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蛇豕满柴荆,异域风尘叹此生。至竟迂狂成濩落,可怜天地一浮萍。
故乡蛇豕满柴荆,异域风尘叹此生。至竟迂狂成濩落,可怜天地一浮萍。

yùnwángwénmíngjuémànxìngshíshǒushí--liú

xiāngshéshǐmǎncháijīngfēngchéntànshēngzhìjìngkuángchénghuòluòliántiānpíng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梅花南北路¹,风雨湿征衣。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注释:¹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如此 一作:如不)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如此 一作:如不)
译文: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译文: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wēi)¹
译文: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注释:¹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这首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 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

  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361-1362 .

nánānjūn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méihuānánběi fēngshī湿zhēng 
chūlǐngtóngshuíchū guīxiāngguī  (zuò  )
shānqiānzài chéngguōshífēi 
è饿zhēnzhì mèngzhōngxíngcǎiwēi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烟轻雨小。紫陌(mò)¹香尘²少。谢客³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注释:¹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²香尘:芳香之尘。 ³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xuán)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¹春寒去后,几番花信²来时。
注释:¹强半:过半。²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这是一首伤春惜别的词。上片写春光归去匆匆,一夜细雨轻烟过后,池塘草绿,红梅变老,春天也就过去了。下片写离愁缠绵不断,只有通过做诗题句以追怀相聚的美好时光。而当春寒去后,花信风轮番吹拂之时,那离别相思的愁绪更是难以排遣的。池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pīng)¹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译文:湘灵15岁时已是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她的美貌能比月中嫦娥,又如旱地里的莲花让人刻骨铭心一生难忘。
注释:¹娉婷: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译文:如今在哪里才能见到那种在碧纱窗下绣床前教鹦鹉说话的场景呢?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南来飞燕北归鸿¹,偶相逢,惨愁容。绿鬓(bìn)朱颜²重见两衰翁(wēng)³。愁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译文:我们就像从南飞来的燕子与向北而归的鸿雁,偶尔相逢,带着凄惨悲愁的面容。想当年都是黑发红颜,而此时重见却是两个衰朽的老翁。分别后世事悠悠您就不用问了,无限的事情,都在不言中。
注释:¹“南来”句:此句仿南朝陈江总《东飞伯劳歌》“南飞乌鹊北飞鸿”句意,借喻久愁重逢的友人。²绿鬓朱颜:黑发红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³衰翁:老翁。⁴悠悠:思念貌;忧思貌。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小槽(cáo)¹春酒²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³。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译文:面前的珍珠美酒滴滴红,不用行色匆匆,尽管把酒斟满在金钟。这一阵饮酒之后,我们又要像落花流水一样各奔西东。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面烟雾腾腾,暮云叠叠重重。
注释:¹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²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³金钟:酒杯之美称。钟,酒器。⁴烟浪:雾霭苍茫的水面,同“烟波”。⁵暮云重:喻友人关山远隔。

  秦观和苏轼这对师生在落难中相会,却没有一丝相逢的喜悦。相向无言,愁容满面,两鬓苍苍。他们或许已经预感到“后会不知何处是”,也许今生无望!所以只有一再劝酒:“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词中弥漫着一股凄凉的气氛。

  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式,作为比兴,似乎有点喜,但接下去说:“偶相逢,惨愁容。”可见二人相见之初,即愁容满面。他们远谪南荒,历尽艰辛,自然容颜憔悴,十分愁苦。此刻贬所逐步内徙,虽是好事,但并未带来欢悦,他们仍有重重顾虑,甚至都自作了挽词和墓志文,准备一死。“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涵盖面极广,从青年时代,一直写到老年。此时,政治上的无情打击,已断送了他们的前途,断送了他们的青春,所以他们觉得老了,成了“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三句,尤其沉痛。在别后的六年中,二人罪名一再增加,贬所不断迁徙。这中间,该有多少苦楚,然而作者仅用“无限事,不言中”六字概括,非不言也,是不能也。北宋森严的党禁,于此可见一斑。

  词的下阕,乃写饯别。当时雷州,地处蛮荒,经济十分落后,在迁谪中的秦观能够备酒为乃师饯行,已属不易。“小槽春酒滴珠红”虽然用典,但出语自然,形象逼真,更兼词人殷勤劝酒,倍觉感人。“莫匆匆,满金钟”六字,写出了当时迁臣所处的环境,一边有部使者(犹后世的监差)在旁,王命不可延迟,苏轼要匆匆上路;一边是秦观借酒挽留,哪怕是多留一会儿也是好的,师生情谊,何其深永。“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一句用比喻,化用李煜、柳永词成句,非常恰切,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三句,以景结情,蕴含深远。苏轼西去廉州,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秦观不由地担起心来。此刻他望着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怅然出神。虽未言情,而无限深情,自寓景中。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7-100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54

jiāngchéngzi··nánláifēiyànběiguī鸿hóng--qínguān

nánláifēiyànběiguī鸿hóngǒuxiāngféngcǎnchóuróng绿bìnzhūyánzhòngjiànliǎngshuāiwēngbiéhòuyōuyōujūnwènxiànshìyánzhōng

xiǎocáochūnjiǔzhūhóngcōngcōngmǎnjīnzhōngyǐnsànluòhuāliúshuǐ西dōnghòuhuìzhīchùshìyānlàngyuǎnyúnzhòng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¹,比兄弟为花萼(è)²,比朋友为芝兰³,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作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便可推见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叫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就这些名称,明白自己应有的内涵。
注释:¹桥梓:古人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²花萼: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³芝兰:比喻朋友;《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朋友贵在相劝,故以芝兰比喻朋友。⁴敦伦:敦睦人伦。⁵秀才:读书人的通称。⁶贡生: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太学的生员。⁷明经: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⁸举人:明清时在乡试被录取的人。⁹孝廉:明清举人的别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