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烟微,灯蕊烬。夜已四更定。不唤鸦鬟,罗荐自家整。
茗烟微,灯蕊烬。夜已四更定。不唤鸦鬟,罗荐自家整。
趁他移过墙来,窗棂斜月,留一扇、翠微花影。
趁他移过墙来,窗棂斜月,留一扇、翠微花影。
暗中听。听渠到院喃喃,细语半堪省。苦胆酸肠,也拌黑甜领。
暗中听。听渠到院喃喃,细语半堪省。苦胆酸肠,也拌黑甜领。
等閒睡足酴醾,日高未起,好谅取、向来多病。
等閒睡足酴醾,日高未起,好谅取、向来多病。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王夫差¹败越于夫椒²,报槜李³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李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以行成。
译文: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
注释:¹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²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³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⁴越子:越王勾践。⁵楯:盾牌。⁶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⁷种:文种,越大夫。⁸太宰:官名。⁹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吴子将许之。伍员¹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²,去疾莫如尽³。’昔有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¹⁰,逃出自窦¹¹,归于有仍¹²,生少康¹³焉,为仍牧正¹⁴。惎¹⁵浇能戒¹⁶之。浇使椒¹⁷求之,逃奔有虞¹⁸,为之庖正¹⁹,以除其害。虞思²⁰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²¹,有田一成²²,有众一旅²³。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²⁴²⁵浇,使季杼²⁶诱豷²⁷,遂灭过、戈²⁸,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²⁹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³⁰已。姬³¹之衰也,日可俟也³²。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译文:吴王打算答应他。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
注释:¹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²滋:滋长。³尽:断根。⁴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⁵浇:人名。寒浞的儿子。⁶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⁷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⁸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⁹后缗:夏后相的妻子。¹⁰娠:怀孕。¹¹窦:孔穴。¹²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¹³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¹⁴牧正:主管畜牧的官。¹⁵惎:憎恨。¹⁶戒:警戒。¹⁷椒:浇的大臣。¹⁸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¹⁹庖正:掌管膳食的官。²⁰虞思:虞国的国君。²¹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²²成:方十里。²³旅:五百人。²⁴女艾:少康臣。²⁵谍:暗地察看。²⁶季杼:少康的儿子。²⁷豷:浇的弟弟。²⁸戈:豷的封国。²⁹长:助长。³⁰不可食:吃不消。³¹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³²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译文: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读了这个故事,很让我们疑心,这是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因为伍员,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竟然 就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应了伍子胥的预言。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造假,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样我们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头脑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他识破了越国在兵临城下之时媾和来保存实力的意图,援引历史教训来告诉吴王夫差,却未被采纳。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发展虽然不是重复循环的,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乎要栽大跟头。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的种子, 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教训之二,是对陷入困境的“穷寇”,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何祸根, 不时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还是毛主席英明, 他老人家早就手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极力倡导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通打之,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古人也总结过不能纵虎归山,要不然会遗害无穷。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训之三,从越王勾践的角度说,在明知对手强大时,及时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实力,另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 勾践不愧为识时务者,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甘拜下风,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复仇的种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训之四,要有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的毅力,事业终将成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大概是牢记住了这一点,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两倍的时间来为复仇作准备。 这个过程也够漫长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体验。以国君的身份,卧薪尝胆,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随时都可能因挫折而彻底的放弃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践坚持下来了。 因此我们也要敬佩勾践,佩服他的坚韧不拔地向目标挺进的毅力。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译文:自告别钱塘山水后,我就懒于喝酒赋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欲将此意凭回棹(zhào)¹,报与西湖风月知。
译文:多想在驾船返回的时候,把我的一腔衷情让西湖的清风和明月知道。
注释:¹回棹:驾船返回。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yōu)¹鹿鸣,食野之苹²。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吹笙鼓簧(huáng)³,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shì)我周行(háng)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注释:¹呦呦:鹿的叫声。²苹:藾蒿。³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⁴承筐:指奉上礼品。⁵将:送,献。⁶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hāo)¹。我有嘉宾,德音²³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以敖(áo)¹⁰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注释: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²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³孔:很。⁴视:同“示”。⁵恌:同“佻”。⁶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⁷旨:甘美。⁸式:语助词。⁹燕:同“宴”。¹⁰敖:同“遨”,嬉游。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n)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²。我有旨酒,以燕乐(lè)嘉宾之心。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¹芩:草名,蒿类植物。²湛:通“耽”,深厚。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6-318

鹿míng

míng xiānqín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píng yǒujiābīn chuīshēng chuīshēnghuáng chéngkuāngshìjiāng rénzhīhào shìzhōuháng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hāo yǒujiābīn yīnkǒngzhāo shìmíntiāo jūnshìshìxiào yǒuzhǐjiǔ jiābīnshìyànáo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qín yǒujiābīn qín qín qiědān yǒuzhǐjiǔ yànjiābīnzhīxīn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dī)¹
译文:在襄阳行乐之处,至今犹有人歌舞《白铜鞮》之曲。
注释:¹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译文:汉江之泽水回绕着江城,襄阳之花容月色实在是令人着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山公¹醉酒时,酩(mǐng)(dǐng)高阳下。
译文:晋人山简醉酒之时,在高阳池醉态可掬。
注释:¹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头上白接篱(lí)¹,倒著还骑马。
译文:他头上反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样子实在是可笑。
注释:¹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xiàn)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¹
译文: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
注释:¹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上有堕(duò)泪碑¹,青苔久磨灭。
译文: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已经被青苔遮掩,看不清楚了。
注释:¹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且醉习家池¹,莫看堕泪碑。
译文:姑且在习家池觅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堕泪碑了。
注释:¹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译文:也学一学山公欲上马的醉态,让襄阳小儿也笑上一笑。

  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组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组诗之第一首。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人。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和读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说明李白写诗并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

  组诗之第二首。这是描写一个历史人物的醉态,这个人叫山简。山简是晋大将,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骑马。酒醉后的人物神态生动活现,在阳光下,系着白头巾,倒着骑马,非常有趣。此诗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醉态可鞠的人物形象。

  组诗之第三首。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组诗之第四首:习家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堕泪碑是为了纪念西晋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死后,其部属与当地百姓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而称此碑为堕泪碑。酒醉了,堕泪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马而又上不了马,襄阳的小孩子们看着笑了。酒醉以后,人就不会有什么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潇洒。

xiāngyángshǒu

bái tángdài 

xiāngyángxíngchù báitóng 
jiāngchénghuí绿shuǐ huāyuèshǐ使rén 

shāngōngzuìjiǔshí mǐngdǐnggāoyángxià 
tóushàngbáijiē dàozhuóhuán 

xiànshānlínhànshuǐ shuǐ绿shāxuě 
shàngyǒuduòlèibēi qīngtáijiǔmiè 

qiězuìjiāchí kànduòlèibēi 
shāngōngshàng xiàoshāxiāngyángér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¹月午²,摇荡香醪(láo)³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wǎn)(miǎn)香。
译文:春夜的庭院中,月儿正在当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
注释:¹春庭:春季的庭院。²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³摇荡香醪: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⁴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⁵半落:微微低垂。⁶婉娩:柔美,美好。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¹,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²,只与离人³照断肠。
译文: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¹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²秋光:秋月。³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参考资料:
1、 傅庚生,傅光.《百家唐宋词新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9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