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日日闲团聚。饭罢时时眼厮觑。专专惟望马风言,怎敢玄玄轻泄露。
诸公日日闲团聚。饭罢时时眼厮觑。专专惟望马风言,怎敢玄玄轻泄露。
常常只把气神护。谨谨调和龙虎步。徐徐炼就九还丹,个个成仙云外去。
常常只把气神护。谨谨调和龙虎步。徐徐炼就九还丹,个个成仙云外去。

lóuchūnshīyùn--

zhūgōngxiántuánfànshíshíyǎnzhuānzhuānwéiwàngfēngyánzěngǎnxuánxuánqīngxiè

chángchángzhǐshénjǐnjǐndiàolóngliànjiùjiǔháidānchéngxiānyúnwài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仆持节朔(shuò)¹,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落南使过,骈(pián)²引颈³,气哽(gěng)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tì)(dàn)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mǐn)国难者云。
注释:¹朔庭: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²骈肩:肩挨着肩。³引颈:伸长颈项。⁴挥涕:挥洒涕泪。⁵惮:怕,畏惧。⁶悯:哀怜。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妾在靖康¹初,胡尘²蒙京师。
译文:我的一生是多么地不幸:靖康初,金虏包围了京城。
注释:¹靖康:宋钦宗年号(1126-1127年)。²胡尘:指金国军队。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译文:城被攻破后,金兵蜂拥而入,把我掳到了这北国。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忽落南使过,羞顶羖(gǔ)羊皮¹
译文:今天忽然听说宋朝的使节要从这里经过,看看这身胡人打扮,心中羞惭难遏。
注释:¹羖羊皮:此指羊皮帽。羖,黑色公羊。据洪皓《松漠纪落》,金国“妇人以羔皮帽为饰”。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¹
译文:我立在最高的山坡,尽力想看清楚宋使的仪仗面目。
注释:¹汉官仪:此指南宋官员的仪仗。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数日望回骑,荐¹致临风悲。
译文:宋使过去了,我又悄悄地计算着他回程的时间,想再次看到他,在西风中满怀伤心,涕下滂沱。
注释:¹荐:再次。

  诗用乐府体,用第一人称写,选取了陷身金虏的一位妇女的经历及行事,表现广大金统治区宋遗民不屈服金人统治,渴望能得到解放、脱离苦海的心情。

  诗前四句写这位女子失陷敌国的经过,追述她原本是京师良家女子,靖康初金人攻陷汴京,把她掳到北地的辛酸遭遇。四句写得平平,但其中强烈压抑住的悲痛,仍可体会出来。

  接下四句写女子见到南方来的使节的反应,说她听到宋使经过,由于自己穿戴着金人装束,心中深以为耻,不敢挤过去看,可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国来人的亲切感,又驱使她不能不去看,所以她远离人群,爬上最高处,去瞻望使者的队伍。这四句刻画心态妙到毫末,“立向最高处”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她羞惭、悲愤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图见汉官仪”一句,涵意也十分丰富:一是要见见故国的使节仪仗,抒发自己对宋朝的热爱,寄托思归情绪;一是暗用刘秀典,希望能早日获得解放,重见大宋军队收复国土。末两句是使者过后,诗说那女子仍然计算着日子,盼着使者回程从这里过,得以再次一洒伤心泪。这两句把前四句的心情更加推进了一步,写得意味很浓,感人肺腑。

  清代赵翼题元好问《遗山集》有“国家不幸诗家幸”句,说国家沦陷,蒙受不幸,即因此而造就了一大批诗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忧国忧民的杰出篇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曹勋就是如此。他本来是个平庸的诗人,因为见到家国沦陷,人民受难,心中愤愤难安,所以能把亲身经历提炼出这样一首好诗来。全诗写的充满着抑郁,凄凉感人,可以与后来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写的《州桥》等诗媲美,也是以这类内容为主题的爱国诗篇中较早的一首。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74-875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43-344
3、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4-205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黄后学抛弃欧、梅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宋太祖到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总的倾向是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尤以取法李商隐的西昆体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专门模仿李诗的艺术外貌,只注重音节铿锵,辞采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工力。这种诗风一直到北宋中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上继韩柳提倡古文进行诗文革新才得以扭转。因此元好问称“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其诗歌成就及流弊参看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首)。“金陵”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也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公之治经尤尚解字,末流务为新奇,浸成穿凿。朝廷患之。诏学者兼用旧传注,·····于是学者皆变所学,至于著书以诋公之学者,且讳称公门人。”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的一些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门人亦讳言是其门人,所以元好问说“讳学金陵犹有说”。但是苏黄后学、江西诗派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变,连欧阳修、梅尧臣都废而不学,元好问责问批评了这种风气。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bǎiniáncáijuéfēnghuíyuányòuzhūrénlái

huìxuéjīnlíngyóuyǒushuōjìngjiāngzuìfèiōuméi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pì)¹(dān)²佳句,语不惊人³死不休
译文: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注释:¹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不管是什么内容,诗总得有好的句子。²耽:爱好,沉迷。³惊人:打动读者。⁴死不休:死也不罢手。极言求工。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漫与 一作:漫兴)
老去诗篇浑¹漫与²,春来花鸟莫³深愁。(漫兴 一作:漫与)
译文:人老了,诗写得不怎么经心了,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注释:¹浑:完全,简直。²漫与:谓率意为诗,并不刻意求工。³莫:没有。⁴愁:属花鸟说。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新添¹水槛(jiàn)²供垂钓,故着(zhuó)³浮槎(chá)替入舟。
译文: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注释:¹新添:初做成的。²水槛:水边木栏。³故着:又设置了。故:因为。跟“新”字作对,是借对法。⁴槎:木筏。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焉得¹思如陶谢²手,令渠(qú)³述作与同游。
译文: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注释:¹焉得:怎么找到。²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³令渠:让他们。⁴述作:作诗述怀。语谦而有趣。

  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 ,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江水如海势,已属奇观。然而诗题却偏偏曰 :“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诗人的一贯风格。

  既然是聊为短述,绝不能出语平平。诗人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聊短述”的良苦用心,炉火纯青的诗艺,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死花鸟莫深愁”。仇兆鳌评杜甫“ 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 。”(《杜诗详注》卷之十)同时他还转引钱笺可相互发明:“春死花明鸟语,酌景成诗,莫须苦索,愁句不工也。若指花鸟莫须愁,岂知花鸟得佳咏,则光彩生色,正须深喜,何反深愁耶?”(《杜诗详注》卷之十)这里是说点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莫深愁”为杜甫自况。

  至于“ 浑漫与”中的“与”字,旧本曾作“兴”,清末郭曾忻解释说:“所谓漫兴,只是逐景随情,不更起炉作灶,正是真诗。”(《读杜札记》)此处强调任笔所之,自然而然。总之,首颔二联总体着眼,大处落墨,虽为短述,语实惊人,虽未直接描写江上海势,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它浑厚深涵,辽阔无垠,大气磅礴。心中之海,诗人采取了虚写的办法。正如金圣叹所说,此“不必于江上有涉,而实从江上悟出也。”(《杜诗解》卷二)所谓海势,其实是江,因此江上之景,亦应摄取,若完全避开江水,则海势亦无所依附,而不成其为江如海势。为此,诗人紧接首颔二联虚写海势以后,随即转入实写江水。

  故颈联道 :“新添水槛供重钓,故著(着)浮槎替入舟。”此处虽写江水,但只是轻轻带过,如此触及江水、悟及海势的写法,令人玩味不尽。正如王嗣奭所说 :“水势不易描写 ,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杜臆》卷之四)又如金圣叹所说 :“不必于江上无涉,而实非着意江上也。”(《杜诗解》卷二)尾联诗人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诗人之语,已经惊人。诗人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不快哉!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更为惊人之语也。”(《杜诗解》卷二)

  对诗与诗题之间的关系金圣叹先生写道:“每叹先生作诗,妙于制题。此题有此诗,则奇而尤奇者也。诗八句中,从不欲一字顾题,乃一口读去,若非此题必不能弁此诗者。题是‘江上值水如海势’七字而止,下又缀以‘聊短述’三字。读诗者,不看他所缀之三字,而谓全篇八句,乃是述江水也,值江水之势如海也。则八句现在曾有一字及江海乎?”(《杜诗解》卷二)从他评析中,可以得知:此诗诗题与诗中八句,构成了一个浑厚海涵、博大精深的整体。虽未写海,而如海势。此诗以虚带实,出奇制胜,意在言外,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74-276页

jiāngshàngzhíshuǐhǎishìliáoduǎnshù

 tángdài 

wéirénxìngdānjiā jīngrénxiū 
lǎoshīpiānhúnmàn chūnláihuāniǎoshēnchóu  (mànzuò mànxīng )
xīntiānshuǐjiàngōngchuídiào zhuócházhōu 
yāntáoxièshǒu lìngshùzuòtóngyóu 
极目离离,遍地濛濛,官桥野塘。正杏腮低亚,添他旖旎;柳丝浅拂,益尔轻飏。绣袜才挑,罗裙可择,小摘情亲也不妨。风流甚,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
极目离离¹,遍地濛(méng)濛,官桥野塘。正杏腮低亚,添他旖(yǐ)(nǐ)²;柳丝浅拂,益尔轻飏。绣袜才挑,罗裙可择,小摘情亲也不妨。风流甚,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³
注释:¹离离:繁茂貌。²旖旎:繁盛,轻盈柔顺。³“鹅黄”句:指菜花之娇嫩。
曾经舞榭歌场,却付与空园锁夕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沉吟久,怕落红如海,流入春江。
曾经舞榭歌场,却付与空园锁夕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沉吟久,怕落红如海,流入春江。
此词咏菜花,并未明言“菜花”,却处处把菜花写得明丽鲜艳,婀娜多姿,贴切而又传神。上片描绘旖旎春光,大地美景。先写杏腮低亚,柳丝浅拂,作为衬托,再写菜花“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下片写其娇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此花娇处,能使观里夭桃断肠。结句更渲染出春光无限。全词工丽别致,曲尽其妙,鲜艳明媚,含蓄蕴藉。
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太湖,东南巨浸(jìn)¹也,广五百里²,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wù)³,幽谷曲隈(wēi),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ài)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jié)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mǎng)(miǎo)(hòng)(tóng),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zhù)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译文:太湖是东南方的大湖。它方圆五百里,挺立于波涛之上的山峰数以百计。而层层叠叠的山谷,各不相同的谷地,幽深的山谷,曲折的水流,无非是神仙圣灵栖息的地方。天下的山峰,有水才能有情趣;有时候水被束缚显得狭窄紧迫,就不能尽显山的奇美;天下的水,有山才能尽显其美;山有时孤零矮小,就不能尽显水的奇趣。太湖水势广阔浩荡,连绵不断,淹没了许多山,山虽多但太湖的水却足以容纳得下。我想这只是海外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岛,这样绝美的风景在中原是没有的。因此凡是太湖边的奔流的河水,屏列的山峰,都是凭借太湖才成为了胜景。
注释:¹巨浸: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在江苏和浙江两省之间,周围五百余里,面积三万六千多顷,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素称鱼米之乡。²广五百里:《明史·地理一·苏州府》:太湖“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三万六千顷”。³坞:四周高而中间低的谷地。⁴曲隈:水流弯曲之处。⁵孤孑卑稚:孤零矮小。⁶漭淼澒洞: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⁷中州: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亦称中原。⁸奔涌:奔腾涌出。⁹屏列:像屏风一样排列着。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蚤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自锡山¹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jiāo)、湫(jiǎo)山之间²,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蚤³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译文:从锡山经过五里湖,就到了宝界山,它在洞庭山的北面,椒山、湫山的中间,王仲山先生住在那里。先生早年曾弃官不做,而他的儿子刚刚考中,也辞官回家了。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因而长洲县的陆君让我为山居作一篇传记。
注释:¹锡山:山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²“洞庭”句:洞庭,山名。太湖中有东、西洞庭二山,东洞庭山现已与陆地相连。夫椒:山名,在太湖当中。一说:又名包山,即西洞庭山。湫山:太湖中山名。³蚤:同“早”。⁴告归:辞官回家。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¹,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²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³,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wǎng)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qī)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jié)清思逸韵,出尘壒(ài)之外。而天宝之末,顾¹⁰不能自引决¹¹,以濡(rú)(jié)胡之腥膻(shān)¹²。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¹³,一失足遂不可浣(huàn)¹⁴,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¹⁵,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译文:我没有到过宝界山,但曾经在万峰山读书,饱览过湖边各山的奇景。虽然方向形势不同,但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太湖才成为胜景的。常常在夕阳西下、残霞片片的时候,从长兴县的马迹山上几乎可以望见那座宝界山。过去王维闲居的辋川别墅,将其入诗入画得非常美妙,至今可以让人想象出那个地方。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茫茫千里湖山一片,哪里是蓝田所能具有的呢?王维思想超逸脱俗,高于世人,但天宝末年却不能自杀殉国,结果被叛军俘获。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一旦失足就不能再恢复清白,比如说王维,让人一千年来还有遗憾。如今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归隐,哪里比得上啊!哪里比得上啊!
注释:¹万峰山:又名邓尉山,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²面势:方向形势。³马迹长兴:山名,在太湖中。长兴:县名,今属浙江省。⁴“王右丞”句:王右丞,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与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新唐书·文艺中》有传。辋川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改筑而成。王维曾集其吟咏为《辋川集》,并绘有《辋川图》。⁵华子冈、欹湖:辋川的两处名胜。⁶蓝田:指代辋川别墅。⁷摩诘:指王维。⁸尘壒:尘埃。此指世俗。壒,灰尘。⁹天宝之末: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年—755年)。末,末年,指天宝十四年(755年),其年发生安史之乱。¹⁰顾:却,然而。¹¹自引决:自杀。¹²濡羯胡之腥膻:安禄山军队攻进长安,王维被俘,遣送洛阳,授予给事中官职。事见《唐书·王维传》。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代指安禄山。¹³出处有道:当官与退隐都有原则。出,指出仕,当官。处,指退隐。¹⁴“失足”句:失足,指道德堕落,丧失节操。浣,洗净。¹⁵嘉遁于明时:嘉遁,合乎正道的退隐。《周易·遯(dùn)卦·九五》:“嘉遁贞吉。”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文章开始便高屋建瓴,寥寥几笔,就得心应手地勾画出太湖景色的特点:烟波浩渺,群峰绵亘,重涯别坞,幽谷曲隈;并用天下山与水的不能相称,反衬太湖山水的相得益彰,进而概括出滨湖诸山的共同特点:挟湖为胜。文章后半段,作者以王维未能审时度势,致染“羯胡之膻”,反衬王氏父子明时退隐之智;用王维所居辋川别墅的不足,反衬宝界山居能擅千里湖山之胜。全文巧于用笔,善于衬托。

  第一段是描写太湖的奇山秀水。太湖的美,在于山水相衬,相得益彰。作者认为,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借水而妩媚,水因为山而灵秀,相互修饰弥补对方的缺陋。而五百里太湖,浩瀚澒洞,群峰出于万顷波涛之中,为中原绝不可见的奇观。湖中有数十个岛屿,号称七十二山,实际可以称山的不及其半,如果把所有的洲渚矶浮都算在内则又不止七十二个,正如文中所说:“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其中较大的有湖东南的东、西洞庭山和湖西北的马迹山。四面群山环绕,港汊相连,草树繁茂,曲折幽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处处都可以说是仙灵栖息之所。作者以神话传说中的“海外绝岛”相比,称之为“中州无有”,表达了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

  文章第二段接着叙述为宝界山居作记的经过和感想。宝界山在太湖鼋头渚,有宝界桥与无锡市区相连。从锡山出发,渡过五里湖,舍舟登岸,便到了王氏父子隐居之处。据传宋人钱绅退休后曾卜筑于此,明清时其遗址尚存。东南有山门,下岭可通石塘,风景与作者早年读书的万峰山相似,“皆挟湖以为胜”,可以尽览湖山之美。登上宝界山向西南眺望,湖中的马迹山和作者所居的长兴县,“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反过来说,从长兴向东北望去,也可以看到宝界山。这里通过遐想,将作者与山居主人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王氏父子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使文章更加富于诗意。

  最后一段议论,用意在于称赞王问和王鉴父子二人不慕功名富贵能够激流勇退,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及。文章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滞留长安,未能“引决”,以至“一失足遂不可浣”,虽不免过于苛求,却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归有光虽然没有到过宝界山,但他对太湖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他任职的长兴县,地处太湖西南,与北岸的无锡隔湖相望。湖中和湖周的许多名胜古迹,他都去考察和游览过,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全文结构严谨,脉胳清晰,夹叙夹议,文字简洁,不仅介绍了少为人知的宝界山居,而且对太湖风物的描绘尤为生动具体,展现出“东南巨浸”的宏阔图景。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11月:第398—399页
2、 陈鸿儒,朱鸿,陈炜选注.明清山水小品精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