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矫夫君,由义居仁。风姿飘然,野鹤孤云。古有逸士,今具其真。
矫矫夫君,由义居仁。风姿飘然,野鹤孤云。古有逸士,今具其真。
四海鼎沸,克全厥身。我知天意,未丧斯文。不辱其身,不降其志。
四海鼎沸,克全厥身。我知天意,未丧斯文。不辱其身,不降其志。
道维守一,过能不贰。明是辨非,存真去伪。渊明不仕,岂其本意。
道维守一,过能不贰。明是辨非,存真去伪。渊明不仕,岂其本意。
于嗟麟凤,不为世瑞。萧然环堵,诗书自怡。耕田而食,纺绩而衣。
于嗟麟凤,不为世瑞。萧然环堵,诗书自怡。耕田而食,纺绩而衣。
素琴挂壁,白酒盈卮。动容言行,一国之师。苟微斯人,吾谁与归。
素琴挂壁,白酒盈卮。动容言行,一国之师。苟微斯人,吾谁与归。

chénzhàngliángchéndànlìngjǐnbàishǒuérxiànsòngyuē--duàn

jiǎojiǎojūnyóurénfēng姿piāorányúnyǒushìjīnzhēn

hǎidǐngfèiquánjuéshēnzhītiānwèisàngwénshēnjiàngzhì

dàowéishǒuguònéngèrmíngshìbiànfēicúnzhēnwěiyuānmíngshìběn

jiēlínfèngwèishìruìxiāoránhuánshīshūgēngtiánérshífǎngér

qínguàbáijiǔyíngzhīdòngróngyánxíngguózhīshīgǒuwēirénshuíguī

段克己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 1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十里长街¹市井²连,月明桥³上看神仙
译文:十里多长的街道市场处处相连,月明之夜伫立桥上看动人的歌舞女。
注释:¹十里长街:指当时扬州城内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十里取其约数,所指即九里三十步街。²市井:市场。³桥:指二十四桥,唐时扬州风景繁华,共有二十四个桥。⁴神仙:唐人惯以“神仙”代指妓女、歌舞女。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人生只合¹扬州死,禅(chán)²山光³好墓田。
译文:人生一世要死就应该死在扬州,看那禅智山的美好风光,实在是死后墓田的最佳所在地。
注释:¹合:应。²禅智:寺名。即禅智寺,一名上方寺,亦名竹西寺,在扬州东北五里,地居蜀冈上,寺本隋炀帝故宫,后施舍为寺。

  诗题中的“纵”字,不可轻易放过,表明了诗人游览的尽兴和满足。

  起句平易流畅,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对繁华的扬州城的赞叹。扬州城漫长的街道上,家家户户比肩而居,似乎并无特出之处。但打开想象,似乎摩肩接踵的人群,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各式各样的店铺,都一起涌到了眼帘。出语平淡,但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次句出现了三个意象:月、桥、神仙。共同营造了扬州城傍晚的秀美繁华,首句主要是针对白天繁华的扬州城,而夜晚,却别有一番风味。每到傍晚,扬州城的娱乐场所竞相热闹起来,到处彩灯高挂,妓女们争奇斗艳、逞技献巧,或吟诗,或唱曲,或跳舞,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太平时光。天上的郎朗明月和华彩的人间灯火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第三句“人生只合扬州死”,诗人笔锋一转,不写“生”而写“死”,如此美好的时光,诗人应该沉迷享乐还来不及,而诗人却想到“死”,初看似乎不近人情,细思方觉巧妙,其中寓含了诗人深深的眷念之情。诗人完全为扬州城的繁华所陶醉了,他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生的时候可以选择长居扬州,而死后也要葬在扬州。诗人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料,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这句诗是全篇中之警策。“死”被写得活色生香,将扬州城令人神往的美写到极致。诗人用死事入诗,且又是诗人现身说法,造成了极为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为扬州景物传神,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寺本隋炀帝故宫,既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自可想见。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全然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这层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

  此诗用夸张而又细腻的笔法,盛赞了扬州优美的风光,抒发了对扬州的喜爱之情。诗人用笔出语惊人,以死事入诗,表明喜欢之深与热爱之切。除极赞扬州风物外,此诗对隋炀帝奢靡误国亦略带讥讽,其中隐寓了人事之沧桑变化,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02:589
2、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7
3、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479

zòngyóuhuáinán

zhāng tángdài 

shíchángjiēshìjǐnglián yuèmíngqiáoshàngkànshénxiān 
rénshēngzhǐyángzhōu chánzhìshānguānghǎotián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与客携壶¹上翠微²,江涵³秋影雁(yàn)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雁,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重阳:即重阳节。¹携壶:带酒。²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³涵:容纳,倒映。⁴初:第一次,刚刚。⁵尘世:人间。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mǐng)(dǐng)¹²(chóu)³佳节了,云峤(qiáo),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雁,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¹酩酊:沉醉,大醉。²但:只是。³酬:酬谢。⁴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⁵登临:登山临水。⁶斜晖:夕阳。⁷多雁:数不清。⁸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画面。触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三句人生箴言。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黄花。上片即花生情,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称之为“酒文化现象”,苏轼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写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传情达意,精炼入微,可谓妙笔。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20-622

dìngfēng··zhòngyáng--shì

xiéshàngcuìwēijiānghánqiūyǐngyànchūfēichénshìnánféngkāikǒuxiàoniánshǎohuāchāmǎntóuguī

mǐngdīngdànchóujiājiéleyúnjiàodēnglínyòngyuànxiéhuīwǎngjīnláishuílǎoduōshǎoniúshāngèngzhān

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陌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铁瓮(wèng)¹城高,蒜山渡²阔,干云十二层楼³。开尊待月,掩箔(bó)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qǐ)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译文:在镇江城楼头、西津渡口,楼有十二层高入云霄。在楼上的阁房里,品着酒以待赏月,夜寒了,就放下帘子挡挡风。居高临下,看着黄昏时镇江城的万家灯火,就像看到了扬州城。于是想起了以前在扬州的一段欢娱生活。歌妓唱着《宛转歌》,很温柔,惬和人意。那座妓楼二河流而居,我曾乘着兰舟寻访美色。
注释:¹铁瓮:镇江(今属江苏)古城名,三国时孙权所筑。²蒜山渡:蒜山渡口。³干云十二层楼:镇江城楼有十二层高,故曰干云。干云:冲云。干,冲。⁴开尊待月:斟上酒等待月亮升起。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⁵掩箔披风:放下竹帘,当风而立。箔,竹帘子。披风,挡风。披,本指分散,此处引申为遮挡。⁶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歌名宛转:指《宛转歌》,一名《神女宛转歌》。⁷乡号温柔:即温柔乡。兰舟:即木兰舟。
念凄绝秦弦,感深荆赋,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
念凄绝秦弦¹,感深荆(jīng)²,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³,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bìn)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¹⁰
译文:我估量着,自分别以后,你一定每每弹着凄凉的曲调,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词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们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见,只能把愁恨凝聚在乐曲里和词章里。我屡屡想给你写情书,无奈山高路远,到不了你那边。清晨临镜,白发日渐见多,老态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见老,不应像我这样,为衰老而悲伤。秋,寓有衰老意。
注释:¹秦弦:即秦筝,古代弦乐器,音调凄苦。相传为秦时蒙恬所造。²荆赋:指《楚辞》。楚,古称为荆。联系结句,知此指宋玉《九辩》。³尺素:指书信,古代以生绢作书,故名。⁴双鱼,指鱼形信函。⁵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四十里长江边,隔岸与镇江相对,亦作“瓜州”。⁶晓鉴:早起临镜。⁷幸:幸亏之意。⁸于飞:指夫妇好合。于飞,比翼而飞,喻夫妇好合。⁹鸳鸯,指情侣或夫妇。¹⁰悲秋:秋气萧森,令人伤感,故称。

  词人故里高邮,南距镇江仅不足二百里。他在宋元丰七年(1083年)前,曾数次到镇江,因此具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写来十分真切。可与前面的《望海潮》“扬州怀古”、“越州怀古”相比,词之意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词上阕涉及往昔欢娱,记忆犹新;下阕“感深荆赋”,托讽《九辨》。而《九辨》中有“坎凛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而无友生”之句,似与词人之坎坷遭遇相合。考少游生平,宋元丰元午(1078年)、五年(1082年)考进士,皆不中。六年(1083年)作《精骑集序》,曰:“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词云“感深荆赋”,又曰“潘鬓点、吴霜渐稠”。衰老之感,不遇之情,隐然而见。

  词之特点,是在雄伟壮丽的背景中寓有潇洒之致,柔婉之情,可谓豪放中有婉约,沉郁顿拙,感慨万千。起首三句,写镇江形势,备极壮丽。镇江北濒长江,中贯运河,周围有山,在历史上,除金、焦、北固外,以蒜山为著名。词云“铁瓮城高,蒜山渡阔”,以雄浑之笔,勾勒了这座古城的风貌。“干云十二层楼”,以夸张语气,描写了城内高楼直插云霄的气势。“开尊”二句谓斟满芳酒,等待月上东山;放下湘帘,迎风而立,充满了豪情胜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念奴娇》“万里青天,垣娥何处,驾此一轮玉”?皆写待月,方之此词,可谓异曲而同工。苏黄之词超旷豪迈,秦观此词,则潇洒出尘。接着一句,由润州待月,而及扬州灯火,乍看有些突兀,实亦自然宛转。扬州在长江之北,距润州仅四十余里,唐宋时甚为繁华,词人故里,在其属下。此时他在润州“开尊待月”,忽见不远处灯火阑珊,于是情不自禁地忆起在扬州时的冶游。可见此句颇似今日电影之“暗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此以下,乃回忆扬州时的艳遇。所谓“绮陌”,实乃“春风十里扬州路”。所谓“宛转歌”、“温柔乡”,实乃指在扬州青楼听歌赏舞之事。何以见得?试以《梦扬州》一词下阕印证:“长记曾陪宴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滞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与此词所写,何其相似乃尔!歇拍三句,又写到在镇江时情景:他凭栏俯瞰长江,想象扬州旧游之地,此刻花阴之下,不知是谁系着兰舟。语意含蓄,充满惆怅迷惘之情。

  过片三句,以一“念”字领格,于凝想旧情之中,打并人“身世之感”。当时他在青楼听着凄凉怨慕的筝声,引起“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所谓“感深荆赋”,乃以宋玉自况。宋词中往往寓有《骚》《辩》之意。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序》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就是指的这一点。少游此词,足以当之。所谓勤裁尺素,双鱼难渡,表面上是说他修了许多情书,却难以寄到所思者的手中。镇江扬州不过一江之隔,传书送信断不会如词中写得困难。这不过是一种遁辞而已,实际上是说他的一腔理想,无由上达。因而进出“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二句。当时秦观年约三十五、六,却发出叹老嗟卑之词,实乃抒不遇之情也。

  下阕歇拍,惆怅自怜,对未来犹未丧失信心。鸳鸯未老,反衬“潘鬓吴霜”,是一大转折,盖喻遇合有时。不应悲秋,说明词人欲拂去笼罩心头的阴云,重新振作起来,去争取美好的前程。自慰亦复自励,词情一波三折,令人抚绎不尽,一本结句仅作“绸缪”二字,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68-73

zhǎngxiāng··tiěwèngchénggāo--qínguān

tiěwèngchénggāosuànshānkuògànyúnshíèrcénglóukāizūndàiyuèyǎnfēngrándēnghuǒyángzhōunántóumíngwǎnzhuǎnxiānghàowēnróukǎnqīngliúxiǎnghuāyīnshuílánzhōu

niànjuéqínxiángǎnshēnjīngxiāngwàngníngchóuqínqíncáichǐnàishuāngnánguāzhōuxiǎojiànkānxiūpānbìndiǎnshuāngjiànchóuxìngfēiyuānyāngwèilǎoyīngtóngshìbēiqiū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译文:沐芳弹冠除灰,浴兰振衣去尘是古人高洁之士的行为准则,现在已不适合时世。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huī)¹
译文:处世切忌太高洁,守志隐逸之士要善于韬光晦迹,深藏不露。
注释:¹藏晖:即韬光养晦,掩藏才华和名声。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沧浪有钓叟(sǒu),吾与尔同归。
译文:沧浪江有钓鱼翁,不如与他浪迹五湖去。

  诗人虽没有直接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却反用《楚辞·渔父》,别具匠心地设置一个对立面,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以渔父“混世”的反语来激励屈原,亦是暗喻自己,流露出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与痛恨,也陈述了其对人生处事的鲜明独特认识与理解,披露出其政治失意后的激愤无奈心情。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句,诗人反用《楚辞·渔父》之意,告诫世人不要如屈原那般的明辨是非、宁死不折的积极入世态度。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句,直接表达观点,明喻人生在世的处事方式,就应当如渔父那般不问是非、明哲保身的消极出世态度。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句,用形象表达观点,透露出韬光养晦才是真正的处世态度,愿意追随渔夫的思想和行迹,隐居江湖,不露才华。

  诗人虽没有直接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却反用《楚辞·渔父》,别具匠心地设置一个对立面,使得诗意内涵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实则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以渔父“混世”的反语来激励屈原,亦是暗喻自己,从而造成更强烈的对比,间接赞扬了屈原的崇高精神,也贬抑了渔父的消极态度,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呈现出诗人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与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处事的鲜明独特认识与理解,字里行间透露其政治失意后的激愤无奈心情。

参考资料:
1、 李白,崇贤书院.《经典传家 图解李太白集》.合肥:黄山书社, 2016:124
2、 邓绍基,周秀才,候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李白》.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355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黄州¹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luó)师店。予买田其间,因²往曰田³,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lóng),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yǐng)绝人,以纸画字,书¹⁰不数字,辄(zhé)¹¹深了¹²人意。余戏¹³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¹⁴也。”
译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注释:¹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²因:因为。³曰(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曰:察看。⁴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宋史·方技传》里有他的传。⁵善医:善于医病。⁶而:但,却。⁷遂:就,于是。⁸求疗:请求治疗。⁹颖悟:聪颖,有悟性。¹⁰书:写。¹¹辄:就。¹²了:了解。¹³戏:开玩笑。¹⁴异人:奇异的人。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qí)水郭¹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²洗笔泉,水极甘³,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xiāo)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注释:¹郭:城。²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³甘:甜。⁴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⁵萧萧:同潇潇,风雨声。⁶子规:杜鹃鸟。⁷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⁸是:这。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交代沙湖的地点及认识庞安常的机缘。因曰田到沙湖而得疾。于是至麻桥请庞安常治疗,这就得以认识了庞安常,引出了下层的记人。

  第二层记人与写景。作者这里写与庞安常交谈很有情趣。在记庞安常时,作者能抓住人物主要特征:“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三句是具体说明安常颖悟过人的地方。由于耳聋了,听不到别人的话,但能从观察说话人的神情中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然后用纸写出几个字来表示他听懂的内容,以求验证。这就照应了第一层的。“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 的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承上启下,转入记游。这层景语不多,但一路有佳景: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发抒情感的契机。

  第三层引歌抒情。这首词调名是《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写实之笔描绘了一场春雨后的景象。素以溪边多兰著称的兰溪,兰草已经长出短短的嫩芽,浸染誊溪水两岸。暮雨中杜鹃哀啼。这里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故景中寓情, 烘托了妻凉悲戚心境。词的下片,就流水西流来证明事物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它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同时, 也是劝勉人们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黄鸡催晓”,而要奋发有为。这就显示了他那“奋厉有当世志”的品格气质。

  末句“剧饮而归”,以欢快作结。全文情、理、文兼胜,曰得益彰,随物赋形,无不如意。

  前者以文叙事,说得简洁、生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颖悟绝人”的“异人”形象。后者以词说理,前片写景,画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纯作议论,且一反前人旧说,耐人寻味,而用语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曰关,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 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09-111
2、 (宋)苏 轼撰.苏轼黄州诗文评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179-180
3、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76页

yóushā

shì sòngdài 

    huángzhōudōngnánsānshíwéishā yuēluóshīdiàn mǎitiánjiān yīnwǎngxiāngtián  wénqiáorénpángānchángshànérlóng suìwǎngqiúliáo ānchángsuīlóng éryǐngjuérén zhǐhuà shūshù zhéshēnlerén zhīyuē  shǒuwéikǒu jūnyǎnwéiěr jiēshírén  

     zhītóngyóuqīngquán zàishuǐguōménwàièr yǒuwángshǎoquán shuǐgān xiàlínlán shuǐ西liú zuòyún  shānxiàlánduǎnjìn sōngjiānshājìng xiāoxiāoguī shuídàorénshēngzàishǎo ménqiánliúshuǐshàngnéng西 xiūjiāngbáichànghuáng  shìyǐnér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