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生光。常爇真香。宝瓶花、四序芬芳。虚空贤圣,咫尺西方。上敬三清,明三耀,悟三皇。
金鼎生光。常爇真香。宝瓶花、四序芬芳。虚空贤圣,咫尺西方。上敬三清,明三耀,悟三皇。
上古人淳,厚实佳祥。性通天、与道无妨。暗行平等,柔胜刚强。意似仙真,全仙行,住仙乡。
上古人淳,厚实佳祥。性通天、与道无妨。暗行平等,柔胜刚强。意似仙真,全仙行,住仙乡。
刘处玄

刘处玄

刘处玄,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随山派创派者,字通妙,号长生子,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因母在不敢违,清静固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其母去世后,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 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底处¹凭阑(lán)²思眇(miǎo)³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译文:黄昏时分,凭栏何处,思绪才如此飘渺无际?就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的僧房。
注释:¹底处:何处。²阑:同“栏”,栏杆。³眇:通“渺”,远貌。此处指思绪悠长。⁴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时诗人隐居在此。⁵偏:侧。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阴沉画轴(zhóu)林间寺¹,零落棋枰(píng)(fèng)上田²
译文: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注释:¹阴沉句:意谓色泽黯淡的林间寺庙像一幅画。阴沉:色泽黯淡。²“零落”句:意谓零星飘在水面上的一块块架田就像棋盘上的方格子。枰:棋盘。此处以棋盘方格喻架田。葑上田:葑,菰根,即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译文:秋色苍然,万物萧索,惟有归鸟偶尔掠过;夕阳西沉,安谧、朦胧,但见寒烟缕缕升起。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迟留更爱吾庐¹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译文:更爱它与我的庐舍邻近。等那雪花纷飞之时,我要重来,观赏那银装素裹的景致。
注释:¹庐:房舍。

  林逋隐居杭州时,在西湖孤山结庐。孤山之有孤山寺,这是他常常喜欢登览的胜地。该写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饱览山上风景。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而这种境界,正是林逋这位幽人(隐士)所眷恋的。

  首联破题领起:诗人凭栏远望的地点在孤山寺端上人房;至于房的方位,孤山塔后有一座阁,房间就在此座寺阁的西边。诗人凭阑纵目时,思绪飞得很远、很远。他并没有明说幽思因何而起,而是将笔荡开,于颔、颈二联画了四幅风景画。

  画面在“望”中一幅幅依次展开。先是一幅“方外寺”:阴森森的树林里,隐隐约约地闪现出几所寺院。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约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枰,棋盘。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失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接下是一幅“空中鸟”:诗人举头瞻望天宇,只见寥廓秋空之中,偶尔飞过一只伶仃的小鸟。诗人赶紧将这“独鸟”捕捉进画中,又涂上几抹秋云作为背景。

  最后展开的是一幅在“墟里烟”:夕照之中,什么都没有,唯有袅袅寒烟(秋已深,炊烟在秋空之中,也带有深秋的寒色了)萦绕半空,这表明,附近村阁的人家已在点火做晚饭了。这幅诗人略略低首绘下的画,意境空寂,色彩也淡得不能再淡了。

  寺、田、鸟、烟四轴风景图,展现的正是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此种环境,与这位幽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闭逸情致正相吻合。因此,他从中领略到了莫大的兴味,渺然幽思便由此而起,令他久久留连,迟迟不愿归去。

  末联便直抒这种倾慕心情,诗人道:我迟迟逗留着,不舍得归去。今日之游,我愈加喜爱这块胜地了,因为,它与我的庐舍相近。近,我得以迟归,又得以常来。现在,快要掌灯吃晚饭了,我也该同去了。不过,等那雪花纷扬时,我要重来此地,观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这首七律以工于写景驰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颈联在词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调动,画面就在宁谧中浮动着一股生动的灵气。而颔联,则因其奇妙的想象与贴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诗人们的激赏,仿效之句也最多。如滕岑有“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游西湖》),程孟阳有“古寺工如昏壁画”(《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黄庭坚有“田似围棋据一枰”(《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稻田棋局方”(《次韵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有“秋田沟垅如棋局”(《闲居院上方晚景》),杨万里有“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杨慎有“平田如棋局”(《出郊》),等等,因此王渔洋品评此联“写景最工”(《池北偶谈》),是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3页

shānduānshàngrénfángxiěwàng

lín sòngdài 

chùpínglánmiǎorán shānhòu西piān 
yīnchénhuàzhóulínjiān língluòpíngfēngshàngtián 
qiūjǐngyǒushífēiniǎo yángshìhányān 
chíliúgèngàijìn zhǐdàichóngláikànxuètiān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丘坟¹满目衣冠²尽,城阙(què)连云³草树荒
译文: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注释: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¹丘坟:墓冢。²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³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⁴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犹有国人¹怀旧德,一间茅屋祭(jì)昭王。
译文: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注释:¹国人:指楚国旧人。

  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华,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衬映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吴宫花草埋出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风凰台》)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宙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乔壁怀古》)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遥遥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啼,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屋,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慰安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草树荒”;末尾“一问茅屋”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屋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著;王基伦注析.韩愈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7:第180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450页
束髮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束髮¹怀耿介²,逐物³遂推迁
译文:我童年就怀抱耿介之志,但因追求名利未能守住。
注释:始宁: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南部及嵊州市北部,县署驻地在嵊州市三界镇,现尚存始宁钟鼓楼。谢灵运之祖晋车骑将军谢玄所建。始宁墅:谢灵运家的庄园。在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东南),一名西庄。¹束髮:古人童年时束髮为饰,这里指童年。²怀耿介:抱有守正不阿的节操。³逐物:指追求世俗名利之事。⁴推迁:变化移易,即未能守住耿介节操。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违志¹似如昨,二纪²及兹年³
译文:违背耿介之志出仕似乎如在昨天,实际上至今已经二十四年。
注释:¹违志:违背耿介之志。²二纪:十二年为一纪,二纪即二十四年。³及兹年:到今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zī)¹²清旷³,疲薾(ěr)惭贞坚。
译文:变黑变薄愧对清旷列祖,疲倦不堪只怪自己意志不坚。
注释:¹缁磷:语出《论语·阳货》:“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淄。”缁,黑色;磷,薄。此喻意志不坚贞。²谢:惭愧。³清旷:指清旷之人。⁴疲薾:困惫。亦作“ 疲苶 ”。《庄子齐物论》中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¹²相倚薄³,还得静者便。
译文:既不会迎合又有病两相依附,却使我乘便利回到故园。
注释:¹拙:指不善于做官,不会逢迎。²疾:疾病。³相倚薄:相互依附。⁴静者:化用《老子》“归根日静,是谓復命”之意,说明得便归故园。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剖竹¹守沧海²,枉帆³过旧山
译文:朝廷委任我去远守海滨,弯航线绕点路经过此间。
注释:¹剖竹:古代以竹为符信,剖而为二,命官时分一半与之,一半留中央。故剖竹为委任官职的意思。²守沧海:时谢灵运被任为永嘉太守,永嘉郡临海,故曰守沧海。³枉帆:弯一下帆船的航线,即绕点路之意。⁴旧山:犹故居,指始宁墅。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山行穷¹登顿²,水涉尽洄(huí)沿³
译文:走山路无不是上上下下,依水行也尽是曲曲弯弯。
注释:¹穷:尽。²登顿:指上山下山。³洄沿:逆流而上日洄,顺流而下日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岩峭岭稠(chóu)¹,洲²(yíng)³(zhǔ)连绵。
译文:山险峻岭重叠密密层层,洲萦绕渚相连连绵不断。
注释:¹稠叠:密密层层。²洲:水中大块陆地。³萦:旋绕。⁴渚:水中小块陆地。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白云抱幽石,绿筱(xiǎo)¹媚清涟²
译文:白云拥抱着高耸的巨石,绿竹倒映于清清的水涟。
注释:¹筱:细竹。²涟:风吹起的细微波纹。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qì)¹宇临回江,筑观²基曾巅(diān)³
译文:房子建造在逆折的江畔,台榭修筑在高高的山巅。
注释:¹葺:修治。²观:台榭。³曾巅:高山顶上。曾,同“层”。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
挥手告¹乡曲²,三载期归旋³
译文:挥手告别我亲爱的乡邻,三年期满后将归隐故山。
注释:¹告:告别。²乡曲:乡邻。³“三载期归旋”句:古代地方官大都以三年为一任,所以说隔三年以後回来。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且为树¹(fén)(jiǎ)²,无令孤³愿言
译文:暂且栽种些白榆和楸树,不要辜负我归隐的志愿。
注释:¹树:种植。²枌槚:白榆树和楸树,可做棺木。³孤:辜负。⁴愿言:指上面所说归隐的话。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zhēn)¹断续风。
译文: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注释:¹寒砧: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古时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上捣软制成熟绢,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无奈¹夜长人不寐²,数声³(hè)帘栊(lóng)
译文:无奈长夜漫漫难以入睡,一声声的砧声和着月光穿进帘栊,让人愁思百结。
注释:¹无奈:《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作“早是”。²不寐:《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均作“不寝”。不寐,不能入睡。³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⁴和月:伴随着月光。⁵到:传到。⁶帘栊:挂着竹帘的格子窗。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

  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烘托和铺垫。几声寒砧就会把主人公折磨得彻夜失眠,是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

  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常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情绪的心理导向功能,当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具体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情绪。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界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朦胧。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作者或许当时确有具体所指,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情绪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留给读者参与想象、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

  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对于这一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现,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纳兰氏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dǎoliànlìng ·shēnyuànjìng

 dài 

shēnyuànjìng xiǎotíngkōng duànhánzhēnduànfēng 
nàichángrénmèi shùshéngyuèdàoliánlóng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译文: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译文: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译文: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译文: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译文: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译文: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译文: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译文: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译文: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译文: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译文: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译文: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译文: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译文:(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译文: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译文: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译文: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译文: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译文: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译文: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译文: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这是孔融流传下来的《杂诗二首》,其一写远大的政治抱负,情辞慷慨;其二写丧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极冨感染力。我们先来解释第一首。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岩岩,高峻的样子。《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钟山,北海中的山,极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热。炎天,指南方。钟山为极寒之地,炎天为极热之地,两相对比,喻“世道炎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曜(音耀),炫耀。云门,上接云汉的高门。远景,余光,余焰。景,日光。灼,烧灼,熏炙。寒素,门第低微的寒族。这两句是说,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样子。累世士,累积几代才出现的贤才。累世,连续几代。结根,扎根。此二句言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二句:吕望,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又叫姜子牙。传说七十多岁被周文王发现,任为师,佐周灭商,因功封于齐。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时世的缘故。此二句说,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齐国人,名吾夷,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与桓公争位失败后管仲被囚,经鮑叔牙举荐,受到桓公重用,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勋业绩,指齐桓公的覇业。这两句是说,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二句:年岁暮,岁月流逝。屈原《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 此二句是说,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谦之辞。猛虎步,像猛虎一样的步伐。比喻雄俊豪迈气概。这两句说,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安能一苦身,与世同举厝” 二句:安能,怎能。一身,一辈子,一生一世。举厝(音措),举止行为。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节,琐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怀。此谓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夷齐,商代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相传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推位让国,逃奔西北周。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这是说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这是孔融《杂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诗人以景托怀的励志之作。那么,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呢?孔融是忠于汉室的,他素与曹操政见不合。他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嘲讽曹操,曹操很恼火,但为了笼络人,只能隐忍,暗地里却示意与孔融有仇的郗虑弹劾孔融,使孔融被免职在家赋闲。然后曹操又写信给他,希望他与郗虑搞好关系,以后说话、做亊情不要那么浮华率意,要小心一点,谨慎一点。孔融回信说:不必。我现在已经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这样免职。此诗就是作于这一时期,抒写这样的心情。全诗20句,分三层:

  前4句是写景,写高峻寒冷的钟山,与炎热至极旳南方之路;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与门第低微的寒族,两相对比,喻世道之炎凉,实指曹操煊赫的威势。

  中间12句写诗人自己坚定不移的节操、抱负和志向。“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只有像山川这样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于天地之间。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孙,祖上世代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贵。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对曹操重视人才等策略还是比较佩服的。转下来引用“吕望”、“管仲”二人的亊跡,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业。然后诗人发出感叹“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可惜我老了。但话锋一转,“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于现状,立志要成就一番亊业。

  最后4句写支撑自己的气节和风骨。他对世俗很蔑视(“庸夫笑我度”),对于“吕望”尚不稀罕,对“夷齐”又何存仰慕呢?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气很高,因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怀,慷慨言志。通过描写地理位置的差异,高门寒族的悬殊,时势英雄的发迹等,揭示世亊无常,穷者能达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气的高洁品格。全诗笔力隽逸,苍劲悲凉,气骨凌人,体现了孔融诗文“以气为主”的特点。

  下面我们简单解释分析一下第二首。这第二首是写悼念幼子夭折的悲伤心情,诗歌以乐府的笔触,叙写了三个悲惨场景:

  首先,写从外归来,骤闻噩耗。“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日已潜光辉” 以日光之没喻儿子之死。这里暗伏着做为一个父亲常年在外,儿子临死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心中是多么悔恨!

  其次,是写赶往荒丘,面对孤坟。“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褰(音愆)裳,提起衣服的下摆。墟丘,指坟墓。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孤魂游穷暮,飘飖安所依?” 穷暮,长夜,指地下。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疼爱,不但在他活的时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后还放不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最后写哀叹人生,表达了子不识父、父亲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俛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了诗人的丧子之痛,塑造了一个至哀无声的慈父形象,格调悲凉,情感浓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后世对此诗有许多中肯的评价。张玉谷《古诗赏析》:“伤子自伤,无不包括。”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亦述写与此诗同样的情景,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少陵《奉先咏怀》,有‘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句,觉此更深可哀。” 这些评论都肯定了孔融诗歌的凄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风骨”的特征。

参考资料:
1、 张本一的新浪博客 孔融《杂诗二首》助读

shīèrshǒu--kǒngróng

yányánzhōngshānshǒuyántiān

gāomíngyàoyúnményuǎnjǐngzhuóhán

ángánglèishìshìjiégēnzàisuǒ

wànglǎogǒuwèiyīnshì

guǎnzhòngxiǎoqiúchénnéngjiàngōngzuò

rénshēngyǒuchángdànhuànniánsuì

xìngtuōxiàoqiědāngměng

ānnéngshēnshìtóngcuò

yóushènxiǎojiéyōngxiào

wàngshàng

yuǎnsòngxīnxíngsuìnǎiláiguī

ménwàngàiziqièxiàngrénbēi

wénzijiànqiánguānghuī

fénzài西běichángniànjūnláichí

qiānshangshàngqiūdànjiànhāowēi

báiguīhuángquánchéngchénfēi

shēngshíshíhòuzhīshuí

húnyóuqióngpiāoyáoānsuǒ

rénshēngěrniànzhuī

yǎngnèishāngxīnjuélèizhān

rénshēngyǒumìngdànhè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