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日在衡阳。满林霜。俯潇湘。回雁峰头,依约雁南翔。遥想茱萸方遍插,唯少我,一枝香。
今年佳节幸相将。陟层冈。举华觞。地暖风和,犹未菊开黄。此会明年知健否,判酩酊,醉秋光。
去年九日在衡阳。满林霜。俯潇湘。回雁峰头,依约雁南翔。遥想茱萸方遍插,唯少我,一枝香。
今年佳节幸相将。陟层冈。举华觞。地暖风和,犹未菊开黄。此会明年知健否,判酩酊,醉秋光。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译文:桃花的花瓣深浅不一,就像女子的妆容一样,浓妆淡抹总相宜。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译文:春风吹过一片片粉白的花瓣,吹落在树下人白色的衣裙上。

táohuā

yuánzhěn tángdài 

táohuāqiǎnshēnchù yúnshēnqiǎnzhuāng 
chūnfēngzhùchángduàn chuīluòbáicháng 
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雁帖¹寒云次第²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bìn)³时。
译文:秋归正浓,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飞,惟恐落后。而自己有家难回,犹白骑着瘦马,一年又一年,迤逦在古道之上,让西归扑面而来。
注释:¹帖:即贴,靠近,贴近。²次第:依次。³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人杳(yǎo)¹,思依依²,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dài)³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译文:离人杳无踪迹,佳人愁思依依,再无心情寻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闺中,任凭月落乌啼。无聊之极,随手闲拂窗前月光,想起这月光也正落在离人身上。
注释:¹杳杳:渺无音讯的样子。²依依:恋恋不舍。³扫黛:扫眉,即画眉。古代女子以黛描画,这里指闺中妻子。

  该词转进层深,深婉动人。“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深秋季节,北雁南飞,排成行列,总是怨恨归去太迟。而大雁能够自由南飞,出使边塞的人却不能回家。“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马是瘦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关山道,季节是萧瑟的秋天。词人这是在堆积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词的上片,前二句云秋深而北雁南飞,犹怨归迟,一层;雁可南归而人却难归,一层;后二句再翻进,人已难归,偏又逢瘦马关山,西风扑鬓,又为一层。词的下片明写愁思,一层;而偏于杳杏依依之日闻乌鸦之啼声,一层;最后抬头同望一轮明月,又将思乡情感推进一步,又一层。

  该词手法向称巧妙,层层递进翻转,最后以月牵和,相思深处,婉转动人。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著.《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328页
2、 苏樱著.《纳兰词典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zhōnghǎo··yàntiēhányúnfēi--lánxìng

yàntiēhányúnfēixiàngnányóuyuànguīchíshuínéngshòuguānshāndàoyòudào西fēngbìnshí

rényǎoyǎogèngfāngshùyǒupíngjiāngsǎodàichuāngqiányuèchíxiàngjīnxiāozhàobié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¹
译文: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儿分隔两地很久很都无法见面。
注释:¹隔绝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¹
译文:今年夏天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注释:¹得西走: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译文: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朝廷愍(mǐn)生还,亲故¹伤老丑。
译文: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憔悴老丑。
注释:¹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涕泪受拾遗¹,流离主恩厚;
译文: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注释:¹涕泪受拾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柴门¹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译文: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注释:¹“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寄书问三川¹,不知家在否。
译文: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还在。
注释:¹三川:县名,在鄜州。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比闻¹同罹(lí)²,杀戮(lù)到鸡狗。
译文:听说家乡一带也遭遇了祸患,疯狂杀戮连鸡狗都不留。
注释:¹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²罹祸:即遭难。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yǒu)
译文:山中的茅屋早已破败残漏,谁还能在家中留守?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摧颓¹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译文: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还未腐烂。
注释:¹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译文: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qīn)(cén)¹猛虎²场,郁结³回我首
译文: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连连摇头叹气。
注释:¹嵚岑:山高峻貌。²猛虎:喻贼寇的残暴。³郁结:心上的疙瘩。⁴回我首:摇头叹气。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译文:自从寄出去书信后,至今已经有十个月了。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译文: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dān)¹
译文:国家命运刚要从衰微中复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注释:¹耽酒:即嗜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¹
译文:想到日后欢聚的时候,恐怕我已经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注释:¹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了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沦陷的长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肃宗。杜甫潜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时草木繁茂,可以隐蔽间道潜行的诗人,故说“脱身得西走”。与妻子儿女隔绝已久,但一有脱身机会,并不是先去探寻家室,而是投奔凤翔的唐肃宗,正见出先国后家是诗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段,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描写得极朴质、真切、生动、细致。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麻鞋,破旧的衣袖露出两个胳臂肘,完全是间道逃奔途中的狼狈形象,可以想见麻鞋上还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处处留下荆棘的痕迹。这样不加任何整饰地去拜见唐肃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也透露出在非常时期君臣朝仪的草率不拘。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即用极朴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来呈现,收到的是极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时情景。细节传神,朴俗传真,正是这两句诗的魅力,也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共同的艺术取向。正因为狼狈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因此朝廷上下悯其幸得生还,而亲朋故旧则伤其形容憔悴,皇帝也为其忠诚所感动,亲授拾遗之职,诗人则深感在颠沛流离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泪交零。这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上下,亲朋故旧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样不加掩饰,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尽致。

  这六句乍看与忧念家室的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实则正是由于诗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国家仍在危难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诗人无法开口要求告假探视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于君国与忧念家室的内心矛盾,这才引出下面两段千回百转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书问三川”句至“心中郁结摇头”句),抒写对家室存亡未卜的忧念和悲慨。因未忍开口告假,故有“寄书问三川”之举,但由于久与家人隔绝,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还在不在三川。这两句是一层。“比闻”以下,因新近听到传言说,那一带的百姓因遭战祸,惨遭叛军杀戮,已经到了鸡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难逃此劫难。

  “山中”四句,便是对家室罹祸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风的茅屋里,此刻还能有谁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许都已惨遭杀戮,在摧折衰败的苍松之根,尸骨狼藉,地虽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体贴入微而又沉痛彻骨。诗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异乡土地的寒冷。但毕竟“杀戮到鸡狗”的景象只是出之传闻,因此诗人意中仍有所犹疑,“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二句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杀戮到鸡狗”的情况下,很少有几个人能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团聚,这虽是对情况的泛测,却也透露出诗人意中或存此想。虽然比全家尽遭劫难似乎好一点,但同样是家室残破的悲剧。这又是一层。

  叛军的杀戮使京城周边的大片地区成了险恶的猛虎肆虐的场所,诗人心情郁结,难以解释,只能频频回首了。从“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尽室岂相偶”,意凡三层,有转进,有曲折,充分表现出在音讯隔绝、只凭传闻的情况下诗人对家室存亡情况的种种预测与想象,语极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凉。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书问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与家人隔绝后音讯不通的情况,转出“反畏消息来”的心理和“恐作穷独叟”的深悲。在叛军肆行杀戮的战乱背景下,十个月来音讯不通,未接家书,诗人的心理便从长期的盼家书转为害怕有关家人消息的到来,生怕传来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难的噩耗。因为长期得不到家书的客观事实很可能预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间。这种不祥的预感随着时间的进程愈积愈强烈,愈执着,最后便由“切盼”演变为“反畏”。

  处于对立两极的心理这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却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心理描写,确实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则将诗人“反畏消息来”时那种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盘托出。“汉运初中兴”,国运初显转机,这是值得庆幸和欣然的,但个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只能借酒遣闷,沉思默想将来庆祝胜利欢会之时,诗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了。国家的中兴,将来的欢会,反而更衬托出了个人悲剧的命运。

  本首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虽主要是对家室存亡的忧怀,但由于处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的大背景下,这种家室之忧就和国家危难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内心情感的抒写,也是时代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上[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81-884.

shùhuái怀

 tángdài 

niántóngguān juéjiǔ 
jīnxiàcǎozhǎng tuōshēn西zǒu 
xiéjiàntiān xiùliǎngzhǒu 
cháotíngmǐnshēnghuán qīnshānglǎochǒu 
lèishòushí liúzhǔēnhòu 
cháiménsuī wèirěnkáikǒu 
shūwènsānchuān zhījiāzàifǒu 
wéntónghuò shādàogǒu 
shānzhōnglòumáo shuíyǒu 
cuītuícāngsōnggēn lěngwèixiǔ 
rénquánxìngmìng jìnshìxiāngǒu 
qīncénměngcháng jiéhuíshǒu 
fēngshū jīnshíyuèhòu 
fǎnwèixiāolái cùnxīnyǒu 
hànyùnchūzhōngxīng shēngpínglǎodānjiǔ 
chénhuānhuìchù kǒngzuòqióngsǒu 
泉沙耎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泉沙耎(ruǎn)¹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zé)(měng)²迟。
译文: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沙儿软来泉儿暖,弯曲的河中迁回地撑篙,小船行得很慢。
注释:¹耎:古同“软”。²舴艋:小舟。
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泻酒木栏¹椒叶²盖,病容扶起种菱丝³
译文:掀开木兰浸椒叶盖的酒坛,倒酒来饮,支撑着病体,把如丝的菱茎植在水间。
注释:¹木栏:木兰,紫玉兰也。木兰花似莲,可以浸酒。²椒叶:盖酒上,取其香。³病容扶起种菱丝:《拾遗记》云:“昭帝琳池有倒生菱,茎如乱丝,一花千叶。”

nányuánshísānshǒu ·jiǔ

 tángdài 

quánshāruǎnyuānyāngnuǎn ànhuígāoměngchí 
xièjiǔlánjiāogài bìngróngzhònglíng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lán)¹今朝重,江山此地²深。
译文:今天的山中雾气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自己却身处如此偏僻遥远的地方。
注释:¹岚雾:二者实一物,在江曰雾,在山曰岚。²此地:指忠州。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滩声秋更急,峡气¹晓多阴。
译文: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注释:¹峡气:指雾气。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望阙(què)¹声遮眼,思乡雨滴心。
译文:望向帝京但是云雾遮住了双眼,思念着故乡,雨声落地滴滴打在心头。
注释:¹望阙:眷念朝廷。阙,宫门楼观,代指朝廷。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将何慰幽独¹,赖此北窗琴²
译文: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排解心中孤独了。
注释:¹幽独:寂寞孤独。²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此句化用此事。

  这是白居易诏授忠州刺史时写的一首诗。诗人通过对山岚雾霭、滩头江水、峡气弥漫的描述,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切和郁闷之情,也寄托了诗人愿早日回京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诗中前四句写景,寥寥数语展现出此时此地的景象:山岚雾霭特别浓重,江山辽阔,自己却身处如此偏僻遥远的地方。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中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后四句则笔锋一转,写到自己望向帝京,表达了自己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化用晋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了,表达了自己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中所写,虽是溯江西上所经历的美丽而又险峻的风光,却恰如其分地透露了诗人萦绕心头的宦海波澜,其中“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写得情景交融,将澎湃于心间的万千波涛,同三峡所见的逆风惊浪完全吻合,情溢于景,动人心扉,这也正是白居易山水吟咏的特有风采。

参考资料:
1、 王景霓著.烛光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06:160-161
2、 忻志伟,周骥著.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与编排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09:150
3、 黄武煜著.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词里斩不断的乡愁: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04:123

yīn--bái

lánjīncháozhòngjiāngshānshēn

tānshēngqiūgèngxiáxiǎoduōyīn

wàngquēyúnzhēyǎnxiāngxīn

jiāngwèiyōulàiběichuāngq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