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仅容膝,身心俱寂然。直缘知乐内,亦不为安禅。
一榻仅容膝,身心俱寂然。直缘知乐内,亦不为安禅。
棐几陈编掩,竹窗残局捐。尚馀喧噪在,野鸟与林蝉。
棐几陈编掩,竹窗残局捐。尚馀喧噪在,野鸟与林蝉。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
人皆嫌命窘(jiǒng)¹,谁不见钱亲?水晶环²入面糊盆³,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tún),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hún)(tun),葫芦提¹⁰倒稳。
译文:人都嫌恶命运艰难困苦,有谁见了钱财不亲近呢?好似水晶环跌进报糊盆,沾着一些不算,还要拼命地滚上几圈。再好的文章,不过用来封糊装钱的囤帘;清白的门庭,不惜改作迷魂的妓院;哪里去找什么“清廉”?全都打入了藏财的褡裢。倒是糊里糊涂迷迷糊糊的,官做得最安稳。
注释:¹命窘:命运艰难困苦。²水晶环:喻洁白聪明的人。³面糊盆:喻一塌糊涂、十分肮脏的社会。⁴粘:指污浊肮脏的社会风气。⁵滚:喻圆滑世故、同流合污。⁶文章:这里指才能和知识。⁷门庭:犹言“门第”。⁸迷魂阵:指妓院。⁹睡馄饨:喻糊涂人。¹⁰葫芦提:糊涂。亦指代喝酒。

  此曲辛辣嘲讽元朝末年世风混浊、官场黑暗,可谓入木三分。作者揭露金钱在主宰着人,锈蚀着人的良心,世道像一盆面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纯洁的人掉进这盆里也必然同流合污。作文章的不过为了谋取钱财,有钱财的人并不把文章放眼里;守规矩的人家为了挣钱,竟让女儿卖身;清廉的官吏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得装糊涂,因为在官场上越是糊涂越能坐稳自己的交椅。作者一会儿巧用比喻,一会儿直面抨击,或冷嘲,或热讽,就像针灸的高手,针针扎到元王朝吏治昏黑、社会良心泯灭、公道无存的要害上。这说明身处下僚的张可久对社会弊端持有清醒的认识,对现实强烈不满。

  元散曲中的愤世、警世之作,白眼向人,不仅感情激切犀利,在语言上也往往表现出冷峻、峭严的倾向。本篇就是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名作。
 
  前两句属同一个意思,即是说世风嫌贫爱富。一个意思分作两句说,与其说是强调,毋宁说是宣泄。诗体也有嘲骂之作,却难以脱开“温柔敦厚”的传统影响。而元曲显然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在发泄感情上自有无形的优势。

   三、四两句是对“见钱亲”的财迷心窍者贪婪攫财的形象描绘。这里的“水晶环”并不表示环质的清白纯净,而是取“环”之圆、取“水晶”之滑,而满足“才沾黏便滚”的条件。“才”字、“便”字,说明了贪取的急不可耐;而“沾黏”与“滚”,又生动地表现了多多益善的聚敛形象。元杂剧中有常见的上场诗:“县官清如水,令史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也是在不动声色的前提下转出意想不到的结果。两者均从“面糊”生发,足见元人趣语的生活化特色。

  “文章”等三句鼎足对,围绕社会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发挥。“文章”句是说文章本身不值钱,至多只能用来糊糊钱囤子,即只配作为金钱的仆妾。古人有“文章覆瓿”的成语,出自刘歆对扬雄《太玄》的评价:“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意谓被后人仅仅用来覆盖酱罐。作者这里许是受了“覆瓿”的启发,但“糊了盛钱囤”的含义更觉丰富。“门庭”句是说为了金钱可以不惜自败家声,甚而改门庭为妓院也在所不辞,一个“改”字,含有人心不古的感慨。而“清廉”句则针对官场而发,清廉本当是为官的本分,可当今的官场不仅不需要它充作幌子,而且索性将它塞到钱褡子里去了。这三句将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的社会腐败情状描绘得入木三分,是对起首两句断语的生动诠释。
 
  “葫芦提倒稳”一语双关。“葫芦提”是元人指称糊涂的习语,如马致远《夜行船·秋思》:“葫芦提一向装呆。”“语译”即作此解。而它在此处又似可解作提着酒葫芦,与作者在《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中的“酒葫芦,醉模糊,也有安排我处”同意。诗人挽澜无方,回天乏术,只能借酒图醉装呆,反倒觉得稳便。这是激愤的反语,却也加重了全曲峻冷的韵味。

  这支小令用了多组比喻,而比喻全取市井化的俗语,尖新严冷,带有一种散曲特有的“蒜酪味”。作者向以清词雅语为宗,本曲却一反故常,反映了散曲风格为内容服务的创作规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¹(jié)²,以观沧³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注释:观沧海:另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¹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²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³沧:通“苍”,青绿色。⁴海: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¹(dàn)²,山岛竦(sǒng)(zhì)³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注释:¹何:多么。²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³竦峙:耸立。竦 ,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¹,洪波²涌起。
译文: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注释:¹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²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¹之行,若²出其中;
译文: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注释:¹日月:太阳和月亮。²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¹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注释:¹星汉: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¹²³哉,歌以咏志。
译文: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¹幸:庆幸。²甚:很,程度副词。³至:极点。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新国主编.学生必背古诗词精选(彩图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63
2、 陈君慧主编.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04-105

guāncānghǎi

cáocāo liǎnghàn 

dōnglínjiéshí guāncānghǎi 
shuǐdàndàn shāndǎosǒngzhì 
shùcóngshēng bǎicǎofēngmào 
qiūfēngxiāo hóngyǒng 
yuèzhīxíng ruòchūzhōng 
xīnghàncànlàn ruòchū 
xì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逢君穆陵¹路,匹马向桑乾(qián)²
译文: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注释:¹穆陵:指穆陵关。²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¹苍山²古,幽州³白日寒。
译文: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注释:¹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²苍山:青山。³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城池国战¹后,耆(qí)²几家残。
译文: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注释:¹国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²耆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处处蓬蒿(hāo)¹遍,归人²掩泪看。
译文: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注释:¹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²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8-409

língguānběiféngrénguīyáng--liúzhǎngqīng

féngjūnlíngxiàngsānggān

chǔguócāngshānyōuzhōubáihán

chéngchíbǎizhànhòujiùjiācán

chùchùpénghāobiànguīrényǎnlèikàn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绿杨堤畔蓼(liǎo)花洲¹,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²。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³
译文:江堤上杨柳依依,小洲上蓼花飘飞,一派可爱的秀美山溪景致。傍晚微凉,水面上烟雾笼罩,一片迷茫。只见捕鱼的轻舟凌波而出,冲开万顷的水面,漾起不绝的波纹。天空中飘着残留的云朵,天边抹着晚霞的余辉,更点缀了洞庭秋色。
注释:¹洲:水中的陆地。²玻璃皱:比喻水浪。³秋:指秋色。

  该曲描写洞庭秋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给读者留下了洞庭之秋的烟种风情。

  首句“绿杨堤畔蓼花洲”,写到绿杨,蓼花,带有普遍性、典型性,但一写堤岸,一写州,傍水而更得生机,绿杨与红蓼相映,美景与野趣顿现眼前。

  次句“可爱溪山秀”,着意点明景色之美,且将目光从近处的堤岸纵送至远处,水光山色成为绿杨,蓼花的美丽背景。

  “烟水茫茫晚凉后”,这时苍茫的入目景色使人微觉惆怅,捕鱼小舟冲破了湖水的平静。在这渐归沉寂而又涟漪微动之时,随着情绪的波动,抬起的目光从低处的水移向高处的天,只见夕阳的余晖之下,乱云未收,残霞似锦,装点洞庭秋色,一片茫然,无际无涯,与湖波相映,更加美丽,壮观。最后两句写“妆就”“一片洞庭秋”的同时,也托出了作者心中的欣喜,虽未言情而情从景出。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4-25页

xiǎotáohóng ·yǒng

西cūn yuándài 

绿yángpànliǎohuāzhōu àishānxiù yānshuǐmángmángwǎnliánghòu zhōu chōngkāiwànqǐngzhòu luànyúnshōu cánxiázhuāngjiù piàndòngtíngqiū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田家老翁住东陂(bēi)¹,说道平生隐在兹²
译文: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注释:¹陂:山坡。²兹:此地。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隐每到识春时¹
译文: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注释:¹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译文: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cí)¹
译文: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注释:¹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¹才子诗。
译文: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注释:¹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岩际窟中藏鼹(yǎn)¹,潭边竹里隐鸬(lú)(cí)²
译文: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注释:¹鼹鼠:田鼠。²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¹
译文: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注释:¹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shǔ)¹与君辞。
译文: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¹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宿tiánjiā--gāoshì

tiánjiālǎowēngzhùdōngbēishuōdàopíngshēngyǐnzài

bìnbáiwèicéngyuèshānqīngměidàoshíchūnshí

ménqiánzhǒngliǔshēnchéngxiàngliúquántiānchí

niúzhuànggēngshírénxiánchángsǎomáo

láimǎnzhuóqīngzūnjiǔgǎnxìngpíngyíncáizishī

yánzhōngcángyǎnshǔtánbiānzhúyǐn

cūnluòxíngrénshǎozuìhòuxīnqiè

jīnzhǐyīnghái宿míngcháoshǔ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