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游西上久从官,何事楼居尚考槃。近郭雨深千树绕,沧波云尽数峰寒。
旧游西上久从官,何事楼居尚考槃。近郭雨深千树绕,沧波云尽数峰寒。
帘前落叶兼秋听,笛里飞鸿拂曙看。好是瑞岩僧磬晚,满衣清露更凭栏。
帘前落叶兼秋听,笛里飞鸿拂曙看。好是瑞岩僧磬晚,满衣清露更凭栏。

róngzhèngxūnlóngjiānghuáncuìlóu--wánggōng

jiùyóu西shàngjiǔcóngguānshìlóushàngkǎopánjìnguōshēnqiānshùràocāngyúnjǐnshùfēnghán

liánqiánluòjiānqiūtīngfēi鸿hóngshǔkànhǎoshìruìyánsēngqìngwǎnmǎnqīnggèngpínglán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
译文:谁见过生龙活虎还需要鞭策的?谁见过凤凰像公鸡一样报晨的?
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译文:你看那海上的黄鹤自由飞翔,怎么可能像那鸟笼中鹌鹑?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
译文:我独用天地之心,自由飘飞的浮云才是我的身影。
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译文:你虽然当了官,却喜欢与烟霞亲近,远离俗人。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
译文:六父你素有英豪风度,就好比马良五兄弟中最杰出的老大白眉哥,超常绝伦。
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译文:你视官场犹如梦境,辞官如脱靴一样不值得挂在心上,现在你要回长安了。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
译文:窦公给你操办了丰盛的别宴,文人墨客尽来为你捧场送别。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译文:酒宴谁燕歌把胡雁都吸引下来,阳春白雪在天空回旋,不绝于耳。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
译文:送你的征马已经嘶叫了百回,把你的车拉动得行尘漫野。
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译文:你之所以踌躇未忍离去,正是恋恋不舍四座的朋友。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
译文:拉住你是马车不让走,再尽一杯酒!别怪我殷勤频频给你敬酒。
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译文:你何时再来竹林下,仿效竹林七贤,与你这个当代阮步兵做邻居。

duìxuěfèngjiànrènchéngliùzhìmǎnguījīng--bái

lóngxièbiānyuānluánchén

jūnkànhǎishàngshìlóngzhōngchún

yòngtiānxīnyúnnǎishēn

suījiāngzānxiáruòyānxiáqīn

yǒuyīngfēngbáiméichāochánglún

guānmèngmèituōguī西qín

dòugōngchǎnghuáyánjǐnláizhēn

yànluòyànyǐnghuíyángchūn

zhēngbǎiyóuchēdòngxíngchén

chóuchúwèirěnliànzuòrén

jiànzhùgāojiàbiékōngyīnqín

shízhúlínxiàgèngbīnglín

相思长相思,相思无限极。
相思长相思,相思无限极。
译文:相思总是长久,没有尽头的。
相思苦相思,相思损容色。
相思苦相思,相思损容思¹
译文:相思让人内心悲苦,相思让人容颜衰老。
注释:¹容思:容貌神思。
容色真可惜,相思不可彻。
容思真可惜,相思不可彻。
译文:容颜衰老真是让人怜惜,但相思之情却难以断绝。
日日长相思,相思肠断绝。
日日长相思,相思肠断绝。
译文:整日整日的相思,让人肝肠寸断。
肠断绝,泪还续,闲人莫作相思曲。
肠断绝,泪还续,闲人莫作相思曲。
译文:肝肠寸断,伤心泪仍流个不停,一般人真的不要作相思曲。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仙官¹欲往九龙潭²,旄(máo)³朱幡(fān)倚石龛(kān)
译文: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注释: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¹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²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³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⁴朱幡: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⁵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山压¹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译文: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注释:¹压:坐镇。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¹忽成岚(lán)²
译文: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注释:¹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²岚:山林中的雾气。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¹送苏耽²
译文: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¹衡岳:指南岳衡山。²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

  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一二句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三至六句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两句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主编.儒道释诗汇赏 道诗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00-101

sòngfāngzūnshīguīsōngshān--wángwéi

xiānguānwǎngjiǔlóngtánmáojiézhūfānshíkānshāntiānzhōngbàntiānshàng

dòng穿chuānjiāngchūjiāngnánshānsōngchángdàiyángcāngcuìchénglán

jièwènyíngláishuāngbáicénghéngyuèsòngdān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注释:郑使君:始末不详。查淳熙七年后至稼轩卒前,衡州守之郑姓者仅有郑如崈一人,为继刘清之之后任者。衡州:在今湖南省,以衡山而得名。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莫折荼(tú)(mí)¹,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²如豆,共伊同摘。少日³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译文:不要去折荼蘼花,权且留住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的时节,和你一起采摘。当时对着花的情景像在梦中。而今天醒着看风月,只恨牡丹花笑我头发已经白如雪。
注释:¹荼蘼:又名酴醾,夏日开花,花冠为重瓣,带黄白色,香气不足,但甚美丽,唐宋诗词多用之。²青梅:青的梅子。³少日:当时。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榆荚¹阵,菖(chāng)(pú)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tí)(jué)³!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译文:榆荚树林,菖蒲的叶子。随着时间的变换,繁华又凋零。怎么能经得住风雨,怎么能禁得住杜鹃的啼鸣。花和柳树都已经老了,蜜蜂和蝴蝶还忙忙碌碌。也不是因为春天逝去了而有闲愁,而是因为离别。
注释:¹榆荚:榆树叶前所生之荚,色白成串,有如小钱,通称榆钱。²菖蒲: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香气。相传菖蒲不易开花,开则以为吉祥。³鹈鴂:这里指杜鹃。据说这种鸟鸣时,正是百花凋零时节。⁴是:如此,这般。⁵栖栖:忙碌貌。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饯行词。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席间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有“再赋”二字。

  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 “莫折荼蘼!”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荼蘼是在春末开的花,故珍惜春天的人。往往发出“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然而心愈痴情愈真,也愈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这一句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 “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

  下片写物换星移,“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在同摘青梅的往事之后,是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蘼”的今时!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鸠声声,那“一分春色”也是留不住的。 “鹈鸠”在初夏鸣。鹈鸠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鸟在诗词中就常被用来表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众芳衰歇、青春迟暮的悲哀。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

  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看风月”、 “怎禁风雨,怎禁鹈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的头发也已似雪一样的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 “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平淡,却内涵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参考资料:
1、 (宋)王禹偁等著,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03,第307页

mǎnjiānghóng··jiànzhènghéngzhōuhòuqīngshàngzài--xīn

jiàxuānshìhuāxiàzhèng使shǐjūnbiézuìshìzhěfēiqīngfèngmìngshū

zhéqiěliúfēnchūnháiqīngméidòugòngtóngzhāishǎoduìhuāhúnzuìmèngérjīnxǐngyǎnkànfēngyuèhèndānxiàodōngfēngtóuxuě

jiázhènchāngshíjiéhuànfánhuáxiēsuànzěnjìnfēngzěnjìnjuélǎorǎnrǎnhuāgòngliǔshìzhěfēngdiéyīnchūnyǒuxiánchóuyīnbié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曰:“导¹之以政²,齐³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¹⁰;下德¹¹不失德¹²,是以无德¹³。”“法令滋章¹⁴,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¹⁵是言¹⁶也!法令者治之具¹⁷,而非制治¹⁸¹⁹²⁰之源也。昔²¹天下之网²²尝密矣然奸伪²³萌起²⁴,其极²⁵也,上下相遁²⁶,至于不振²⁷。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²⁸,非武健²⁹严酷³⁰,恶³¹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³²矣。故曰“听讼³³,吾³⁴犹人³⁵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³⁶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gū)³⁷而为圜(yuán)³⁸,斫(zhuó)³⁹⁴⁰而为朴(pǔ)⁴¹,网漏于吞舟之鱼⁴²,而吏治⁴³(zhēng)⁴⁴,不至于奸,黎民艾(yì)⁴⁵。由是观之,在彼⁴⁶不在此。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注释:¹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²政:政令。³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⁴免:免于死罪。⁵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⁶老氏: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⁷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⁸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⁹是以:因此。¹⁰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¹¹下德:道德低下的人。¹²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¹³无德:没有实际的德。¹⁴滋章:越发严酷。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¹⁵信哉:可信啊。¹⁶是言:这些话。¹⁷具:工具。¹⁸制治:管理政治。¹⁹清:政治清明。²⁰浊:政治污浊。²¹昔:从前。此指秦朝。²²网:法网。²³奸邪:奸邪欺诈。²⁴萌起:不断产生。²⁵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²⁶遁:欺瞒。²⁷振:振作。²⁸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按“救火”是负薪救火。“扬沸”。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²⁹武健:强健有力。³⁰严酷:指严厉的法令。³¹恶:何。³²溺其职:丧失其职。³³听讼: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³⁴吾:孔丘自称。³⁵犹人:与别人相等。³⁶下士:愚蠢浅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觚:古代有梭角的酒器。³⁸圜:通“圆”。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³⁹斫:砍削。⁴⁰雕:指雕刻的花纹。⁴¹朴:本。此指本来的状态。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⁴²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⁴³吏治:官吏的治绩。⁴⁴烝烝:纯厚盛美。⁴⁵艾安:太平无事。艾,通“乂”。⁴⁶彼:指宽厚。⁴⁷此:指酷刑。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