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多疾风,三日阻我舟。
天寒波涛恶,岸窟腾龙虬。
五更船篷鸣,冷风入衾裯。
平明诸山雪,烂漫铺琳球。
篙工笑相顾,拍拍我船头。
水魄小孤神,雾鬓横星眸。
仓卒祷即应,知我厌滞留。
稍晴景物好,柳色含新柔。
春风我故旧,迎我入东州。
积水多疾风,三日阻我舟。
天寒波涛恶,岸窟腾龙虬。
五更船篷鸣,冷风入衾裯。
平明诸山雪,烂漫铺琳球。
篙工笑相顾,拍拍我船头。
水魄小孤神,雾鬓横星眸。
仓卒祷即应,知我厌滞留。
稍晴景物好,柳色含新柔。
春风我故旧,迎我入东州。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明月照高楼,流光¹正徘徊。
译文: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注释:¹流光:洒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¹
译文: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有着无尽哀愁。
注释:¹余哀:不尽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dàng)¹妻。
译文:请问那不住哀有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注释:¹宕子:荡子,即游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行逾¹十年,孤妾常独栖(qī)²
译文: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注释:¹逾:超过。²独栖:孤独一个人居住。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君若清¹路尘,妾若浊(zhuó)²水泥。
译文: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注释:¹清:形容路上尘。²浊: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¹²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译文: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
注释:¹浮:就清了。²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愿为西南风,长逝¹入君怀。
译文: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
注释:¹逝: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君怀¹²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
注释:¹君怀:指宕子的心。²良:很久,早已。

  这首《七哀诗》是诗人吟咏自己因失意而哀怨的诗歌。《文选》将其归入哀伤一类。元末明初的刘履在《选诗补叙》(卷二)中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子建即曹植,文帝指曹丕。此话概括了这首诗基本的思想内容。曹植很有才华,也有政治野心,起初被其父曹操预定为接班人,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将其外放,并严密监视。诗人郁郁不得志,于是写作此诗以自鸣其怨。确切地讲,这并非一首完全意义的咏月诗。但是在我国传统诗歌里,月亮通常是引发相思、触动情感的一个典型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创立意境。此诗正是借月起兴,以一个怨妇的口吻,委婉曲折地表现自己遭受打击的悲凉境遇和抒发内心难以排遣的怨愤。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诗分上下两部分。前四联为上部分,主要写景叙事;后四联为下部分,重在抒情泄怨。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上有愁思妇,悲有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有和哀伤。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有着无尽哀愁。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借问有者谁,言是宕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有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有,非常直接。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三国魏曹植《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子建也是如此。他在认清无常荒诞的命运之后,并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长怀永慕,忧心如酲”(《应诏》)。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自己的遭遇,诗情与寓意浑然相融,意旨含蓄,音韵和谐晓畅,情感哀伤凄婉。此诗确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建安绝唱”特色的上乘作品。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迟迟¹春日弄轻柔²,花径³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译文: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阁楼,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注释:¹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²轻柔:形容风和日暖。³花径:花间的小路。⁴暗香:指幽香。⁵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午窗睡起莺(yīng)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shāo)¹
译文: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哪里呢?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注释:¹梢头:树枝的顶端。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333-1334页 .

yǎnérmèi ·chíchíchūnnòngqīngróu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chíchíchūnnòngqīngróu huājìngànxiāngliú qīngmíngguòliǎo kānhuíshǒu yúnsuǒzhūlóu 
chuāngshuìyīngshēngqiǎo chùhuànchūnchóu 绿yángyǐng hǎitángtíngpàn hóngxìngshāotóu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濛落絮。凤皇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méng)濛落絮(xù)¹。凤皇²舟上楚女³,妙舞,雷喧絮上鼓。
注释:¹落絮:落下的杨花。²凤皇:即凤凰。³楚女:泛指江汉一带女子。
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花笺,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龙争虎战¹分中土²,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bì)花笺(jiān)³,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注释:¹龙争虎战:指诸侯王混战。²中土:泛指中原。³襞花笺:折叠彩笺。襞:褶(zhě)子,衣服上折叠的线条。这里作动词用,折叠之意。
这首词是怀古之作。上片写秦淮河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下片写中原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并用了王献之送爱妾渡江的典故,隐约地嘲讽了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不图统一大业的腐败政治。这是作者盼望统一大业的思想反映。

chuán··liǔtuōjīn--sūnguāngxiàn

liǔtuōjīnzheyānnóngméngméngluòfènghuángzhōushàngchǔmiàoléixuānshàng

lóngzhēngzhànfēnzhōngrénzhǔtáojiāngnánhuājiānyànqiānchéngpiāngōngéxiāngchuán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译文: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子。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水整整复斜斜。
译文: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疏疏,时而密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风回共¹作婆娑(suō)舞,天巧能开顷刻花²
译文:阵风回转,雪片儿卷起来,婆娑而舞,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
注释:¹共:旧作“解”。²顷刻花:喻雪。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¹使尽情寒至骨²,不妨桃李用年华。
译文:正要叫它尽情地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注释:¹正:恰好。²寒至骨:冰冷彻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提倡学习杜甫作诗的技巧,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比如本诗“整整复斜斜”一句,即出于杜牧《台城曲》:“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雄健的笔力把精心选择的典故贯穿起来,使诗歌更为凝炼峭拔。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

  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寓居京城,当时他仕途顺利,文学创作也比较频繁。

  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字字工切,层层加深,极富神韵,成为千古写雪名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颈联动态地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采用拟人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为天地精灵。又将雪比作花,更令人遐想无限。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意境,却比其更简炼。

  尾联作者寓情于景,即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

  历来咏雪的诗,留给人的常是寒索落寞之情,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给人以豪放、进取的启迪。

  作者一气呵成,写完后即兴呈送苏轼。苏轼看后大加赞尝,这首诗从此千古流传。

参考资料:
1、 海之兰_6df9 . 原创 . 2022年12月08日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译文:国亡家破之际我能到哪去呢?西子湖畔有我的榜样。(于谦和岳飞的墓都在西湖边)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日月双悬于氏墓¹,乾(qián)²半我岳³家祠(cí)
译文:于忠肃(于谦)的功绩可与日月同辉,岳武穆曾经保住了宋朝半壁江山,朝廷给他在西湖边建了祠庙。
注释:¹日月句:日月,指明朝,也有光辉的意思。于氏,指于谦,见于谦《出塞》作者简介。²乾坤,天地。³岳:指岳飞,见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作者简介。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惭将赤手¹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²
译文:很惭愧我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手无寸功,却想和这两位葬在一起。我凭借一颗赤诚之心,想在西子湖畔有一处我的安息之地。
注释:¹赤手:空手。²借一枝:即借一枝栖,李义府《咏鸟》:“上林无限树,不借一枝栖”。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他日素车¹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chī)夷!
译文:以后有那么一天,在很多素车白马赶到浙东来向我吊丧的路上,东海将会掀起愤怒的狂涛,那怒涛难道一定是伍子胥吗?
注释:¹素车:素车白马,指送丧的行列。
诗题辞故里,而诗人十分明白此去乃辞人世。面对死亡的命运,抗清英雄张煌言在诗中所抒发的,不是对生的留念,也不见半点悲戚。充塞全诗的是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身虽死而志不移的豪壮情怀。首联点题,述及辞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二三两联承此而展开,既表达对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感到自豪。尾联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慷慨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jiǎchényuè

zhānghuángyán míngdài 

guówángjiāzhī 西tóuyǒushī 
yuèshuāngxuánshì qiànkūnbànyuèjiā 
cánjiāngchìshǒufēnsān gǎnwèidānxīnjièzhī 
chēdōngzhè tāoshǔc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