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非远行,何用惨离颜。
纵棹豀亭外,清歌樽酒间。
相期在西笑,从此望南还。
归去重回首,夕阳江外山。
此行非远行,何用惨离颜。
纵棹豀亭外,清歌樽酒间。
相期在西笑,从此望南还。
归去重回首,夕阳江外山。
金君卿

金君卿

宋饶州浮梁人,字正叔。仁宗庆历间进士。累官知临川、江西提刑、度支郎中。治“五经”,长于《易》。有《易说》、《金氏文集》。 ▶ 1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城漏未残,徒侣拂征鞍。
孤城¹漏未残,徒侣²(fú)征鞍(ān)
译文:远处的城市逐渐的稀疏但还没有从视野中完全消失,同伴轻抚马鞍前行。
注释:¹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²徒侣:同伴;朋辈。
洛北去游远,淮南归梦阑。
洛北去游远,淮(huái)南归梦¹(lán)
译文:从洛阳出发远游,过了淮南后归乡之梦愈发强烈。
注释:¹归梦:归乡之梦。
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
晓灯回壁暗,晴雪¹卷帘²寒。
译文:清晨太阳初升屋内的墙壁依然是暗的,天晴后满地的积雪向卷起门帘的屋里散发着寒气。
注释:¹晴雪:天晴后的积雪。²卷帘:卷起或掀起帘子。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强尽主人酒,出门¹行路难²
译文:饮完主人的践行酒,再次出发前面依然路途艰难。
注释:¹出门:外出。²行路难: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liúzèngyǎnshīzhǔrén--hún

chénglòuwèicánzhēngān

luòběiyóuyuǎnhuáinánguīmènglán

xiǎodēnghuíànqíngxuějuǎnliánhán

qiángjǐnzhǔrénjiǔchūménxíngnán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
千载长天起大云¹,中唐俊伟有刘蕡(fén)²
译文: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诸多贤能隐士,中唐时期如果用刘蕡这样的贤人,也不会走向没落。
注释:¹千载长天起大云:大云,即庆云,古谓祥瑞之气,其下隐有贤人。²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八二八年),举贤良方正。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毛泽东在读《旧唐书·刘传》时,对刘蕡的策论很赞赏,旁批:起特奇。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孤鸿¹(shā)²悲鸣镝(dí)³,万马齐喑(yīn)叫一声
译文:他孤立无援总是被人打击中伤,毫无畏惧冒死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注释:¹孤鸿:孤单失群的大雁,喻指刘。²铩羽:羽毛。³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的中伤和打击。⁴万马齐喑叫一声:万马齐喑,亦作(万马皆喑)。喑,哑。谓骏马抖动颈上的鬃毛嘶叫时,其他的马都鸦雀无声。后用来比喻一种沉闷的局面。叫一声,喻指刘冒死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刘蕡是一个勇于直言,刚正不阿,绝不趋炎附势的忠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很有政治主张。在中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刘蕡秉笔直书,痛斥宦官专权,建议皇帝诛杀干涉朝政的宦官。考官虽然赞善刘蕡的才华,但是迫于宦官集团的权势,不敢录用他。所以刘蕡一生怀才不遇。官职只做到了秘书郎,最后还是被宦官诬陷,惨遭贬谪,客死异乡。

  毛泽东在读到《新唐书·刘蕡传》时,很赞赏刘蕡犀利俊逸的文风,旁批“起特奇”。因此,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赞扬刘蕡主张正义,敢于向黑暗势力挑战的斗争精神,抨击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

  “千载长天起大云”,首句劈空而来,是起兴。因为起得突兀,也可以说是“起特奇”。古谚云:“云从龙,风从虎。”这一句的关键词是“起大云”,有点刘邦《大风歌》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思,是写天人感应。“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感应。“千载长天起大云”,则是对“万马齐喑叫一声”的感应——这首诗首尾呼应,是一气贯注的。联想到1958年4月,毛泽东在广州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引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那首诗的开头两句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那么,“千载长天起大云”还有一重意思,就是出现了风雷、出现了生气,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出现风雷、出现生气,又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人!

  “中唐俊伟有刘蕡”,次句对上句为承接。然而,如果把这两句掉个个儿读呢——“中唐俊伟有刘蕡,千载长天起大云”,前因后果,是不是更顺呢?顺则顺矣,却平了许多,觉得没劲。用书面语说,就是缺乏艺术张力。可见诗句的倒装有时是必须的。

  全诗的一二句气势磅礴,力度恢弘,盛赞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诸多像刘蕡这样的“大云”,豪杰、斗士形象高大,令人敬仰和佩服。

  “孤鸿铩羽悲鸣镝”,第三句是一转。刘蕡的遭遇是一个悲剧。按鲁迅的定义,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据唐人笔记记载:“刘蕡,杨嗣复门生也。对策以直言忤时,中官尤所妒忌。中尉仇士良谓嗣复曰:‘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疯)汉耶?’嗣复惧而答曰:‘嗣复昔与刘蕡及第时,犹未风耳。’”(佚名《玉泉子》)又据史传记载,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对策呈上后,三位考官叹服嗟叹,以为汉之晁(错)、董(仲舒)无以过也。当年登科者共二十二人,因为宦官当道,考官叹服归叹服,却不敢录取刘蕡。从这两件事,可以想见当时朝官对宦官怕成什么样子。用“万马齐喑”来形容当时的政治局面,真不为过。总之,诗中用“孤鸿”来形容刘蕡孤立无援的处境,是恰当的;用“铩羽”来形容他的结局,是形象的;用“鸣镝”来象征宦官对刘蕡迫害的凶残,是生动的。

  “万马齐喑叫一声”,末句回应首句,是合。悲剧美往往能提升到崇高美,崇高体现在何处呢?质言之,就是它表现了人的自尊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为玉碎,不愿瓦全。这一句就表达了类似的抗争精神。三四两句的关系,仍有逆折的关系。如倒过来,作“万马齐喑叫一声,孤鸿铩羽悲鸣镝”,且不管韵字的平仄,虽然更觉可悲,悲剧美反而消失了。因为七绝的末句,乃是诗人的强调所在。强调“万马齐喑叫一声”(“叫一声”喻指刘蕡冒死攻讦宦官),突出人的抗争精神,才能彰显悲剧美,彰显崇高美。“一声”,与“万马齐喑”在量上形成极大反差。然而,正是这种反差,才凸显了那“一声”的可贵——因为它打破了沉寂,因为它叫出了生气。《史记·商君列传》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这首诗在艺术上之富于张力,逆折的手法起了不小的作用。

  全诗的三四句描述了刘蕡在封建统治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对刘蕡的深切同情和对宦官的切齿痛恨,对刘蕡在“万马齐喑”的沉闷境遇里敢于挺身而出,孤军奋战,大叫一声痛斥宦官的专横,表示由衷的敬慕和赞赏。“万马齐喑”借用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年
2、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¹(gé)(lěi)²,在河之浒(hǔ)³。终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译文:葛藤缠绕谓谓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注释:¹绵绵:连绵不绝。²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³浒:水边。⁴终:既已。⁵远:远离。⁶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sì)¹。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yòu)²
译文:葛藤缠绕谓谓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注释:¹涘:水边。²有:通“佑”,帮助。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chún)¹。终远兄弟,谓他人昆²。谓他人昆,亦莫我闻³
译文:葛藤缠绕谓谓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注释:¹漘:河岸,水边。²昆:兄。³闻:问。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3-144页

lěi

míng xiānqín 

miánmiánlěi zàizhī zhōngyuǎnxiōng wèirén wèirén  
miánmiánlěi zàizhī zhōngyuǎnxiōng wēirén wèirén yòu 
miánmiánlěi zàizhīchún zhōngyuǎnxiōng wèirénkūn wèirénkūn wén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至正二十二年¹九月九日,积霖(lín)²既霁(jì)³,灏(hào)气⁴澄肃⁵。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⁶也,乃治馔(zhuàn)⁷载醪(láo)⁸,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译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初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定的登高之约不能违背,于是准备好了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
注释:¹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至正为元顺帝年号。²霖:连绵不停的雨。³霁:雨停止。⁴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⁵澄肃:澄澈肃清。⁶寒:背弃。⁷馔:饭食。⁸醪:酒。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蟠拏撑住,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¹间,道傍竹石蒙翳(yì)²,有泉伏不见,作泠(líng)³琴筑声。予欣然停舆(yú)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yè)魏公祠,憩(qì)远公庵,然后由其麓(lù)(jū)(yì)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shì),蟠(pán)(ná)撑住,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yíng)¹⁰,下坠于沼;举瓢酌(zhuó)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dèng)¹¹,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¹²。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lǐn)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译文:天平山位于城西南三十里,我们从水路出发,到了之后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隐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令我欣喜停车久久聆听,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并在远公庵稍事休息,然后从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淌,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甘甜清冽,令人陶醉。泉水之上有一亭子,名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越过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蜿蜒曲折,十步一折,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之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注释:¹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这里指山坞。²蒙翳:遮蔽。³泠泠:清越。⁴筑:古代一种打击的弦乐器。⁵白云寺:在天平山南麓。⁶狙杙: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⁷噬:咬。⁸蟠:盘曲。⁹拏:牵引。¹⁰线脉萦络:形容泉水细如线,如脉,攀缠在一起。¹¹磴盘:石磴盘曲。¹²龙门:为登山要道。其地两岩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称为龙门,又名一线天。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¹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啕²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译文: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注释:¹哦:吟哦。²啕:号哭。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风翏)(风翏),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qiān)¹奋武²,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³,天之风飂(liáo),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xiǎo)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hān),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qiáo)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¹⁰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kuāng)¹¹颓败¹²,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译文: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山上才平坦宽旷,坐在平坦拂净的石上,只看见山顶白云流动飘荡,自然之风吹拂有声,太湖的水渺远悠悠。我超脱得就像要飞起来,恬静得像要睡着了,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山没有辜负我此次游览了。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隐石蔽,越找越迷,终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将黑了,大风忽起,洞穴深谷空阔回响,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终于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
注释:¹蹇裳:提起衣裳。²武:步。³浮浮:流动飘荡的样子。⁴飂飂:风声。⁵渺:渺远的样子。⁶悠悠:遥远,无穷尽。⁷举:飞。⁸筱:小竹子。⁹谽呀:山谷空阔的样子。¹⁰尤:责怪。¹¹恇怯:懦弱,胆小。¹²颓败:衰败。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于是采菊泛酒¹,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²,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译文:于是我们采来菊花,在水边流觞畅饮,快乐地喝到一半时,我站起来,对众人说:“现在天下混乱,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离散的人很多啊。而我们这群人蒙受皇恩得以隐居,在重阳佳节登高远眺,饮酒作乐,这难道不是难得的吗?但我担心盛衰无常,时过境迁,今天游饮的盛会,明年虽欲再继,却无所考得了。请让我们把今天的游宴之事刻于石上,以为后来的考证。”众人说:“好!”于是写下今天的事作为记载。
注释:¹泛酒:犹言“泛觞”,在水边流觞饮酒。²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朝来行药向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
朝来行药¹向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
译文:今早为散发药性而漫步池塘边,久病竟不知池上风景已是深秋。
注释:¹行药:服药后散步以散发药性。
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一树木犀(xī)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译文:满树木犀花都献给了昨夜的雨,清淡花香随落花移到菊花枝头。

chíshàng--zhàoshīxiù

cháoláixíngyàoxiàngqiūchíchíshàngqiūshēnbìngzhī

shùgōngqīngxiāngzàihuā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