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高隐,丘壑岁寒姿。北窗下,羲黄上,古人期。俗人疑。
柴桑高隐,丘壑岁寒姿。北窗下,羲黄上,古人期。俗人疑。
束带真难事,赋归去,吾庐好,斜川路,携筇杖,看云飞。
束带真难事,赋归去,吾庐好,斜川路,携筇杖,看云飞。
六翮冥冥高举,青霄外、矰缴何施。且流行坎止,人世任相违。
六翮冥冥高举,青霄外、矰缴何施。且流行坎止,人世任相违。
采菊东篱。
采菊东篱。
正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与心会,有谁知。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
正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与心会,有谁知。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
可忘机。一笑骑鲸去,向千载,赏音稀。嗟倦翼,瞻遗像,是吾师。
可忘机。一笑骑鲸去,向千载,赏音稀。嗟倦翼,瞻遗像,是吾师。
门外空馀衰柳,摇疏翠、斜日辉辉。遣行人到此,感叹不胜悲。
门外空馀衰柳,摇疏翠、斜日辉辉。遣行人到此,感叹不胜悲。
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

liùzhōutóuyuānmíng--yuánhuá

cháisānggāoyǐnqiūsuìhán姿běichuāngxiàhuángshàngrénrén

shùdàizhēnnánshìguīhǎoxiéchuānxiéqióngzhàngkànyúnfēi

liùmíngmínggāoqīngxiāowàizēngjiǎoshīqiěliúxíngkǎnzhǐrénshìrènxiāngwéi

cǎidōng

zhèngyōuránjiànnánshānchùqióngjǐngxīnhuìyǒushuízhīqínzhōngbēizhōngzuìzhōngshī

wàngxiàojīngxiàngqiānzàishǎngyīnjiējuànzhānxiàngshìshī

ménwàikōngshuāiliǔyáoshūcuìxiéhuīhuīqiǎnxíngréndàogǎntànshèngbēi

shìrénfēi

袁去华

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胜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
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胜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
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
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

  沧浪指苏州沧浪亭,在州学之南。这首《古香慢》是吴梦窗的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即为沧浪亭的桂。从词风和内容看。此词大约写于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反映的是词人面临南宋衰亡的哀感。

  此词写于重阳节前,一开始就写秋气萧瑟。“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以景物起兴,以“霜”点时节,引入本题。写背景,用的是半拟人化手法。“怨娥”指柳叶,柳叶像愁眉不展的怨女一样从枝头坠落。“离佩”指水葓即红蓼的红色花穗分披。像分开的玉佩一样,摇荡着红蓼。然后归结到秋霜已来问讯南圃,意指秋天到了。“讯”也是拟人化的字眼。

  词随后写“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就是用拟人手法写桂。词人看到桂,引起无限遐思,漫想是佳人薄袖凌寒,日暮倚竹。“桥扉”即小桥通往宅院的门。下二句另作别想:“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问是问桂,疑是梦游月宫时,有金风吹来、翠鸟飞过、似曾相识的桂树。到此就点出了沧浪亭桥头的桂树。时间已近傍晚,上片最后二句“把残云剩水万顷,暗薰冷麝凄苦”,又转笔到桂花的现实处境来。日晚云残,天寒水浅,桂树只把周围云水以自己的冷香薰射,内心含着莫乎名状的凄凉悲苦。从第一句起,直到写桂,中间比拟佳人,设想月桂,是顿挫之处,寓有今昔不同之感。写杨柳红蓼及桂树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地方、则完全是体现沧浪亭一片寂寞无主的悲凉,其悲哀远过于“庭草无人随意绿”、“空梁落燕泥”。

  下阕,便紧接着“无主”写沧浪亭的情境,再转到看桂上。“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一片寒波渺茫,是登上山之高处所见,然后明写词人的感想:沧浪亭的一片冷落淡漠的秋色,这斜阳秋树的主人是谁呢?后一句分明是寄托了濒于危亡、国事无人管的沉痛,这种境界,不仅仅是韩王已死,园林无主的一般诉说。随后又转入本题,再用拟人化手法写桂:“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这里借用《飞燕外传》“飞燕通邻羽林射鸟者,……雪夜期射鸟者于舍旁,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无疹粟(毛孔不起粟)”的故事,却一反其本意,因为桂的花象积聚在一起的金粟,所以说露下侵肌生粟,是入夜约会过羽林郎而被他轻率误期的缘故。这一笔从寂寞无主境况中宕开,写眼中的桂花,用笔很美。然而又陡转入更深一步的悲惜。下二句“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因桂花小蕊,故言“碎”,又以“翦碎”为言,似乎桂花之所以是小蕊,乃惜秋而心碎之故。此二句极见词心之细。最后写:“怕重阳,又催近、满城风雨。”用宋人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句意,但语言颠倒错置,说:怕重阳将近,又催得满城风雨。这是紧逼一步的写法,句意重点落在随后的“满城风雨”四个字上。不但桂花正纷纷落下,而且葬花天气一来,桂花将不可收拾。但他又不明白写出,只做含蓄的示意,以淡淡的哀愁寄寓苍凉的感慨。

  吴梦窗这首词字眼用得美而生动,层次亦极分明,上下阙一开始都是先横写境,然后纵写桂。上阙发挥了自己充分的想象力,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桂的美,然而处境凄凉,又写出其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寂寞。下阙写残照无主,一片荒凉,再转用拟人法写桂的寂寞无主,在悲寂无廖之中孤独地凋谢了。词中处处有令人感到内心沉痛的情感显现,真是极精之品。

xiāngmàn··cānglàngkànguì--wényīng

yuànézhuìliǔpèiyáohóngshuāngxùnnánmànqiáofēizhúxiùhánháiwènyuèzhōngyóumèngfēiguòjīnfēngcuìcányúnshèngshuǐwànqǐngànxūnlěngshè

jiànhàomiǎolíngshāngāochùqiūdànguāngcánzhàoshuízhǔqīnyuēlínqīngjiǎnsuìqiūxīngèngchángduànzhūchénxiǎnzhòngyángyòucuījìnmǎnchéng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游山谁可游?子明¹与浮丘²
译文:游山谁可以同游?只有陵阳子明与浮丘公。
注释:¹子明:指陵阳子明,汉朝人。据《列仙传》载,其好钓,一次“得白鱼,腹中有书,教陵阳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²浮丘:指浮丘公,传说为黄帝时仙人。《黄山图经》: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合丹于此山,故有浮丘、容成诸峰。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叠岭碍(ài)河汉,连峰横斗牛¹
译文:重山叠翠岭挡住了银河,连绵翠嶂横拦住斗牛星。
注释:¹斗牛:谓南斗、牵牛二星。《史记正义》:吴地,斗牛之分野。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汪生面北阜(fù)¹,池馆清且幽。
译文:汪生的别墅面朝北山,池台亭馆幽雅而清静。
注释:¹北阜:谢灵运诗:“卜室倚北阜。”刘良注:“阜,陵也。”清且:一作“涵清”。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我来感意气,捶炰(páo)¹列珍羞。
译文:我来此更感到主人的情真意切,杀猪烤羊陈列着珍肴佳羹。
注释:¹捶炰:屠宰的意思。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译文:扫清石径静待着明月,开掘池塘将寒泉引入池中。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译文:酒酣更觉意快气爽,饮酒作乐已忘记了秋夜的寒冷。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chóu)¹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译文:过去和您不相识,就听说您喜欢结交贤才。
注释:¹畴昔:往昔,以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译文:您的别墅中随着山势建起楼阁,凿石营造池塘亭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星火五月中¹,景风²从南来。
译文:大火在天正中约五月里,仲夏的风从南方吹来。
注释:¹“星火”句:火指心宿第二星,每年阴历五月间黄昏,心宿在天正中。按节气为夏至。按季节为仲夏。星火:一作“大火”。²景风:夏至以后风。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译文:数枝石樱吐着如火的花朵,丈把高的荷叶中有莲花盛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léi)¹
译文:我恨不得在这个时候赶到您的别墅,同饮共开怀。
注释:¹金罍:古代酒器,形以尊,错以金纹。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译文:但我这次相访已是树叶凋落的深秋,月色昏暗,猿声悲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永夜达五更,吴歈(yú)¹送琼杯。
译文:盛情的宴会通宵达旦,玉杯美酒又伴着吴歌慷慨。
注释:¹吴歈:吴歌。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译文:酒酣时正要起舞尽兴,四座相佳的歌声已经唱了起来。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译文:太阳从天边的云海中升起,车马仍在别墅内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译文:大家又相约一起到龙潭一游,枕石望山,拂去石上的青苔。

guòwāngshìbiéèrshǒu--bái

yóushānshuíyóuzimíngqiū

diélǐngàihànliánfēnghéngdòuniú

wāngshēngmiànběichíguǎnqīngqiěyōu

láigǎnchuípáolièzhēnxiū

sǎoshídàiguīyuèkāichízhǎnghánliú

jiǔhānshuǎngwèizhīqiū

chóuwèishíjūnzhījūnhǎoxiáncái

suíshānguǎnzáoshíyíngchítái

xīnghuǒyuèzhōngjǐngfēngcóngnánlái

shùzhīshíliúzhànghuākāi

hèndāngshíxiāngguòzuìjīnléi

xíngzhíluòyuèqīngyuánāi

yǒnggèngsòngqióngbēi

jiǔhānzuòxiāngcuī

chūyuǎnhǎimíngxuānchēqiěpáihuái

gèngyóulóngtánzhěnshíméitái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倒泻银河¹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yú)²
译文: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
注释:¹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²须臾:一下子。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¹黄河是畏途。
译文: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¹翻说:反而说。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后两句说人情的险恶更有甚于黄河浊浪,所以不应说黄河是畏途。这首诗运用反衬的手法极写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

  前两句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889
2、 王英志选注.元明清诗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258
3、 傅德岷,卢晋主编.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6:353

huáng--sòngwǎn

dàoxièyínshìyǒuxiāntiānzhuólàngzhǐ

rénjiāngèngyǒufēngtāoxiǎnfānshuōhuángshìwèi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sǎn)¹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²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注释:¹糁径:散乱地落满细碎杨花的小路。糁,原意为饭粒,这里引申为散落、散布。²青钱:古代的一种青铜钱,这里比喻出生的荷叶点缀在小溪上,像重叠的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笋根雉(zhì)¹无人见,沙上凫(fú)(chú)²傍母眠。
译文:一只只幼小的山鸡隐伏在竹笋根旁,没有人能看见;河岸的沙滩上,刚出生的小野鸭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
注释:¹雉子:小野鸡;一作“稚子”,指嫩笋芽。²凫雏:小野鸭。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juémànxìngjiǔshǒu ·

 tángdài 

sǎnjìngyánghuābáizhān diǎndiéqīngqián 
sǔngēnzhìrénjiàn shāshàngchúbàngmián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译文: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四方:指各处;天下。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chāngzhuóquánsòngwángzi--shì

sòngxíngjiǔqiánquàněrbēiquán

chùtóujiànfāngtóngshuǐzhōng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