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傅遗金少,为园不买田。楼台卑绿野,花石减平泉。
疏傅遗金少,为园不买田。楼台卑绿野,花石减平泉。
径草萋春雨,城乌起暮烟。临池俱欲赋,谁在凤毛先。
径草萋春雨,城乌起暮烟。临池俱欲赋,谁在凤毛先。
皇甫汸

皇甫汸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
译文:六月的大雨刚洗礼过的山村,一阵凉意。田地里的流水里都带着水稻的花香。
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送夕阳。
松边一石平如榻¹,坐听风蝉送夕阳。
译文:松树边一方平石,犹如床榻一般,我坐在上面听着风声和蝉声的鸣叫,目送着夕阳落山。
注释:¹榻:指床。

shāncūn

dài sòngdài 

guòshāncūnliùyuèliáng tiántiánliúshuǐdàohuāxiāng 
sōngbiānshípíng zuòtīngfēngchánsòngyáng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万水归阴¹,故潮(cháo)²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³,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ná)(jué)银河决?想子胥(xū)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译文: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
注释:¹阴:指低凹处。²潮信:即潮。因其来时有定时,故称“潮信”。³半破:指半轮月亮。⁴斗成:拼成。⁵双绝:指圆月和潮水。⁶金镜:比喻月亮。⁷拏攫:夺取。擎同拿。⁸子胥: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⁹沉冤:久未昭雪的冤屈,指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而赐其宝剑,令其自刎。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光直下,蛟(jiāo)龙穴¹;声直上²,蟾(chán)(chú)(kū)³。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dài),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译文: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潮声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洁,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广阔天地间洁净澄澈,犹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一腔激气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气就能吞下吴越两国。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儿辈听听,那他们也会为之心胆惊裂啊!
注释:¹蛟龙穴:传说水底有蛟龙居住的宫殿,即龙宫。²声直上:指潮水的涛声。³蟾蜍窟:即月宫。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蟾蜍即蛤蟆。⁴洞然:洁净的样子。⁵刷:刷去污垢。⁶粉黛:粉敷面而助白,黛画启而增黑,都是妇女使用的妆饰品。⁷说似:讲论。⁸儿曹:儿辈。⁹心折:中心摧伤,即憾动了心灵。

  史达祖本来是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前人之所以盛赞他,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那种婉丽细腻的词风。其实,他的词风并不局限于“婉约”一路。像这首词,就抒发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见的豪气激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沉郁顿挫、激昂慷慨,语句铿锵,意境深沉,运笔稳健,充满了激荡今古的豪气。这就可以大大帮助读者加深对其人、其词的全面了解。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早在北宋,苏轼就写过《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首绝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辛弃疾也写过《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等上乘之作。史达祖这首题为“中秋夜潮”的《满江红》,在某种程度上看,就正是继承苏、辛“豪放”词风之作,它写出了夜潮的浩荡气势,写出了皓洁的中秋月色,更借此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一股激情,令人读后产生如闻钱塘潮声击荡于耳的感觉。

  因为是写“中秋夜潮”,所以全词就紧扣海潮和明月来写。开头两句“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即分别交待了潮与月两个方面,意谓:水归属于“阴”,而月为“太阴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虚——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这里所用的“归”和“盈虚”两组动词,就为下文的描写江潮夜涨,蓄贮了巨大的“势能”。大江东去,这其中本就蓄积了许多的“力量”。此时,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过来,提起它全身的气力向钱塘江中扑涌而去,这是非常壮观惊险的。故而在分头交待过潮与月之后,接着就把它们合起来写:“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凉秋半破”时),那十分的满月与“连山喷雪”而来的“八月潮”(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才拼合成了堪称天地壮观的“双绝”奇景。它们“壮”、“奇”之所在,以下两句即分写之:“有物揩磨金镜净”是写月亮,它似经过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样,越发显得明亮澄圆:“何人拏攫银河决”是写江潮,它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缺口那样,奔腾而下。对于后者,不妨引一节南宋人周密描绘浙江(即钱塘江)潮的文字来与之参读,以加强感性认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条里写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则前人描写多矣,无须赘引。总之,眼观明月,耳听江潮,此时此地,怎能不引起惊叹亢奋之情?但由于观潮者的身世际遇和具体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对这天下“双绝”,其联想和感触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阆,他写自己观潮后的心情是“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惊心动魄之感;苏轼则在观潮之后,“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尘沙”)的哲理;而辛弃疾则说:“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摸鱼儿》),在他看来,那滔天而来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灵驾着素车白马而来。但是史达祖此词,却表达了另一种想象与心情:“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这里的一个着眼点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莹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喷涌而来,这正象征着伍子胥的“沉冤”已经洗雪干净。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写时近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云:“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这实际是写他“通体透明”、“肝胆冰雪”的高洁人品。史词的“子胥见嫦娥”则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来表达伍子胥那一片纯洁无垢的心迹,也借此而为伍子胥一类忠君爱国而蒙受冤枉的豪杰平反昭雪。这表明:史氏虽身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爱憎,以及对于国事的关注之情。

  下阕继续紧扣江潮与明月来写。“光直下,蛟龙穴”是写月,兼顾海: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声直上,蟾蜍窟”是写潮,兼及月:潮声直震蟾蜍藏身的月宫。两个“直”字极有气势,极有力度,充分显示了中秋夜月与中秋夜潮的伟观奇景。“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则合两者写之:天是洁净的天,月光皓洁,“地”是洁净的“地”,白浪喷雪;上下之间,一派“洞然如刷”,即张孝祥所谓“表里俱澄澈”的晶莹世界。对此,词人的心又一次为之而激动万分、“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这前两句,正好符合了现今所谓的“移情”之说。——按照这种“移情论”,在创作过程中,物我双方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比如,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就会出现象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类的诗句;而“物”的形相、精神也同样会影响到诗人的心态、心绪,如人见松而生高风亮节之感,见梅而生超尘脱俗之思,见菊而生傲霜斗寒之情。史词明谓“激气已能”、“举杯便可”,这后两个词组就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激气豪情,正是在“光直下”、“声直上”的伟奇景色下诱发和激增起来的。——当然,这也与他本身含有这种激气豪情的内在条件有关。在外物的感召之下,一腔激情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美人);这股激情又使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能吞下吴越两国。这两句自是“壮词”。一则表现了此时此地作者心胸的开阔和心情的激昂;另一则——如果细加玩味的话,也不无包含有对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些或者昏庸、或者狡狯的君王,以及那当作“美人计”诱饵的西施的憎恶与谴责,因为正是他们共同谋杀了伍子胥。所以这两句虽是写自己的激气与豪情,但仍是暗扣“月”(粉黛即月中仙女)、“潮”(吴越之争酿出子胥作涛的故事)两方面来展开词情的,因此,并不能视为走题。末两句则“总结”上文,词人说:若是明朝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你辈(“儿曹”含有轻视之意)去听,那不使你们为之心胆惊裂才怪呢!词情至此,达到高潮,也同时戛然中止,如觉有激荡难遏的宏响嗡嗡回旋于耳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837-1839

mǎnjiānghóng··zhōngqiūcháo--shǐ

wànshuǐguīyīncháoxìnyíngyīnyuèpiānzhǐdàoliángqiūbàndòuchéngshuāngjuéyǒuzhǐjīnjìngjìngrénjuéyínjuéxiǎngzijīnjiànchángéchényuānxuě

guāngzhíxiàjiāolóngxuéshēngzhíshàngchánchúduìwàngzhōngtiāndòngránshuānéngfěndàibēi便biàntūnyuèdàimíngcháoshuōshìércáoxīnyīngzhé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憔悴¹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译文: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
注释:¹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风威侵¹病骨,雨气咽愁肠²
译文: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
注释:¹侵:侵害。²咽愁肠:使愁肠哽咽。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夜鼎(dǐng)¹唯煎药,朝髭(zī)半染霜。
译文: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注释:¹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髭嘴边的胡子。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前缘¹竟何似,谁与问空王²
译文: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注释:¹前缘:佛教以世间诸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故善缘结善果。恶缘生恶果。又以生死本是轮回相报,故人今生之善,皆因前生善缘之成,而今生之恶,则为前生恶缘之果。²空王:佛家语,佛之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97-98页
2、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 第1版:第126页

bìngzhōnggǎnhuái怀

 dài 

qiáocuìniánláishèn xiāotiáoshāng 
fēngwēiqīnbìng chóucháng 
dǐngwéijiānyào zhāobànrǎnshuāng 
qiányuánjìng shuíwènkōngwáng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水波文¹袄造新成,绫(líng)软绵匀温复轻。
译文: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注释:¹水波文:水波纹。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温宜披踏雪行。
译文: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鹤氅(chǎng)¹(cuì)²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译文: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注释:¹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²毳疏:鸟兽的细毛。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译文:宴罢友人叹息声中黑夜至,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译文: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心中为念农桑(sāng)¹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译文: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注释:¹农桑:农业,农事。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译文: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xīnzhìlíngǎochénggǎnéryǒuyǒng--bái

shuǐwénǎozàoxīnchénglíngruǎnmiányúnwēnqīng

chénxìnghǎoyōngxiàngyángzuòwǎnchūxuěxíng

chǎngcuìshūshíshìmiánhuālěngmíng

yànānwǎngwǎngtànqīnwěnhūnhūnshuìdàomíng

bǎixìngduōhánjiùshēnnuǎnqíng

xīnzhōngwèiniànnóngsāngěrwéndòngshēng

zhēngqiúzhǎngwànzhàngjūndōugàiluòyángchéng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jiǎn)¹,观阙嵯(cuó)(é)²,缥(piāo)(miǎo)³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译文:桂花漂浮在如玉月华中,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洗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洗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注释:¹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²嵯峨:屹立。³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沈醉 一作:沉醉)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¹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chóu)²,莫负广寒沈醉。(沈醉 一作:沉醉)
译文: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洗甘甜的香醪。
注释:¹酾酒:斟酒。²俦侣:伴侣;朋辈。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niànjiāo ·zhōngqiūduìyuè

wénzhēngmíng míngdài 

guìhuā zhèngyuèmǎntiānjiē liáng fēngfànméibìnghán rénzàishuǐjīnggōng jiāolóngyǎnjiǎn guānquècuóé piǎomiǎoshēngfèi shuānghuámǎn kuàcǎiyúnfēi 
niánjīn shījiǔtíng dànyuèyúnlái qiānjiāngshānzuómèngfēi zhuǎnyǎnqiūguāng qīngquè西lái chángébào dàojiājìn yánchóu guǎng广hánchénzuì  (chénzuìzuò chénzuǐ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