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雁声残,青蛾泪尽,燕台别路重分。供奉琴歌,不堪弹入离尊。
白雁声残,青蛾泪尽,燕台别路重分。供奉琴歌,不堪弹入离尊。
兴亡梦短黄冠老,掩金觞、翠袖含颦。叹西湖,卅六离宫,何处长门。
兴亡梦短黄冠老,掩金觞、翠袖含颦。叹西湖,卅六离宫,何处长门。
当年环佩空归去,任花幡恋雨,佛火愁人。剩水残山,依然铃语黄昏。
当年环佩空归去,任花幡恋雨,佛火愁人。剩水残山,依然铃语黄昏。
红兜那觅南朝寺,话沧桑、旧额犹存。泣铜仙,承露盘倾,一样消魂。
红兜那觅南朝寺,话沧桑、旧额犹存。泣铜仙,承露盘倾,一样消魂。
周之琦

周之琦

周之琦(公元1782年~1862年),字稚圭,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官广西巡抚,疏言筑堤赈灾等事,凡数十上。道光二十六年,因病乞休。病逝于家中。周之琦工词,浑融深厚,瓣香北宋,有《金梁梦月词》二卷,《怀梦词》二卷,《鸿雪词》二卷,《退庵词》一卷,总名《心日斋词》,传于世。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 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老境垂垂¹六十年,又将²家上铁头船³
译文: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去远行。
注释:宜兴:今属江苏省,在太湖西岸。¹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²将:携持。³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客留阳羡(xiàn)¹只三月,归去玉溪²无一钱。
译文: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注释:¹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²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观水观山都¹废食²,听风听雨不妨眠。
译文: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注释:¹都:总、全部。²废食:即废寝忘食。
从今布袜青鞵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从今布袜(wà)青鞋梦¹,不到张公²即善权³
译文: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游善权。
注释:¹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²张公: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公洞。³善权:指善权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扣诗题“发宜兴”。以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仿不难想见。“又”字凄然,包蕴了宋室南渡以来一系列播迁流离、羁旅行役之苦。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颔联出句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见生活之不安定;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见生活之清贫与作吏之清廉。曾几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说:“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足资参证。曾几又有诗云:“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次陈少卿见赠韵》)故“归去玉溪无一钱”一句既是其现实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贯心性的写照。

  颈联承“归去”,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曾几南渡后曾先后寓居上饶(今属江西)、山阴(今浙江绍兴),这里所说的“观水观山”之地,未详所指,当指山水幽胜之乡。回去之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寝忘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颇为闲适,实际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风雨,显系代指时势。“忧愁风雨”,本来是曾几这样的爱国士大夫的夙心,但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似乎与己漠不相关,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杜甫《去蜀》)一类感慨。所谓“不妨”,正是虽不应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意思。这一联语调轻松,意态闲逸,骨子里却隐含一缕无可奈何之情。

  末联再回应题目并以此抒怀:“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作者以布袜青鞋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内心意趣。曾几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其二中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于此可见其言不虚。“不到张公即善权”一句既是实写宜兴之景,承接上联之意,表露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情绪;同时也是虚写,借指他处之景,暗接此联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隐逸山野,纵情山水。

  这首诗题为“发宜兴”,但除首、尾两联照应、回抱题目外,颔、颈两联却是想象归家后的情景。诗人所要抒发的,是由“发宜兴”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纪行”并非主体,“述怀”才是中心。全诗正是围绕着述怀这个中心来进行整体构思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02-803
2、 乐云 等.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11:1031

xìng--céng

lǎojìngchuíchuíliùshíniányòujiāngjiāshàngtiětóuchuán

liúyángxiànzhǐsānyuèguīqián

guānshuǐguānshāndōufèishítīngfēngtīngfángmián

cóngjīnqīngxiémèngdàozhānggōngshànquán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一从¹梅粉褪残妆²,涂抹新红上海棠。
译文:梅花零落,像少女卸去粉妆时,海棠花开了,它就像少女刚刚涂抹了新红一样艳丽。
注释:¹一从:自从。²褪残妆:指梅花凋谢。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开到荼(tú)(mí)¹花事了²,丝丝天棘³出莓墙。
译文:等到荼蘼花开,春天的花都开完了,这时会有丝丝缕缕的天棘爬过那莓墙。
注释:¹荼蘼:又名佛见笑、百宜枝等,属蔷薇科,初夏开花,花期较晚。²花事了:指春天的花都开完了。³天棘:即天门冬。其苗蔓生,叶细如青丝,好缠竹木上。⁴莓:当即山莓、蔷薇莓一类小灌木。

  春暮游小园》这首诗为七言绝句,用花开花落,表示时序推移,虽然一年的春事将阑,但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大自然是不会寂寞的。全诗写得很有情趣,前两句,写一春花事,以女子搽粉抹胭脂作比,非常活泼,充满人间趣味。这也是写景诗和咏物诗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但又没有流于一般化。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这首诗没有怪意的雕琢,从初春写到初夏,梅花开、海棠红、荼蘼落、天棘出,却并不是寡淡无味的流水账。

  “一从梅粉褪残妆”,“褪残妆”,以人喻花,写梅花残败凋落。梅花出在冬末早春,为报春之花,一个“残”字,暗示冬去春来。“涂抹新红上海棠”,是说梅花谢后,海棠花已经绽放,大自然把寒梅鲜红的颜色又涂抹到海棠花上去了。苏轼有海棠诗说:“东风袅袅泛祟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对海棠无意施粉传香,却写出了海棠的精神。王淇用“涂抹新红”四字同样写出了海棠的精神和自己惜花怜色,愿名花永存的美好愿望。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等到荼蘼花儿开罢,春天就结束了。春去夏来,取代百花的是肥壮茂密的荆棘,一丛丛,一丝丝,爬上了长满苔醉的院墙。花的交替更迭,构成色彩上由红变白转绿,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季节的变化,而诗人留连岁月、感叹年华易逝的感伤情绪也隐隐体现出来了。

  宋人绝句中,描写风花雪月,山水田园,吟情咏性,留连光景的诗作不少,此诗以梅花、海棠、荼蘼开落的先后次序,以至于到百花凋残,天棘出墙来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的更替,又别具一格。诗人把日常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景观,用平易浅近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来。有美感,有诗意,反映了诗人“随物以婉转,盛与心而徘徊”的心迹(《文心雕龙》语)。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7-58

chūnyóuxiǎoyuán

wáng sòngdài 

cóngméifěntuìcánzhuāng xīnhóngshànghǎitáng 
kāidàohuāshìliǎo tiānchūméiqiáng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凉叶¹萧萧²³雨声,虚堂淅(xī)掩霜清
译文: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注释:¹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²萧萧:落叶声。³散:散播﹑散发。⁴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⁵淅淅:风声。⁶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黄华¹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²生。
译文: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掩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注释:¹黄华:指菊花。华,同“花”。²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吟似候虫¹秋更苦,梦和寒鹊(què)夜频惊。
译文: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注释:¹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zàn)¹
译文: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¹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闲倚胡床¹,庾(yǔ)公楼²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译文:闲着无事就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注释:¹闲倚胡床:闲着无事坐于胡床。闲:指办公之余。倚:坐靠。²庾公楼:用东晋庾亮(公元289-340年)在武昌与月登南楼典故。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别与(chéng)¹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²
译文: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还了解吗?深悉吗?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注释:¹别与:汉朝称郡守的副手为别驾。别:另外。郡守与车出行。副手与另外的车跟随,所以叫别驾。“与”也是驾车之意,宋代通判(知州事的副手)相当汉代别驾。这里“别与”当指袁毂。²风月平分破:享受美景,你和我各一半。

  词的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从室内视角摄起的两个镜头,一为词人自己的闲适倚床的风姿。“闲”字突出了东坡的寂静舒坦的心态;“倚”字描绘了坐靠“胡床”的美姿。二为朝窗外望,只见“庾公楼外”的山峰重叠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宛如花开万朵,全部微缩在“窗含”的镜头中,美丽极了。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镜头转到室外。开句用设问的方式,强调无有同玩、同坐的生活空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赤壁赋》),遗憾的只能陪伴着“我”。整个上片人格化、自然化和谐统一,突现了东坡那种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与大自然为伍的绰绰风姿。“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不仅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的神韵,而且为下片的“吾与子之所共适”风月的意境作了对衬性的铺垫。

  词的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湖山的独特享受。“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叙述宾主唱和赠答。是时词人知杭州,袁公济悴杭州。正当词人独自“闲倚胡床”时,这位副使驾着车子来了,打破了词人孤寂的沉闷世界,同游杭州湖山,“相得甚欢”,唱和诗词。“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进深一层,与上片对应,道出湖山之乐就在于袁公济的到来,打破了东坡的沉寂感,获得了情感上和语言上的共鸣,凝聚到一点就是:清风、明月,我们平均地享受吧,是画龙点睛之笔。整个下片,词人与袁公济的游山玩水、唱和赠答,浓缩了人生之精华,大地之灵气。游玩之乐,其乐无穷。

  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43-1045页

diǎnjiàngchún ·xiánchuáng

shì sòngdài 

xiánchuáng gōnglóuwàifēngqiānduǒ shuítóngzuò míngyuèqīngfēng 
biéshènglái yǒuchàngyīng háizhīme cóngtiān fēngyuèpíngfēn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¹(rǎn)²遍天涯³
译文: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
注释:¹绿阴:绿树浓荫。²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³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林莺(yīng)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wā)¹
译文: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注释:¹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hūn

cáobīn sòngdài 

ménwàirénwènluòhuā 绿yīnrǎnrǎnbiàntiān 
línyīngdàoshēngchù qīngcǎochítángt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