元寺阁上作》诗:“江蹙海门帆散去。”³凤蜡:彩画凤鸟的蜡烛。皇甫松《抛球乐》词:“几回冲凤蜡,千度入香怀。”⁴鲛绡:《述异记》:“南海出鲛绡,一名龙纱,以为服,入水不濡。”⁵无恙:安好无病。《风俗通》:“上古之世,草居露宿。恙,噬人虫也,善食人心,凡相问,曰无恙。”⁶一炉焚柏子句:苏轼《独酌》诗:“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⁷七碗覆松涛句:松涛,指烹茶的水沸声。卢仝《新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欧阳元《漫题》诗:“翰长昼闲来啜茗,下帘危坐听松涛。”⁸空谷:空山。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⁹暗尘二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星桥,指元宵节的灯桥。
素馨田畔路,当年梦、应有金屋藏娇。不见漆灯续焰,蔗节生苗。尽翠绕珠围,寸阴难驻;钟鸣漏尽,抔土谁浇?问取门前流水,夜夜朝朝。
素馨田¹畔路,当年梦、应有金屋藏娇。不见漆灯²续焰,蔗(zhè)节生苗³。尽翠绕珠围,寸阴难驻;钟鸣漏尽,抔(póu)谁浇?问取门前流水,夜夜朝朝。
译文:素馨花开遍的田间路上,当年寄托的梦中,应有金屋贮藏的阿娇。如今已不见为漆灯添油,甘蔗萌生幼苗。整天被翠珠围绕,难以留住一寸时光,晨钟鸣响夜漏滴尽,一捧黄土有谁来祭浇?此情可问那流过门前的溪水,潺潺西去夜夜朝朝。
注释:¹素馨田:素馨,常绿灌木,花似茉莉,而四瓣尖瘦。其种来自西域,《南方草木状》里称之曰耶悉茗。屈大均《广东新语》:“素馨斜,在广州城西里三角市,南汉葬宫人之所。有美人喜簪素馨,死后遂多种素馨于塚上,故曰素馨斜。至今素馨酷烈,胜于他处。以弥望悉是此花,又名曰花田。”²漆灯:《江南野史》:“沈彬居有一大树,常曰吾死可葬于是。及葬,穴之乃古塚。其间一古灯台,上有漆灯盏,铜牌篆文曰:佳城今已开,虽开不葬埋。漆灯犹未熟,留待沈彬来。”³蔗节生苗:《群碎录》:“宋神宗问吕惠卿曰:何草不庶生,独于蔗?庶出何也?对曰:凡草种之则正生,此蔗独横生,盖庶出也。”蔗节生苗即指此。⁴寸阴:一寸光阴,以喻很短的时问。《晋书》:“陶侃尝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⁵钟鸣漏尽:指长夜将晓的时候。⁶抔土:指墓地。⁷浇:古人用酒洒在墓地上举行祭奠,叫做浇酒。李贺《浩歌》:“有酒唯浇赵州土。”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夜晚为元宵,是我国传统的一大节日,民间有盛大的灯会来庆祝。这日的风雨必然给佳节带来阴愁的气氛,而作者此词是在清初特殊历史条件下写的,惟以悲哀为主,主体的情感色彩最为浓重。词人于明代崇祯庚辰(1640)进士,中进士数年后,明王朝覆亡了。清兵攻破桂林,他便削发为僧,法名澹归,隐居于广东韶州丹霞山寺。当时金堡正是中年,此后古佛青灯又度过了三十余年岁月。这首词作于晚年,艺术上已达到成熟的高境,而且表现出内心情感的波澜。

  起笔紧扣词题,写出上元节气候的异常现象。“东皇”即传说中的东方青帝,乃司春之神。“海门”,古镇名,故址在今广东合浦县东北。司春之神不理解人间之事,将风雨倒吹海门潮,以致有元夕之阴雨。这必然给人们造成节日不愉快的心情,为全词定下基调。因风雨之故,元夕灯会也显得异常地冷清。抒情主体还由于特殊的心情,见到微弱稀疏的烟火,犹如蜡炬烧残,心字成灰;听到隐约断续的笙歌,好似人在哽咽,泪水湿了罗巾。这是联想所致,实际情形可能并非如此,但却反映了内心悲苦之情,以之观物,故有是感。“吾无恙”是一个转折,欲从悲苦情绪中自我解脱。整个社会在上元似乎都陷于悲苦之中,作者以为自己则是超脱尘俗的。说“无恙”实是自我嘲讽,意味着国亡后的偷生苟全,过着闲静的生活:香炉里焚烧着柏树子,发出浓郁的香气;煮茶品茗,尝试卢仝的七碗茶。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煮茶的水声,古人以为有如松涛。宋人苏轼《汲江煎茶》云:“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作者对于焚香煮茶的僧人生活,暗中感到惭愧和悲伤,所以设想:如果明月来相寻,他已如埋葬于深山空谷,无从寻找了;而经过战争和国难,已与旧王朝失去联系了。“暗尘随马”当是指明亡的战争。“星桥”本是传说中银河的鹊桥,北周诗人庾信《七夕》有云“星桥通汉使”。现在战争之后,星桥拆去,无法通汉使了。这两个隐喻里包含着民族国家灭亡后的悲哀和绝望。

  词的下片紧接上片所寓的亡国之痛,而继之表现个人家庭在历史巨变中所遭到的不幸。关于素馨花,宋人吴曾说:“岭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丛脞幺么,似不足贵,唯花洁白,南人极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妇人多以竹签子穿之,象生物,置佛前供养;又取干花浸水洗面,滋其香耳。”(《能改斋漫录》卷十五)素馨花开遍的田间路上,作者曾有一段美好生活的回忆。“当年梦”便点明是在回忆往事。“金屋藏娇”用汉武帝作金屋以贮阿娇故实,比喻家有娇美之姬妾。这已成了当年的梦,而今梦醒了,一切都不存在。作者遂由感旧的情绪而引起伤今。“漆灯”乃为亡人照明之用。春秋时,吴王“阖闾夫人墓周回八里,漆灯照烂如日月焉”(《述异记》)。“蔗”即甘蔗。现在梦醒后,见不到漆灯再明,也不见甘蔗生的幼苗。这非常晦涩地叙述了妻妾失散亡故、子嗣断绝的严酷现实,表现了家破的情形。国亡家破竟是如此紧密地连结一起,因而对人生感到了绝望。削发为僧,隐埋空谷,正是这绝望心情的反映。从前豪华富贵的珠围翠绕的生活象短暂的时光一样很快逝去,而今心事迟暮,行将就木,更不知今后有谁能洒酒祭扫孤坟了。“钟鸣漏尽”语出《三国志》卷二十六,田豫说:“年过七十,而居以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抔土”指坟茔。“浇”即酹酒而祭之意,宋人戴石屏妻《怜薄命》词云:“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士。”作者以艰涩之语补足了现实的痛苦心情,表现出晚年的孤寂悲凉。可见这位僧人,尘俗之念尚未尽净,而有如是情感的波澜。词情至此,已将悲伤的情绪推到了高潮。结尾处以虚拟的方式,又让情绪低落下去,而表现得却更缠绵了:悲伤之情象门前流水一样,夜夜朝朝,无有断绝。

  全篇以“上元风雨”为题,逐步展开了对国亡家破后悲伤情感的抒写,历史的内容深蕴而丰富,曲折地表达了明末志士隐微而深厚的爱国情感。作者难忘的不幸遭遇和积蓄的怨恨,在沉埋多年之后突然在元宵风雨时触发,因而词情痛切感人。词中用了大量的冷僻事典和词语,使词意晦涩难解,而几个对句特别工稳贴切,结构绵密完整,这些都说明作者在艺术上的苦心经营。无论就思想与艺术而言,此词应是清初词坛的佳作。可惜金堡的作品在清初遭禁毁后,流传的很少。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cōng)¹
译文: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骏马。
注释:¹骢:指黑色的骏马。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译文:远行万里之外求取功名,万千心事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lǔ)¹燕支²北,秦城太白东³
译文:安西在燕支之北,长安在秦岭太白峰以东。
注释:¹虏障:指防御工事。²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³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离魂¹莫惆(chóu)(chàng)²,看取宝刀雄³
译文:离别时不要难过,就让宝刀来实现你的雄心壮志吧。
注释:¹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²惆怅:失意、难过。³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指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汉代李陵与匈奴交战的遮虏障远在燕支山之北,而李侍御所赴的安西则更在此之外。此句上承“金鞭”句、 “功名”句;对句指李侍御家室亲友所在之地——太白峰东的长安。这句上承“行子”句、“心事”句,虽不明言心事,而心事自含其中。 “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 自不免有所系恋,但“功名万里外”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征人挥鞭直指前路。这一联只列地名,不直接书事言情,而情、事俱含其中。

  尾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5页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06-208页

sòngshìān西

gāoshì tángdài 

xíngduìfēipéng jīnbiānzhǐtiěcōng 
gōngmíngwànwài xīnshìbēizhōng 
zhàngyānzhīběi qínchéngtàibáidōng 
húnchóuchàng kànbǎodāoxióng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译文: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止不住。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zhāng)(pǔ)¹老身三度病,咸泪宿草²八回秋。
译文:在漳浦我多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注释:¹漳浦:指漳河。今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²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出自《礼记·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君埋泉下¹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译文:想你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你的骨肉,最终化作一抔黄土,而我如今虽在人世,却也是两鬓苍苍。
注释:¹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¹韩郎²相次去,夜台³茫昧(mèi)得知不(fǒu)
译文: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注释:¹阿卫:微之的小儿子。²韩郎:微之的爱婿。³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阴间。⁴茫昧:模糊不清。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梦中乐天与微之重逢,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乐天的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时年,乐天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确实,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乐天说他自己在漳浦这个地方已经生了几次病了,长安城草生草长不知不觉已有八个年头。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乐天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够像草生草长一样该多好,就像乐天 17岁时写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乐天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乐天也身赴黄泉。乐天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乐天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荡。这句话正是白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不久的祖父。很多时候,在我们的亲人活着时,我们是羞赧于将悄悄写下的那些关于他们的赞美文字与人分享的,尤其是不愿让他们本人看到。而今,祖父魂归大地、深埋黄土,他在人间的最后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家人把祖父与已逝世 13年的祖母合埋了。写着这些文字时,我想起祖父总是在清明前后轻轻擦拭着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着擦着就出神地望着。可是如今,他深埋地下,谁又来擦拭他崭新的祭框呢?有关祖父的一切,我再也不会知晓了。他早年因公致残的左腿,还会风湿发作吗?黄泉该是个湿冷的地方吧?想到这些,我已经受不住了。有句话是残忍的:“我们将会死去很久”。乐天写下这首诗时,身边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敌人泛滥。拉法特曾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乐天恰好不是个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隐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为如此,在时隔九年后,乐天的这份思友之情才愈显得弥足珍贵!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阿卫是元稹的小儿子,韩郎是元稹的女婿。他们都先后死去了,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道这些吗?高寿的乐天目睹了后辈们的离去。一方面,活着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活着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地将人世间的新鲜事儿祷告给死者,纵然知道是徒劳,还是怀着这份希望。《古诗十九首》中有言:“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当乐天看着去者已去经年,而来者亦已成去者,这是多么大的内心荒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浅品《梦微之》,我品味到了这世间有一种真情———相濡以沫!

参考资料:
1、 任冬青.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浅品白居易之《梦微之》[N].河北师大报,2010.9.25(270)

mèngwēizhī

bái tángdài 

láixiéshǒumèngtóngyóu chényíngjīnlèishōu 
zhānglǎoshēnsānbìng xiányáng宿cǎohuíqiū 
jūnmáiquánxiàxiāo rénjiānxuěmǎntóu 
āwèihánlángxiāng táimángmèizhīfǒu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jì)¹,青天好。
译文:桌案上摆放着的几卷书,都是老庄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通晓规律与道理这样的话。说了千句万言,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气真好。
注释: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不同格式,此为双调六十七字,仄韵格。朱晦庵:即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指去世。¹霁:雨后或雪后天气转晴。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一壑(hè)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¹何在,应有玄经²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译文:如今隐退山林丘壑,身穿轻衫,头戴短帽。白发渐渐增多,而故人却越来越少。先生已逝,无论去了何处,也会像扬雄那样留下不朽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注释:¹子云:西汉学者扬雄的字。²玄经:指《太玄》,扬雄的哲学著作。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还有人认为此词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吴战垒先生认为此词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按照吴战垒的说法,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 ,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忘做到“忘言 ”。

  “万言千句 ,不自忘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看似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忘言知道 ”,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忘做到“忘言 ”。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 ”,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 ”,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 ”。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9-157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