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¹溶漾(yàng)都净。柳径无人,堕(duò)絮飞无影。汀(tīng)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mèi)²,撷(xié)³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译文:绿色的原野与天相接,青色的天空笼罩水面,白茫茫的江水波光浮动,一派明澈洁净净。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柳絮随风飘荡,地上不留一点踪漾。站在船头望去,越过水中的小洲看到落日下归家的人群: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其中有人步履轻盈,涉浅水而来,在春天夜晚时登上停靠于雾气笼罩的洲渚停船上。
注释:剪牡丹:《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有女弟子舞队,第四日佳人剪牡丹队,调名本此。双调一百零一字,仄韵。¹素色: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²修巾薄袂:长的毛巾,薄的衣袖,指妇女春日装束。³撷:拾取。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彩绦(tāo)朱索¹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²响双槽³,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译文:她们刚刚整理完身上的彩带红绳,聚合于船仓彩绘的屏障内。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如同醉意上了琵琶女的面颊,她们美艳的双眉紧紧聚拢。我还是尽情地听吧: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⁴《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
注释:¹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²金凤:曲名。³双槽:槽,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这里指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进:用以描述琵琶声。⁵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这首词的上片写日暮时分,游春女子纷纷回家,告别了白日的繁喧,万籁俱寂。下片写词人在舟中听琵琶女弹奏“今古幽思”之曲的情景,曲尽意犹存,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该词用铺叙手法写景,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作者善于雕词琢句,用典精妙。

  上阙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过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金凤”代指琵琶。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

  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摹仿,而是另出新意。在艺术上除了善于炼字炼句之外,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可以说,对慢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对铺叙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作出了贡献,开了风气之先。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撰写. 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62-166.

jiǎndān ·zhōuzhōngwénshuāng

zhāngxiān sòngdài 

绿liánkōng tiānqīngchuíshuǐ róngyàngdōujìng liǔjìngrén duòfēiyǐng tīngzhōuluòrénguī xiūjīnmèi xiéxiāngshícuìxiāngjìng jiělíng yānzhǔchūnmíng 
cǎitāozhūsuǒxīnzhěng 宿xiùpíng huàchuánfēngdìng jīnfèngxiǎngshuāngcáo tánchūjīnyōushuíxǐng pánxiǎoluànzhūbèng jiǔshàngzhuāngmiàn huāyànméixiāngbìng chóngtīng jìnhànfēi jiāngkōngyuèjì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色的原野与天相接,青色的天空笼罩水面,白茫茫的江水波光浮动,一派明澈洁净净。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柳絮随风飘荡,地上不留一点踪漾。站在船头望去,越过水中的小洲看到落日下归家的人群: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其中有人步履轻盈,涉浅水而来,在春天夜晚时登上停靠于雾气笼罩的洲渚停船上。

她们刚刚整理完身上的彩带红绳,聚合于船仓彩绘的屏障内。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如同醉意上了琵琶女的面颊,她们美艳的双眉紧紧聚拢。我还是尽情地听吧: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⁴《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

注释

剪牡丹:《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有女弟子舞队,第四日佳人剪牡丹队,调名本此。双调一百零一字,仄韵。

素色: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

修巾薄袂:长的毛巾,薄的衣袖,指妇女春日装束。

撷:拾取。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金凤:曲名。

双槽:槽,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这里指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进:用以描述琵琶声。

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53-59 .
2、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http://jpkc.hutc.zj.cn/rwxy/gdwx/yuedushumu/st/54dupu.htm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61-164 .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日暮时分,游春女子纷纷回家,告别了白日的繁喧,万籁俱寂。下片写词人在舟中听琵琶女弹奏“今古幽思”之曲的情景,曲尽意犹存,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该词用铺叙手法写景,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作者善于雕词琢句,用典精妙。

  上阙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过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金凤”代指琵琶。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

  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摹仿,而是另出新意。在艺术上除了善于炼字炼句之外,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可以说,对慢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对铺叙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作出了贡献,开了风气之先。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撰写. 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62-166.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先四十岁时始中进士。走上壮途的张先曾在江南任嘉禾卒、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唐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任上的青衫相似,所以,张先有感于自身的境遇,并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潘天宁辑注译析. 千家词[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474.
张先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2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湘山¹晴色远微微²,尽日江头独醉归。
译文:晴光下最美的是远处湘山翠微,我整日江头独赏独醉,直到傍晚才缓步而归。
注释:感事:感慨时事,忧虑国家治乱。¹湘山: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洞庭湖中。²微微:幽静的样子。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不见两关传露(lù)¹,尚闻三殿未垂衣²
译文:一直不见居庸关山海关传来战斗捷报,如今还没有天下太平,国家的命运前途使我忧愧。
注释:¹露布:古代用称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²垂衣:指垂衣而治,天下太平。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边筹(chóu)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²
译文:自古以来边防的政策、谋划没有中下策,如今朝廷内对国家大事仍是意见不统一。
注释:¹边筹:关于边防的政策、谋划。²有是非:对国家大事意见不统一。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译文:眼看暮色苍茫平沙上秋草衰颓,双白鸟躲避行人向远处飞。

  这首诗首联写湘山景色,颈联和颔联写议论朝政大事传出诗人满腹心事的具体内容。尾联写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全诗借景抒情,语言简练,抒发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之情。

  首联从写景叙事起,但意不在景;诗人整天徜徉山水,沉溺酒乡,显然有满腹心事。此联起笔即微逗诗题“感事”二字,空灵而不粘滞。既然少年科场得意,选官在即,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发生,这里也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通过二联即通过议论朝政大事传出诗人满腹心事的具体内容。万历后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象毕露。帝王昏庸。阉竖专权,贤良惨遭杀戮,内里已被蛀空,边患四起,倭寇严重骚扰于东南沿海。这一年,日本丰臣秀吉又发动了侵朝战争,游击史儒战死于平壤,副总兵袒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救失败,仅以身免,中朝震动;宁夏哱承恩等作乱,杀巡抚和兵备副使;朝臣们对一些重大政事议论纷纭,意见尖锐对立,甚至有人因此而获罪。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边关不见战斗捷报,朝廷未闻无为之治。实情是边关告急文书雪片似飞来。败耗频传,朝廷上君昏臣奸,政治腐败黑暗至极。诗句用“不见”“尚闻”,避免直率浅露,写得颇为深婉曲折。这首诗是袁宏道的早期作品,并不能代表他“独抒性灵”,率意而为,任情挥洒的独特风格。颈联写诗人表示对朝堂政事极为不满。边防政策自古以来就不用消极抵御、被动应战、处处挨打的中下之策,而是采取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积极抵御的上策;朝臣们议论国是,提出不同意见,批评执宰大臣本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是明神宗却反其道而行之:“谕廷臣,国是纷纭,致大臣争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诬蔑者重治!”可是,诗人此时在家乡候选,“居石浦之上,偕外祖父龚容卿及舅惟学,惟长辈,终日以论学为乐”。无权无力来过问政治,所以诗的尾联写他面对着长满秋草的平原,在暮色苍茫中,目送一对白鸟,避人远远飞去。也许“避人飞”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从这形象中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忧心国事的满腔怅恨之情,还使人觉得诗人仿佛又在庆幸自己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漩涡,能像这对白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避人远去。此联以景结情,又与首联取得呼应,使结构更为严密。

  这首诗一反向来律诗喜好堆垛典故的习惯,能于平易中见蕴藉,正体现了袁宏道论诗的主张:“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他的诗能“变极重为轻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454页
2、 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415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译文:在这塞外苦寒之地,直到三月春半时,梨花才开始绽放。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¹从老僧饭,更(gèng)²上夫人台。
译文:于是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饭,又登上了夫人台。
注释:¹因:副词,于是。²更:复再。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清唱云不去¹,弹弦风飒(sà)来。
译文:那清越的歌声令白从停遏,那优美而淡雅的琴韵像清风飒然吹过一般。
注释:¹云不去: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¹回。
译文:我也应该倒骑着马,像山公那样酩酊大醉而归。
注释:¹山公:即晋山简。
这是一首极具情趣的塞外踏春诗。全诗从三月春始至、梨花迟迟开之景入手,给人以奇异惊喜之感,让人不由对漠北温馨的一面倍感心怡;于是诗人登山赏花,遂入禅寺,得见寺中古迹;然后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潜心品味“只应天上有”的绝妙韵律;最后以古人放达、游牧的故事中衬托自己此时此刻陶醉其间的心情。诗文在意兴盎然的情趣中结束,读来仍感余韵绵绵,结尾一联与王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dēngliángzhōuyǐntái--céncān

sānyuèbànhuājīnshǐkāi

yīncónglǎosēngfàngèngshàngréntái

qīngchàngyúndànxiánfēnglái

yīngdàozàiháishìshāngōnghuí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大象¹²四时,功成者自去。
译文: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注释: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¹大象:指天,大自然。²转:运行。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借问¹衰周来²,几人得其趣³
译文: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注释:¹借问:请问。²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³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游目¹汉廷中,二疏复²此举³
译文: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注释:¹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²复:再,恢复。³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高啸¹返旧居,长揖(yī)²储君傅³
译文: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注释:¹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²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³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jiàn)¹²皇朝,华轩³道路。
译文: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注释:¹饯送:以酒食送行。²倾:尽。³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⁴盈:满。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离别情所悲,余荣¹何足顾!
译文: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注释:¹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事胜¹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译文: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注释:¹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²常:普通,一般。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yān)¹阎里²欢,所营非近务³
译文: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注释:¹厌厌:安逸、安详的样子。²阎里:乡里。³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促席¹²故老,挥觞(shāng)³平素
译文: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注释:¹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亲近。²延:邀请。³挥觞:举杯,指饮酒。⁴道:叙说。⁵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问金终寄心¹,清言²晓未悟³
译文: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注释:¹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²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³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放意¹乐余年²,遑(huáng)(xù)身后虑³
译文: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注释:¹放意:纵情。²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³遑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谁云其人¹亡,久而道²³
译文: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释:¹其人:指二疏。²道:做人之道,指清操。³弥:更加。⁴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自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他固然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这四句。疏广之“问金”是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账,他的意思一时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晓未悟”。“问金”,即指《问书·疏广传》所载:“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查询还剩下多少钱,是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现疏广的风流旷达与深谋远虑。金钱在实际生活中大有作用,关键要看怎么弄钱、怎么花钱。疏广的那一大笔钱来自皇家的恩赐,来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给子女,则是怕他们因此而损志、益过——他为下一代考虑得很深远。陶渊明最重视的正是疏广拿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是不忌讳谈钱的,据《宋书》本传载,陶渊明很明确地“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归隐也得有一定的本钱。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说过,到彭泽去当县令,就是想弄点“公田之利”来喝酒,说法比较风雅,而不讳言过日子要花钱。然而他同疏广一样,也不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钱——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钱,想通这样的道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写过一首咏二疏的《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张协也是根据《问书·疏广传》加以敷衍,他也关注到“多财为累愚”这样的道理,内容与陶诗大同小异;但二者之间尚有细微的差别。一是张诗多有教训别人的气味,与陶渊明的读书得间、与古人共鸣有所不同;二是张诗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传材料敷衍,看不出独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点。当然,张协是很优秀的诗人,其人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上品,称为“旷代之高手”,他这首诗曾被收入萧统的《文选》,但其水平离陶渊明的《咏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28-231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黄后学抛弃欧、梅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宋太祖到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总的倾向是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尤以取法李商隐的西昆体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专门模仿李诗的艺术外貌,只注重音节铿锵,辞采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工力。这种诗风一直到北宋中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上继韩柳提倡古文进行诗文革新才得以扭转。因此元好问称“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其诗歌成就及流弊参看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首)。“金陵”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也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公之治经尤尚解字,末流务为新奇,浸成穿凿。朝廷患之。诏学者兼用旧传注,·····于是学者皆变所学,至于著书以诋公之学者,且讳称公门人。”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的一些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门人亦讳言是其门人,所以元好问说“讳学金陵犹有说”。但是苏黄后学、江西诗派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变,连欧阳修、梅尧臣都废而不学,元好问责问批评了这种风气。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bǎiniáncáijuéfēnghuíyuányòuzhūrénlái

huìxuéjīnlíngyóuyǒushuōjìngjiāngzuìfèiōuméi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千丈悬崖削翠¹,一川²落日镕(róng)³。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金一任。
译文:陡峭的绿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削翠:陡峭的绿崖。²一川:犹满川。³镕金:熔化金属。亦特指熔化黄金。⁴选甚:不论怎么。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别浦¹鱼肥堪脍(kuài)²,前村酒美重斟(zhēn)。千年往事已沉沉³。闲管兴亡则甚
译文:鱼肥美新鲜,正是吃鱼的好时节,前村好酒值得喝干了再斟。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又有何关系?
注释:¹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²脍:把鱼切成薄片。³沉沉:悠远。⁴则甚:做甚,做什么。

  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千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镕金。”此句化用廖词,言落日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镕金那样灿烂。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白鸥”句写江上的沙鸥;“选甚”句写江上的游人。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而人则乘舟遨游,任其所之。张志和《渔歌子》说“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还谈什么“今日任风波”,则其江行之安闲可知。

  下片写江行所感。“别浦”二句写江行生活。“别浦”句映带开头两句,写长江沿岸水产丰富,鱼蟹肥美,可供享用。“前村”,和“别浦”对应,言前行途中有江村可以沽酒。“重斟”二字,足见其逢酒必饮。苏轼《渔父》词说:“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又说:“酒醒还醉醉还醒,不论人间今古。”“前村美酒重斟”,似与苏词意近,所不同者,苏写渔父,辛写自己而已。采石为江防要地,历代南北战争,多于此渡江。宋开宝七年(974),曹彬率师攻取南唐,于此渡江不必说了。隋开皇九年(589),韩擒虎灭陈,也是由此济师。至于东汉、晋、梁之师,出入建康,率皆由此。因而,采石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千年”二句,言上述历史的变革,王朝的兴衰,均已成为往事而销声匿迹,为何还去管他?作者借渔父之口出以旷达之语,实质上是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不管兴亡,正是对于兴亡之事的执着,这里不过是故作反语而已。在稼轩词中反映出世思想的作品,有些是出于一时的愤激,有些则的确表达了真情实感,必须根据作者当时的具体处境,结合同时的其他作品,以及这类词篇的本源,来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45-147
2、 常国武.辛稼轩词集导读:巴蜀书社,1988:152-15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