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为郡更齐梁,地望卓荦闻四方。
清班诜诜储材良,相踵往佩太守章。
宪公遗爱初未忘,当时瑞露今名堂。
於兹辽辽几星霜,此邦复得尚书郎。
政似古人天降祥,揭榜华屋遥相望。
使君燕寝东西厢,岭梅林林分两傍。
春事已退堕渺茫,调羹有实升庙廓。
叶间奇葩忽芬芳,缥白异状中有香。
臂绩千叶成花房,天公好善善必彰。
故出瑞物非其常,此花颜色见未尝。
浴以沆{虀艹换左氵}宵瀼瀼,炯故珠缀琳琅。
蜂房割蜜蔗流浆,邦人欢呼走且僵。
我公中心念丁黄,抚摩凋疗还耕桑。
天锡嘉瑞不肯当,尽掇钜美归圣皇。
公岂我留返鵷行,但有盛事存甘棠。
兰陵为郡更齐梁,地望卓荦闻四方。
清班诜诜储材良,相踵往佩太守章。
宪公遗爱初未忘,当时瑞露今名堂。
於兹辽辽几星霜,此邦复得尚书郎。
政似古人天降祥,揭榜华屋遥相望。
使君燕寝东西厢,岭梅林林分两傍。
春事已退堕渺茫,调羹有实升庙廓。
叶间奇葩忽芬芳,缥白异状中有香。
臂绩千叶成花房,天公好善善必彰。
故出瑞物非其常,此花颜色见未尝。
浴以沆{虀艹换左氵}宵瀼瀼,炯故珠缀琳琅。
蜂房割蜜蔗流浆,邦人欢呼走且僵。
我公中心念丁黄,抚摩凋疗还耕桑。
天锡嘉瑞不肯当,尽掇钜美归圣皇。
公岂我留返鵷行,但有盛事存甘棠。
曾协

曾协

曾协(?-1173)字同季,号云庄。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南宋诗人。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孙。曾巩之侄孙。宋绍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以荫授长兴、迁嵊县丞,继为镇江、临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抚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四、 五五),终知永州(今湖南零陵)。乾道九年(1173)卒。善诗文。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译文: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羞逐长安社中儿¹,赤鸡白雉(zhì)赌梨栗(lì)
译文: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注释:¹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字面上是说自己耻于像长安的市井小人一般凭着斗鸡小技赌胜微不足道的彩头暗讽唐玄宗在宫内设置斗鸡坊,斗鸡小儿因此而谋得功名富贵。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弹剑作歌奏苦声¹,曳裾(jū)王门²不称情。
译文: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注释:¹弹剑作歌奏苦声:战国时代,冯谖投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为门客,但不受孟尝君的重视,便三番弹剑作歌,抱怨自己得到的待遇太低。²曳裾王门:语出《汉书·邹阳传》中的“饰固陋。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译文: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
译文: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译文: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译文: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归去来!
译文: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行路难》的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诗人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结交一些纨袴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他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至于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他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像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他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他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指游食于王侯之门。不称(chèn)情:不如意

xíngnán ·èr

bái tángdài 

dàoqīngtiān chū 
xiūzhúchángānshèzhōngér chìbáizhì 
tánjiànzuòzòushēng wángménchèngqīng 
huáiyīnshìjǐngxiàohánxìn hàncháogōngqīngjiǎshēng 
jūnjiànshíyànjiāchóngguōwěi yōnghuìzhéjiéxiáncāi 
xīngǎnēnfèn shūgānpōudǎnxiàoyīngcái 
zhāowángbáiyíngmàncǎo shuíréngèngsǎohuángjīntái 
xíngnán guīlái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正是辘(lù)(lú)¹金井,满砌(qì)²落花红冷。蓦地³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xǐng),谁省。从此簟(diàn)纹灯影。
译文: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注释:¹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²砌:台阶。³蓦地:突然地。⁴省:明白。

  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轳金井”这一意象,如“淅沥暗风飘金井,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忆江南》),“绿荫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虞美人》)。玉虎,辘轳也。 “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下,一见钟情所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可是,恋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所以,“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正是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未来的不可测又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儿。

  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书中开篇就收录了这首词并对其有自己的体味。书中是这样说的,词中最广为人知的“相逢”要算秦少游的《鹊桥仙》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至少,我一看到“相逢”这两个字,先想到的便是少游,然后才是容若。两阙不同风格的词,恰如这两个经历际遇完全不同的男人。

  这阙短小的《如梦令》像极了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因为爱情的不如意,容若的词总是凄婉到叫人断肠,这凄美如落花的词章惹得后世无数多情的人爱慕不已,认为他“情深不寿”,“天妒英才”,实在是一个可怜可叹的罗密欧。

  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一年,其间又为着几个女子缠绵悱恻地过了十一年,然而比起历代数不胜数怀才不遇、终生颠沛的人,容若实在不算是个悲剧型的男人。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应有的,他都有了。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仰慕他的小妾,一个至死不渝的情人,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他还有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他所不齿的父亲为他安排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让他终生无须为生活烦忧;他自身的才华和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他文运亨通仕途平顺,年纪轻轻便被康熙取中做了近侍。比起名动天下却直到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当官不久即屡遭贬谪、最终死在流放途中的少游,我不知道,怎么能说容若的一生是个悲剧?

  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心怀天下饿死孤舟的杜甫是悲剧,李白不是,有名无运的秦观是悲剧,容若不是。更何况,即使是悲剧又岂能尽归罪于“天意”?人难道就可以两手一拍,声称自己全无责任?

  容若,他只是不快乐,在锦绣丛中心境荒芜,这是他的心境所致。痛苦并不是社会或者家庭强加给他的。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筑就的牢笼困摄住生存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意欲挣脱或是甘心承受,是属于个人的选择。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间,在围着栏杆的金井边,落花满阶的暮春时节。少年恋人的眼波流转,是天真无邪的初见。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宽阔银河的临时鹊桥上,一对永生不死却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见与不见都是万世凄凉。

  可是为什么,相逢后,人间的结局是“从此簟纹灯影”;相逢后,天上的结局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快乐的原因是,少游于尘世颠沛许久遂懂得寄希望于美满,不再执著于得到;容若万事无缺,反而容易执著于遗憾,始终为没有得到而愁肠难解。

  在邂逅爱情的最初都会心花无涯,可是一样相逢,后事往往截然不同。

mènglìng ·zhèngshìjīnjǐng

lánxìng qīngdài 

zhèngshìjīnjǐng mǎnluòhuāhónglěng xiāngféng xīnshìyǎnnándìng shuíxǐng shuíxǐng cóngdiànwéndēngyǐng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¹,晋文公卒。庚(gēng)辰,将殡²于曲沃³;出绛,柩(jiù)有声如牛。卜偃(yǎn)使大夫拜,曰:“君大事:将有西师¹⁰过轶(yì)¹¹我;击之,必大捷焉。”
译文: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注释: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西连陕西,东接渑池。¹冬:指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左传》按鲁国二十多个国君在位先后编年记事,每个历史事件先交代哪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²殡:停柩待葬。³曲沃:地名,今山西闻喜县,是晋君祖坟所在地。⁴绛:晋的国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⁵柩:即棺木。此指装有尸体的棺木。⁶卜偃:掌卜筮之官,名偃。⁷君:指晋文公。⁸命:命令,指示。⁹大事:古代以祭祀和军事为国之大事,此指军事。¹⁰西师:指秦师。秦在晋之西,故称西师。¹¹过轶:指秦军越境而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qǐ)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¹,若潜师以来²,国可得也。”穆公访³诸蹇(jiǎn)。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¹⁰,尔墓之木拱¹¹矣!”
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岁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注释:¹管:钥匙。²潜师以来:秘密派军队前来。³访:询问。⁴蹇叔:秦国老臣。⁵劳师以袭远:辛苦地调动自己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⁶勤而无所:劳苦而无所得。⁷悖心:背离之心,此处指秦军将士将产生悖心。⁸辞:拒绝不听。⁹孟明、西乞、白乙:皆秦国的将领。孟明:秦贤臣百里奚之子,名望,“孟明”是字。下文中提到的孟子即孟明。西乞:名术。白乙:名丙。¹⁰中寿:指六七十岁,在古代说法不一。从文义推测,蹇叔当时有七八十岁,已超过中寿。¹¹拱:两手合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之子与师¹,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²必于崤(xiáo)。崤有二陵³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注释:¹与师:参加了这次出征的军队。²御师:指晋设伏兵拦击秦军。³二陵:指崤之二峰。陵:犹言“山头”。二陵相距三十五里,之间山高路险,为绝险之地。⁴夏后皋:夏代的君主,名皋,是夏桀的祖父。⁵辟:回避。⁶是间:指“二陵”之间。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¹,左右²免胄(zhòu)³而下,超乘者三百乘(shèng)。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¹⁰,遇之,以乘韦先¹¹,牛十二犒(kào)¹²,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¹³出于敝邑(yì)¹⁴,敢犒从者。不腆¹⁵敝邑,为从者之淹¹⁶,居¹⁷则具一日之积¹⁸,行则备一夕之卫¹⁹。”且使遽(jù)²⁰告于郑。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进入险境并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注释:¹周北门:周王都城洛邑的北门。²左右:指战车上的武士。古代战车的御者在中间,武士在左右两边。³胄:头盔。⁴下:下车步行。这种行为表示对周王朝的敬意。⁵超乘:一跃而登车。脱了头盔而下车步行是有礼貌的表示,但马上又一跃上车则是轻狂无礼的举动。⁶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名满。⁷轻:轻狂放肆。⁸脱:疏忽、忽略,言粗心大意。⁹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秦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改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¹⁰将市于周:将到周王的都城做买卖。¹¹以乘韦先:以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送至的礼物。古代送礼往往先轻后重。韦:熟牛皮。¹²犒师:慰劳军队。¹³步师:犹言“行军”。¹⁴出于敝邑:经过敝国。¹⁵不腆:不富厚。这里是谦称。¹⁶淹:逗留。¹⁷居:留居郑地。¹⁸一日之积:供给人畜一日所用的柴米草料等。¹⁹一夕之卫:承担一夜的保卫工作。²⁰遽:驿车,每过一驿站就换一次马。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郑穆公¹使视客馆²,则束载、厉兵、秣(mò)³矣。使皇武子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fǔ)资饩(xì)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pǔ),犹秦之有具囿(yòu)也,吾子取其麋(mí)鹿,以闲敝邑(yì),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译文: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注释:¹郑穆公:郑国的君主,郑文公之子,名兰,僖公三十三年(前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²客馆:接待外宾的住所。杞子、逢孙、扬孙三人戍郑,就住在客馆中。³束载、厉兵、秣马:捆好行装,磨砺兵器,喂饱马匹。⁴皇武子:郑大夫。⁵辞:辞谢,告诉戍郑的秦大夫,要它们离开。⁶脯、资、饩、牵:干肉、粮食、已经宰杀的牲畜、尚未宰杀的牲畜。资:同“粢”,食粮。⁷原圃:郑国的猎苑,在今河南中牟西北。⁸具囿:秦国的猎苑,在今陕西凤翔境内。⁹麋:与鹿相似,但体形比鹿大。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¹。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译文: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注释:¹不可冀也:不能希求什么了。冀:希望、期待。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晋原轸(zhěn)¹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²,天奉³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luán)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¹⁰。子¹¹墨衰¹²(dié)¹³,梁弘¹⁴御戎¹⁵,莱驹¹⁶为右¹⁷。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¹⁸
译文: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八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百里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注释:¹原轸:即先轸,封地在原(今河南济源北),又称原轸。²以贪勤民:因为贪于得郑而使人民劳累。³奉:给。⁴纵敌患生:放走了敌人就会生出后患。⁵秦施:指秦曾资助晋文公的事。施:给予恩惠。⁶其为死君乎:意为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记晋文公。⁷伐吾同姓:指秦伐郑灭滑,郑和滑都是姬姓国。⁸何施之为:还讲什么要报答秦恩呢?⁹谋及子孙:替后世子孙打算。¹⁰遽兴姜戎:用驿车传令急速发动姜戎的军队。姜戎本是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与晋国关系较好。¹¹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此时文公未葬,故称“子”。¹²衰:麻衣。¹³绖:麻制的腰带。均为白色,行军时穿白色不吉利,故用墨染黑。¹⁴粱弘:晋大夫。¹⁵御戎:驾战车。¹⁶莱驹:晋大夫。¹⁷为右:为车右武士。¹⁸晋于是始墨:晋国从此以后穿黑色孝服,形成习俗。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文嬴(yíng)请三帅¹,曰:“彼实构²吾二君,寡君³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lù)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huī)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¹⁰。公使阳处父¹¹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cān),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qǐ)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¹²(xìn)¹³,使归就戮(lù)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¹⁴。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母亲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霎那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他们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以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会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注释:¹文赢请三帅:文赢为孟明等三帅求情。文赢: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秦穆公之女。²构:挑拨双方之间的关系。³寡君:文赢称秦穆公。⁴不厌:不满足。⁵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你去惩罚它们呢?⁶逞:满足。⁷军实:战果,战绩,指虏获敌人。⁸长寇仇:助长了敌人的气焰。⁹亡无日矣:亡国不需要多时了。¹⁰不顾面唾:不顾襄公在面前而向地上吐唾。是一种愤怒而失礼的表现。¹¹阳处父:晋大夫。¹²累臣:犹言“囚臣”,孟明自称。¹³衅鼓:以血涂鼓。¹⁴死且不朽:身虽死,也不忘大恩。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伯素服郊次¹,乡师²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³,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注释:¹郊次:到郊外等待着。²乡师:面对军队。“乡”,同“向”。³不替孟明:不废除孟明的职务。替:作“废”解。

  按照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篇文章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

  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文章以晋文公出殡开端,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告诫晋国大夫: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这表明秦晋两国争霸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这是觳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文章故意颠倒事件发展顺序,次写秦国决策,而把卜偃的预见放到最前面,对于揭示战争起因、渲染战争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柩有声如牛”,以卜筮之官的预言说明秦要伐晋,使文章一起笔就充满怪诞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左传》叙事的常用手法。

  第二个情节写杞子给秦送密报。杞子等三人是秦穆公在郑国的内线,他们骗取了郑国信任、掌管了郑都北门的锁钥,以为袭郑时机已经成熟,就派人给秦穆公送信。信中提出“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暗示秦穆公尽快出兵、夺下郑国。这个情节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是导致觳之战的直接原因。

  紧接着写蹇叔对秦穆公的劝阻。蹇叔是秦国元老,在秦国享有很高威信。秦穆公“访诸蹇叔”,问他袭郑与否。蹇叔坚决反对,指出: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秦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郑国对秦国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得知而有所准备,内线密报的准备就等于白白浪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指出晋国必然密切注视秦军态势。蹇叔深谋远虑,他的战略分析鞭辟入里,颇中肯綮。但穆公野心膨胀,拒绝劝告,一意孤行,悍然出师。

  “蹇叔哭师”的场面描写尤为生动深沉。怀着拳拳忧国之心.这位近百岁的老人痛哭流涕地送秦师于东门。他先对孟明说: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明确地指出秦军必丧。“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秦穆公傲慢无礼的回答让他伤心不已,于是他哭送随军出征的儿子,更是老泪纵横:“晋人御师必于彀……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从地理形势、敌我部署等方面对秦军必败的预言作了,具体说明:此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是按照他的预言发展的。可见,蹇叔哭师的情节在全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

  按照礼节,各国军队经过周都洛邑北门时,将士应该下车步行而过,以表示对天子的恭敬。但是秦军却只是摘掉头盔,并不脱甲,也不收兵器,好多人刚刚下车,马上又跳回去,十分轻佻放肆。这恰好被王孙满看见了。王孙满年龄虽小,但透过秦军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表面现象,却看到了他们纪律涣散、骄横傲慢的本质,得出了“秦师轻而无礼,必败”的正确结论。这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是从另一方面说明秦师必败的原因。

  郑周商人弦高,在去周都经商的路上碰到袭郑的秦军。这个机智的郑商,用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作为礼物,以郑军使者的名义“犒劳”秦军,暗示郑围已有所准备。而这其实是在稳住秦军,派人回郑国报信,使郑同做好应战秦军的准备。郑穆公收到情报后,立即派人察看杞子等人,果然发现他们已捆束行装,磨砺兵器,喂足马匹,做好了内应的准备工作二于是郑穆公赶快派皇武子赶走了杞子、逢孙、扬孙三人。这同前面蹇叔所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相照应,说明了蹇叔的分析完全正确,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

  晋在得知秦袭郑未成而还的情况下,讨论是否应该利用这一机会截击秦军。先轸以秦国劳民伤财、傲慢无礼为由,驳斥了,以栾枝为代表的反对意见,主张“必伐秦师”二晋国由于地理优势,又是以逸待劳,致使秦师全军溃败。骰之战的战争过程只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骰,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一笔带过,言简意赅,交待了,交战的时间、地点和结局。至此,蹇叔的预言已全部应验,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从文赢请三帅以下则是崤之战的尾声。秦穆公之女、晋文公夫人文赢请求将孟明等三位秦国主帅放归秦国,得到应允。先轸闻讯赶来,怒唾于朝,表现了一介武士的有胆有识、深谋远虑和对晋国的赤胆忠心,在文章结构上则引出了以下情节:晋国阳处父追孟明于河中,孟明巧妙地谢绝阳处父假托君命所赐的骏马,回到秦国。不过秦穆公并没有杀掉他们,而是勇于自责、悔改可见,最后两段的作用预示着秦国并没有彻底失败,秦晋争霸的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

  全文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过程,而是对秦晋役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意在揭示秦国败绩的原因:一是出师错误,这在蹇叔哭师一节中有详细的原因分析;二是骄兵无礼,这是王孙满观师所说明的道理。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晋争雄的同时,重点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13-14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独坐南楼佳兴¹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译文:独自坐在南楼,南楼一片美好新奇的景象。青山绿水与南楼相伴。
注释: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¹佳兴:指雅兴。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共偏照渡江人。
译文:遥望分隔的浦岫,斜洒的光线照在渡江的人身上。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译文:悠闲地与欧鸟相伴,无事便独自一人带上钓竿闲坐垂钓。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只忆帝京¹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译文:只是想到帝京遥远不可及,萧瑟秋风下抚着琴,泪水便沾湿了巾。
注释:¹帝京:指帝都,京都。

wǎndēngjiānglóuyǒu怀huái--jiāyòu

zuònánlóujiāxìngxīnqīngshān绿shuǐgòngwèilínshuǎngyáofēnxiùxiéguāngpiānzhàojiāngrénxīnxiánōuniǎoshíxiāngjìnshìjiǎn竿gānqīnzhǐjīngdàoqiūqínnòngzhānjīn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软绿柔蓝¹²胜衣³,倚船吟钓正相宜
译文:无论穿著什么样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软绿草织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诗垂钓的生活,实在是最最相宜。
注释:莎衣:即蓑衣,以蓑草编织成的御雨衣披。¹软绿柔蓝:绿色柔软的。²著:穿。³胜衣:即蓑衣。⁴正相宜:合适,十分自然。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jiān)(jiā)¹影里和烟卧,菡(hàn)(dàn)²香中带雨披。
译文:夏日在清凉的芦苇影中,和衣睡在迷离的暮烟里,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气中,绵绵细雨下披着我的蓑衣。
注释:¹蒹葭:芦苇。²菡萏:荷花。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狂脱¹酒家春醉后,乱堆²渔舍晚晴³时。
译文:春天在酒家痛饮,狂醉后才将蓑衣脱下去,当黄昏雨过天晴,就把它随便堆放在渔舍里。
注释:¹狂脱:狂醉。²乱堆:随便堆放。³晚晴:傍晚雨后初晴。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直饶¹紫绶(shòu)金章²贵,未肯轻轻博换³
译文: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注释:¹饶:任凭。²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绶,系印环的丝带。³博换:交换。⁴伊:第三人称,指莎衣,亦即指隐居生活。

  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2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8

suō

yáng sòngdài 

ruǎn绿róulánzhuóshēng chuányíndiàozhèngxiāng 
jiānjiāyǐngyān hàndànxiāngzhōngdài 
kuángtuōjiǔjiāchūnzuìhòu luànduīshèwǎnqíngshí 
zhíráoshòujīnzhāngguì wèikěnqīngqīnghu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