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破太虚空,关津更不通。
塞破太虚空,关津更不通。
文殊与网明,自西还自东。
文殊与网明,自西还自东。
眉间拔剑频相顾,女子瞿昙立下风。
眉间拔剑频相顾,女子瞿昙立下风。
释慧远

释慧远

释慧远,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 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是1074年(熙宁七年)八、九月间,苏轼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苏轼三十九岁。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志》:“浮云岭,在于潜县南二十五里。”(于潜,浙江境内的县,在临安西,位于分水港支流上。)苏轼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逾月,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1074年,京城以东因干旱闹蝗灾,“余波及于淮浙”(《上韩丞相论灾伤书》)。苏轼因捕蝗至于潜,作此二诗寄给苏辙,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

  这一首着重写山行疲苦之感。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三四句纪行。苏轼久不登山,这次为了捕蝗来到这山石高峻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他正处在壮年,豪情未减,偶尔喝一杯村酒,仍觉得精力有余。此二句从生理方面的感受作一抑扬。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稳;然而,这片刻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艰险,以及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他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这一切,涌上心来。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此二句再从心理上的感受作此一段抑扬。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抑郁不堪之情,并很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二句。

  结尾紧承“人间忧患长”意,他想到此时这种疲于奔走、形同厮役的处境,忿忿然说:我真想像冯良一样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后汉书·周燮传》载:,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家里人满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苏轼用此事,也和此时山行疲苦、情绪不好有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的教训。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持身谨严的士大夫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总是比较认真的。苏轼弟兄也经常谈到这一问题。两年多以前,苏轼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诗中就说:“眼前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去未能。”说他不愿奉行新法,只是由于贪恋君恩,未能决然引去。在捕蝗事后不久,苏轼在杭州赴密州道中寄给苏辙一首《沁园春》词又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认为出仕或归隐的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此时因捕蝗疲苦这一具体事件的触发,天秤偏到那一端了。这和组诗中第一首的结尾“理蝗余”的积极态度表面上矛盾,其实不然。在苏轼的思想上,为人民利益而奔走和为了奉行新法而被人驱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两首诗的结尾各有侧重。《乌台诗案》提到“独眠林下”这四句诗时,苏轼自己解释说:“意谓新法青苗、助役等事,烦杂不可办,亦言己才力不能胜任也。”这正是苏轼的痛苦所在。王安石的变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但新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农民带来了不利。因此,不能因为苏轼不满新法就一概加以否定。这两首诗,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击,抑扬顿挫,感慨遥深,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所以特别真切动人。

huángzhìyúnlǐngshānxíngniéyǒu怀huáiziyóuèrshǒu··èr--shì

shuāngfēngjiànzuòzhòngyángbiānxiāng

jiǔfèishānxíngluòquèshàngnéngcūnzuìlínlàng

miánlínxiàmènghúnhǎohuíshǒurénjiānyōuhuànzhǎng

shāhuǐchēcóngshìziláichùwènxíngcáng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晚日照空矶(jī)¹,采莲承晚晖。
译文: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
注释:¹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译文: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zhào)¹动起蓉落,船移白鹭(lù)飞。
译文: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注释: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荷丝傍(bàng)¹绕腕(wàn),菱角远牵衣。
译文: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注释:¹傍:依附。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渡”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cǎilián--xiāogāng

wǎnzhàokōngcǎiliánchéngwǎnhuī

fēngnánliánduōcǎiwèi

zhàodòngróngluòchuánbáifēi

bàngràowànlíngjiǎoyuǎnqiān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译文:柳塘西处,莲叶田田,莲花清丽,风轻雨疏,夕阳西斜。
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竹箨(tuò)¹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译文:花白的头发上戴着竹箨冠,拄杖出行,又被困湿滑的春泥。
注释:¹箨:竹笋的皮。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tí)¹
译文:彩虹倒映在水中,仿佛在饮溪水,路边的茅草也新长出了嫩芽。
注释:¹荑:茅草的嫩芽。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译文:此时鹁鸠正在动听地歌唱,我已不打算再去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了。
“莲花莲叶柳塘西”,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了对美景的喜爱。“疏雨疏风斜照低”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对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颔联描写作者头戴竹箨冠、手柱桃枝杖被困春泥的情状。颔联选取了“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xiǎo--wángzhī

liánhuāliánliǔtáng西shūshūfēngxiézhào

zhútuòguānqīngróngxuěbìntáozhīzhànghuákùnchūn

chuíhóngyǐnshuāngshuǐcǎoxīntiāncùn

shānxiánfàngjiūqiàqiàxiàngrén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杜鹃¹千里啼春晚²,故国³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ái),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译文:杜鹃鸟啼到了暮春时节,故乡总勾起人伤春的情绪。钱塘江口空阔辽远,洁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车白马又奔潮而来。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¹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²春晚:春暮。³故国:故乡。⁴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⁵海门:内河通海之处,此指钱塘江口。⁶皑皑:雪白貌。⁷素车白马:送丧的车马。此处指伍子胥。⁸夜潮:潮水每日两次,此指夜间之潮。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山川城郭都非故¹,恩怨²须臾(yú)³。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译文:山川家国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人间的情义都被耽误。心中有情怀难以平复,怎么经得起几回潮起潮落。
注释:¹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鹤事,且极言城郭亦非当年。以此来警喻世人。后世多用此典。²恩怨,恩与怨,常偏指怨恨。³须臾:片刻,短时间。⁴误:错误,引申为迷惑。⁵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⁶消得:此谓怎禁得起。

  上片第一、二句为第一层。

  首句画出了一幅凄美的“千里暮春图”,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充满悲哀的广阔空间;第二句“故国春心断”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发的一种美好的意愿。不过要注意“春心”这个词,古人常常把它和“伤”、“损”一类的词连用,更是充满了理想幻灭的悲伤与迷惘。这两句直白悲凉心境,其中流露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心和幻灭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为第二层。

  此两句就写出了这样一幅开阔雄豪的画面。不过应该注意到:结合开头两句来看,这幅画面应该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故乡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它在开阔中有苍凉,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执著,而且还叠加了一个复仇幽灵的幻象,因此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心灵对现实景象的折射。那月下的海面和潮头的幽灵已经有一种悲壮之美,而“依旧”的百折不挠又有一种誓不屈服之意。这两句以一种开阔豪放之致使这首词从低回走向高昂,为开拓下片作引线。“皑”、“来”相叶,“月”与“夜潮”相应,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为第三层。

  这两句宜视为午夜心潮澎湃的内容,主观上对山川、人物的看法。所谓“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动的叹息;王氏认定,人世间人情陡变,有反清的思潮涌起。“故”、“误”相叶,使所抒之情进一步展开。

  下片第三、四句为四层——结束语。

  “人间孤愤最难平”,是全词抒情的顶点,其内涵指其他人倾向于革命,而作者却着意维护满清。作者从拥戴满清看问题,那是他所谓的“国是”。他愤恨时代潮流前进,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末句视为疑问句,自有无穷感慨在内。钱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恒的,王氏为“国是”忧心如焚。“平”、“生”相叶,也正道王氏平生的心潮。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476-482页
2、 祖保泉著.王国维词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1:第288-290页

měirén··juānqiānchūnwǎn--wángguówéi

juānqiānchūnwǎnguóchūnxīnzhéhǎiménkōngkuòyuèáiáijiùchēbáicháolái

shānchuānchéngguōdōufēiēnyuànrénjiānfènzuìnánpíngxiāohuícháoluòyòucháoshēng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难有仁人曰箕子¹,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难勤焉。
译文: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注释:¹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¹²,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³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⁷”,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难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译文: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注释:¹谟:谋划。²范:法,原则。³隤(tuí):跌倒。⁴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⁵彝(yí):常规。⁶伦:人伦。⁷《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难祀未殄¹,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²纣恶未稔³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译文: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注释:¹殄:灭绝。²向使:如果。³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⁴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难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¹云:
译文: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注释:¹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bēi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fánrénzhīdàoyǒusān yuēzhèngméngnàn èryuēshòushèng sānyuēhuàmín yīnyǒurénrényuē shídàoshì kǒngshùliùjīngzhīzhǐ yóuyīnqínyān 

    dāngzhòuzhīshí dàobèiluàn tiānwēizhīdòngnéngjiè shèngrénzhīyánsuǒyòng jìnbīngmìng chéngrén  wéi wěishēncún chéngrén wángguó rěn shìèrdào yǒuxíngzhīzhě shìyòngbǎomíngzhé zhīyǎng huìshìfàn qiú hūnérxié tuíér zàiyuē zhīmíng  zhèngméngnàn tiānmìnggǎi shēngrénzhèng nǎichū yòngwéishèngshī zhōurénlúnérdiǎn zàishūyuē guīzuò hóngfàn   shòushèng fēngcháoxiǎn tuīdàoxùn wéilòu wéirényuǎn yòngguǎng广yīn wéihuá huàmín shuàishìdào cóngjuégōng tiānbiànhuà zhèng rén 

     dāngzhōushíwèizhì yīnwèitiǎn gān wēi xiàngshǐ使zhòuèwèirěnér gēngniànluàncún guórén shuíxīng shìrénshìzhīhuòránzhě ránxiānshēngyǐnrěnérwéi yǒuzhì 

    tángmǒunián zuòmiàojùn suìshízhì jiāxiānshēnglièxiàng zuòshìsòngyún 

    méngnànzhèng shòushèng zōngyòngfán mín xiànxiànrén xiǎnhuì shèngrénzhīrén dàolóng míngzhézàigōng lòuwéi chōngràng yíngchèn gāoérwēi bēi fēifēi yǒuhuái怀 shíérshēn wéishì xiàngshìliè wénwángwéi míngxuānzhāo chóngshì quèsòng zàih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