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着 同:著;玉鉴 一作:玉界)
洞庭¹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²。玉鉴琼³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着 同:著;玉鉴 一作:玉界)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三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风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注释:¹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²风色:风势。³琼:美玉。⁴着:附着。⁵扁舟:小船。⁶素月:洁白的月亮。⁷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⁸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肝肺 一作:肝胆;沧浪 一作:沧冥;尽挹 一作:尽吸;岭海 一作:岭表)
应念岭海¹经年,孤光²自照,肝肺³皆冰雪。短发萧骚(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¹⁰,万象¹¹为宾客。扣¹²(xián)独啸¹³,不知今夕何夕!(肝肺 一作:肝胆;沧浪 一作:沧冥;尽挹 一作:尽吸;岭海 一作:岭表)
译文: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而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注释:¹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海:一作“岭表”。²孤光:指月光。³肝肺:一作“肝胆”。⁴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⁵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⁶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⁷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⁸挹:舀。⁹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¹⁰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¹¹万象:万物。¹²扣:敲击。扣一作“叩”。¹³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niànjiāo ·guòdòngtí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dòngtíngqīngcǎo jìnzhōngqiū gèngdiǎnfēng jiànqióngtiánsānwànqǐng zhuópiānzhōu yuèfēnhuī mínggòngyǐng biǎochéngchè yōuránxīnhuì miàochùnánjūnshuō  (zhuó  zhuó jiànzuò jiè )
yīngniànlǐnghǎijīngnián guāngzhào gānfèijiēbīngxuě duǎnxiāosāojǐnxiùlěng wěnfàncānglángkōngkuò jìn西jiāng zhēnběidǒu wànxiàngwéibīn kòuxiánxiào zhījīn  (gānfèizuò gāndǎn cānglángzuò cāngmíng jìnzuò jìn lǐnghǎizuò lǐngbiǎo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三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风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而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译文二
临近中秋时节,洞庭、青草二湖(因水涨)连为一体。如玉镜平和的湖面和像美玉铺成的田野广阔无边,只附着着我的小舟一叶。银色的月亮将清辉泼散在湖上,银河的丽影也映照在湖面,整个天水间都那么晶莹澄澈。我心中悠然感受到的那种空明美妙,实在难与别人(或“你”)说起。
应说在岭南这几年,只有照耀着我的月光可以见证,我的肝胆如冰雪高洁。如今(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我要以西江水为酒,举北斗为杯,请万象为宾客(,与之共饮)。(就这样)拍打着船舷尽情欢乐,忘记今夕是何年!
赏析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创作背景

  这首《念奴娇》就是张孝祥的代表作。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阕。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应”,因也,杜甫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肺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所以“肝肺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明凡此种种,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总的说: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肺皆冰雪”。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可以并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439-1443页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我宿五松下,寂寥(liáo)¹无所欢。
译文: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注释: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老妇人。¹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田家¹秋作²³,邻女夜舂(chōng)
译文: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注释:¹田家:农家。²秋作:秋天的劳作。³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⁴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跪进¹(diāo)胡饭²,月光明素盘³
译文: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注释:¹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²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³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令人惭¹(piǎo)²,三谢³不能餐
译文: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注释:¹惭:惭愧。²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³三谢:多次推托。⁴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
2、 袁行霈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9-340 .

宿sōngshānxiàxúnǎojiā

bái tángdài 

宿sōngxià liáosuǒhuān 
tiánjiāqiūzuò línchōnghán 
guìjìndiāofàn yuèguāngmíngpán 
lìngréncánpiǎo sānxiènéngcān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馀孙,不义,馀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 。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晋侯¹梦大厉²,被(pī)³(fà)及地,搏(yīng)而踊(yǒng),曰:“杀馀孙,不义,馀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¹⁰  。公觉¹¹,召桑田巫¹²,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¹³矣。”
译文:晋景公梦见了一个大恶鬼,披散着头发直拖到地上,拍打着胸脯跳跃着对他喊叫:“你杀了我的子孙,太不合正义了。我向天帝请求报仇,已经得到准许了!”说罢就打坏宫门和寝殿的门闯了进来。晋景公非常恐惧,躲到了内室。厉鬼又打坏了内室的小门。晋景公被惊醒了,召来桑田的巫师卜梦。巫师说的情况和晋景公的梦境相同。晋景公问道:“会怎么样呢?”巫师回答说:“您不能吃到今年的新麦了。”
注释:¹晋侯:即晋景公姬獳,公元前-前年在位。是个昏庸的国君。公元前年,他听信庄姬的谗言,杀掉无辜的大夫赵同和赵括。²厉:鬼。这里实指赵氏先祖的幻影。³被:通“披”。⁴搏:击打。⁵膺:胸。⁶踊:跳跃。⁷请于帝:向天帝请求(已允许我报仇)。请,这里是要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的意思。⁸寝门:寝宫的门。⁹室:寝宫的后室。¹⁰户:单扇的门。这里指寝宫与室相通的门。¹¹觉:睡醒。这里指惊醒。¹²桑田巫:桑田地方的巫者。桑田,在今河南灵宝附近。春秋时属虢国,晋灭虢后,归并于晋。¹³不食新:不能吃到新麦。意为死在麦收前。新,指新收获的麦子。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公疾病¹,求医于秦,秦伯²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³,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huāng)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kuì)¹⁰之。
译文:晋景公患了重病,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医缓去给他治疗。医缓还没到达晋国时,晋景公梦见病邪变成了两个儿童,一个说:“他是一位良医,担心会伤害我们,往哪里躲避他呢?”另一个说:“躲到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医缓到了晋国,诊断后说:“病不能治疗了。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用灸法攻治根本起不到作用,用针刺治疗效力够不着,药力也不能到达那里,所以不能治疗了。” 晋景公叹道:“良医啊!”给缓置办了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了。
注释:¹疾病:患病而且病得很重。²秦伯:秦桓公,公元前-前年在位.(医缓)缓是医生的名字。³竖子:儿童。后人称疾病为“二竖”本此。⁴肓:我国古代医学称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位为肓。⁵膏:我国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膏肓”都属人体内深层的部位,针药难以达到,因又喻重病。“病入膏肓”的成语本此。⁶攻:指用灸法攻治。⁷达:通达。指用针刺治疗。⁸厚:丰厚。指优厚的待遇和礼品的贵重。⁹为之礼:给他。¹⁰归:通“馈”。赠送。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六月¹丙午,晋侯欲麦²,使甸人³献麦,馈(kuì)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xùn)
译文:六月初七(注:此处是周历,夏历应为四月),晋景公想要尝尝新收的麦子做成的食物,就让甸人献上新麦,让馈人做成食品。晋景公召来了桑田的那个巫师,将新麦做成的食物拿给他看后就杀了他。晋景公将要吃的时候,感到腹胀,便去上厕所,在厕所中由于气陷而死。有个小宦官凌晨梦见自己背着晋景公升天了,到了中午,他就从厕所里背出了晋景公,晋国于是就把他做了陪葬的人。
注释:¹六月:周历的六月相当夏历的四月。(丙午)丙午日,即初七。²欲麦:要尝新收获的麦子。麦,指新麦。³甸人:为天子诸侯管理藉田(由天子诸侯亲自过问耕作的土地)的官员。⁴馈人:为诸侯主办饮食的官员。⁵示而杀之:出示新麦并杀死桑田巫。因桑田巫曾预言晋平公“不食新”,故杀之以泄愤。⁶张:通“胀”。⁷如:往;到……去。⁸小臣:官名。亦称少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有时还监督管理“众人”耕种。西周中期以后,指职位低下的小吏。⁹殉:殉葬;陪葬。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徴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晋侯¹求医于秦,秦伯²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³,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yuè),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¹⁰。迟速本末以相及¹¹,中声以降¹²。五降¹³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¹⁴淫声¹⁵,慆(tāo)(yīn)心耳¹⁶,乃忘平和¹⁷,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¹⁸,以仪节¹⁹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气²⁰,降生五味,发²¹为五色,徴(zhǐ)²²为五声,淫²³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²⁴为五节,过则为菑²⁵: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²⁶,雨淫腹疾²⁷,晦(huì)淫惑疾²⁸,明淫心疾²⁹。女,阳物³⁰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³¹不时,能无及此乎?”
译文:(昭公元年)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派医和去给他诊治。医和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这个病是因为过度亲近女色造成的,病人心志沉迷惑乱犹如中了蛊毒,是患了蛊病 ’。这个病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调,而是由于迷恋女色而丧失了心志。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也不会保佑。” 晋平公问道:“女子不能亲近吗?”医和回答说:“要加以节制。先王的音乐,就是用来告诉人们做事要有节制的,所以有五音的节奏。五音速度的慢快和声音的低高递相连及,就会奏出中正和谐的音乐。一曲终了,五音都降于无声,这时就不能再弹奏了。在这时如果再弹奏的话,手法就会繁乱混杂,会奏出不中正的靡靡之乐,君子是不会听这种音乐的。万事万物也像演奏音乐的道理一样。如果过度了,就要休止下来,不要因为过度而导致生病。君子亲近女子,要按照礼仪的规定进行,不要因为女色而使心志惑乱。上天有六种气,降下来化生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体现为五种声音,过度就会产生六种疾病。六种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在时间上区分为四季,按次序排列为五行,六气过度就会造成疾病:阴气过度造成寒性的疾病,阳气过度造成热性的疾病,风气过度造成四肢的疾病,雨湿过度造成肠胃的疾病,夜晚活动过度造成心志惑乱的疾病,白天操劳过度造成心力疲惫的疾病。女子,是男子的附属物,夜晚才能与之交合,过度亲近就会产生内热和心志惑乱的疾病。如今您亲近女色既不加以节制、又不按时,能不到这样的地步吗?”
注释:¹晋侯:指晋平公,名彪,公元前-前年在位,也是荒淫无度的昏君。²秦伯:指秦景公,公元前-前年在位。(视)看。这里指诊察。³是谓近女室:清代王念孙认为“室”为“生”之误,应作“是谓近女,生疾如蛊”。女、蛊为韵。下句食、志、佑为韵。可从。⁴蛊:蛊疾。指心志沉迷惑乱的疾病。⁵惑以丧志:迷惑于女色而丧失心志。以,而,连词。⁶良臣:指当时晋国大夫赵孟。⁷节:节制。⁸先王:前代圣王。⁹乐:音乐。¹⁰五节:指宫商角徴羽五声之节。¹¹迟速本末以相及:(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递相连及。¹²中声以降:奏乐时五声调和而得中和之声,一曲终了,降于无声。中声,指和谐的音乐。降,降低。¹³五降:五声皆降。¹⁴烦手:指奏乐的手法繁复混乱。¹⁵淫声:不正之声。¹⁶慆堙心耳:使心志淫乱,使耳际充塞(不正之音)。慆,淫乱,惑乱。堙,填塞,堵没。“慆”、“堙”都是使动用法。¹⁷平和:指平正和谐之声,即“中声”。¹⁸琴瑟:古代弦乐器名,这里比喻女色。¹⁹仪节:指礼仪、礼节。²⁰六气:指下文的阴、阳、风、雨、晦、明。气,气象。²¹发:现;表现。²²徴:验证。²³淫:过度;失去节制。²⁴序:按次序排列。(五节)指五行之节。古人以无形中的木火金水,配属春夏秋冬四时,每时七十二天;又将每季之末的各十八日,配属于土。这就是所谓五节。一说,五节似指五声之节。²⁵菑:通“灾”。²⁶末疾:四肢的疾病。末,四末,即四肢。²⁷腹疾:指肠胃疾病。²⁸晦淫惑疾:意为夜间应安身休息,如就寝过晚,易患心神惑乱的疾病。晦,晦暗,这里指晚上。²⁹明淫心疾:意为白天如思虑操劳过度,易患辛劳疲惫的疾病。明,指白昼。³⁰阳物:意为随附男性之物。这是封建礼教的观点。³¹不节:指晋平公近女色过度,没有节制。(不时)不按时,指不分昼夜晦明。
出,告赵孟。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主相晋国,于今八年。晋国无乱,诸侯无阙,可谓良矣。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菑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祸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
出,告赵孟。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¹是谓矣。主相晋国,于今八年。晋国无乱,诸侯无阙(quē),可谓良矣。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²,任其大节³,有菑(zāi)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jì),祸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¹⁰。穀之飞亦为蛊¹¹。在《周易¹²》,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¹³。皆同物¹⁴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
译文:医和出来后,将情况告诉了赵孟。赵孟问道:“谁称得上是良臣呢?”医和回答说:“说的就是主公您啊!主公辅佐晋国,到现在八年了。晋国国内没有动乱,与诸侯外交也没有失礼的事情,可以称得上是良臣了。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大臣,荣享着国君的宠信和俸禄,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有灾祸发生了,却不能改变它,一定会受到它的祸害。如今国君到了因过度亲近女色而生病的地步,势将不能谋虑顾念国家大事了,灾祸哪一个比这更大呢?!主公不能加以阻止,我因此才说‘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话!”赵孟又问道:“什么叫做‘蛊’?”医和答道:“过度沉溺于令人心志惑乱的事所生的病叫‘蛊 ’;在文字上,皿和虫构成了‘蛊’;谷物中孳生的飞蛾也是‘蛊 ’;在《周易》中,长女迷惑了少男,就像大风吹落了山上的草木一般,同样叫做‘蛊’。这些都是同类的事理。”赵孟叹道:“良医啊!”给他置办了丰厚的礼物,然后让他回国了。
注释:¹主:指赵孟。医和受命来晋国是宾客,所以称赵孟为主。²宠禄:恩宠与利禄。³大节:重大的关键。指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⁴菑祸:指晋侯荒淫好色。⁵改:指改变晋侯的行为。⁶图恤社稷:谋虑顾念国家。图,图谋。恤,顾恤,忧虑。⁷御:阻止;制止。⁸淫溺惑乱:指晋侯沉溺霍乱于女色。⁹文:文字。¹⁰皿虫为蛊:“蛊”字由“皿”“虫”二字组成。是一个会意字。¹¹穀之飞亦为蛊:储藏过久的谷物中,孳生能飞的虫蛾,也叫蛊。¹²周易:即《易经》,简称《易》,详见本教材《周易三则》说明。¹³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意为在《周易》中,蛊卦的含义是长女迷惑少男,不是恰当的配偶,如同劲风吹落山上的草木。¹⁴同物:同类。指对“蛊”的三种解说,意义都属同一事类。
乘轺奉紫泥,泽国渺天涯。
乘轺(yáo)¹奉紫泥,泽国渺(miǎo)天涯。
注释:¹轺: 古代轻便的小马车。
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九派¹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注释:¹派:水的支流,此处指长江的支流。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草深莺断春,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处,知君路不迷。
更有高堂处,知君路不迷。

  对于行人来说,在春光明媚时节奉使江南,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缠绵的情调。

  一、二两句说明他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轺,使者乘坐的车辆。紫泥,古人书信用泥封,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第一句等于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去出使的。去的地方是“泽国渺天涯”,是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

  唐代从长安到江西,先走陆路,经商洛,出武关,到襄阳,然后即可乘船,经汉水,下长江。“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三、四句设想他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九派,长江流至九江,分成九道支流,所谓“江到浔阳九派分”(皇甫冉诗句)。春天桃花水发,长江水位很高,看上去好象置身于水的世界一样。“九派春潮满”,虽然不加夸张,但春潮涌动,江水浩渺的景象历历在目。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飘浮。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行人的孤单。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在景中。这一联对仗工整,状物入微。沈德潜说:“著雨则帆重,体物之妙,在一低字。”(《唐诗别裁》卷十一)

  “草深莺断春,花落水东西”,上一联是从大处着眼,这一联是从细处落笔;上一联侧重于行程,这一联则侧重于玩赏。江南的春光美,江南的春意浓。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在代临川王写的《与陈伯之书》里曾这样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故乡的春色规劝当时为北魏效力的陈伯之归降,而且终于达到了目的。江南春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草深”二句,正是化用了梁朝丘迟的文句,但显得更为流畅明丽。

  最后两句说到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留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流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69-370页

sòngzhījiāng西--zhèng

chéngyáofèngguómiǎotiān

jiǔpàichūncháomǎnfān

cǎoshēnyīngduànhuāluòshuǐdōng西

gèngyǒugāotángchùzhījūn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老僧道机¹熟,默语心皆寂。
译文:老和尚精通释氏道义,整天默默不语而心神宁静。
注释:¹机:关键、要点。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去岁别舂(chōng)¹,沿流此投迹。
译文:据说是去年离开舂陵,沿着潇水投奔零陵。
注释:¹舂陵: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柏家坪。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室空无侍者,巾屦(jù)¹唯挂壁。
译文:居室简陋没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挂在壁屛。
注释:¹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一饭不愿馀,跏趺便终夕。
一饭不愿馀,跏(jīa)(fū)¹便终夕。
译文:用餐时一粒饭都不肯剩存,饭后盘腿而坐直至太阳西沉。
注释:¹跏趺:佛教徒结跏趺坐的略称,双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译文:窗外风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响,井边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¹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译文: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注释:¹偶:谐合。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描述了这样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静,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简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内容单一。

  全诗可分为三节,前四句是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和尚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句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全诗结构匀称合理。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衬托手法。先写老僧话少心静,再写居室空荡,生活简朴,环境天然,意在衬托“长老”内在的充实以及对佛道的精熟。在此诗第三节以生活环境的自然幽雅来衬托主人的涵养。另外,此诗所布的“虚白”,如长老的家世如何,缘何而投空门,乃至姓名法号等等,读者都不得而知。诗人有意将此谈化,恰恰突显了中心内容,使“熟”字成为此诗的诗眼。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长者对佛的热情与虔诚,“长者”就像是为“佛”而生,为之痴迷,愿为之倾尽生命的坚定执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赠诗答诗,一般都是写给好友亲朋的。像此诗这样写给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是少之又少。这就反映出诗人对老和尚的敬慕以及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之情。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与羡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当时旧痛欲罢不能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0-203

zèngjiānghuázhǎnglǎo--liǔzōngyuán

lǎosēngdàoshúxīnjiē

suìbiéchōnglíng沿yánliútóu

shìkōngshìzhějīnwéiguà

fànyuànjiā便biànzhōng

fēngchuāngshūzhúxiǎngjǐnghánsōng

ǒuānmǎntíngfāngcǎo

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灯灺挑残,炉烟爇尽,无语空凝咽。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
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灯灺(xiè)¹挑残,炉烟爇(ruò)²尽,无语空凝咽³。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
译文:人生能有多长呢?还不如不要去沾惹那些爱恨情愁。刚刚还是酒席宴上相聚欢笑,转眼间又 到了离别的时候。灯油已燃尽了、炉烟也烧尽了,说不出话,空自哽咽。虽然长夜清冷,天空中飘落霜露,但值得欣慰的 是此夜能偷偷地和佳人相亲相近。
注释:¹灯灺:灯烛。亦作“炧”。²爇:燃烧。³凝咽:形容悲泣幽咽之声。⁴芳魂:谓美人之魂魄。此处指某意中人或指亡妻。⁵接:见面。
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埽窗间月。无分暗香深处住,悔把兰襟亲结。尚暖檀痕,扰寒翠影,触绪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
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埽窗间月¹。无分暗香深处住,悔把兰襟(jīn)亲结²。尚暖檀(tán)³,扰寒翠影,触绪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
译文:害怕看见那人物楼空的阁楼,柳枝依旧,枝条遮掩了窗间的月色。你我没有缘分,不能同居共处,真悔恨当初那样的亲昵。 想到佳人还带着香粉的泪痕,已经远去的清寒的背影,心中不禁更加悲伤。愁多成病,这种悲愁又又能向谁诉说。
注释:¹犹埽句:谓柳枝遮掩了窗间的月色。²无分二句:意谓你我没有缘分,不能同居共处,真悔恨当初那样的亲昵。无分:没有机缘。宋黄庭坚《江城子·忆别》:“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 暗香,幽香。兰襟,本指芬芳之衣襟,又比喻为知己之交,心心相连,此处指与情人的浓密情意。³檀痕:带有香粉的泪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