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春欲暮,桃杏落纷纷。何处随芳草,留家寄白云。
郊原春欲暮,桃杏落纷纷。何处随芳草,留家寄白云。
听莺情念友,看竹恨无君。长啸高台上,南风冀尔闻。
听莺情念友,看竹恨无君。长啸高台上,南风冀尔闻。

chūnguòpéiqiújiāoyuánshípéizàiyīnzhī--liúzhǎngqīng

jiāoyuánchūntáoxìngluòfēnfēnchùsuífāngcǎoliújiābáiyún

tīngyīngqíngniànyǒukànzhúhènjūnzhǎngxiàogāotáishàngnánfēngěrwén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5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¹后。花径²(liǎn)余红,风沼³(yíng)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xù)沾襟(jīn)袖。正佳时,仍⁵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译文: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注释:¹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²花径:花丛间的小径。³风沼:风中的池沼。⁴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⁵仍:连续。⁶著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频移带眼¹,空只恁²、厌厌³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¹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²恁:这样,如此。³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⁴分付:交托。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3-754

xièchíchūn ·cánhánxiāojìn

zhī sòngdài 

cánhánxiāojìn shūguò qīngmínghòu huājìngliǎnhóng fēngzhǎoyíngxīnzhòu yànchuān穿tíng fēizhānjīnxiù zhèngjiāshí réngwǎnzhòu zhuórénwèi zhēnnóngjiǔ 
píndàiyǎn kōngzhǐnèn yànyànshòu jiànyòuliáng jiànliǎohuánjiù wèiwènpínxiāngjiàn chángxiāngshǒu tiānlǎo rénwèiǒu qiějiānghèn fēntíngqiánliǔ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晚日照空矶(jī)¹,采莲承晚晖。
译文: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
注释:¹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译文: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zhào)¹动起蓉落,船移白鹭(lù)飞。
译文: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注释: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荷丝傍(bàng)¹绕腕(wàn),菱角远牵衣。
译文: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注释:¹傍:依附。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渡”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cǎilián--xiāogāng

wǎnzhàokōngcǎiliánchéngwǎnhuī

fēngnánliánduōcǎiwèi

zhàodòngróngluòchuánbáifēi

bàngràowànlíngjiǎoyuǎnqiān

园林再到身犹健,官职全抛梦乍醒。
园林再到身犹健,官职全抛梦乍醒¹
译文:再次来到这个园林我的身体还算强健,只是官职已经全部被我抛下了,我的梦才刚刚醒来。
注释:¹乍醒:刚刚醒来。
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
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
译文:世事多变,只有南山和你是不会变的,再次相逢依然保持着往日的光彩。

zhāngchéngyuán--fànzhèn

yuánlínzàidàoshēnyóujiànguānzhíquánpāomèngzhàxǐngwéiyǒunánshānjūnyǎnxiāngfénggǎijiùshíqīng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桂水¹(chéng)²夜氛³,楚山清晓云。
译文:秋水漾桂香,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
注释:¹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²澄:澄清。³夜氛:夜气。⁴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秋风两乡¹怨,秋月千里分²
译文: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
注释:¹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²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寒枝¹²共采,霜猿(yuán)³行独闻。
译文: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
注释:¹寒枝:秋夜中的树枝。²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³霜猿:霜天的猿啼声。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扪萝(luó)¹正意我,折桂²³思君。
译文: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注释:¹扪萝:抚萝。萝即松萝。²折桂:折取桂枝。³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

  范云十几岁时,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职,范云随侍其侧,年长其十岁的沈约也在郢府为记室参军,一见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两人分别。这首诗当作于此时,诗题中的沈记室即沈约。史称范云八岁赋诗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范云传》),这首诗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怀》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陆云《喜霁赋》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江淹《杂体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实指。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诗》(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20-922页

sòngshěnshìbié--fànyún

guìshuǐchéngfēnchǔshānqīngxiǎoyún

qiūfēngliǎngxiāngyuànqiūyuèqiānfēn

hánzhīnínggòngcǎishuāngyuánxíngwén

ménluózhèngzhéguìfāngjūn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biàn)水通淮利最多,生人¹为害²亦相和³
译文: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
注释:汴河:在今河南省开封附近。¹生人:生民,老百姓。²为害:受害。³相和:相等。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东南¹四十三州地,取尽脂(zhī)(gāo)²是此河。
译文: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注释:¹东南:唐时指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²脂膏: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诗人用故设悬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际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疯狂盘剥的这一事实。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济渠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人为害亦相和”,这里是指运河的开通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祸害变得越发明显。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运河成了运输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怜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劳动果实全都通过这条运河被输往唐王朝的府库,从此陷进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此诗虽咏汴河,但揭露的却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诗文由汴河直进船展开议论,既肯定了汴水开通的好处,也鲜明地指出了随之而来的祸害。诗人十分同情劳动人民,斥责了统治阶级利用运河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行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第37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