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官学佛几经秋,梦裹书空醒便休。
吾官学佛几经秋,梦裹书空醒便休。
会得三吴灭门句,也须亲到百花洲。
会得三吴灭门句,也须亲到百花洲。
释慧远

释慧远

释慧远,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 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译文:曲巷深处有隐士深宅,高门广庭就是高人家。
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池开照胆镜¹,林吐破藏花。
译文:院里池塘如明亮的铜镜,树林怒放各色花卉,使人心颜顿开。
注释:¹照胆镜:用《西京杂记》咸阳方镜事。借言池水之清,照人若镜也。
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
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
译文:绿水荡漾留下春日倒影,青色轩窗秘密珍藏妩媚的晚霞。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译文:若就宅中乐队而言,石崇的金谷也不值得夸耀。

yàntáojiātíngzi--bái

xiàngyōurénzháigāoménshìjiā

chíkāizhàodǎnjìnglínyánhuā

绿shuǐcángchūnqīngxuānwǎnxiá

ruòwénxiánguǎnmiàojīnnéngkuā

去秋言别时,执手水之湄。
去秋言别时,执手水之湄。
译文:在秋天的时候分别,你我执手在江边分离。
犹侈春风会,那知夜壑移。
犹侈春风会,那知¹夜壑(hè)²移。
译文:还想着春风来的时候相见,哪里知道变成了坟墓。
注释:¹那知:哪里知道。²夜壑:坟墓。
鬣封期已薄,眉案死相随。
(liè)¹期已薄,眉案死相随。
译文:坟墓上的土已经放置了许久,夫妻举案齐眉至死相随。
注释:¹鬣封: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
君可无遗憾,其如我自悲。
君可无遗憾,其如¹我自悲。
译文:你倒是没有遗憾了,无奈我自己悲伤不已。
注释:¹其如:怎奈、无奈。

wǎnfànjiégànèrshǒu--chénzhe

qiūyánbiéshízhíshǒushuǐzhīméi

yóuchǐchūnfēnghuìzhī

lièfēngbáoméiànxiāngsuí

jūnhànbēi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五载客蜀(shǔ)(jùn)¹,一年居梓(zǐ)²
译文: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注释:¹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²梓州:四川三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如何¹关塞²阻,转作潇湘³游。
译文: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注释:¹如何:犹岂料。²关塞:边关;边塞。³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¹事已黄发²,残生³随白鸥(ōu)
译文: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何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注释:¹世:一作“万”。²黄发:年老。³残生:残余的岁月、生命。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安危大臣¹在,不²必泪长流。
译文: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
注释:¹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²不:一作“何”。

  此诗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意思是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时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颈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而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86-288

shǔ--

zàishǔjùnniánzhōu

guānsāizhuǎnzuòxiāoxiāngyóu

shìshìhuángcánshēngsuíbáiōu

ānwēichénzàilèizhǎngli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¹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注释:¹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¹不断,理还(hái,旧时读huán)乱,是离愁²。别是一般³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译文: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¹剪:一作翦。²离愁:指亡国之愁。³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年 :96-99 .

xiāngjiànhuān ·yánshàng西lóu

 dài 

yánshàng西lóu yuègōu tóngshēnyuànsuǒqīngqiū 
jiǎnduàn háiluàn shìchóu biéshìbānwèizàixīntóu  (bānzuò fān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译文: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作者皆殊列¹,名声岂浪垂²
译文:历代作家都是不同的流派,他们的名誉声望怎么会随便地流传于后世。
注释:¹殊列:犹言不同的流派。殊,差别。²浪垂:随便留传。浪,放纵,引申为随便的意思。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骚人¹(jiē)不见,汉道盛于斯²
译文:可惜的是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在汉代开始出现的五、七言诗至今盛行。
注释:¹骚人:指《楚辞》的作者。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后称《楚辞》这种诗体为骚体,其作者为骚人。²汉道盛于斯:是说在汉代开始出现的五、七言诗至今盛行。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qǐ)¹为。
译文: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以矫健的姿态跃入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
注释:¹绮丽:华美。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译文:后来的一些杰出作家兼擅以往的创作经验,而各个时代又各具独自的创作方法。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¹疲。
译文:诗歌的创作方法自然是具有儒家学说的读书人方才有之;我本人诗歌创作的意念从幼年时即接受家庭的熏陶。
注释:¹弱岁:二十岁。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
永怀江左逸¹,多病邺(yè)中奇²
译文:我永远景仰江东那些风流盖世的诗坛先辈,我也赞美并喜欢魏都邺中的那些文学奇才。
注释:¹江左逸:指东晋、南朝时代的诗人如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等。²邺中奇:指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王粲、刘桢等人。
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lù)(jì)¹皆良马,骐(qí)(lín)²带好儿³
译文:那江左、邺中的人才都是些良马,只有像曹操、阮璃这些才能杰出的人,才能带出好的人才。
注释:¹騄骥:是好马名,比喻诗人们。²骐驎:是好马名,比喻诗人们。³带好儿:是说有的诗人还将诗学传给儿子,如曹操和儿子丕、植都是诗人。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
车轮徒已斫(zhuó),堂¹²惜仍亏。
译文:那作车轮的工匠仅仅是把轮子做好了,他的儿子却不能作轮子而失其传统,可惜呀,就像父亲确定了房屋的盖法,仍然不足的是儿子却不肯去筑堂基,盖房子,失去了继承祖业的人才。
注释:¹堂:这里指屋基。²构:这里指屋架。《书经·大诰》有个比喻:父亲做房屋,儿子连屋基都不肯筑,哪肯去树屋架?后人因以“堂构”这个词指子继父业。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¹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译文:尽管朋友们认为我随意就能写出像《潜夫论》那样的好文章,认为我有写《曹娥碑》式的绝妙文笔,那只是虚誉而已。
注释:¹漫:随便。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缘情¹慰漂荡,抱疾屡(lǚ)迁移。
译文:自己缘情作诗,抒发贫病在身、屡屡漂泊、迁移流浪生活的情怀,聊以自慰。
注释:¹缘情:这里即以“缘情”为赋诗的代语。
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经济¹惭长策,飞栖(qī)²一枝。
译文:惭愧自己无有经世济民的良策,只好像那小鸟借深林的一枝,流寓到这偏僻的边远之地。
注释:¹经济:经邦济世。²假:借。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
尘沙傍蜂虿(chài)¹,江峡绕蛟螭(chī)²
译文:蜀地战乱不休,环境险恶,蜂虿伴着尘沙,蛟螭缠绕江峡,人多于难,民不聊生。望眼前萧瑟荒凉、触目生悲的景象。
注释:¹虿:蝎子。²蛟螭:古代传说中的龙类。
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萧瑟唐虞(yú)远,联翩(piān)¹楚汉危。
译文:想那唐虞之际的太平盛世相去已远了;目前藩镇割据,战争连续不断,真像当年楚汉两雄相争,弄得时势岌岌可危。
注释:¹连翩:鸟并飞貌。楚汉之际,群雄并起,有如连翩飞鸟。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
圣朝¹兼盗贼²,异俗³更喧
译文:如今我大唐圣朝还有那些肆意作乱者存在,尤其夔州这荒僻地区的习俗更喧闹低下,实在令人生悲。
注释:¹圣朝:指唐朝。²盗贼:指安史余党及各地叛乱分子。³异俗:指四川东部一带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人情风俗。⁴喧:喧哗。⁵卑:低湿。
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郁郁¹星辰剑²,苍苍³云雨池。
译文:我这颗忧伤沉闷的心啊,就如狱屋基下埋藏的宝剑虽闪紫光而未现;犹如茫无边际池水中一条困守的蛟龙,不得云雨如何飞腾。
注释:¹郁郁:盛貌。²星辰剑:言精气上冲星辰的宝剑。³苍苍:盛貌。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
两都¹开幕府,万宇²插军麾(huī)³
译文:那两都为武将掌权,都开建有幕府机关,普天之下,军麾如林,烽火不息,战事不断。
注释:¹两都: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军队出征,随地搭起帐幕办公,所以将军府也称幕府。²万宇:犹万方。³军麾:军旗。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¹
译文:在南海边地,汉时马援所立的铜制界柱已被毁坏,西部吐蕃人也数寇唐境,占领长安,皇上也不得不避乱出奔。
注释:¹月支:即月氏,汉西域国名,以喻吐蕃。当时,吐蕃多次入侵,唐朝时常屈辱让避。唐居吐蕃东,故云“东风”。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pí)
译文:远方的音书不至,怨恨那喜鹊不能及时报喜,夔州这边远之地荒僻,且责怪山间野兽为什么咆哮声那么疾厉。
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jià)(sè)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译文:在这里从事些农业劳动,可以排解作诗的情趣,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学习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
译文:临江远眺,望不到家乡终南山那险峻的山峰白阁,遥忆那渼陂秋天的湖水,想起长安城美丽的风光。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译文:我哪里敢强求写出精采的诗句,在那苦愁袭来之时,只是借诗歌抒写离别的情怀。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作者对前代作家的景仰和个人致力创作的抱负;后半部分抒写对世道多乱和个人漂泊的感慨,并说明诗歌是由情而生、缘情而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反映。全篇语言高度凝炼,又多用典故, 语意较为含蓄深沉,需细细揣摩。

  曹丕《典论·论文》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使杜甫感到欣慰的是,尽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壮志未酬,迭经挫折,饱尝动乱之苦,倒却取得了诗歌创作的丰硕成果。于是开篇之首,便吟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饱含哲理的名句。当然,这个“寸心知”,既是指己之所知,亦是指知己之所知。

  接着,在佐证这“不朽”的“千古事”的同时,谈到了由古及今的诗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代的诗人可以排出一个次第来,骚体乃至再早的诗经已被两汉以降的五言、七言诗体所替代,前辈诗人驰骋才思、腾跃文坛,余风所及,给后世以强烈的影响。后世的贤才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从而有所创新,以至于不同时代的创作皆能形成独特的清新的规范。再想到自己的创作,原是出自儒家的体系,从童年时便开始竭尽情思致力于创作。忘不了像“騄”“骥”等良马般驱驰的西晋诗人潘岳、陆机等人的影响,更得感谢如马中“骐”“䮼”带着千里驹驰骋于诗坛的邺下三曹父子所给予的激励。值得叹息的是,尽管而今已如轮扁斫轮一样“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然而无益于治国安民。即使写出王符《潜夫论》、邯郸淳《曹娥碑》一样的文字来,也不过空传后世罢了。反过来又一想,写诗毕竟是自已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想寄托,是自己带病迁徙漂荡流寓生涯的一种慰藉啊,凭何侈谈经世济民之策,像疲敝的飞鸟一样,能有一枝栖息之处也算不错了。

  回到现实中来,世尘中蜂虿横行,江峡里蛟螭出没——触目萧瑟凄怆,离唐虞之世愈来愈远了;军阀联翩抗轭,似乎又重现了楚汉的危局。所谓的圣明之朝却是盗贼蜂起,边鄙之地的异俗风景就更是喧阗卑下了。郁郁盘结、上绕星辰的剑气下是兵锋森列,苍苍无际、如云雨笼罩池上的是战气蒸腾。东西各镇都设起了将军的幕府,到处都是军旗在飘荡。东汉马援立于南海交趾极界的铜柱已被残毁,像西风渐紧、东风避之不及似的,西边的月支又屡次入侵。自己流寓异域,乌鹊啼鸣却空报亲人的音信,又时时听见山野的熊罴怒号,这样的心境无法用“恨”“怪”道清楚,只好将每日的稼穑生活以吟诗的兴致来表达,柴门茅屋里的自食其力的生活也能使一个读书人自得其乐。想到长安故居烟草迷茫的白阁和白阁下秋水弥漫的皇陂,有家难归,只好以吟诗来分解自已的离情乡思,不敢期盼能写出真能传之于后世的绝章妙句。

  杜甫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和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的主旨的思考和见解,却是以这样的五言排律的形式来表达,格律严谨,对仗工稳,一韵到底,丝毫不受约束,记事、议论、抒情均得心应手,足以表现出其诗歌造诣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编. 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 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 ,760-7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