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京城南,成均封茅屋。
昔在京城南,成均封茅屋。
清晨屣履过,不顾车击毂。
清晨屣履过,不顾车击毂。
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同侪畏锋锐,兄弟更驰逐。
同侪畏锋锐,兄弟更驰逐。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余烛。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余烛。
连收领底髭,未耗髀中肉。
连收领底髭,未耗髀中肉。
飞腾困中路,黾勉啄场粟。
飞腾困中路,黾勉啄场粟。
归来九江上,家有十亩竹。
归来九江上,家有十亩竹。
一官粗包裹,万卷中自足。
一官粗包裹,万卷中自足。
还如白司马,日听杜鹃哭。
还如白司马,日听杜鹃哭。
我来万里外,命与江波触。
我来万里外,命与江波触。
罪重惭故人,囊空仰微禄。
罪重惭故人,囊空仰微禄。
已为达士笑,尚谓愚者福。
已为达士笑,尚谓愚者福。
米盐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米盐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尺书慰贫病,佳句烂圭玉。
尺书慰贫病,佳句烂圭玉。
多难畏人知,胡为强题目。
多难畏人知,胡为强题目。
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但愿洗余愆,躬耕江一曲。
但愿洗余愆,躬耕江一曲。
共居天地间,大类一间屋。
共居天地间,大类一间屋。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宁従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宁従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百病侵形骸,渐老同破屋。
百病侵形骸,渐老同破屋。
中有一寸空,能用辐与毂。
中有一寸空,能用辐与毂。
忽如丹砂走,不受凡火伏。
忽如丹砂走,不受凡火伏。
前瞻已不远,后蹑愈难逐。
前瞻已不远,后蹑愈难逐。
将炊甑中饭,未悟窗下烛。
将炊甑中饭,未悟窗下烛。
聪明役声形,口腹嗜鱼肉。
聪明役声形,口腹嗜鱼肉。
尘泥翳泉井,荆棘败禾粟。
尘泥翳泉井,荆棘败禾粟。
未知按妙指,漫欲理丝竹。
未知按妙指,漫欲理丝竹。
庐山多名缁,过客礼白足。
庐山多名缁,过客礼白足。
达观等存亡,世欲强歌哭。
达观等存亡,世欲强歌哭。
确然金石心,不畏蚊蚋触。
确然金石心,不畏蚊蚋触。
顺忍为裳衣,供施谢荣禄。
顺忍为裳衣,供施谢荣禄。
真人我自有,渡海笑徐福。
真人我自有,渡海笑徐福。
众皆指庸庸,自顾非碌碌。
众皆指庸庸,自顾非碌碌。
愧君诗意厚,桃李报琼玉。
愧君诗意厚,桃李报琼玉。
举网罗众禽,有获非一目。
举网罗众禽,有获非一目。
喧啾定无用,要自取黄鹄。
喧啾定无用,要自取黄鹄。
君看大方家,慎勿留一曲。
君看大方家,慎勿留一曲。
治生非所长,儿女惊满屋。
治生非所长,儿女惊满屋。
作官又迂疏,不望载朱毂。
作官又迂疏,不望载朱毂。
因缘挂罪罟,未许即潜伏。
因缘挂罪罟,未许即潜伏。
空余读书病,日与古人逐。
空余读书病,日与古人逐。
老妻怜眼昏,入夜屏灯烛。
老妻怜眼昏,入夜屏灯烛。
上官念贫窭,时节馈醪肉。
上官念贫窭,时节馈醪肉。
衰年类蒲柳,世事剧麻粟。
衰年类蒲柳,世事剧麻粟。
数日望归田,寄语先栽竹。
数日望归田,寄语先栽竹。
文章亦细事,勤苦定何足。
文章亦细事,勤苦定何足。
君诗四相攻,欲看守陴哭。
君诗四相攻,欲看守陴哭。
愧无即墨巧,不解火牛触。
愧无即墨巧,不解火牛触。
自非太学生,彫琢事干禄。
自非太学生,彫琢事干禄。
安心已近道,闭口岂非福。
安心已近道,闭口岂非福。
胡为调狂祠,玉石相落碌。
胡为调狂祠,玉石相落碌。
腹中抱丹砂,舌下漱白玉。
腹中抱丹砂,舌下漱白玉。
作诗虽云好,未免乱心目。
作诗虽云好,未免乱心目。
奕秋教二人,不取志鸿鹄。
奕秋教二人,不取志鸿鹄。
摩诘非不言,遗韵寄终曲。
摩诘非不言,遗韵寄终曲。

yùnkǒngpíngzhòngzhezuòjiànshǒu--zhé

zàijīngchéngnánchéngjūnfēngmáo

qīngchénguòchē

shíyǒujiāngnánshēngnéng使shǐduōshì

tóngcháiwèifēngruìxiōnggèngchízhú

wénchéngfānshuǐyǒuzhú

liánshōulǐngwèihàozhōngròu

fēiténgkùnzhōngmiǎnmiǎnzhuóchǎng

guīláijiǔjiāngshàngjiāyǒushízhú

guānbāoguǒwànjuǎnzhōng

háibáitīngjuān

láiwànwàimìngjiāngchù

zuìzhòngcánrénnángkōngyǎngwēi

wèishìxiàoshàngwèizhě

yáncǎocǎobēnzǒucháng

chǐshūwèipínbìngjiālànguī

duōnánwèirénzhīwèiqiáng

niánsāngguīniàn鸿hóng

dànyuànqiāngōnggēngjiāng

gòngtiānjiānlèijiān

tuīpáichūgāoxiàchēzhuǎn

shēngběnzhòuhuò

shuílìngchéngòuhūnlàngfēnhuázhú

xīnzhōnghuǒwàizhàozhú

gǎnjūntànzhìdàoquànjiǎnliángròu

xīnyǒuwèishí

fēnxiètáoxìngqīngjìnsōngzhú

wēizhīdìngshuìshǎoyànshén

wèishìbǎozuò使shǐbǎishén

yàozhīdānshāshòuxīngchù

liánshānlín姿dòushēng

jūnkànchūshìshìkěnxièshìjiān

níngcóngshìjǐngyóuzhòngtóng

yuànshùguānshangyāojīnpèimíng

rénjīnzàiwèishífán

kǒngzàishānzhōngfēixiángzhúhuáng

shìyòngxúnyīngzhī

bǎibìngqīnxíngháijiànlǎotóng

zhōngyǒucùnkōngnéngyòng

dānshāzǒushòufánhuǒ

qiánzhānyuǎnhòuniènánzhú

jiāngchuīzèngzhōngfànwèichuāngxiàzhú

cōngmíngshēngxíngkǒushìròu

chénquánjǐngjīngbài

wèizhīànmiàozhǐmànzhú

shānduōmíngguòbái

guānděngcúnwángshìqiáng

quèránjīnshíxīnwèiwénruìchù

shùnrěnwèishanggōngshīxièróng

zhēnrényǒuhǎixiào

zhòngjiēzhǐyōngyōngfēi

kuìjūnshīhòutáobàoqióng

wǎngluózhòngqínyǒuhuòfēi

xuānjiūdìngyòngyàohuáng

jūnkànfāngjiāshènliú

zhìshēngfēisuǒzhǎngérjīngmǎn

zuòguānyòushūwàngzàizhū

yīnyuánguàzuìwèiqián

kōngshūbìngrénzhú

lǎoliányǎnhūnpíngdēngzhú

shàngguānniànpínshíjiékuìláoròu

shuāiniánlèiliǔshìshì

shùwàngguītiánxiānzāizhú

wénzhāngshìqíndìng

jūnshīxiānggōngkànshǒu

kuìqiǎojiěhuǒniúchù

fēitàixuéshēngdiāozuóshìgàn

ānxīnjìndàokǒufēi

wèidiàokuángshíxiāngluò

zhōngbàodānshāshéxiàshùbái

zuòshīsuīyúnhǎowèimiǎnluànxīn

qiūjiàoèrrénzhì鸿hóng

fēiyányùnzhōng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shuò)方三度重阳节¹,河曲²干旌(jīng)³岁岁忙。
注释:¹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²河曲:黄河。³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¹功兼蹜(sù)²地方。
注释:¹太宰:官名。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²蹜:形容小步快走。《万历朔方新志》作“缩”。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¹先为报江乡²
注释:¹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²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

jiǔdēngqīngshuǐyíngchéng--zhīluán

shuòfāngsānzhòngyángjiégànjīngsuìsuìmáng

bìngānchénbáihuāyóusòngsāiyuánhuáng

zhōngchéngshūyǒuhuítiāntàizǎigōngjiānfāng

yúnwàihǎonányànshūxiānwèibàojiāngxiāng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diàn)¹清凉八月天。
译文:日头渐高我仍然掩着邻水之窗沉眠,此时正值枕席有清凉之意的农历八月天。
注释:¹枕簟:枕席。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¹处或依沽(gū)²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译文:停泊的客船偶尔挨着可以买酒的小店,住宿的旁边还有钓鱼船的陪伴。
注释:¹泊:停船。²沽酒:买酒。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译文:我这次离开国都去往江海说明了我的无用,操心国事朝中有的是贤能之才。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¹闲醉二三年。
译文:姑且前往钱塘上任去,独自吟诗悠然小醉过个二三年。
注释:¹冷吟:随意吟唱。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生活的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怀念。诗首联点名上任的时间,颔联写夜宿酒家附近,颈联写自己退隐的心情,尾联写退居后的生活。全诗语言凝练,却将感情表达淋漓尽致。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两句写的是诗人舟中高卧的情形,而“沽酒店”与“钓鱼船”,则是写诗人离开了朝廷,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旋涡。诗人感到自已是“退身江海”,是“无用”了;但“忧国朝廷自有贤”一句却清楚地表明:诗人的心仍然与政治斗争难割难分。“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这只不过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

  这首诗是诗人是自愿外任途中创作,诗人心情比较轻松,对远离京城是非之地感到由衷的高兴,因而诗人虽也自谦无用,却并不显得消沉。诗人乘船顺江而下,由于没有什么精神负担,因而“日高犹掩水窗眠”,八月的枕席不冷不热,可以用清凉二:字来形容,诗人睡在上面,很是舒服。这一路没有严格的行程限制(这与贬谪之旅不同),所以船只停泊下来时还可以到附近的酒店去买酒喝,而晚上睡觉时经常将船只靠在钓鱼船旁,这还可以感受渔家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人自谦地说自己现在退身到江海边上,应该能说明自己是无用之人,而朝廷自有忧国忧民的贤能之士。既然是这样,自己就没有什么顾虑,先到钱塘江边的西湖去吧,在那里可以不问世事地过上两三年,既可低吟诗句,也可悠闲自在地想醉就醉。

  这首诗就是这样把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平淡的描写之中,把丰富的内容概括在简炼的文字里。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146-147
2、 李希南,郭炳兴编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84

zhōuzhōngwǎn--bái

gāoyóuyǎnshuǐchuāngmiánzhěndiànqīngliángyuètiānchùhuòjiǔdiàn

宿shíduōbàndiàochuán退tuìshēnjiānghǎiyīngyòngyōuguócháotíngyǒuxián

qiěxiàngqiántángshànglěngyínxiánzuìèrsānnián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星斗¹稀,钟鼓歇,帘外晓莺(yīng)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译文: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兰月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月报道着春暮。
注释:¹星斗:即星星。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xū)¹上,倚阑(lán)²望,还似去年惆(chóu)(chàng)。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译文: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
注释:¹虚阁:空阁。²倚阑:即“倚栏”。鄂本作“倚兰”,误。

  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思念心上人的惆怅思绪。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次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风斜、落月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上片名为写景,则已见情。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则其所感自不待言。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月”,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


  下片着重写主人公的活动心情。头三句写主人公登高望远,引起的无限惆怅之情。“虚”字既表物象,也表人情。虚的感觉因空空无人产生,从实境的空虚导致心情的空虚。“倚阑望”是下阕的关节,一切内心活动俱由此句的“望”引出。“还似去年”四字可见其惆怅时日之长。次三句点明惆怅之因,是惆怅之际的深入思索,表现主人公的活动心情。说惆怅“还似去年”,道旧欢“如梦中”,不仅写出主人公登高望远的一时心境,而且揭示出主人公相思的苦况,闺怨的深沉由来已久。“春欲暮”暗示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忧惧,“思无穷”则见其所欢仍然是遥不可及。因此结句点明旧日的欢乐如今只有在梦中追寻了。末句语调似甚轻淡,而表情极为深刻。“旧欢”是“思”的中心,两性欢爱是深闭闺中妇女的至愿,尤其是芳春月前月下的亲昵。而今芳时一再虚度,旧日欢乐益令人追思不置。过往之事,恍如梦逝,可思而不可即,而思念的迷惘之状,于此句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意蕴丰富,既可作思妇念人之看。亦可作人臣失位之想。全词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这在温词中也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2、 谭新红 王兆鹏 .唐宋词名篇导读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72-73 .

gènglòuzi··xīngdòu--wēntíngyún

xīngdòuzhōngxiēliánwàixiǎoyīngcányuèlánzhòngliǔfēngxiémǎntíngduīluòhuā

shànglánwàngháishìniánchóuchàngchūnqióngjiùhuānmèngzhōng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¹(mù)²迟。
译文:深秋枫树千枝万枝,江桥掩映枫林之中。日已垂暮,仍不见等候之人乘船归来。
注释:¹掩映:时隐时现,半明半暗。²暮帆:晚归的船。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译文:思念你的心情就像那西江流水,日日夜夜向东流去,不曾停歇。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女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此诗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接写相思情。全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面,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因此鱼玄机此诗每句多二字,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它们充分发挥了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46-1347 .

jiānglíngchóuwàngān

xuán tángdài 

fēngqiānzhíwànzhī jiāngqiáoyǎnyìngfānchí 
jūnxīn西jiāngshuǐ dōngliúxiēshí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老去凭谁说¹。看几番、神奇臭腐²,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³。二十五弦(xián)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sè)
译文:年华老去我能向谁诉说?看了多少世事变幻,是非颠倒!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腐,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宋金议和有着多少的悔恨,世间哪有南北政权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乐,琵琶声声悲。
注释:¹凭谁说:向谁诉说。²神奇臭腐: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³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⁴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⁵月:以月喻地。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yǐ)置之无足问,谁换妍(yán)皮痴骨¹。但莫使、伯牙弦绝²。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译文: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怎堪离别。只有你(辛弃疾),与我有许多相同的见解。我们天各一方,但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则无须多问挂念。希望不会缺少知音。炼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点铁成金。龙虎丹炼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注释:¹妍皮痴骨: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²伯牙弦绝: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陈亮在作词中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内容。他运用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词作者,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这首词就是这样。

  词的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重叙友谊,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上片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希望。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而说汉宫瑟为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词人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词人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即绍熙四年(1194年),陈亮就病逝了。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但莫使伯牙弦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其中,词人信手拈来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表达出尽管寻常的铁也要炼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5-1647页
2、 夏承熹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01:446-44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