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漂泊马光禄,末路骞腾朱会稽。
少年漂泊马光禄,末路骞腾朱会稽。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平生碑版无容继,此日铭诗谁为题。
平生碑版无容继,此日铭诗谁为题。
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
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

céngzishěrénwǎn--zhé

shǎoniánpiàoguāngqiānténgzhūhuì

shùyuǎnzhuīxiàwénjìnhànjīng西

píngshēngbēibǎnróngmíngshīshuíwèi

shìshùlíngménxiàshìshíniánlíngluòxiǎoxīng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日落谢家池馆¹,柳丝金缕断²
注释:¹谢家池馆:即谢娘家之意,这里是指妓女家。又:六朝已有“谢娘”之称。²金缕断:指柳丝被行人折断用以赠别。金缕:形容柳条细柔。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睡觉绿鬟(huán)风乱¹,画屏云雨散²。闲倚博山³长叹,泪流沾皓(hào)腕。
注释:¹风乱:纷乱。如风吹散的意思。²画屏云雨散:是指在画屏掩蔽下,男女欢情已经消散。云雨:本意是山中的云雾之气。³博山:香炉。

  此词上片写离别。“春欲晚”是离别的时间,“戏蝶”句是对“春欲晚”的具体描绘,反衬在此时离别的难堪。“日落谢家池馆”,是离别的地点和时刻,“柳丝”句点明送别。

  下片写别后伤心。首二句写女主人公早起的神态,已将良辰已逝的苦痛心情寓于其中。末二句写其遥思远人,泪流沾腕,是对其伤心的刻画。

guīguóyáo··chūnwǎn--wéizhuāng

chūnwǎndiéyóufēnghuālànmànluòxièjiāchíguǎnliǔjīnduàn

shuìjué绿huánfēngluànhuàpíngyúnsànxiánshānzhǎngtànlèiliúzhānhàowàn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坦腹(fù)¹江亭暖,长吟野望²时。
译文: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注释:¹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²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译文: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寂寂¹流将晚,欣欣²物自私。
译文:春天即将悄悄过去,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欣欣向荣,在大自然里各随其性。
注释:¹寂寂:犹悄悄,谓流将悄然归去。²欣欣:繁盛貌。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pín)¹
译文: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注释:¹“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诗中描写在江边小亭独坐时的感受。前四句从表面上看,诗人坦腹江亭,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竞;心情闲适,与白云一样舒缓悠闲,其心境并非那样悠闲自在。五六句移情入景,心头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通过嗔怪春物自私表露无遗。末二句直抒胸臆,家国之忧难排难遣。此诗表面上悠闲恬适,实际则是一片焦灼苦闷。情理兼容,意趣盎然。

  首句描写表面看上去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在平时,原是极不愿意“迟迟”的,诗人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他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写到这里,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2、 葛晓音 .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0-112 .
3、 张忠纲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4 :163-164 .

jiāngtíng

 tángdài 

tǎnjiāngtíngnuǎn chángyínwàngshí 
shuǐliúxīnjìng yúnzàichí 
chūnjiāngwǎn xīnxīn 
jiāngdōngyóuzhàn huíshǒupínméi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¹登第²,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zhěn)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³画界堠(hòu),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zú),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nǎng)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jué)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hù)¹⁰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注释:¹武选:通过科举中的武科举来选拔武术人才。²登第:特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³申:至,到。⁴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⁵迎:面对。⁶辄:就。⁷著:接触,挨上。⁸镞:箭头。⁹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前或退却。¹⁰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¹水东连²扬子津。
译文:横江上西望长安,归路为大江所阻挡,向东而望,汉水东连着扬子津。
注释:¹汉:一作“楚”。²连:一作“流”。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¹人。
译文:白浪如山哪里可渡,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
注释:¹峭帆:很高的船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héngjiāng··sān--bái

héngjiāng西wàng西qínhànshuǐdōngliányángzijīn

báilàngshānkuángfēngchóushāqiàofānrén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 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¹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²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³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¹⁰之无知¹¹。”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 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译文:没有天下的事物,就没有忧患,有了天下的事物就有了忧患。人的忧患,没有什么比有自己的身体更大的了,次一等的是有家庭。如果人没有眼睛,怎么会有对天下色彩的喜爱?没有耳朵,怎么会有对天下声音的喜爱?没有鼻子没有嘴,怎么会有对天下气味和滋味的喜爱?没有思想感情,那么就会任凭天下治与乱、是与非、得与失,我不参与其中,我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一般的人,愚昧不懂得“无”是足以使人快乐的,而认为“有”是宝贵的。有食物了,又希望它更精美;有衣服了,又希望它更华丽;有房屋了,又希望它更壮丽。洁净的童子漂亮的婢女在前面侍奉,吹竽击筑的乐工在后面施展才艺,已经有了这些,可是还不足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家了,又想要有国;有国了,又想要有天下;有天下了,又想要众蛮夷都臣服进贡;众蛮夷都臣服进贡了,又想要长生不死,历经万年而不老。以此推论,人们羡慕富贵、无节制的游乐,想要拥有它们,哪里会有终极穷尽的时候呢?古代的诗人,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写了这样的诗歌:“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不明说自己一身的痛苦,而只说苌楚的无知是快乐,诗歌的大意虽然好像令人悲伤,但它的见解却也已经很高明了。
注释:¹瞀然:愚昧不明。²厌:满足。³九夷八蛮:泛指中国四周各民族。《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礼记王制》正义引李巡《尔雅》注,八蛮为“天竺、咳首、僬侥、跛踵、穿胸、儋耳、狗轨、旁春。”⁴万祀:万年,商代称年为“祀”。⁵隰(xí席):低下的湿地。⁶苌(cháng)楚:植物名,又名羊桃、猕猴桃,蔓生,花赤色,果实似家桃。⁷猗傩(ē nuò阿挪):同婀娜。轻盈柔美的样子。⁸夭(yāo):少壮。⁹沃沃:肥美而有光泽。¹⁰子:指苌楚。¹¹知:知觉。以上诗句出于《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译文:我生性愚昧无知,对可使人快乐的外物,我不知道它是可乐的,而上天也就顺从我的愚昧,凡人世间所有的东西,我都不能拥有。从大处说我不能取得驰骋万里的军功,从小处讲我也不能得到以声色自我享受的快乐,我年龄已经五十多岁了可还没有后代。我所有的只有我的身体而已。呜呼!我也庆幸所有的仅仅是我的身体,假使我在这身体之外还有其他拥有的东西,那么我的痛苦将哪里会有尽头;我也不幸我还有这身体,假使我连这身体也没有了,那么我的快乐又将哪里会有尽头呢!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看碟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无”名其斋云。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¹,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看碟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无”名其斋云。
译文:客居于外没有正事,以书为伴,虽凄凉而自足。因饥饿而啼哭的声音我听不到,因寒冷而号哭的样子我看不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知觉,因此也就认为一切都值得快乐,于是用“无”字命名自己的书斋。
注释:¹左图右史:《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右图史。”意为以书为伴。“图”、“史”皆指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