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
无子我忘。
无子我忘。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傍水¹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译文:把书塌搬迁到了靠近水流的地方,打开衣襟在夜里乘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译文:繁星满天,担心明天又是酷热的天气,露水多了起来,反而使荷花更加清新怡人。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
蛙吹繁还息,蛛罗灭又光。
译文:青蛙鸣叫的声音时有时无,看到屋子里的蜘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译文:我正吟诵《秋兴赋》,看到梧桐的树影在西墙之下。

xià--wéizhuāng

bàngshuǐqiānshūkāijīnliángxīngfánchóuzhòuzhòngjuéxiāng

chuīmíngháizhūluómièyòuguāngzhèngyínqiūxìngtóngjǐngxià西qiáng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¹所作《所上人诗序》,见其称所之贤曰:“使所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²。”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注释:¹东坡: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²欧阳公:指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¹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注释:¹云岩:指苏州虎丘山,山上有云岩寺。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¹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zé)²折铛(chēng)³,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注释:¹剑池:在虎丘山上。²弊箦:破旧的竹席。³折铛:断了腿的锅。衲:僧衣。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¹。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²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³,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náo)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⁸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注释:¹相属:相连接。²太息:叹息。³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⁴约:穷困。⁵迭夸:轮流夸耀。⁶交诋:相互诋毁。⁷呶呶:唠唠叨叨的样子。⁸逐逐:必须得到的样子。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¹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注释:¹风:同“讽”,讽劝。
此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文章是高启给友人虚白上人的赠序。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安贫乐道,具有独立的人格,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招待唯恐不周。而这一切,又是放在当时士大夫世风日坏,僧风日败的社会环境中来写的,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赠给虚白上人,而且也为了“风乎人”、“省于己”,是为了针砭时弊而作的。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敲碎离愁¹,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²,倚(yǐ)楼人独³。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译文: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注释:¹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²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³倚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⁴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⁵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⁶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⁷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相思字,空盈(yíng)幅;相思意,何时足¹?滴罗襟(jīn)²点点,泪珠盈掬(jū)³。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ài)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lán)干曲
译文: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满把的泪水啊!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注释:¹“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盈幅,满篇。²罗襟:指丝绸衣襟。³盈掬:满把。形容眼泪很多。⁴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⁵垂杨:即垂柳。⁶碍:遮避。⁷离人:伤离的人。女子自谓。⁸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⁹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意本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衰草残阳¹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²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³
译文:放眼望去,斜阳铺满了整片荒芜的草地,祐之在浮梁,算不上身世飘零,倒像一只失群之雁飞翔天外。与祐之分别,只有靠痛饮才能安慰自己凄凉的心境。在江边漫步,是醒酒,也是思念。
注释: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祐之弟:辛助,字祐之,辛次膺之孙,辛弃疾族弟。¹残阳:斜阳。²天外孤鸿:游子飘流的形象。孤鸿:失群之雁。苏轼《卜算子·黄州之惠院寓居作》:“谁见幽 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³行人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行人,辛弃疾自称。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会少离多¹看两鬓(bìn)。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²,被他引惹其他恨³
译文:因见面少别离多使我两鬓白发增多,本来就很相思,近来因为生病,就更加想念。不是离别之愁难以了结,是离别之情引起了其他遗憾。
注释:¹会少离多:见面的时间变少了,分开的日子变多了。²整顿:整理,处置。³其他恨:指辛弃疾南渡以来,理想落空,屡遭打击,被迫退闲,年华虚度,恢复大计难以实施。整顿:收拾,了结。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言触目所及无非凄凉之景,烘托送别愁苦气氛,下片用递进句法,层层深入地写离愁。全词曲折含蓄,意境深远。

  词的上片写送别。第一句写景。“衰草残阳” 四字,既写出送别时的凄清景色,又暗示出送别的时间与节令,即秋天的一个傍晚。“三万倾”写范围之广,言触目所见无非凄凉景色,烘托出送别时的愁苦气氛。“不算” 二句写辛祐之只身漂泊在外。但话说得既婉转又艺术。意谓您虽只身在外但算不上身世飘零,倒像孤鸿缥缈欲仙,清静幽雅,把愁苦的气氛稍微冲淡一下。“几许” 二句写别后情况。“凄凉” 而言“几许”,可见其愁并不太重。“ 须痛饮”三字,谓只要痛饮,便可消除离愁别苦。柳永《雨霖铃》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待外”句似从柳词化出,谓明早江头,行外自会醒来,愁也没了。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精心结构,饱含着作者对祐之弟深切的关怀之情。

  词的下片写离愁,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第一句写离苦。意谓“会少离多”,从两鬓上可以察知。因为“外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是离愁把外折磨得两鬓苍苍了。“万里” 二句写病苦。“万缕千丝”紧承上句明写发乱,实写愁重。“何况”句使用递进句式,盲新来患病,怕难以相见,更加重了离别之苦。“不是”二句写由此引起的其他愁恨。言离愁犹可整顿,而国恨家愁就无法排遣了。作者不说家国之愁而言“其他恨",就多了一层曲折。下片五句三层,一层比一层深入,而结句又以含蓄手法出之,意在言外,更耐外寻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市:中国书店,2006.01:510-511

diéliànhuāsòngyòuzhī--xīn

shuāicǎocányángsānwànqǐngféngpiāolíngtiānwài鸿hóngyǐngliángtòngyǐnxíngrénxiàngjiāngtóuxǐnghuìshǎoduōkànliǎngbìnwànqiānkuàngxīnláibìngshìchóunánzhěngdùnbèiyǐnhèn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昨夜春雷作,荷(hè)¹理南陂(bēi)²
译文:昨夜春雷轰隆,早晨扛着锄头去南山坡锄草。
注释:¹荷锄:荷是背负的意思,锄是农具之一的锄头,荷锄就是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²陂:山坡。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译文:杏花应着时节开放,农事劳动不能迟缓。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译文:女子独自在家养蚕,放牛的孩子跟随我下地。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¹
译文:在田里遇见见老父亲,一个人在辛勤劳作着。
注释:¹熙熙:象声词。

tiánjiāshí--méiyáochén

zuóchūnléizuòchúnánbēi

xìnghuājiānghòunóngshìchí

cánniàntóngréngsuí

tiánzhōngfénglǎoz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