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人言百果¹中,唯枣凡²且鄙³
译文: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注释:¹百果:泛指各种果树。²凡:平庸,寻常。³鄙:粗俗,鄙陋。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皮皴(cūn)¹似龟(jūn)²,叶小如鼠耳。
译文: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注释:¹皴: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²龟手:冻裂的手。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胡为¹皴自知,生花此园里。
译文: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注释:¹胡为:何为,为什么。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岂宜遇攀玩,幸¹免遭伤毁。
译文: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注释:¹幸:侥幸,幸而。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二月曲江头,杂英¹红旖(yǐ)(nǐ)²
译文: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注释:¹杂英:各色花。²旖旎:柔美的样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mó)¹对西子²
译文: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注释:¹嫫:嫫母,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²西子: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东风皴择木,吹喣(xǔ)¹长未已。
译文: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注释:¹吹喣:吹吁,呼气。轻者为喣,急者为吹。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¹理。
译文: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注释:¹生生:孳生皴绝,繁衍皴已。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寄言¹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译文: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注释:¹寄言:传话。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爱绕指柔¹,从君怜柳杞(qǐ)²
译文: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注释:¹绕指柔:原指钢韧性极好,皴易折断。²柳杞:泛指柳树。杞,柳的一种,也叫红皮柳。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求悦目艳,皴敢争桃李¹
译文: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注释:¹“君求”二句:意为枣树自惭形秽,皴敢与桃李相争。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君若作大车,轮轴¹材须此。
译文: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注释:¹轮轴:车轮与车轴。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一开始,诗人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当时人们对枣树的普遍看法:“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平凡而又低贱,原因是它树皮裂,像冻裂的手,树叶细小,像老鼠的耳朵。”诗人以“龟手”的丑陋,鼠耳的猥琐来刻画枣树,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象,仿佛意在突出它的“凡”和“鄙”,引起读者对它的厌恶。前面冠以“人言”,就显得既不足信更值得怀疑。

  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这四句是前一部分的递进和展开。诗人先以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批评枣树“怎么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唐代科举习俗,新中的进士都要到杏园设宴游玩。园内佳木云集,景色秀丽。因此诗人嘲弄它不该到此争芳斗艳,以贻笑大方。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心中愤激的感情。那些气焰炙人的达官显要,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空虚肮脏。诗人踯躅其中,不免有力单势孤之感,同时更有对这些人的深深的蔑视。这里的嘲讽是一种清晰的反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对枣树进行安慰:“哪里适宜人们攀折赏玩,不过也幸而免遭伤害毁坏。”诗人对枣树孤独寂寞不受赏识的际遇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愤激之余,借道家“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消极思想以自慰。

  诗人在《云居寺孤桐》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言寄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后期避祸全身,大约和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与杏园相距不远。诗人将读者引出杏园,拓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比较,以加深主题。“早春二月,曲江池畔,百树生花,风光旖旎,枣树孤立其间,犹如嫫母和西施相对而立。”古人常以嫫母和西施作为丑、美两极的象征。诗人把枣树置于婀娜多姿、争芳斗艳的二月春树的环绕中,更加衬托出了它的丑陋、卑琐,以及它立身尴尬的情形。这是继开头的贬抑后的进一步的渲染,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引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曲江池畔,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士子走在一群衣着华丽、神采飞扬、笑语喧腾的才子仕女中间,那是很奇特的一种场面。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它通过议论、反问、对比等手法,突出枣树的平凡、低贱、丑陋。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见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如果说此前诗人对枣树的同情还隐约闪现在对枣树的贬抑中,那么,从这里一开始,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东风却谁也不嫌弃,不停地吹拂让它生生不息,很快便成了合抱的巨树,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完成了自己。”诗人的语气尽管十分平淡,感情色彩也很淡薄,但却含着一种傲然自爱之气。无论人们的鄙视,嘲弄,枣树不会枯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之性,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与它对立的世界。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这里形容温柔婉顺的媚态。在白居易的诗中,绕指柔多用于贬意,以讽刺那些苟合曲从的小人。如在《李都慰古剑》一诗有:“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诗人说:“游春的人们,请你们回头看一眼:假如你们喜爱柔顺的媚态,请你们去观赏柳树杞树,假如你们追求悦目娇艳,那么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桃树李树,如果你们要制作大车,作轮轴的却必须是枣树的树干。”在这里,诗人使用排比句式,语气促迫,一改前文那种舒缓的节奏。诗人先柳杞后桃李,将人的视线引开,然后陡然一转,如飞瀑直下,惊心动魄,点出全诗的主题。

  既出人之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惊叹之余,又反思前文,顿悟柔顺的柳杞,娇艳的桃李,实在是徒具外表,不足大用,而外平凡却质地坚密。枣树才是真正能担负重任的伟材。

  与白居易的众多咏物诗一样,这首诗也蕴含深刻的寓意,或在感叹身世,或在哀怜同道,或指讽权贵阀阅,或存心帝王回顾,或在演绎诗人对人生的观察,或兼而有之。就诗歌自身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抒发一种对人们屈没贤材,争逐虚名的不满与愤慨,并劝谕执政者能明察贤愚,以使有志之士得效轮轴之材,肩负起治国的重任。这是一首哲理诗。枣树平凡鄙陋,其身多刺,其貌不扬。它生在繁花似锦的杏园中,更令游春之客鄙弃。诗人的价值观却与众不同,认为枣树虽然不如柳杞柔可绕指,不如桃李赏心悦目,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对以貌取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成功的。从总的结构上看,诗歌采用了先抑后扬、欲取先与的写法,即所谓“卒章显志”。这种结构在讽谕诗中多有使用。其次是采用对比手法。全诗不仅有同物的对比,如柳杞桃李与枣树的对比,嫫母与西施的对比,也有物与景的对比,如枣树与杏园的秀丽、与曲江池的旖旎风光的对比,也有自身的对比,如枣树外貌的丑陋与内在秀美的对比。通过对比,枣树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鲜明,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这首诗除了具有平淡浅易的特色外,还具有用字精确、刻画细致等特点。

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雨晴闲步涧(jiàn)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译文:雨后天晴,我闲步在涧边,踩着细沙;踱入荒凉的树林,只听见乌鸦乱叫,一片喧哗。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闻迟日醉梨花。
译文:寒食清明,一切都使游子触目心惊;和暖的春风,艳丽的春日,还有那醉放的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
书生投老王官谷¹,壮士偷生漂母²家。
译文:书生老去,栖居在王官谷内;壮士偷生,托庇在漂母篱下。
注释:¹王官谷:《新唐书·司空图传》: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作文以见志日:“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²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候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不用秋千与蹴踘,只将诗句答年华。
不用秋千与蹴(cù)(jū)¹,只将诗句答年华。
译文:我用不着去荡秋千踢鞠球,只把这诗句酬谢逝去的年华。
注释:¹蹴鞠:也作“蹴鞠”、踢球。

qīngmíng--chén

qíngxiánjiànbiānshāxínghuānglínwénluàn

hánshíqīngmíngjīngnuǎnfēngchízuìhuā

shūshēngtóulǎowángguānzhuàngshìtōushēngpiàojiā

yòngqiūqiānzhǐjiāngshīniánhuá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我行乘日垂¹,放舟²³月圆。
译文:我出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开船等待圆月升起。
注释:归濑(lài):当为地名,但未详所在。三瀑布、两溪:亦不详所指。疑都在始宁石门附近。¹日垂:太阳落山的时候。²放舟:开船。³候:等待。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mò)¹免风涛²,涉(shè)清弄漪(yī)(lián)³
译文: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注释:¹沫江、涉清:互文同意,都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²免风涛:避开风浪。即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³漪涟: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积石¹(sǒng)两溪²,飞泉倒三山³
译文:层层叠叠的岩石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注释:¹积石:层层叠叠的岩石。²竦两溪: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竦”同“耸”。³飞泉倒三山: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亦既¹穷登陟(zhì)²,荒蔼横目前³
译文:也曾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岩高林密人迹罕到之处又展现在面前。
注释:¹亦既:相当于“也曾”、“又曾”,用来追述从前发生过的事。²穷登陟: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³目前:面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kuī)¹不睹景²,披林³岂见天。
译文:从岩石缝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阳,拨开丛林的枝叶也看不到天空。
注释:¹窥岩:从岩石缝隙往外看。²不睹景:看不到太阳。³披林:拨开丛林的枝叶。
阳乌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阳乌¹尚倾翰(hàn)²,幽篁(huáng)³未为邅(zhān)
译文:太阳尚且放射光辉,竹林虽然幽深,但并不太难走。
注释:¹阳乌:传说日中有乌,故以阳乌指称太阳。²倾翰:本指乌鸟掉洒羽毛,这里喻指太阳放射光辉。³幽篁:茂密深暗的竹丛。⁴邅:难行。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退寻¹平常时,安知巢穴²难。
译文:平时隐退思考的时候,才知道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
注释:¹寻:思考。²巢穴:巢居穴处,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风雨非攸(yōu)¹(lìn)²,拥³志谁与宣(xuān)
译文:隐居生活的艰苦倒不值得忧虑,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谁去诉说呢。
注释:¹攸:所。²吝:顾惜,忧虑。³拥:拥有,具有。⁴宣:表明。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倘有同枝条¹,此日即千年²
译文: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过一日胜似千年。
注释:¹同枝条:比喻志趣相同的人。²此日即千年:过一日胜似千年。

  这首诗由夜游、昼游及感受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游览的时间顺序说,是昼游在先,夜游在后,而诗中却将夜游部分置于昼游之前。诗的首二句即从日暮写起,言暮时继续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写水面如镜,风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荡漾,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浸淫在一派闲静轻柔的氛围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游者的情态,二字以工整的对仗,表现了主人公在江上纵情嬉戏的欢快情趣。五、六两句写夜行所见的奇异景色以应题。这两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耸立之状,以“倒”字形容飞瀑的倾泻直下之势,仿佛石破天惊,蔚成壮观。以上六句,写出了夜游由陆路到水行,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全过程,而所见江水的平静和三山两溪的奇崛又情味迥异,生动地再现了景观的不同风神,可谓摇曳生姿。

  “亦既穷登陟”以下六句,以倒叙笔法追忆昼游的所见之景。登山眺览,惟见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荒蔼”句为总写,概括了幽僻深杳的总体印象;“窥岩”和“披林”两句则分写山高、林密。重岩叠嶂、树林茂密,以至连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见了。这里是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以为下文的张本。接下来“阳乌”两句,为记忆中的白昼游程摄下最后一个镜头:行者披着夕阳的余晖,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这两句中的“尚倾翰”、“未为邅”,与上两句的“不睹景”、“岂见天”似相牴牾,其实一为记实,一为描写,盖因用笔虚实之不同也。这六句从登山写到返程,最后以“阳乌倾翰”回顾照应到诗的首句,遂以“日垂”为契机,把昼游和夜游、山行和水行连成一气。全诗的写景纪游部分以后一段行程的起点发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终点收煞,拦腰说起,首尾承接,不仅使整个纪游部分显得神固气完,而且也使诗的章法布置别开生面,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诗的最后六句抒写感受。诗人由此番登陟的亲身经历,联想到巢居穴处的岩栖之难。巢穴的不蔽风雨固然可忧,然而更可忧的,是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知己。这里或指诗人的“方外交”昙隆和法流二法师,这两位友人都是“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而作“高栖之游”的。诗人在《山居赋》中曾说:“苦节之僧,明发怀抱。……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意谓:朋友相得之欢,一日胜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相见恨晚,此日如能同游,应该是十分欢欣雀跃。谢灵运在其吟咏石门的篇什中,每多抒写寂寞之感,如“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等。此诗亦然。诗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过程中直接触发的,因而诗人将昼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便于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避免了将情与景截分两橛的弊病。这种在章法布局上的缜密用意,正是大谢诗惨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96-697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冷艳¹全欺²雪,余香乍(zhà)³入衣
译文:梨花自然比白雪艳丽,清冷的样子也赛过雪花,它散发出的香气一下就侵入衣服里。
注释:¹冷艳:形容梨花洁白如雪,冰冷艳丽。²欺:胜过。³乍:突然。⁴入衣:指香气浸透衣服。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春风且莫定¹,吹向玉阶(jiē)²飞。
译文:春风请继续吹动它的花瓣,希望这美丽的花朵能飘落在皇宫大殿的玉石台阶上。
注释:¹莫定:不要静止。²玉阶:宫殿前光洁似玉的石阶。

  此诗里用梨花的洁白形容诗人自己清廉的品德,用象征的手法表露了自己希望受到重视的心情。梨花的洁白人们素有所闻,梨花的清香在北方人也不陌生。左掖梨花,皇宫里的梨花,用来形容诗人,非常恰当。

  此诗起句的重笔落在“冷艳”二字上,“冷”字写出了梨花的冰肌玉骨,透出了一股逼人的凛然之气。以“冷”修饰“艳”,则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晶莹,明丽脱俗,也就自必胜过平凡的白雪了。这句中的“白雪”既是比喻,更是衬托,衬托出了梨花超凡脱俗的美质。承句稍稍变换了角度,从比较静观地观察,到物我更深一层地交融。微风过处,那若有若无的清新花气,蓦地飘进衣巾,仿佛花香亦有情。梨花这样的芬芳多情,因此作者要寄语春风,莫让梨花自开自落、悄无声息,请把它吹向皇宫的玉阶去。

  中国古典诗歌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难脱“言志”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句看似写梨花的美质,实则暗寓自己过人的才华,高洁的品质。第二句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意相通,写怀高才而渴望遇明君。接下来转以春风喻皇恩,作者认为自己品质高洁,正如冷艳欺雪的梨花。结句暗示自己不甘冷落,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丘为是一位善写山水田园作品的诗人。山水派诗人写景写物自然有山水画一样的韵味。这里写洁白的梨花,是用白雪来比较,用实物体现对象的特质,在古诗词里比较常见,这里也是这样的。雪花的洁白似乎无物可比,连梅花也比不上,可诗人认为梨花的白就超过了雪花。也许这是诗人的骄傲所致,但是梨花的清高与超然到底是一见阳光就会融化的雪花有所不及的。诗人或许这样想,因为梨花太纯洁,太洁白,所以给人冷漠的印象,但这正是它可贵的地方,如果它让人觉得孤高了,那么它散发的幽香应该能弥补吧。所以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欣赏梨花的,用春风来比喻君主,也不是生僻的用法,使君主显得亲切了许多。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6-307

zuǒhuā

qiūwéi tángdài 

lěngyànquánxuě xiāngzhà 
chūnfēngqiědìng chuīxiàngjiēfēi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有客弱冠(guàn)¹未仕²,缔交³戚里,驰骛(wù)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¹⁰似月,嬿(yàn)¹¹如春,凝情¹²待价,思尚¹³衣巾¹⁴。芳逾¹⁵散麝(shè)¹⁶,色茂¹⁷开莲¹⁸。陆离¹⁹羽佩²⁰,杂错花钿(diàn)²¹。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dēng)²²而未前。中²³步檐²⁴而一息²⁵,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²⁶,风动竹而吹衣。薄暮²⁷延伫²⁸,宵分²⁹乃至。出暗³⁰入光³¹,含羞隐³²³³。垂罗曳(yè)³⁴,鸣瑶³⁵动翠³⁶。来脱薄妆³⁷,去留馀腻³⁸。沾粉委露³⁹,理鬓清渠⁴⁰。落花入领,微风动裾(jū)⁴¹
译文: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的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注释:¹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²未仕:没有做官。³缔交:缔约结交。⁴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⁵驰鹜:指奔走趋赴。⁶王室:指帝王之家。⁷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⁸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⁹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¹⁰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¹¹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¹²凝情:专心。¹³尚:匹配。¹⁴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¹⁵逾:超过。¹⁶散麝:散发的麝香。¹⁷茂:比……更茂盛。¹⁸开莲:盛开的莲花。¹⁹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²⁰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²¹花钿:花朵状的首饰。²²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²³中:中途。²⁴步檐:长廊。²⁵一息:歇息一次。²⁶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²⁷薄暮:黄昏。薄,通“迫”,近。²⁸延伫:久久伫立。²⁹宵分:夜半。³⁰暗:指室外。³¹光:指有灯光的室内。³²隐:收藏。³³媚:指妩媚的容貌。³⁴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³⁵瑶:美玉。指玉佩。³⁶翠:即上文之羽佩。³⁷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³⁸馀腻:剩余的油垢。³⁹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⁴⁰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⁴¹裾:指单衣。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李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