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崙九万里,磅礴天地根。其下有玄圃,兹惟众仙门。
昆崙九万里,磅礴天地根。其下有玄圃,兹惟众仙门。
翩然两白鹤,道我前飞翻。问津牵牛星,濯足洪河源。
翩然两白鹤,道我前飞翻。问津牵牛星,濯足洪河源。
九关幸方辟,乘之游紫垣。
九关幸方辟,乘之游紫垣。
韩元吉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绣衬¹芙蓉²一笑开,斜飞³宝鸭衬香腮(sāi)。眼波才动被人猜。
译文: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¹绣衬:形容衬容姣美。²芙蓉:荷花,此处指衬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³飞:《历代诗余》作“偎”。⁴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⁵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衬¹风情²深有韵³,半笺(jiān)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¹一衬:整个脸上。²风情:男女爱慕之情。³韵:味道。⁴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⁵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⁶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111-112

huànshā··guīqíng--qīngzhào

xiùmiànróngxiàokāixiéfēibǎochènxiāngsāiyǎncáidòngbèiréncāi

miànfēngqíngshēnyǒuyùnbànjiānjiāohènyōu怀huáiyuèhuāyǐngyuēzhònglái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秋风兰蕙(huì)¹化为茅²,南国³凄凉气已消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¹兰蕙:兰草、蕙草。 ²茅:茅草。³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⁴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只有所南心不改¹,泪泉²和墨写离骚(sāo)³
译文: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¹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²泪泉:泪水。³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223-224

zhèngsuǒnánlán

zàn yuándài 

qiūfēnglánhuìhuàwéimáo nánguóliángxiāo 
zhǐyǒusuǒnánxīngǎi lèiquánhuóxiěsāo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¹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²矣。
译文:明白自己有多少能力,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发愤图强的后果竟是如此惨淡,就该振作起精神,努力奋发。
注释:¹虚骄:浮华不实,骄傲自大。²发愤:发奋振作。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赵武灵王北略¹中山之地²,至房子³,遂(suì)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译文: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房,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注释: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三。《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前403),下讫五代(959),根据大量的史料,经精心剪裁融铸而成,内容详于政治军事,文字简练,记事周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赵武灵王(?—前295):名雍,赵肃侯之子,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为加强边防,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下令“胡服骑射”。胡服: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¹北略:向北攻占。²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³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⁴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⁵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⁶河:黄河。⁷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⁸肥义:赵国的国相。⁹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¹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²,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³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qǐ)曰:“臣闻中国¹⁰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yí)之所则效¹¹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shú)¹²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¹³、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¹⁴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¹⁵吾民,引水围鄗(hào)¹⁶;微社稷(jì)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 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 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注释:¹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²不服:不穿胡服。³制国:治理国家。⁴有经:有一定的原则。⁵令行:政令得以施行。⁶明德句: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⁷而从政句: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⁸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⁹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¹⁰中国:中原地区。¹¹则效:取法仿效。¹²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¹³楼烦:古代国名,今山西省西北部。¹⁴负:依仗。¹⁵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¹⁶鄗:赵国城名,今河北柏乡县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资¹²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³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译文: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很久都不放纵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注释:¹资:天资,天分。²之:助词。³倍人:“倍于人”的省略。⁴屏:同“摒”,除去、排除。⁵圣人:指孔子。⁶卒:终于。⁷鲁:迟钝、不聪明。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蜀之鄙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²,何如?”富者曰:“子何恃³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注释:¹鄙:边远的地方。²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³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⁴钵:和尚用的饭碗。⁵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¹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²
译文: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注释:¹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²自力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

wéixuéshǒushìzhí

péngduānshū qīngdài 

    tiānxiàshìyǒunán wéizhī nánzhě wéi zhěnán rénzhīwéixuéyǒunán xuézhī nánzhě xué zhěnán 

    zhīhūn dàirén cáizhīyōng dàirén dàndànérxuézhī jiǔérdàiyān chéng érzhīhūnyōng zhīcōng bèirén cáizhīmǐn bèirén bǐngéryòng hūnyōng shèngrénzhīdào chuánzhī ránhūnyōngcōngmǐnzhīyòng yǒuchángzāi 

    shǔzhīyǒuèrsēng pín  pínzhězhěyuē  zhīnánhǎi   zhěyuē  shìérwǎng  yuē  píng  zhěyuē  shùniánláimǎizhōuérxià yóuwèinéng shìérwǎng  yuèmíngnián pínzhěnánhǎihuán gàozhě zhěyǒucán 

    西shǔzhīnánhǎi zhīqiān sēngzhěnéngzhìérpínzhězhìyān rénzhīzhì shǔzhīsēngzāi ?shìcōngmǐn shìérshì shìcōngmǐnérxuézhě bàizhě hūnyōng xiànérxiàn xiànhūnyōng érxuéjuànzhě zh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