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踏成谷,不见人马踪。
古人岂不行,旧迹岂不重。
从何求故步,往返自憧憧。
观君百篇诗,善画人形容。
毫发无不似,落笔任横纵。
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赠以东南归,掷去手中筇。
古城踏成谷,不见人马踪。
古人岂不行,旧迹岂不重。
从何求故步,往返自憧憧。
观君百篇诗,善画人形容。
毫发无不似,落笔任横纵。
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赠以东南归,掷去手中筇。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余为董文恪¹公作行状²,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jié)³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译文:我为董文恪公写行状,看了他写的全部奏章。他在担仼安徽巡抚期间,上书请求准许棚民开山种地,在这件事上十分积极。大意是说与棚民互相告发的人,都是沉溺于龙脉风水这样的迷信说法,甚至有人荒掉几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个棺木的风水,违反制度,荒废土地,实在不该这样做。而那些棚民能够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艰苦的工作,吃着粗淡无味的食物,开荒种植旱地作物,来增加粮食生产。人没有闲着的,地没有荒废的,在政策上也很方便,不应该禁止他们,从而引起事端。我看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正确。
注释:棚民:由外地逃荒而来,搭棚居住,开垦山田的农民。¹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清上元人。乾隆进士,官至闽浙总督,卒谥“文恪”。²行状: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与生平事迹的文章,供作传的人作根据,亦称行述。³告讦:揭人阴私。⁴溺:沉迷。⁵龙脉风水:旧时的一种迷信,称坟地的位置方向为风水,山势起伏为龙脉,认为它们会决定家庭的吉凶祸福,如果开山,就会破坏风水,切断龙脉。⁶攻苦茹淡:攻苦,工作劳苦。茹淡,吃粗而无味的饮食,即生活艰苦的意思。茹,吃。⁷稻梁:水稻和小米,这里作为粮食的总称。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¹,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²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xià)³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lí)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hè)(jiàn)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jí)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译文:等我来到宣城,亲自向农民请教这件事,他们都说,没有开垦的山,泥土坚硬石头牢固,野草树木十分茂密,腐叶堆积几年,约有两三寸厚,每次天下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里,又从腐叶里流到泥土石头上,经过石缝,一点一点滴下来成为泉水,水往下流得很缓慢,而且水流下来时泥沙石子不会跟着流下来。水流缓慢,因此流到低田里不会成灾。即使半个月不下雨,高田仍然受着泉水的浸渍、灌溉。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又用锄犁疏松了山上的泥土,一场雨还没下完,泥沙石子就随着雨水冲下来,奔流而下,灌到沟壑山谷里,沟壑山谷都被填满了,再不能积水,水要流到低田里才能停下来;等到低田里的水干了,高田再没有水可以不断灌溉。这是开垦不长五谷的地,来破坏有收成的田,帮助不交税的雇农,而损害担负租税的人家。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觉得很正确。
注释:¹宣城:今安徽宣城。²可:大约。³罅:裂缝。⁴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童,山无草木,文中作动词用。⁵壑涧:山谷溪涧。⁶不毛之土:不长庄稼的土地。毛,通“苗”,指庄稼。⁷佣:佣工,出卖劳力的人,指外来的棚民,他们开荒山不纳税,故称“无税之佣”。⁸瘠:瘦,这里是损害的意思。⁹有税之户:纳税的大家,因有地而承担赋税。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sì)¹夫习民事者²
译文:唉,无法照顺周全,使两方面都有利无害,久已如此。按照前面的说法,可以平息事端;按照后面的说法,可以保住农田的利益。如果又要不丧失农田的好处,又要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心的那样发生事端,那么我也找不到办法。因此记下来,等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来解决。
注释:¹俟:等。²习民事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

  《记棚民事》是一篇杂记体论说文。文章主要论述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利”与“害”,抒发了作者对“利害之不能两全”所产生的感叹,并希望熟悉民事的人来研究解决这个矛盾。全文语言质朴简洁,叙述准确扼要。

  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有山下两点:

  一是作为杂记体论说文,其中必然有叙事,有说理,而且要做到叙事为说理服务,山说理为文章的中心。此文作者正是通过记棚民开荒山这件事来说明世上之事利害不能两全的道理。作者先从为董文恪“作行状”览其奏议说起,引出当时棚民开荒山利与害的争执。显然,作者认为董文恪的棚民开荒山有利的说法理由充足。因为其利在于开荒山一可“种旱谷山佐稻粱”,二可“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三可免“启事端”。因此,作者“览其说而是之”。接着,作者又叙述了自己亲临宣城所作的调查,从而又引出了开荒山利与害的议论。众乡人都说荒山不开之时水土得山保持,高田可灌溉,低田不浸淹。开荒山之后棚民得利了而山下农田受害了。对这种利害说,作者也觉得有道理,因此“亦闻其说而是之”。最后,作者发出了“利害之不能两全”的慨叹。全文很好地处理了叙事与说理的关系,山叙事引出说理,又突出说理,既做到了叙述简明,说理透彻,又做到了论点集中。

  二是在论说中,作者紧紧围绕棚民事而论说利与害。先突出说其利,是站在棚民角度;后突出说其害,是站在棚民山外的角度。虽然在论说中作者似乎没有插一言、议一句,仅仅是“览其说而是之”和“亦闻其说而是之”而已,但作者通过前后对比的叙述,已使棚民事利与害两种观点达到了强烈碰撞的目的,从而置棚民事于利与害不能两全的境地。也正是在这种境地中,作者才推而广之,得出历来利与害不能两全的结论。将世上事利与害不能两全的观点披露出来,并使之能够成立,也正是作者此文要达到的论说目的。此外,文章还妙在自始至终没有下一个棚民开荒山究竟是利还是害的结论。不下非利即害或者非害即利的结论,这正是作者的结论,也正是作者要发人深思,山期他人探究的目的。所山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山“故作之俟夫习民事者”作为结束语。

  利与害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无利谈不上害,无害也谈不上利,绝对的非利即害或者非害即利是没有的,作者的利害不能两全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过利害不能两全,并不等于利与害绝对平衡、均等,总还有一个利大于害还是害大干利的问题,可惜作者对此没有探究。当然,这是读者不可苛求古人的。

  此外,作者通过分析和评论棚民事,比较明确地流露出了对穷苦垦荒棚民的同情倾向。通过实地调查棚民垦荒在“诸乡人”中的反应,也可看出作者对庶民的接近和关心,山及探求“民事”的精神。虽然作者记棚民事的俟习民事者予山关注,并期山解答利害不能两全这一难题,但是从文章反映出,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习民事者。文章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思想和品格,也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资料:
1、 崔承运,刘衍主编.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古代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505—1507页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译文:花开的时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赏,花落的时候你无法与我一起悲伤。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欲问¹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译文:想要问我相思之情让人最为难耐的时间?那一定是在花开花谢的时候。
注释:¹欲问:想要问。

  这首诗写思妇渴望与久别丈夫相聚首的无限相思之情。

  思妇面对百花盛开的撩人春色,面对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触景生情。“花开不同酵步翻赏”,而花无百日红,其花易衰,其色易逝,花开花落,最惹思妇青春易逝之哀怨,自然令人不胜低回与哀婉,自然使思妇联想到青春易逝,丈夫不在身边,辜负了青春年华,这让她怎能不思念远别的丈夫(或恋人),也就自然而然倾述出心中既怨又慕的伤春情怀。

  花开“同赏”,花落“同悲”,这是思妇与丈夫(恋人、情人)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最理想的情爱境界。然而,事与愿违,却花开不能“同赏”,花落也不能“同悲”,这恐怕是夫妻之间的情爱的不幸与悲怆。有哪一对情人不希望“比翼双飞”,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朝夕相处,欢乐与共呢?即使在生活的长河里,碰见点风雨,有哪一对真正的情侣不能同舟共济呢?

  在共渡难关中的“同悲”,又何尝不是含有苦涩的爱的甜蜜呢?何况“苦中甜”,即诗中说的爱情生活中的“同悲”,这要比“同赏”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同赏”与“同悲”共同构成人生旅途中相知相爱、休戚相关、相濡以沫、相互依恋,这恐怕才是诗人在这首诗里要讲的爱情真谛!这恐怕是这首诗中所说的不能“同赏”,又不能“同悲”的巨大失望的惆怅和无限哀怨的幽恨所在!所以,郭炜《古今女诗选》称此诗:“不同悲胜不同赏’多多。”赵世杰《古今女史》说此诗:离恨绵绵。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编著.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01,:第145页

chūnwàngshǒu ·

xuētāo tángdài 

huākāitóngshǎng huāluòtóngbēi 
wènxiāngchù huākāihuāluòshí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qì)¹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²,金镞(zú)³,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译文:碛南沙上的烽火,一次次把雁群惊飞起,像千里飞雪漫卷戈壁。连环弩,金簇藜,年年征战箭如雨。画楼中的美人,也恨这战火中的别离,愁时看着红杏花,独坐锦屏前。
注释:¹碛:浅水中的沙石,这里指边塞荒漠之地。²玉连环:征人服饰物。这里是指征人的用具,如铁链之类的东西。³金镞箭:装有金属箭头的箭。镞,箭头。⁴锦屏:有彩画的屏风。

  这首《蕃女怨》写来并不见一点“蕃”味,仍是一般的思妇词。这首词写边塞的寒冷和艰苦,使思妇对征人倍增思念。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征人忆家。

  此词开头两句“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写边塞环境和气候的恶劣:沙碛荒漠,茫茫千里,大雪狂飘,塞雁惊飞。“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先写征人的装束,续写征战之苦,战情之急。丈夫如此在边关服役,妻子必然思念和怨恨。结末二句,点明题旨:“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战争使无数的妻子独守空房,画楼冷落,锦屏寂寞,尤其在杏花开放、春满人间的时候,更是令人肠断,魂断,唯有恨不断,泪不断。可谓曲尽人情。

  就内容来说,此词并无新意,作者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反战情绪,思妇的愁恨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值得珍重与同情。这首词与《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互补互衬的关系,阅读时可互相参照。

  在温词中,此词属于较为浅直的作品,辞藻不算艳丽,含义也还显豁。但是仍具有某些深曲之作的特点:只客观地提供精美的物象情态,而隐去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留下大片想象余地。像“画楼离恨锦屏空”与“杏花红”之间也未点明其关系。而这些物象情态的关系,很容易领悟出来,所以反而显得浅而不露,短而味永。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66

fānyuàn··nánshāshàngjīngyàn--wēntíngyún

nánshāshàngjīngyànfēixuěqiānliánhuánjīnjiànniánniánzhēngzhànhuàlóuhènjǐnpíngkōngxìnghuāhóng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¹²³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niè)¹⁰人,无御¹¹¹²者。然¹³得而腊(xī)¹⁴以为饵¹⁵,可以¹⁶¹⁷大风¹⁸、挛(luán)(wǎn)¹⁹、瘘(lòu)²⁰(lì)²¹,去死肌²²,杀三虫²³。其始²⁴太医以王命聚之²⁵,岁赋其二²⁶。募²⁷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²⁸。永之人争奔走²⁹焉。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蜷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注释:¹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²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³野:郊外。⁴产:出产。⁵异:奇特的。⁶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章,花纹。⁷触:碰。⁸尽:全。⁹以:假设连词,如果。¹⁰啮:用牙咬。¹¹御:抵挡。¹²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¹³然:然而,但是。¹⁴得而腊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¹⁵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¹⁶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¹⁷已:止,治愈。¹⁸大风:麻风病。¹⁹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²⁰瘘:脖子肿。²¹疠:毒疮恶疮。²²去死肌:去除腐肉。去,去除。死肌,死肉,腐肉。²³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²⁴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²⁵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²⁶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²⁷募:招收。者:……的人。²⁸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赋。当,抵充。²⁹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有蒋氏者,专其利¹三世矣。问之,则²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³,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¹⁰
译文: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注释:¹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²则:却。³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⁴今:现在。⁵嗣:继承。⁶为之:做捕蛇这件事。⁷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几:几乎,差点儿。⁸数:屡次,多次。⁹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¹⁰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戚,悲伤。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余悲之¹,且²曰:“若毒之乎³?余将告于(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¹⁰?”
译文: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注释:¹余悲之:我同情他。²且:并且。³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⁴将:打算。⁵于:向。⁶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⁷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⁸复:恢复。⁹赋:赋税。¹⁰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蒋氏大¹戚,汪然²出涕(tì)³,曰:“君将哀而生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¹⁰斯役,则久已病¹¹矣。自¹²吾氏三世居¹³是乡,积于今¹⁴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¹⁵¹⁶(cù)¹⁷,殚(dān)¹⁸其地之出,竭¹⁹其庐²⁰之入。号呼而转徙²¹,饥渴而顿踣(bó)²²。触风雨,犯²³寒暑,呼嘘毒疠²⁴,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²⁵也。曩(nǎng)²⁶与吾祖居者,今其室²⁷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²⁸徙尔²⁹,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³⁰乎东西,隳(huī)³¹乎南北;哗(huá)然而骇³²者,虽³³鸡狗不得宁焉。吾恂(xún)³⁴而起,视其缶(fǒu)³⁵,而吾蛇尚存,则弛然³⁶而卧。谨食(sì)³⁷³⁸,时³⁹而献焉。退⁴⁰而甘⁴¹食其土之有⁴²,以尽吾齿⁴³。盖⁴⁴一岁之犯⁴⁵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⁴⁶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⁴⁷有是⁴⁸⁴⁹。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⁵⁰?”
译文: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注释:¹大:非常。²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³涕:眼泪。⁴生:使……活下去。⁵之,代词,我。⁶斯:此,这。⁷若:比得上。⁸甚:那么。⁹向:从前。¹⁰为:做。¹¹病:困苦不堪。¹²自:自从。¹³居:居住。¹⁴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¹⁵生:生活。¹⁶日:一天天。¹⁷蹙:窘迫。¹⁸殚:尽,竭尽。¹⁹竭:尽。²⁰庐:简陋的房屋。²¹徙:迁移。²²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²³犯:冒。²⁴疠:这里指疫气。²⁵藉:枕垫。死者相藉,形容尸体互相压着。²⁶曩:从前。²⁷其室:他们的家。²⁸非…则…:不是…就是…。²⁹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³⁰嚣:叫喊。³¹隳突:骚扰。³²骇:使人害怕。³³虽:即使。³⁴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³⁵缶:瓦罐。³⁶弛然:放心的样子。³⁷食:喂养饲养。³⁸之:指代蛇。³⁹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⁴⁰退:回来。⁴¹甘:有味地。⁴²有:生产出来的东西。⁴³齿:年龄。⁴⁴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⁴⁵犯:冒着。⁴⁶熙熙:快乐的样子。⁴⁷旦旦:天天。⁴⁸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⁴⁹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⁵⁰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

  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统治者征集异蛇,每年征收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纳的租税。作者仅用“争奔走”三个字,就写出了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惧怕原因即繁重的赋役。文章开篇即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但这是以他祖父、父亲的死于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为代价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既然这样,好心的作者准备帮他解决困境。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大戚”,并“汪然出涕”,开始了沉痛的陈述。蒋氏的这番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乃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为捕蛇才得以侥幸生存下来;三是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四是说自己愿意一年当中冒两次生命危险去换取其余时间的安乐。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刘旭.《柳宗元艺术探赏》.《文学教育》.2015(11):86
2、 江建高,《贬时弊与抒孤愤——柳宗元寓言散文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9):6-8
3、 徐应佩、周溶泉.《的艺术构思》.《齐鲁学刊》.1978(4):72-74

shézhěshuō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yǒngzhōuzhīchǎnshé hēizhìérbáizhāng chùcǎojìn nièrén zhīzhě ránérzhīwéiěr fēng luánwǎn lòu  shāsānchóng shǐtàiwángmìngzhī suìèr yǒunéngzhīzhě dàng yǒngzhīrénzhēngbēnzǒuyān 

    yǒujiǎngshìzhě zhuānsānshì wènzhī yuē  shì shì jīnwéizhīshíèrnián zhěshuò  yánzhīmàoruòshènzhě bēizhī qiěyuē  ruòzhī jiānggàoshìzhě gēngruò ruò   jiǎngshì wāngránchū yuē  jūnjiāngāiérshēngzhī zhīxìng wèiruòxìngzhīshèn xiàngwéi jiǔbìng shìsānshìshìxiāng jīnliùshísuì érxiānglínzhīshēng dānzhīchū jiézhī háoérzhuǎn érdùn chùfēng fànhánshǔ  wǎngwǎngérzhě xiāngjiè nǎngzhě jīnshìshíyān zhě jīnshìshíèrsānyān shíèrniánzhě jīnshìshíyān fēiěr érshécún hànzhīláixiāng jiàoxiāodōng西 huīnánběi huáránérhàizhě suīgǒuníngyān xúnxúnér shìfǒu érshéshàngcún chíránér jǐnzhī shíérxiànyān tuì退érgānzhīyǒu jìnchǐ齿 gàisuìzhīfànzhěèryān ér ruòxiānglínzhīdàndànyǒushìzāi jīnsuī xiānglínzhīhòu yòuāngǎn  

    wénérbēi kǒngyuē  zhèngměng  chángshì jīnjiǎngshìguānzhī yóuxìn  shúzhīliǎnzhīyǒushènshìshézhě wéizhīshuō guānrénfēngzhěyān 

     érdùnzuò è饿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pú)生我池¹中,其叶何离离²
译文:蒲生在我的池塘里,它的叶子繁荣而茂盛。
注释:¹池:池塘。²离离:繁荣而茂盛的样子。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bàng)¹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译文:如果依靠你行仁义,还不如我自知自己的能力。
注释:¹傍:依靠。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众口铄(shuò)黄金,使君生别离。
译文:众口铄金,我受到人的谗言毁伤,使你疏远了我,与我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译文:每次想到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就常常独自悲苦难过。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pí)
译文:想见你一面,这种思念是如此强烈,以致情感郁结心中,伤了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mèi)
译文:思念你常常令我悲苦难过,夜夜无法安睡。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豪贤¹故,弃捐素所爱。
译文:请你不要因为豪贤的缘故,丢弃以前自己的所爱;
注释:¹豪贤:豪杰贤达之士。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的是曹丕身边的新宠。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xiè)
译文:不要因为鱼肉而丢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莫以麻枲(xǐ)贱,弃捐菅(jiān)与蒯(kuǎi)
译文:更不要因为麻枲卑贱而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译文:自你离开我后,我出门感到苦愁,入门亦感到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¹
译文:边地多悲风,树木在悲风中哀鸣,
注释:¹修修:树木在风中悲鸣的声音。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译文:像是在诉说我心中无限的爱恨。
这首诗一说为魏文帝曹丕甄皇后所作。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甄氏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曹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侍赐死她,她临终为诗曰:“蒲生我池中,绿叶何离离。岂无蒹葭艾,与君生别离。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tángshàngxíng--zhēn

shēngchízhōng

bàngnéngxíngrénruòqièzhī

zhòngkǒushuòhuángjīn使shǐjūnshēngbié

niànjūnshíchóuchángbēi

xiǎngjiànjūnyángǎnjiéshāngxīn

niànjūnchángbēinéngmèi

háoxiánjuānsuǒài

ròujiànjuāncōngxiè

jiànjuānjiānkuǎi

chūchóuchóu

biānduōbēifēngshùxiūxiū

cóngjūnzhìyánnián寿shòuqiān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