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舆晓入青阳,细风凉月天如洗。峰回路转,云舒霞卷,了非人世。转就丹砂,铸成金鼎,碧光相倚。料天关虎守,箕畴龙负,开神秘、留兹地。
缥缈珠幢羽卫。望蓬莱、初无弱水。仙人拍手,山头笑我,尘埃满袂。春锁瑶房,雾迷芝圃,昔游都记。怅世缘未了,匆匆又去,空凝伫、烟霄里。
竹舆晓入青阳,细风凉月天如洗。峰回路转,云舒霞卷,了非人世。转就丹砂,铸成金鼎,碧光相倚。料天关虎守,箕畴龙负,开神秘、留兹地。
缥缈珠幢羽卫。望蓬莱、初无弱水。仙人拍手,山头笑我,尘埃满袂。春锁瑶房,雾迷芝圃,昔游都记。怅世缘未了,匆匆又去,空凝伫、烟霄里。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译文:西瓜汁液虽多却味淡如水,本是种于燕北一带,现今河南也遍地种植了。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碧蔓(wàn)¹凌霜²卧软沙³,年来处处食西瓜。
译文:绿色蔓茎的西瓜抵抗霜寒长于沙地上,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注释:¹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²凌霜:抵抗霜寒。³软沙:细沙。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形模¹(huò)²淡如水,未可蒲萄³(mù)(xu)夸。
译文: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谈如同饮水一般,同是舶来品却是不如蒲萄苜蓿。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北方一个处处可见的西瓜园。

  诗的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年来年去每到夏天到处都吃瓜的情景。西瓜与蒲萄、苜蓿一样,都是舶来品,此时在北方已是常见之物,“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词却又猛然一寒,美丽的东西是很难经得起严霜的。

  接下来诗的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诗人觉得生长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葡萄、苜蓿相比。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丝遗憾。蒲萄、苜蓿在西汉时传入中原,李颀《古从军行》最后两句感慨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盛唐的诗人是在感慨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唐王朝所进行的开边战争的残酷,而这在“祈请国信使”范成大听来却充满了丝丝苦涩。一方面,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对金国的俯首称臣,注定范成大的出使必然少不了受辱;另一方面范成大又渴望如苏武一样为国尽忠。矛盾交织,面对同为舶来品的西瓜,联想到唐人诗句,苦涩横亘心头,报国的赤胆忠心和对强大国力的渴慕逐渐鲜明起来。

  诗题旁还有一个自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燕北为女真族的起源之地,而河南则为北宋故都所在,燕北的西瓜如今遍布河南,国破家亡之恨暗含其中。诗人借助北方特有的物产,在对西瓜的描绘中,委婉地表达了故国沦丧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回归的愿望。虽然这些诗仍然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但与《州桥》等篇忍痛直询和《双庙》等篇借古讽今相比则有了很大的区别。诗人不再高声呼喊,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感情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相反,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潜藏在清新的田园风光之下,乍一看轻松惬意,深深品味之后却又渗透出一层挥之不去的沉重,从而使感情更加深刻。诗人巧妙地借助题后自注,把自己含而未说的意思点破,达到不说而说的效果。

  范成大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小中见大,用意深婉,通过北地特有的物产的描绘以及题后小注的巧妙运用,在田园风光背后寄托着自己的故国之思,把表层的轻快与深层的沉重进行对比,达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廖启良编著,实用古诗佳句韵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75页
2、 俞晓红主编,充满生机的沃土新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第167页
3、 漆侠著,漆侠全集 第十二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04,第221页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吟髭。淮阳西望路何之?无一个鳞鸿至,把酒问篙师。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niǎn)吟髭(zī)¹。淮阳西望路何之²?无一个鳞鸿³至,把酒问篙(gāo)
译文:急风扑打着篷窗,细雨丝丝,愁闷难遣只有捻须思索,吟诗填词。西望淮阳,今日要到哪里去?盼不到一封书信来,端着酒杯向船夫问一个底细。
注释:¹闷捻吟髭:因为愁闷难遣,而捻着胡须思索吟诗。²路何之:路怎样走。³鳞鸿:即鱼雁传书,代书信。⁴篙师:船夫。
迎头便说兵戈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
迎头便说兵戈(gē)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¹,更呼甚燕子莺儿²
译文:船夫一开头就说兵戈战事。告诉我风流已成往事,不要再去回忆追思,酒楼坍塌了,茶肆也被烧成灰,歌台妓院成了军营,往日的歌妓舞女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¹柳营花市:喻指歌楼妓院,妓妇女居住。²燕子莺儿:比喻歌妓。

xiǎoliángzhōu··péngchuāngfēng--zhāngjiǔ

péngchuāngfēngmènniǎnyínhuáiyáng西wàngzhīlín鸿hóngzhìjiǔwèngāoshī

yíngtóu便biànshuōbīngshìfēngliúzàizhuīlejiǔlóufénlecháliǔyínghuāshìgèngshényànziyīngér

玉纤风透秋痕。凉与素怀分。乘鸾归后,生绡净翦,一片冰云。
玉纤风透秋痕。凉与素怀分。乘鸾归后,生绡净翦,一片冰云。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

  这首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及其扇的特点。下片写扇上的水月梅图画。本词是咏女主人的扇,但女主人是谁?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认为是去姬,他说:“此扇必去姬所遗物,为陈藏一所绘者。”俞陛乘《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认为此词“为道女题扇而作”。吴文英词中是有为道女题扇之作的,如《朝中措·题阑室道女扇》。从本词内容来看,这是题陈藏一所藏或所绘的道女扇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主旨是题扇,主要是歌咏扇上的“水月梅”图画。全词在描写扇的主人、扇的质料以及扇的图画时,都强调了它的清白、纯洁的特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梦窗精于造句,超逸处,则仙骨珊珊,洗脱凡艳。”这首词正是具备这种超逸风格,词中水月梅品的清高,扇子的女主人也仙骨珊珊,物与人都洗脱了凡艳。

xiāng ·chéncángshuǐyuèméishàn

wényīng sòngdài 

xiānfēngtòuqiūhén liánghuái怀fēn chéngluánguīhòu shēngxiāojìngjiǎn piànbīngyún 
xīnshìshānchūnmèngzài dàoliáng yóuduànshīhún shuǐqīngyuèlěng xiāngxiāoyǐngshòu rénhuánghūn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斗转星移天渐晓¹。蓦然听得鹈(tí)(hú)²叫。山寺钟声人浩浩³。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译文:斗转星移,天渐渐地亮了,突然间听见鹈鹕的叫声,山寺的钟声回荡,人声喧闹。木鱼敲击着,发出噪音,渡船穿过岸边,行走在官道上。
注释:¹晓:天刚亮的时候。²鹈鹕:别称塘鹅或河鸟,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大型游禽。³浩浩:引申木喧闹。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木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译文:轻舟再也无法征服长江的怒涛,再次装备香饵,作木鱼钩诱饵,成功地钓到锦鳞,它在船里跳跃,哈哈大笑着。深思熟虑,感叹天下渔家的生活多么美好。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
七度¹逢寒食²,何曾扫墓田³
译文:客中过寒食已有七年,不能够祭扫在祖坟前。
注释:¹七度:作家离家已七年,未曾归乡扫墓。²寒食:清明前一天,扫墓祭祖的节日。³墓田:指坟地。
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
他乡¹长儿女,故国²隔山川。
译文:儿女们都已经在外乡长大,与故乡相隔万水千山。
注释:¹他乡:外乡。时作者居北京。²故国:指故乡。
明月飞乌鹊,空山鸣杜鹃。
明月飞乌鹊¹,空山鸣杜鹃²
译文:明月惊飞了绕树的乌长,空山里只有杜鹃在声声鸣叫着。
注释:¹“明月”句:借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²“空山”句:借用李白“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句。
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高堂¹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译文:高堂上明镜里悲叹白发,每日里思念游子泪如涌泉。
注释:¹高堂:这里指家中的父母。李白《将进酒》诗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之句。

  这首诗写寒食节的风俗,以及自己对家园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先从离乡七年写起,作者写自己离乡期间未曾扫墓可谓不孝。由此过渡到思亲,再从他乡思绪飞越山川回到故园。颈联虚写寒食节的景象,实则写自己未归故乡和故乡归未得的心境。同时也写出孝思之绵远,景象之深邃,长夜难眠,悲不自已,这是以景衬情。曹操诗云:“月明星稀,乌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处“明月飞乌长”也有“何枝可依”的思绪愁肠。杜鹃鸟叫,民间以为“归不得也么哥哥”以至悲泣啼血,也是恨不能归乡之意。末联诗人叙说自己不尽的孝思,既有伤感,又有自责,既是安慰,又是怀念。余怀缕缕,溢于言表,直抒胸臆,点明主题。 [4]

  这首诗整体上充满了愧疚自责的心情,这包括对死者祖辈不敬,对生者父亲不孝。作者本身就是以孝敬、孝顺、孝心为最高敬老标准的学者。他被迫寄居京城,却又无法施展才华,心中的悔恨无法言说。这种笔法令人产生邈远无际的联想。 [3]

  这首诗主要是白描写法,明白如话,而又蕴藉情深。这在古代诗人看来,也是不易的,是值得现在写今诗和新诗的作者揣摩研究的。

参考资料:
1、 郭雪峰,葛成飞主编.旅游文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78页
2、 刘琦,郭长海,吕树坤译注.清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68页
3、 丁慨然著.蓟门诗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08:第21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