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儒政事话头长,步步诗书可暂忘。
齐相未知真不扰,无端逊与盖公堂。
吾儒政事话头长,步步诗书可暂忘。
齐相未知真不扰,无端逊与盖公堂。
袁甫

袁甫

庆元府鄞县人,字广微。袁燮子。少承家学,又受业于杨简。宁宗嘉定七年进士。为秘书省正字,奏称内外局势可惧,请严守帅之选,兴屯田之利。迁校书郎,又言边事之病在内不在外。历任监司及州府官,所至兴利除弊。入为中书舍人,屡奏边事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累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有《蒙斋集》等。 ▶ 1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我爱山中春,苍崖¹鸟一声。
注释:¹苍崖:因林木葱茂而显得苍翠的山崖。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桃花源¹里住,罕见问津²人。
注释:¹桃花源:简称桃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与世隔绝的乐土。其地人人丰衣足食,怡然自乐,不知世间有祸乱忧患。后因称这种理想境界为世外桃源。²问津:问路。津为渡口。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我爱山中夏,空冥¹花雨下。
注释:¹空冥:犹言空中。冥为暗昧深远意,用以形容天空。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行吟屐齿肥¹,树色丽²四野。
注释:¹行吟句:谓穿着大登山鞋,吟着诗。²丽:光彩照耀,作动词。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¹
注释:¹黄云句:谓秋季稻熟,黄澄澄地稠密地一大片,有如金黄的云彩。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¹声连振起,镰子刈²禾头。
注释:¹铎:铃。寺庙中以铃铎声召众出坡劳作。²刈(yì):割。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我爱山中冬,冰澌¹叠乱封。
注释:¹冰澌:即冰。澌本指解冻时流动的冰块。此句谓冬天山上到处都被冰雪叠覆封闭,主要是指冰雪覆盖山头。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
地炉无品字¹,一榻冷千峰。
注释:¹品字:指木柴。木柴劈开后往往将之架叠起来以备使用,其架叠之形极似品字,故称,并以之代指木柴。
鹏公咏云居山之诗多达数十首,大多收入《云居山新志》。此选其咏云居山春、夏、秋、冬绝句一组。本诗以各个季节的典型风物、典型事件来直接反映鹏公及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众的禅隐生活。诗写得很精炼,很生动,简捷有力,诗味隽永,是鹏公咏云居山大量诗篇中的代表作。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连昌宫¹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²
译文:连昌宫长满了宫竹,年岁太久无人来管理,竹子长得高而密,枝叶纠结在一起。
注释:¹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公元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九里。²森似束:指竹子丛密,如同扎成一束束的。森:森森然,密貌。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又有墙头千叶桃¹,风动落花红蔌(sù)蔌²。
译文:又有墙头碧桃,红色的花瓣被风纷纷吹落。
注释:¹千叶桃:碧桃。²簌簌:花纷纷落下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¹进食曾因入。
译文:住在连昌宫旁的老人向我哭诉,少年时曾因向皇帝进贡食物而入到宫中。
注释:¹小年:年少时。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上皇¹正在望仙楼²,太真同凭阑(lán)干立。
译文:唐玄宗正在望仙楼,杨贵妃一起倚着栏杆而立。
注释:¹上皇、太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²望仙楼 ,本在华清宫,此是作者的想象。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yíng)(huáng)¹照天地。
译文:楼上楼前都是缀戴着珍珠、翡翠的宫女们,光彩鲜明闪烁照耀天地。
注释:¹炫转荧煌:光彩闪烁。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xiá)备言¹宫里事。
译文:归来后如梦又如痴,哪里能从容详尽地诉说宫中之事。
注释:¹备言:说尽。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初过寒食¹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译文:当时刚刚过了大寒食而到了小寒食,城里的店舍都不见炊烟,只有宫边的树木翠绿如常。
注释:¹寒食: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唐俗在此前后三天禁火。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压场屋。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¹琵琶压场屋²
译文:夜半月亮升得很高了,宫中传出了琴弦的鸣声,原来是贺怀志压场的琵琶声。
注释:¹贺老:指玄宗时以善弹琵琶闻名的一个艺人,名贺怀智。²压场屋:即今“压场”意。唐人称戏场为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力士传呼觅(mì)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¹
译文:高力士传唤寻找名倡念奴,念奴潜伴皇帝的随从侍卫人员过夜。
注释:¹“念奴”句诗人自注云:念奴,天宝(742—756)中名娼。善歌。每岁楼下杯醭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呼于楼上:欲遗念奴唱歌,分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如此。然而玄宗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遣从行而已。”高力士,唐玄宗宠幸的宦官。诸郎:侍卫或其他艺人。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须臾(yú)觅得又连催,特敕(chì)¹街中许然烛。
译文:片刻找到又接连催促,特别下令街上准许燃起烛火。
注释:¹特敕:因禁火,故特许燃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春娇满眼睡红绡(xiāo),掠削¹云鬟(huán)旋装束²
译文:睡在红纱帐里的念奴满眼春意,充满娇气,用手整理一下头发很快就妆束好了。
注释:¹掠削:稍稍理一下。²旋装束:马上就装束停当。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飞上九天¹歌一声,二十五郎²吹管逐³
译文:来到宫中刚刚歌唱一声,邠王李承宁随即吹管笛与之相和。
注释:¹九天:宫中。²二十五郎:邠王李承宁善吹笛,排行二十五。³吹管逐:即吹管伴奏意。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
(qūn)¹大遍²凉州³,色色龟(qiū)轰录续
译文:急奏整套的凉州曲调末了,各种龟兹乐曲热烈地连番演奏。
注释:¹逡巡:指节拍舒缓貌。²大遍:相当于“一整套(曲子)”的意思。³凉州:曲调名。⁴彻:完了,终了。⁵色色龟兹:各种龟兹乐曲。⁶轰录续:陆续演奏。
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李谟擫(yè)笛傍宫墙¹,偷得新翻数般曲。
译文:吹笛少年李谟靠着宫墙,偷学了许多新曲子。
注释:¹“李谟”句下自注云:“玄宗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诣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暮也。’玄宗异而遣之。”擫笛:按笛。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
平明大驾¹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
译文:天大亮的时候皇帝的车驾发往行宫,万人歌舞在道路上。
注释:¹大驾:皇帝的车驾。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百官队仗¹避岐(qí)²,杨氏诸姨³车斗风
译文:百官的仪仗队避开歧王李范、薛王李业,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的车行轻快迅速。
注释:¹队仗:仪仗队。²岐、薛:指玄宗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两人皆死于开元年间,这是诗人的误记。)³杨氏诸姨:指杨贵妃的三姐姐。为玄宗封为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⁴斗风:形容车行快。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明年十月东都破¹,御路犹存禄(lù)山过²
译文:第二年十月洛阳被攻破,御用的道路还在,安禄山的军队经过。
注释:¹东都破:指安禄山占洛阳。安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旧历十二月占洛阳,此是约言之。²过:指安禄山叛军沿途的所造成的破坏。
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驱令供顿¹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duò)
译文:强迫供应食宿不敢有私藏,百姓们无声暗暗流泪。
注释:¹供顿:即供应。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两京¹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译文: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收复后六七年,却寻家舍在行宫前。
注释:¹两京:指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¹闭树宛然。
译文:庄园被焚烧殆尽只剩下一口枯井,行宫大门紧闭只有树木依旧。
注释:¹门:一作闼,指门中小门。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
尔后相传六¹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
译文:尔后相传的六位皇帝不到离宫,宫门久闭。
注释:¹六:应作五。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¹楼成花萼(è)²废。
译文:听来来往往的少年说起长安,知道了玄武楼建成,花萼楼荒废。
注释:¹玄武 :唐德宗时建。²花萼楼:玄宗时建。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
去年敕(chì)使因斫(zhuó)¹竹,偶值门开暂相逐。
译文:去年使者奉皇命来连昌宫砍竹子,偶尔遇上门打开,我跟着进去了一会儿。
注释:¹斫:砍。
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荆榛(zhēn)(zhì)¹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译文:杂草丛木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填满了池塘。狐狸、兔子胆大 ,见人并不逃逸,绕着树木。
注释:¹栉比:像梳齿一样紧挨在一起。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
舞榭(xiè)(qī)倾基尚在,文窗¹窈窕²纱犹绿。
译文:舞榭倾斜(榭:台有屋叫榭),地基还在,雕有花纹的窗子幽深仍绿。
注释:¹文窗:雕有花纹的窗子。²窈窕:深貌。
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尘埋粉壁旧花钿¹,乌啄(zhuó)风筝²碎珠玉。
译文:尘土埋没了粉壁,陈旧的金属花片。鸟儿啄着挂在檐棱间的铃铎或金属,发出碎玉般的声音。
注释:¹花钿:金属花片,妇女饰物。²风筝:此指一种檐鸣器。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译文:玄宗皇帝偏爱靠近台阶的花朵,依然将皇帝的坐具靠近台阶斜坡。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译文:蛇出燕巢盘绕在斗栱之上,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正在那天子所居的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译文:寝殿相连的端正楼,杨贵妃在楼上梳洗。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译文:晨光未出,室内已有人在活森,至今反挂着珊瑚制成的帘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译文:我把宫中遗迹指示给人看却因此伤心痛哭,退出宫门时眼泪还不断地流淌。
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译文:自从此后宫门再也没有打开过,每天晚上只有狐狸窜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译文:我听了老人的这番话后心里也禁不住悲伤,问道:“是谁开创了太平盛世,又是谁招致这一混乱局面呢?”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译文:老人说:“乡野老人哪能分辨得出呢?我就把耳闻目见的事情跟你说说吧。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译文:姚崇、宋璟作宰相时,劝谏皇帝李隆基言语恳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译文: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粮食丰收,调和中外没有战争杀伐之事。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译文:长官清正廉洁,太守杰出,人材的选用都说由于用人施政至为公正。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开元之末姚(yáo)¹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译文:开元末年姚崇、宋璟相继逝世,朝廷渐渐信任听从杨贵妃。
注释:¹姚崇、宋璟:皆开元(713—741)年间贤相。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guó)国门前闹如市。
译文:安禄山自请为杨贵妃养子,出入宫廷,无所禁忌。虢国夫人门前倚势弄权,钻营者不绝于门,如市上一样热闹。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¹
译文:当时弄权宰相名字记不得了,依稀记得是杨国忠和李林甫。
注释:¹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庙谟(mó)¹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wěi)²
译文:朝廷制定的国家大计颠倒,四海飘摇,安史之乱所留下的民生调敝的残破混乱局面持续了五十年。
注释:¹庙谟:朝廷大计。²疮痏:疮疤。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¹
译文:当今皇帝圣明,丞相裴度贤明,诏书刚下,便平定了吴蜀两地的藩镇叛乱。
注释:¹吴蜀平:指平江南的李奇与蜀中的刘辟。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译文:官军又攻克了叛乱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此贼又除,天下安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译文:我年年耕种宫前道路旁的土地,现在乱世既平,为迎接皇帝出巡,今年就不叫子孙在宫前耕种了。”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老翁此意深望幸¹,努力庙谋休用兵。
译文:老人这样做的意思是殷切地盼望皇帝前来,希望皇帝努力于国家大计,不要再起战争杀伐。
注释:¹深望幸:深深希望皇帝临幸东都。

  全诗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从“连昌宫中满宫竹”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宫边老人诉说连昌宫今昔变迁。

  前四句是一段引子,先从连昌宫眼前乱竹丛生,落花满地,一派幽深衰败的景象下笔,引出宫边老人。老人对作者的泣诉可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小年进食曾因入”至“杨氏诸姨车斗风”,写连昌宫昔日的繁华盛况。

  寒食节,百姓禁烟,宫里却灯火辉煌。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望仙楼上通宵行乐。琵琶专家贺怀智作压场演奏,宦官高力士奉旨寻找著名歌女念奴进宫唱歌。邠王李承宁(二十五郎)吹管笛,笙歌响彻九霄。李谟傍靠宫墙按着笛子,偷学宫里新制的乐曲。诗人在描绘了一幅宫中行乐图后,又写玄宗回驾时万人夹道歌舞的盛况。

  第二层从“明年十月东都破”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安禄山叛军攻破东都洛阳,连昌宫从此荒废。安史乱平后,连昌宫也长期关闭,玄宗以后的五位皇帝都不曾来过。直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使者奉皇帝命来连昌宫砍竹子,在宫门开时老人跟着进去看了一会,只见荆榛灌木丛生,狐狸野兔恣纵奔驰,舞榭楼阁倾倒歪斜,一片衰败荒凉。安史乱后,玄宗依然下榻连昌宫,晚景凄凉。宫殿成为蛇燕巢穴,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当年杨贵妃住的端正楼,如今物是人非,再不见倩影了。

  第二大段从“我闻此语心骨悲”至“努力庙谟休用兵”。通过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及朝政治乱的因由。

  诗中称赞姚崇、宋璟作宰相秉公选贤任能,地方长官清平廉洁,因而出现了开元盛世。姚、宋死后,朝廷渐渐由杨贵妃操纵。安禄山在宫里被贵妃养作义子,虢国夫人门庭若市。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专权误国,终于给国家带来了动乱和灾难。接着诗笔转而称赞当时宪宗皇帝大力削平藩镇叛乱,和平有望。结句,作者意味深长地点明主旨:祝愿朝廷努力策划好国家大计,安定社稷,结束内战,不再用兵。

  这首诗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它含蓄地揭露了玄宗及皇亲骄奢淫佚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具有一定的历史上的认识意义。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监戒规讽之意”,“有风骨”,把它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同为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连昌宫词》在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受到当时传奇小说的影响。诗人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又不囿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虚构一些情节并加以艺术的夸张,把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事件集中在一个典型环境中来描绘,写得异常鲜明生动,从而使主题具有典型意义。例如,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连昌宫中的一段生活,元稹就不是以历史家严格实录的“史笔”,而是用小说家创造性的“诗笔”来描摹的。据陈寅恪的考证,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没有一起去过连昌宫。诗中所写,不少地方是根据传闻加以想象而虚拟。如连昌宫中的所谓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上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谟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都不出现在寿安县的连昌宫内或宫前。元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事件集中在连昌宫内来铺叙,并且还虚构一些情节,用以渲染安史之乱前所谓太平繁华的景象,突出主题思想。从诗的自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对念奴唱歌、李谟偷曲等事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不知道的,他如此处理,实在是有意识地学习唐人传奇所常用的典型化方法来创作。这样一来,整首《连昌宫词》在某些细节上虽不符合具体的历史事实,但却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至于诗中说到平吴蜀、定淮西等历史事件,则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浓烈的现实感。

  这首诗的情节,写得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假相衬,互相对照。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那样:“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在我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连昌宫词》有独自的风格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55-958页 .

liánchānggōng

yuánzhěn tángdài 

liánchānggōngzhōngmǎngōngzhú suìjiǔrénsēnshù 
yòuyǒuqiángtóuqiāntáo fēngdòngluòhuāhóng 
gōngbiānlǎowēngwèi xiǎoniánjìnshícéngyīn 
shànghuángzhèngzàiwàngxiānlóu tàizhēntóngpínglángān 
lóushànglóuqiánjìnzhūcuì xuànzhuǎnyínghuángzhàotiān 
guīláimèngchī xiábèiyángōngshì 
chūguòhánshíbǎiliù diànshèyāngōngshù绿 
bànyuègāoxiánsuǒmíng lǎocháng 
shìchuánniàn niànqiánbànzhūláng宿 
yòuliáncuī chìjiēzhōngránzhú 
chūnjiāomǎnyǎnshuìhóngxiāo lüèxuēyúnhuánxuánzhuāngshù 
fēishàngjiǔtiānshēng èrshílángchuīguǎnzhú 
qūnxúnbiànliángzhōuchè qiūhōng 
bànggōngqiáng tōuxīnfānshùbān 
píngmíngjiàxínggōng wànrénzhōng 
bǎiguānduìzhàngxuē yángshìzhūchēdòufēng 
míngniánshíyuèdōng yóucúnshānguò 
lìnggōngdùngǎncáng wànxìngshēnglèiqiánduò 
liǎngjīngdìnghòuliùnián quèxúnjiāshèxínggōngqián 
zhuāngyuánshāojìnyǒujǐng xínggōngménshùwǎnrán 
ěrhòuxiāngchuánliùhuáng dàogōngménjiǔ 
wǎngláiniánshàoshuōchángān xuánlóuchénghuāèfèi 
niánchìshǐ使yīnzhuózhú ǒuzhíménkāizànxiāngzhú 
jīngzhēnzhìchítáng jiāochīyuánshù 
xièqīngshàngzài wénchuāngyǎotiǎoshāyóu绿 
chénmáifěnjiùhuātián zhuófēngzhēngsuìzhū 
shànghuángpiānàilínhuā ránlínjiēxié 
shéchūyàncháopándòugǒng jùnshēngxiāngànzhèngdāng 
qǐndiàn殿xiāngliánduānzhènglóu tàizhēnshūlóushàngtóu 
chénguāngwèichūliányǐnghēi zhìjīnfǎnguàshāngōu 
zhǐbàngrényīntòng quèchūgōngménlèixiāng 
cónghòuhuánmén shàngmén 
wénxīnbēi tàipíngshuízhìluànzhěshuí 
wēngyánfēnbié ěrwényǎnjiànwèijūnshuō 
yáochóngsòngjǐngzuòxiānggōng quànjiànshànghuángyánqiè 
xièyīnyángshǔfēng tiáozhōngwàibīngróng 
chángguānqīngpíngtàishǒuhǎo jiǎnxuǎnjiēyányóuxiānggōng 
kāiyuánzhīyáosòng cháotíngjiànjiànyóufēi 
shāngōngyǎngzuòér guóguóménqiánnàoshì 
nòngquánzǎixiāngmíng yáng 
miàodiāndǎohǎiyáo shíniánláizuòchuāngwěi 
jīnhuángshénshèngchéngxiāngmíng zhàoshūcáixiàshǔpíng 
guānjūnyòuhuái西zéi zéichútiānxiàníng 
niánniángēngzhònggōngqiándào jīnniánqiǎnsūngēng 
lǎowēngshēnwàngxìng miàomóuxiūyòngbīng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来时春社¹,去时秋社²,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nán)³,忙劫劫。春风堂搬寻王谢,巷陌(mò)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译文: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搬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注释:¹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²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³喃喃:燕子的叫声。⁴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⁵王谢:代指高门贵族。⁶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参考资料:
1、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26

shānyáng··yànzi--zhàoshànqìng

láishíchūnshèshíqiūshèniánniánláibānhánnánnánmángjiéjiéchūnfēngtángshàngxúnwángxièxiàngzhàoxiéxìngduōjiànxiēwángdōujǐnshuō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¹
译文: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注释: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¹“天道”二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天道:天理。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结发¹念善事²,僶(mǐn)(miǎn)³六九年
译文: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注释:¹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²善事:做好事。³僶俛:勤奋努力。⁴六九年:五十四岁。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弱冠¹发世阻²,始室³丧其偏。
译文: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注释:¹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²发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发世阻”。³始室:三十岁。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炎火屡焚如¹,螟(míng)(yù)²(zì)中田³
译文: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注释:¹“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²螟蜮: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³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¹
译文: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注释:¹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廛:古时一户占用地。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夏日长¹抱饥²,寒夜无被眠。
译文: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注释:¹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²长抱饥:一作“抱饥长”。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¹夕思鸡鸣,及晨愿乌²迁。
译文: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注释:¹造:至。²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在己何怨天,离忧¹凄目前。
译文: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注释:¹离忧:遭遇到忧患。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吁嗟身后名¹,于我若浮烟。
译文: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注释:¹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慷慨独悲歌,锺期¹²为贤。
译文: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注释:¹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²信:诚然。

  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悲惨的生活情景,他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的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的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相参证的,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他的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的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的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的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的经历中极为少见。

  其次,它表现了诗人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神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从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的。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实际上他的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腐朽的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的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的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的陶渊明是以和平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的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的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的。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的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的。陶渊明的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的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的思想更真切、更实在。

  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的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的古训,他所蔑视的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的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骚,这是他在变相地表现他对当时政治的不平,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坚守了节操,在精神道德上获得了胜利的骄傲与自豪。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与黑暗官场不合作,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去当清闲地主的,历代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忍冻受饿,竟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地宁可去向人家乞食,也决不回头,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园的,却除了陶渊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陶渊明的气节是感人的,陶渊明的骨头的确比别人硬。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他晚年写的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的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却是始终一贯的。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的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的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的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的人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8-491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译文:早春的春风轻轻吹过,瓦上的白雪融化了,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飞蝶鸣鸠¹俱得意,东风²应笑我闲愁。
译文:飞舞的蝴蝶,鸣叫的鸠鸟都快活起来,而东风应该笑话我落职闲居的苦闷。
注释:¹鸣鸠:斑鸠。²东风:春风。

èryuèzuò

yóu sòngdài 

zǎochūnfēngqīngróu xuěxiāocánbàngōu 
fēidiémíngjiū dōngfēngyīngxiàoxiá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