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每忆故山薇,笑掷青衫换彩衣。
竟为苍生安石起,本来男子次君归。
脱冠弭棹兴非浅,戴笠乘车誓莫违。
明日渡江聊赠别,武昌官柳尚依依。
高歌每忆故山薇,笑掷青衫换彩衣。
竟为苍生安石起,本来男子次君归。
脱冠弭棹兴非浅,戴笠乘车誓莫违。
明日渡江聊赠别,武昌官柳尚依依。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
远忆巫山阳¹,花明渌(lù)²暖。
译文:怀念那遥远的巫山之南,想必渌江已变暖,百花正争艳。
注释:¹阳:山的南面。²渌江:又名渌水。渌江河,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江西杨歧山千拉岭南麓,西流经过醴陵市,渌口区,在渌口镇汇入湘江。
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chóu)(chú)¹未得往,泪向南云²满。
译文:我心意踌躇,不能前往,向着那南去的白云,泪流涟涟。
注释:¹踌躇:犹豫不决。²南云: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未。晋陆机《思亲赋》:“指南云以寄款,望归风而效诚。”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
春风复无未,吹我梦魂断。·
译文:无未的春风,又将我思归的魂梦吹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¹
译文:恍惚中不见了心上的人儿,天长地阔,音信苦短。
注释:¹短:少。

yuǎnshíèrshǒu ·

bái tángdài 

yuǎnshānyáng huāmíngjiāngnuǎn 
chóuchúwèiwǎng lèixiàngnányúnmǎn 
chūnfēngqíng chuīmènghúnduàn 
jiànyǎnzhōngrén tiānchángyīnxìnduǎn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寒月沉沉洞房¹静,真珠帘²外梧桐(tóng)影。
译文: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珍珠帘外梧桐树影斑驳。
注释:¹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²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译文: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此诗前两句用写景铺垫手法,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诗题“寒闺怨”。后两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涌上心头。  第一句即点明时间:深夜,而寒月历来是秋冬两季的代名词。“洞房”两字可理解为新婚后的洞房,而“洞”又有深远的含义,也可理解为处于庭院深处的房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个“静”字就让这本该是温暖融融的居所显得不同寻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第二句更是将冷意继续延伸,“真珠帘”即为珍珠帘,尽显其华贵之意,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显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贵,但即使是高贵的女子也摆脱不了空守闺房的寂寞。帘外的一株梧桐树,静静地立在院子当中,月光摇落,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第三句第一个字就点明此刻的季节,正是寒霜将落的深秋。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忽然,她感到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还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预先通过手冷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霜露,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女主人公并没有就寝,而是坐在灯下裁剪衣服,要赶制寒衣要寄给远方的征夫。气温骤降,手里的剪刀立刻变得冰凉刺骨,她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则更加说明屋外的寒冷,同时也反衬出闺房的冷寂和独守深闺的落寞。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全诗虽似简单,实则丰富,写得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简意丰,一“知”一“冷”,通过写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情景,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06-907

hánguīyuàn--bái

hányuèchénchéndòngfángjìngzhēnzhūliánwàitóngyǐng

qiūshuāngxiàshǒuxiānzhīdēngcáifèngjiǎndāolěng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早在钟嵘《诗品序》中,就曾说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话。大自然中四时景物的变化足以感动人心,本来是千古以来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质素,一般说来外界物象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大约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对于生命之荣谢生死的一种共感,所以见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迟暮之悲,如同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修于芳春”。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可以对人世之短暂无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这两种情况中,物与心之互相感发都是较为明白可见的,在评赏时,也都较为容易解说。有些作品,物与心之间相互感发的关系,并不明白易见,其中确实具有一种深微幽隐的感发。冯延巳的这一首词,正是属于这一类作品。它传达的并不是什么强烈明显的情意,而是以锐敏细微的感受,传达了一种深微幽隐的情绪的萌发。

  开端第一句“逐胜归来雨未晴”,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时节是美好的游春逐胜的日子,而天气则是阴雨未晴。“逐胜”,指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原该是高扬的,但阴雨天则使人扫兴。“雨未晴”似乎也透露一种将晴而未晴之意。诗人“逐胜”已经“归来”,虽在阴雨之中,却也未曾放弃“逐胜”的春游。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之迷蒙。这开端一句看似非常平淡,实已具含了足以引发人心触动的多种因素。像这种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为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接着“楼前风重草烟轻”一句,写的正是这情绪触引中的眼前所见。“楼前”二字,表面只写诗人倚立楼头,为以下写楼前所见之景物做准备,但诗人“逐胜归来”,依然倚立楼头,就是内心由于逐胜之游引起了一种触引感发。“风重草烟轻”使心中原已触引起的一种感发,更为滋长和扩大。“风重”是说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是说草上烟蔼因风吹散而逐渐消失。表面写眼前将晴未晴的景色,然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发的重要因素。北宋词人柳永就曾写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可见“草色烟光”的景色,确实可以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发。一个人如能够观察到风力之“重”与草烟之“轻”,此人必是已在楼头伫立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于是诗人对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感受。因此下面继之以“谷莺语罗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的叙写。“谷莺”,是才出谷的黄莺,正是鸣声最为娇软之时,这种鸣声正代表了春天所滋育出来的最新鲜的生命。何况这种娇软的莺啼,又是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送过来的,有声,有色,这种情景和声音所给予诗人的感发,当然就较之第二句的“风重草烟轻”更为明显和动人了。如此逐渐写下来,大自然的景象便与诗人的情意逐渐加强了密切的关联。于是下一句的“水调声长醉里听”便写到了人的情事。“水调”是一种哀怨动人的曲子。“水调”且“声长”更可想见共声调之绵远动人。何况诗人还在后面又加了“醉里听”三个字,这就不仅写出了饮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诗人对歌曲的沉醉。这首词从开端的时节与天气一直写下来,感受愈来愈深切,写到这里,真可以说是引起了干回百转的无限情思。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发,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寻找一个足以将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对象,于是诗人遂终于在最后写出了“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两句深情专注的词句。这二句真是表现得珍重缠绵。“款举”是极其珍重尊敬的态度,“金觥”是极其珍贵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极其芳醇的酒浆,最后更加一“劝”字,当然是劝饮之意,如此珍重地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诗人心中所引发洋溢着的是无比深挚芳醉的情意。最后结之以“谁是当筵最有情”,意谓: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这种深浓的情意,值得呈献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于平淡的叙写中逐渐加深了情意的感发,表现出内心深微幽隐的一种投注和奉献的追寻与向往之情,这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的特色。

pāoqiú··zhúshèngguīláiwèiqíng--féngyán

zhúshèngguīláiwèiqínglóuqiánfēngzhòngcǎoyānqīngyīngruǎnhuābiānguòshuǐdiàoshēngzhǎngzuìtīngkuǎnjīngōngquànshuíshìdāngyánzuìyǒuqíng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liàn)(yàn)¹晴方好²,山色空蒙³雨亦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注释:¹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²方好:正显得美。³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⁴亦:也。⁵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¹把西湖比西子²,淡妆浓抹总相宜³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¹欲:可以;如果。²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yǐnshàngchūqínghòuèr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shānkōngméng 
西西 dànzhuāngnóngzǒngxiāng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江南倦历览¹,江北旷(kuàng)周旋²
译文: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注释:¹历览:遍览,游遍了。²旷周旋:久不游览。旷,荒废,耽搁。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怀新道转迥(jiǒng)¹,寻异景²不延³
译文: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注释:¹迥:迂回。²景:日光,指时间。³延:长。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乱流¹(qū)²正绝,孤屿(yǔ)³中川
译文: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注释:¹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²趋:疾行。³媚:优美悦人。⁴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云日相辉映,空水¹共澄鲜。
译文: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注释:¹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表灵¹²莫赏,蕴(yùn)³谁为传。
译文: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注释:¹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表,明显。灵,灵秀、神奇。²物:指世人。³蕴真:蕴藏的仙人。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想象昆山姿¹,缅(miǎn)(miǎo)²区中缘³
译文: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注释:¹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²缅邈:悠远。³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术¹,得尽养生年。
译文: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注释:¹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

dēngjiāngzhōng屿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jiāngnánjuànlǎn jiāngběikuàngzhōuxuán 
huái怀xīndàozhuǎnjiǒng xúnjǐngyán 
luànliúzhèngjué 屿mèizhōngchuān 
yúnxiānghuīyìng kōngshuǐgòngchéngxiān 
biǎolíngshǎng yùnzhēnshuíwèichuán 
xiǎngxiàngkūnshān姿 miǎnmiǎozhōngyuán 
shǐxìnānshù jìnyǎngshēng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