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直。娇眼枝头蘸碧。章台畔、微绽浅黄,不比隋堤旧颜色。
晓风直。娇眼枝头蘸碧。章台畔、微绽浅黄,不比隋堤旧颜色。
春深记上国。应识。南都送客。抛红泪、攀尽万条,难织离情恨盈尺。
春深记上国。应识。南都送客。抛红泪、攀尽万条,难织离情恨盈尺。
风流话陈迹。羡老监书坛,京兆眉席。当门苏小慵眠食。
风流话陈迹。羡老监书坛,京兆眉席。当门苏小慵眠食。
思夹岸花丽,凭阑人损,青骢何处系画驿。伫官路南北。
思夹岸花丽,凭阑人损,青骢何处系画驿。伫官路南北。
寒恻。故愁积。正蝶舞犹稀,莺啭还寂。楼头宛转魂消极。
寒恻。故愁积。正蝶舞犹稀,莺啭还寂。楼头宛转魂消极。
况白下轻舸,渭城长笛。清明时近,怕细雨,夜夜滴。
况白下轻舸,渭城长笛。清明时近,怕细雨,夜夜滴。
猜您喜欢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醉漾(yàng)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¹相误,无计花间住。
译文:醉酒后荡着小船,任流水引着轻舟飘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注释:¹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烟尘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¹如雨。不记来时路。
译文: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重峦叠嶂,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注释:¹乱红:落花。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此词上片写词人醉中想象自己泛舟进入桃花源,醒后因身受官府羁绊而抱恨,隐寓向往仙境而天涯无路的苦境;下片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词人黯淡、感伤的心境。起笔寓情于景,境界清丽;接着忽而转折,情辞悲苦;过片承上深入,浑化无迹,景色惨淡;结末景语淡出,情辞凄楚。全词委曲含蓄,耐人寻味。

  上片首二句确乎有似于《桃花源记》的开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似乎是桃源的入口。人在醉乡,且是信流而行,这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当是个偶然发现。又似乎是一个好梦:“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好事近·梦中作》)一种愉悦的心情也就见于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

  同时而起的,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尘缘”自是相对仙源灵境而言的。“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尘龙吟·小楼连远横空》),那“名缰利锁”,正是尘缘的具体内容之一。此处只说“尘缘相误”,隐去正意,便觉空灵蕴藉,正所谓“以不犯本位为高”(《艺概》卷四)。三、四句与前二句,一喜一慨,词情便摇曳生姿,使人为之情移。

  下片一连四句写景,没有用力痕迹,俱属常语淡语之类。然而“烟尘茫茫,千里斜阳暮”却钩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尘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样的“销魂”的黄昏景象。“千里”“茫茫”尤给人天涯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与“烟尘茫茫”呼应,构成“山重尘复疑无路”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过片而不断曲意。值此迷惘之际,忽然风起,出现“乱红如雨”的萧飒景象,原来是残春时节了。一句一景,蝉联而下,音节急促,恰状出人情之危苦。

  合起来,这几句又造成一个山重尘复、风起花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完整的意境。如此常语淡语,使人“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评秦词)。虽然没有明写欲归之字,而欲归之意在在皆是。结句却又出人意外地转折出欲归不得之意:“不记来时路。”只说“不记”,更为耐味。虽是轻描淡写,却使人感到其情蕴深沉,曲折地反映出备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作者在梦破后无路可走的深深悲愁。

  虽是写“桃源”,由于处境与胸次各异,秦词与陶诗风貌完全不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潜笔下,处处流溢出一个精神上有所归宿的人的自得情怀;而“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秦观笔下,却时时纠结着个缺少精神支柱的失意者的迷惘与悲哀。这首小令以轻柔优美的调子开端,“尘缘”句以后却急转直下,一转一深,不无危苦之辞,就很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心境。它自然能在千百年里引起那为数不少的失意彷徨之士的感情共鸣。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参考资料:
1、 成绶台,程序.《历代长江词曲赏析》:长江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diǎnjiàngchún ·táoyuán

qínguān sòngdài 

zuìyàngqīngzhōu xìnliúyǐndàohuāshēnchù chényuánxiāng huājiānzhù 
yānshuǐmángmáng qiānxiéyáng shānshù luànhóng láishí 
白水青山空复春,徵君晚节傍风尘。
白水青山空¹复春,徵(zhēng)君晚节傍(bàng)风尘²
译文:清澈的江水,葱郁的青山,即便在春天里展现得再美好,也有徒然再伤春的时候,常征君您一世英名,隐居青山绿水间多年,却落得个晚节不保,竟然选择了重新出仕当官,不再隐居了。
注释:徵君:汉魏以来,起隐士谓之征君。另外,征君一词见于《后汉书·韩康传》:亭长以韩征君当至,方修道桥。¹空:徒然。²傍风尘:指常征君晚节不保,不再隐居,重新出仕。风尘:红尘,世俗之中。傍:傍靠,投靠。
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
楚妃¹堂上色殊众²,海鹤阶前鸣向人。
译文:楚妃在皇宫里因为容貌出众,所以很受皇帝的恩宠,但也难免遭到其他嫔妃的嫉妒和陷害,以常征君您的才华,如海鹤一样的仙风道骨,在朝堂阶前的表现一定非常卓越,然而若想一鸣惊人,还要学会趋近权贵之人。
注释:¹楚妃:比喻在皇帝面前得宠之人。²殊众:出众。
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万事纠纷¹犹绝粒²,一官羁(jī)绊实藏身。
译文:在朝上供职,整日里公事繁忙,被各种琐事纷扰,甚至连饭都没有时间吃,人只要是被一种官职羁绊,就是彻底被劳碌埋藏起来了,无法脱身。
注释:¹万事纠纷:指公事繁忙。²绝粒:没时间吃饭。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开州¹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²毒热新³
译文:你任职的地方现在也是夏天了,但早晚还会有凉暖温差,你可要时刻注意保暖啊,那里可不像云安,到了夏天火辣辣的酷热现象就会重新出现。
注释:¹开州:地名,今重庆开州区,是常征君任职之地。²云安: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西部。³新:出现、开始的意思。

chángzhēngjūn--

báishuǐqīngshānkōngchūnzhēngjūnwǎnjiébàngfēngchénchǔfēitángshàngshūzhònghǎijiēqiánmíngxiàngrén

wànshìjiūfēnyóujuéguānbànshícángshēnkāizhōuxiàzhīliánglěngshìyúnānxīn

忆把金罍酒,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忆把¹金罍(léi)²酒,叹别来光阴荏(rěn)(rǎn),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³,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译文:回想过去用金罍盛酒欢饮,感叹分别后光阴如水流走,如今长期在江湖漂流。“世事”不能多看,不然只会长皱眉头。抬头东望盼望与老友相见,只见木衰山阔天悠悠,目送鸿雁北飞去,忧伤久久。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事,您忘记了没有?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该词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¹把:端。²金罍:酒器。³频着眼:多看。⁴翘首:抬头。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hè)梦,莫惜风霜老手¹,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shū)²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译文:观赏钱塘风景和西湖垂柳,是南渡百年来难逢的机会,是从前所没有的。你不能像谢安那样隐居东山,对山水之乐一味追求;要献出自己的经验和才华,毫不吝惜与保留;还要积极抗金收复故土,使国家完整如旧。不停的向枢庭开幕府招揽人才,那英雄豪杰们都会为您奔走。祝愿你杀敌立功受赏,得到大如斗的金印。
注释:¹风霜老手:有经验和才干的老手。²枢庭:枢密院,宋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

  上片词人回忆了作者与丰真州相聚共饮的情景,然后感叹自己流落江湖的困境。下片具体抒写作者的劝勉,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情。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用典巧妙含蓄。作者通过对中原沦丧区的怀念和对友人的勉励,抒发一腔爱国热情。

  上片开头三句紧扣词题,回忆与丰真州相聚时用金罍盛酒的深情厚谊,感叹别后自己流落江湖的不幸处境。以“光阴荏苒”来表达自己对光阴虚掷、无所作为的苦闷,再加上别前与别后两样不同的境遇和心情,更有力地反映眼前心境的悲凉。正因长期流落江湖,一生在仕途上又不得意,便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世事不堪”两句便表现他对“世事”的厌恶、看不顺眼,看多了只有使自己“两眉长皱”。这一神色,说明是何等使人难堪,逼真地流露出他内心的无穷怨恨,言下也是告诉人们对“世事”应采取否定的态度。因而这里的“世事”就不是一般的生活琐事,而是与时局、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的国事;是对南宋王朝主和派推行投降政策,压制、排斥抗战人才,倒行逆施,不图恢复的“大政方针”而言的。表明作者积极抗金复国的鲜明态度。因此,尽管对“世事”否定,对中原沦丧区仍是满怀深情的,这是并不矛盾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后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当他东望故人,眼前是“木落山空天远大,飞鸿北去”的一片凄凉景象时,却使他久久伤怀。由怀念故人,见大雁春天北飞而联想到北方的中原失地,不禁同情、痛苦、愤恨一齐涌上心头。“伤怀久”三字从时间上表现感伤之深。由此也见到作者虽是“江湖宿留人”,但并不是专意纵情山水,真正不关心“世事”,而是殷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惦念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天下事”。因而才以询问的口气向友人提出“天下事,公知否”的事来。这一方面表达他心里是装着“天下事”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友人要时刻牢记着“天下事”。展现出以国事为重的宽阔胸怀。

  换头三句以眼前景致为南渡前所无法享受作比较,突出杭州、西湖风光的秀丽。言下包含着有容易使人沉醉于湖山之乐而忘怀“天下事”之意。因而“唤起东山”五句便从勉励出发,告诫友人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这里所提及的是不要像谢安那样纵情山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要广泛地招揽人才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作者认为只要能如此开明,“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的。说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强调了“早晚枢庭开幕府”的重要意义,还必须要有诚意。这都是从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忠告,其侧重点是突出人才的作用,最终的落脚点则是“要整顿封疆如旧”。足见作者对国家和友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和对抗金复国的英雄的热切希望。在结构上则是对“天下事,公知否”的呼应。结拍两句是上述五句的结果,以进一步激励友人,期待友人,寄予无限希望于友人。表达他抛开个人得失,时刻以国事为重的崇高思想。

  全词通过怀念友人,勉励友人,并借景物的衬托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精神,显得强烈而深刻。

参考资料:
1、 金志奎著.宋词名家名作三百首诠释赏析:武汉出版社,2010.08:第499页
九里松阴路,青泉映白沙。
九里¹松阴²路,青泉³映白沙
译文:修行之路漫长,但是一直有佛性的庇荫,你们不要担心夏日的酷暑;我们只要妄念消除、心地清净了,就能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无形无相的真如自性了。
注释:¹九里:喻指道路漫长。²松阴:喻指佛菩萨的庇荫。³青泉:喻指心清净,没有妄念。⁴白沙:喻指无形无相的真如自性。
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
译文:谁能知道在这烦恼炽盛的滚滚红尘中,孱弱的小草也能开出清幽的花来。

  这首诗描绘了三伏暑天,在松树林里,有松树遮荫的小路、有能映出白沙的清泉、有开着清幽花的小草等景色。虽然写的是炎热的夏天,但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却让人感到清凉自在。朴实的言辞,寻常的景色,在作者笔下颇具画风,浑然天成。初看时,作者此诗写得中规中矩,似乎也没有什么言外之意。但是,多读几次之后,其中的禅意就汩汩而出了,这感觉,有点像看三维立体画了。

  “九里”喻指道路漫长。“松阴”喻指佛菩萨的庇荫。这句话实际上是喻指,修行的道路很漫长,但是,一直有佛菩萨(或佛性)的庇荫,你们不要担心夏日的酷暑。“青泉”喻指心清净,没有妄念。“白沙”喻指无形无相的真如自性。这句是喻指,我们只要妄念消除、心地清净了,就能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无形无相的真如自性了。

  谁知三伏暑是指三界火宅,烦恼之火炙热的红尘。这句是说,谁能知道在这烦恼炽盛的滚滚红尘中。小草有幽花说的是孱弱的小草也能开出清幽的花来。喻指,在红尘滚滚中,虽然修道很难,像孱弱的小草一样,但只要能坚持,一样会“有幽花”,能够成就清净的道业。看到这里,回头再读《九里松》,忽然觉得这是济公和尚写给修行人的“加油”诗,看了这首诗,会让人觉得温暖,修行路上平添了不惧困难、勇猛精进、成就道业的决心。

jiǔsōng--shìdào

jiǔsōngyīnqīngquányìngbáishā

shuízhīsānshǔxiǎocǎoyǒuyōuhuā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有高台¹,此日登临曙(shǔ)色开²
译文: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注释:¹高台:指望仙台。²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¹云山皆北向²,二陵(líng)³风雨自东来。
译文: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注释:¹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²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³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⁴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¹门令尹谁能识²,河上仙翁³去不回。
译文: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注释:¹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²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³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且欲近寻彭泽宰(zǎi)¹,陶然²共醉³菊花杯
译文: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注释:¹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²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³共醉:一作“一醉”。⁴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曙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27-1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3、 任犀然.唐诗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16

jiǔdēngwàngxiāntáichéngliúmíng

cuīshǔ tángdài 

hànwénhuángyǒugāotái dēnglínshǔkāi 
sānjìnyúnshānjiēběixiàng èrlíngfēngdōnglái 
guānménlìngyǐnshuínéngshí shàngxiānwēnghuí 
qiějìnxúnpéngzǎi táorángòngzuìhuā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