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况味似枯禅,岁月无情任转迁。不是五更闻爆竹,那知今日是新年。
客中况味似枯禅,岁月无情任转迁。不是五更闻爆竹,那知今日是新年。

yuántàiyuánfēnzuògǎn怀huái--qiān

zhōngkuàngwèishìchánsuìyuèqíngrènzhuǎnqiānshìgèngwénbàozhúzhījīnshìxīnnián

于谦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被迫与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3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译文: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萧疏,兰花也频频遭遇风雨摧折。
注释:燕居:闲居。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文。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译文:树林中的鸟儿幽幽啼叫,无人来访,地上已经长满青苔。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燕居日已永¹,夏木纷成结²
译文:这样闲居的生活已经过了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注释:¹日已永:日已长。²结:植物结果实。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¹阅。
译文:橱架上堆满了书籍,我经常过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注释:¹北窗:常指隐居之人的屋窗。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是诗人描写的自己幽居环境。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或许也是作者寄情于内,表明自己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不得志。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这一句是写时间流逝,说明诗人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所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9-53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五月鲥(shí)¹已至燕²,荔枝卢橘³未应先
译文:五月的鲥鱼已从江南运到北京,荔枝和卢桔也未能抢先。
注释:¹鲥鱼:产海洋中,春夏之交为产卵期,方溯河而上,南方江河中多有之,以江苏镇江市之金山、浙江之桐庐县等处所产为最有名。²燕:指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迁都于此。³卢橘:《文选》注为枇杷。《本草纲目》李时珍注为金橘。此应指枇杷。⁴先:抢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赐鲜¹徧及²中珰(dāng)³,荐熟谁应寝庙
译文:皇帝赏赐的时鲜食品遍及到宦官宅第,时鲜祭品已熟有谁来主持宗庙的筵席。
注释:¹鲜:时鲜食品。²及:到。³中珰:宦官。珰,冠饰。⁴第:宅第,府第。⁵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⁶应:设,此指主持。⁷寝庙:即宗庙,前为庙,后为寝。⁸筵:筵席。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白日风尘¹²驿(yì)骑,炎天冰雪护江船³
译文:送鲥鱼的驿骑奔驰在路上,扬起阵阵尘土,遇上炎热的天气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
注释:¹风尘:风沙。²驰:奔驰。³江船:江中之船,此指送鱼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zhù)金盘¹²³
译文:白色的鱼鳞细嫩的鱼刺实在令人喜爱,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
注释:¹玉筯金盘:皇帝赐臣下食物所用器物。筯,同“箸”。²敢:岂敢。³望:盼望。⁴传:颁赐,赏赐。

  此诗通过咏鲥鱼,讽刺君王重口体之养而劳民伤财,重宦官小人而忘祖宗远君子。诗以颔联为中坚,首联写鲥鱼被帝王看重,颈联写营运时情况,尾联抒发感叹,都为鲥鱼入宫后赐宦官而不及荐祖庙而铺设。全诗咏鲥鱼,但不是一般的咏物,而是重在讽刺,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两句写江南鲥鱼,五月就运到北京。第一句点出了五月间船经过许多地方,才把这鲜美的鲥鱼运到北京。此时正是鲥鱼最鲜美的时候。但这时连南方的荔枝,卢橘都未能运到北京,可见鲥鱼之鲜。诗人运用对比,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生活需要已达到穷奢极欲的地步。

  “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三四句写赐鲥鱼给宦官而不祭宗庙。这里用“中珰”来代称宦官。皇帝把新鲜的鲥鱼赏赐给宫廷中每一个宦官之家,从中可知“皇恩浩荡”,说明宦官地位很高,备受恩宠。从中也可知道鲥鱼的贵重、也反衬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势。各地贡给京都的时鲜土特产,封建帝王竟置宗庙于脑后,而先赏赐宦官,说明了封建统治者所标榜的孝道是多么虚伪。此联亦是下句同上句对照,讽刺意义鲜明。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五六句写陆路水路送鱼忙。尽管是满天风沙,送鲥鱼的驿骑,仍日夜奔驰。在炎热的暑天,江上送鱼船里就用冰雪护着鱼,以保持其鲜味。鲥鱼运到北京其间历经千辛万苦。白天信使骑着马在风尘中奔驰,一路上不知累倒了多少匹健壮的马匹。一个“驰”字、“护”字,就足以说明封建帝王为享乐腐化的生活而不惜劳民伤财。

  结尾两句写受赐无望的愤懑。鲥鱼白鳞细骨很可爱,但只有那些“玉筯金盘”才有希望得到宫中传来的赏赐。由鱼论及朝政,表示了作者对明中叶宦官专横当道的莫大讽刺,亦表示诗人自己受赐无望。以此作结,既说明了诗人的愿望,也说明了诗人的不满。

  全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题。作者将讽刺性放在对比之中,用鲥鱼之鲜对比宦官之贵,用不祭祖先却先赐鲥鱼对比皇帝同宦官的关系,再用运鱼进京的千辛万苦对比宦官正举着玉箸夹吃金盘中的鲥鱼,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因而构成了这首诗深刻的讽刺意义。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4册 明朝、清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20页
2、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461-462页

shí

jǐngmíng míngdài 

yuèshízhìyān zhīwèiyìngxiān 
xiānbiànzhōngdāng jiànshúshuíkāiqǐnmiàoyán 
báifēngchénchí驿 yántiānbīngxuějiāngchuán 
yínlínkānlián zhùjīnpángǎnwàngchuán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¹自宽。
译文:内心宁静,身体就自然安定;身体安定,房屋就会显得宽大。
注释:¹室:房屋。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心与身俱¹安,何事能相干?
译文:内心和身体都安定了,还会有什么事让你烦恼呢?
注释:¹俱:都。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与身小,其安若泰山。
译文:谁说与个人的身体小,只要安宁,它就像泰山与样大。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谁谓与室小,宽如天地间。
译文:谁说与间屋子小,只要心宽,它就像天地与样宽阔。

  这首诗写心与身、身心与天地关系,表明“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哲理。

  诗人首先指出心安的重要,“心安身自安”。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身体也安静,“身自安”的“自”字,充分表现了心安对身安的必然关系。继而说“身安室自宽”,身安了居室自然觉得宽敞。最后总括言之“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身心俱安,则外物、外力都无法干扰了。心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陶渊明更有具体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首先求得思想上的安定,那就不会为世事的纷扰而苦恼,条件的局促而烦忧。

  诗的后四句,进而就身与室的关系上讲,一身怎么能说小呢,它安之如泰山;一室怎么能说小呢,它宽如天地间。其中寓含着“谁谓一心小,宇宙可包含”。只有心安了,才会产生不觉室小,不感有碍的效果。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他主张“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击壤集》)认为“自乐”,才能获得外物的快乐。他在临终的那一年,仍抱定着这一宗旨:“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自贻吟》)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的。而从人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的角度说,先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才能识别和对付各种外来侵袭,也就是“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道理,却是可取的。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第一二两句以两个“自”字表明心与身的关系,第三句总绾七两句,第四句予以衍伸。第五、第七同以“谁谓”、“小”相比照,句式全同,而第六、第八则变化句式,显得整齐中有参差。诗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颇为精巧。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心安吟·[宋]邵雍》

xīnānyín--shàoyōng

xīnānshēnānshēnānshìkuān

xīnshēnānshìnéngxiānggàn

shuíwèishēnxiǎoānruòtàishān

shuíwèishìxiǎokuāntiānjiān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腰垂锦带佩吴钩¹,走马曾防玉塞²秋。
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注释:¹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²玉塞:指玉门关。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莫笑关西¹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²
译文: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²凉州:指《凉州曲》。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biān

 tángdài 

yāochuíjǐndàipèigōu zǒucéngfángsàiqiū 
xiàoguān西jiàngjiā zhǐjiàngshīliángzhōu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大将¹南征胆气豪,腰横²秋水³雁翎刀
译文: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注释:¹大将:指毛伯温。²横:横挎。³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⁴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风吹鼍(tuó)¹山河动,电闪旌(jīng)²日月高。
译文: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注释:¹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²旌翎:指挥作战的军翎。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天上麒(qí)(lín)¹原有种,穴中蝼蚁²岂能逃。
译文: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注释:¹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²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太平待诏(zhào)¹归来日,朕²与先生³解战袍。
译文: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¹诏:皇帝的诏令。²朕:皇帝的自称。³先生:指毛伯温。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sòngmáowēn

zhūhòucōng míngdài 

jiàngnánzhēngdǎnháo yāohéngqiūshuǐyànlíngdāo 
fēngchuītuóshāndòng diànshǎnjīngyuègāo 
tiānshànglínyuányǒuzhǒng xuézhōnglóunéngtáo 
tàipíngdàizhàoguīlái zhènxiānshēngjiězhànp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