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芳洲抚白苹,移舟弄水赏青春。
十载芳洲抚白苹,移舟弄水赏青春。
当时自倚青春力,不信东风解误人。
当时自倚青春力,不信东风解误人。

zèngdōuniáng--zhāngxiān

shízàifāngzhōubáipíngzhōunòngshuǐshǎngqīngchūn

dāngshíqīngchūnxìndōngfēngjiěrén

张先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2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今日北池¹游。漾(yàng)漾轻舟。波光潋(liàn)(yàn)²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译文:今日同朋友一起来到北潭游耍,水波荡漾着小船。波光潋滟,柳条轻柔。就这般,就这样春来了又去了,人也白了两鬓发。
注释:¹北池:或称北潭、潭园。²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zhuó)金瓯(ōu)¹。纵使花时常病酒²,也是风流。
译文:朋友啊,看看那漂亮的歌妓听听她们美妙的歌喉,大家一起拿起酒杯吧,今天不醉不休。劝这位友人斟满那一杯酒,即使在花间我们饮多了酒,但那是别样的风流。
注释:¹金瓯:金属酒器。²病酒:沉醉,饮酒过量。

  词上片前三句写春日北池的美好春光。荡舟北池,小舟划过,水波荡漾,波光潋滟,微风吹过,柔柳摇曳多姿。如此美好春光反令主人公伤春伤怀。“如此”二句,感叹春来春潋,美好年华逝潋,白了人头。在这年华之叹中,蕴含着词人的理想落空之悲。政治上的失意让词人即便是面对大好春光也难以释怀。

  下片写宴饮,劝友人一醉方休。既然畅游不能够让心情好起来,那就痛饮吧,一沉醉换悲凉。所以在下片中,词人劝友人面对美丽的歌女,听着美妙的歌声,且斟满酒杯,举杯畅饮,一醉方休。如此即便流连花间,因病成酒,也自是一种风流。此时的词人空有满腔热情理想,一心为国却受压抑排挤,因此,这看似豪迈放逸之词中,实饱含着无数心酸和苦涩,读起来沉重伤感。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 .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làngtáoshā--ōuyángxiū

jīnběichíyóuyàngyàngqīngzhōuguāngliànyànliǔtiáoróuchūnláichūnyòubáileréntóu

hǎohǎohóuzuìnánxiūquànjūnmǎnmǎnzhuójīnōuzòng使shǐhuāshíchángbìngjiǔshìfēngliú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夜中¹不能寐(mèi),起坐弹鸣琴。
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注释:¹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薄帷(wéi)¹²明月,清风吹我襟(jīn)
译文: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注释:¹薄帷:薄薄的帐幔。²鉴:照。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¹²外野,翔(xiáng)³鸣北林
译文: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注释:¹孤鸿:失群的大雁。²号:鸣叫、哀号。³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⁴北林:表示忧伤。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07-308
2、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798-799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江陵¹城西二月尾²,花不见桃惟见李。
译文: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注释: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¹江陵:今湖北江陵县。²二月尾:二月末。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风揉雨练¹雪羞比²,波惟翻空³(yǎo)无涘(sì)
译文: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注释:¹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²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³波惟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惟在空中翻动。⁴杳无涘:无边无际。
君知此处花何似?
君知此处花何似?
译文: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白花倒烛¹天夜明,群鸡惊鸣²官吏起³
译文: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注释:¹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²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³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金乌¹海底初飞来,朱辉²散射青霞³开。
译文: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注释:¹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²朱辉:红霞,红光。³青霞:青云。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迷魂乱眼¹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²
译文: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注释:¹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²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念昔少年著¹游燕²,对花岂省曾辞杯³
译文: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注释:¹著:著意,贪恋。²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³辞杯:推辞酒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自从流落¹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译文: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注释:¹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只今¹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译文: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注释:¹只今:如今。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¹(xié)一尊²独就醉³,不忍虚掷(zhì)委黄埃
译文: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¹力:尽力。²尊:酒器。³独就醉:独自喝醉。⁴虚掷:虚度光阴。⁵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花不见桃惟见李”。接着大笔“等闲平地起波澜”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气势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说风雨压李花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花何似”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写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没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花,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花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花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花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摹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第三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436-437
2、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790-792

huāzèngzhāngshíshǔ

hán tángdài 

jiānglíngchéng西èryuèwěi huājiàntáowéijiàn 
fēngróuliànxuěxiū tāofānkōngyǎo 
jūnzhīchùhuā 
báihuādǎozhútiānmíng qúnjīngmíngguān 
jīnhǎichūfēilái zhùhuīsànshèqīngxiákāi 
húnluànyǎnkàn zhàoyào耀wànshùfánduī 
niànshàoniánzhuóyóuyàn duìhuāshěngcéngbēi 
cóngliúluòyōugǎn wèidàoxiānhuí 
zhǐjīnshí hòugènglǎoshuílùnzāi 
xiézūnjiùzuì rěnzhìwěihuángāi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chā)¹。病得那人妆晃²了,巴巴³。系上裙儿稳也哪。
译文:你当初只贪图他家里条件好,不问他这人好坏,你就轻易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并且容貌丑陋,而你却系上裙儿,强颜欢笑,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
注释:¹嗏:语气助词。²妆晃:谓样子难看。引申为出丑之意。³巴巴:可怜巴巴。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别泪没些些¹。海誓山盟总是赊(shē)²。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³,更过十年也似他。
译文:你离开旧主人,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当初所谓的“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你今日另寻新欢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否则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注释:¹些些:数量,这里指流泪多。²赊:此有渺茫难凭之意。³孩儿:是上对下的通称。

  这是一首赠妓词。写妓女抛弃旧主,另寻新欢,并就此对其进行批评、规劝。语多嘲讽,诙谐有趣。

  全词共分两大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写其抛弃旧主人。起首二句写其轻率。不经了解,便一口咬定那人是“好个主人家”,所以“不问因由便去嗏”,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轻率难免上当受骗,所幸的是此女有处变不惊的本领。故“病得”三句接写其机智。言其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且容貌丑陋,而她却处变不惊,系上裙儿,强颜欢笑,虚与周旋,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别泪”二句写其对旧主人毫无感情,即使离去,也不会流下一滴眼泪。所谓“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天方夜谭而已。从而揭示此妓的无情无义。“今日”三句为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妓女的赠言。谓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对人不可轻信,这是今日另寻新欢时所必须“记取”的,否则还要上当受骗,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方面的特点主要是通俗似曲。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宋元时代的方言俗语,如“嗏”、“妆幌”、“巴巴”、“稳”、“赊”、“孩儿”之类,加上其他一些词语也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因而形成本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而这类词突破了文人词追求典雅的传统,开后世散曲之先河。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 :239-240 .

nánxiāngzi··hǎozhǔrénjiā--xīn

hǎozhǔrénjiāwènyīnyóu便biànchābìngrénzhuānghuǎngleshàngqúnérwěn

biélèiméixiēxiēhǎishìshānméngzǒngshìshējīnxīnhuānháiérgèngguòshíniánshì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mǔ)庭中¹半是苔(tái)²,桃花净尽³菜花开。
译文: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注释:¹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²苔:青苔。³净尽:净,空无所有。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¹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注释:¹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44-845页

zàiyóuxuánguàn

liú tángdài 

bǎitíngzhōngbànshìtái táohuājìngjìncàihuākāi 
zhòngtáodàoshìguīchù qiánliúlángjīnyòu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