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最喜夜看书,人静心閒乐有馀。识尽古人兴废事,何如一枕梦华胥。
平生最喜夜看书,人静心閒乐有馀。识尽古人兴废事,何如一枕梦华胥。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垂杨袅袅蘸清漪。明绿染春丝。市桥紧马,旗亭沽酒,无限相思。
垂杨袅(niǎo)袅蘸(zhàn)¹清漪(yī)²。明绿染春丝。市桥紧马,旗亭沽(gū)³,无限相思。
译文:垂杨枝条随风轻轻拂动水面荡起点点涟漪,春天把它根根染得鲜绿。街市的桥旁拴好我的马匹,在酒楼中买酒寻找我的情趣。楼外杨柳相觑,似有相思寄语。
注释:眼儿媚:这是一首咏柳词。此词在《阳春白雪》中有题作“柳”。全词以咏柳为主题,由柳及人暗写离别相思之事。¹蘸:湿水,浸水。²清漪:水清澈而有波纹。³沽酒:买酒。
云梳雨洗风前舞,一好百般宜。不知为甚,落花时节,都是颦眉。
云梳雨洗风前舞,一好百般宜。不知为甚,落花时节,都是颦(pín )¹
译文:看这杨柳正值春风得意,白云为她梳理,春雨为她洗涤,风儿助她舞弄,让她更添俏丽。无论春风或春雨,可能爱她貌美,事事让她顺意。不知为何,柳叶片片弯曲,是因落花时节春将去?她总将眉头皱起。
注释:¹颦眉:皱眉。

yǎnérmèiliǔ--yǐnhuàn

chuíyángniǎoniǎozhànqīngmíng绿rǎnchūnshìqiáojǐntíngjiǔxiànxiāngyúnshūfēngqiánhǎobǎibānzhīwèishénluòhuāshíjiédōushìpínméi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译文:清风吹动着竹叶送来缕缕清幽的竹香,袅袅炊烟笼罩着槐树凝聚成翠绿的姿影。
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
日高人吏¹去,闲坐在茅茨²
译文:太阳升高了,闲人和官吏都离开了(官舍小亭),我悠闲地坐在茅草亭上(官舍小亭)。
注释:¹吏:旧时泛指官吏。²茅茨:这里指用茅草盖的官舍小亭。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
葛衣¹御时暑²,蔬饭疗朝饥³
译文:穿上葛衣来抵御酷暑热,用蔬食饭菜来填饱早晨饥饿的肚子。
注释:¹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²时暑:夏天的炎热。³朝饥: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
译文:以此来满足自己,心力憔悴不想再去经营朝廷之中的事情了。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译文:我独自在亭中吟唱,眼前没有什么事情。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译文:远望太白山上覆盖着许多雪白的雪,手持一卷陶渊明的诗集。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¹
译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我追求的生活就是现在这样的。
注释:¹兹:此,这个。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chī)¹
译文:谢绝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我甘心被他们嘲笑。
注释:¹嗤:嗤笑。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翠蛾(é)羞黛(dài)(qiè)¹人看。掩霜纨(wán)²,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偷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译文:美人为离别心情难受,却又怕人看见被取笑,手执白纨扇掩遮面容,让泪珠儿暗暗流下。请再饮一杯酒,收起离别的泪,我歌一曲《阳关》。谩说帝城遥遥天一样远,天再远也易见,再见到你难上难!
注释:¹翠蛾羞黛:蛾,指娥眉。黛,指青黛,女子画眉颜料。翠、羞,形容其美好。此以翠蛾羞黛为美人的代称。²霜纨:指白纨扇。纨,细绢。³阳偷:即阳偷曲。又叫阳偷三叠,是唐时著名的送别歌曲。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者最为著名,有人将其分三叠反复叠唱。⁴漫:助词。有随意,任由等义。⁵帝城:指南都,陈述古将由杭州调任那里。⁶天易见,见君难:化用“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语,言再到陈述古不容易了。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画堂¹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zhǔ)²明年。欲棹(zhào)³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译文:画堂新建色彩斑斓,依山傍水在孤山上,还有精巧玲珑的曲栏干。可以凭栏远眺西湖景色。可是你一离去,画堂栏干将为谁安置?眼前花絮飘落,与春色相逢只有待来年。明年春日驾着小舟寻觅旧迹,怕也难寻到往日欢踪,天连水,水连天,往事渺茫无处寻访。
注释:¹画堂:指孤山寺内与竹阁相连投的柏堂。²属:同“嘱”,嘱托。³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划船。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此妓在饯别时的情景。首先表现她送别长官时的悲伤情态。她因这次离别而伤心流泪,却又似感害羞,怕被人知道而取笑,于是用纨扇掩面而偷偷弹泪。她强制住眼泪,压抑着情感,唱起《阳关曲》,殷勤劝陈襄且尽离尊。上阕的结三句是官妓为陈襄劝酒时的赠别之语:“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这次陈襄赴应天府任,其地为北宋之“南京”,亦可称“帝城”。她曲折地表达自己留恋之情,认为帝城虽然有如天远,但此后见天容易,再见贤太守却不易了。这将是永远的离别。她清楚地知道:士大夫宦迹无定,他们与官妓在花间尊前的一点情意,离任后便会很快忘掉的。词情发展至此达到高潮,下阕全是模写官妓的相思之情。

  下阕模写歌妓的相思之情。苏诗《孤山二咏并引》云:“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已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之曰柏堂。堂与白公居易竹阁相连属。”苏轼咏柏堂诗有“忽惊华构依岩出”句,诗作于熙宁六年六月以后,可见柏堂确为“新构”,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陈襄支持建造的(陈襄于五年五月到任)。在此宴别陈襄,自然有“楼观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这位风流太守不离任,或许还可同她于画堂之曲栏徘徊观眺。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忆。去年春天,苏轼与陈襄等僚友曾数次游湖,吟诗作词。苏轼《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后作《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亦有“三月莺花付与公”之句,清人纪昀以为“此应为官妓而发”。可见当时游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是说眼下已是花飞春尽,大好春色要到明年才有了。结尾处含蕴空灵而情意无穷。官妓想象她明年春日再驾着小船在西湖寻觅旧迹欢踪时,“无处问,水连天”,情事已经渺茫,唯有倍加想念与伤心而已。

  这首词属于传统婉约词的写法,表现较为细致,语调柔婉。作者善于描摹歌妓的情态,揣测到她内心隐秘的情绪,很有分寸地表现出来,艳而不俗,哀而不伤,切合现实情景。游湖等事,大都有苏轼在场。他了解官妓们的思想与生活,尊重她们的人格,因而能将其情态表现得真实而生动。可以设想:当这位官妓在尊前请求苏轼代为作词以赠陈襄,词人对客挥毫,顷刻而就,她当即手执拍板情真意切地演唱起来,声泪俱下,在座诸公无不被感动,尤其是太守陈襄。

  从这首词,可以看到宋代士大夫私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宋代统治阶级维持着歌妓制度,在官府服役的官妓,歌舞侍宴,送往迎来虚度青春,没有自由,精神生活十分痛苦。如仪真的一位官妓所说:“身隶乐籍,仪真过客如云,无时不开宴,望顷刻之适不可得。”(《夷坚丁志》卷十二)尽管她们身着绮罗,出入官府,实际上属于“贱民”,处于社会中卑贱的地位。由于职业关系,她们不得不歌舞侑觞,也不可能不与长官们尊前调情。这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公开玩弄妇女的一种方式。可见词中的官妓敬劝别酒、缅怀旧事、瞻念未来之时是有许多凄凉的情感,隐藏着对不幸命运的叹息悲伤。她们与长官的情谊,真真假假,很难说清。二者社会地位的悬殊又使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情谊。苏轼为应酬官场习俗,实有相戏之意,将这种关系表现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非常巧妙。词的真实含意是比较复杂的。它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反映了作者早期创作所受传统婉约词风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85-686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217-220
3、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0-161

jiāngchéngzi··shānzhúsòngshù--shì

cuìéxiūdàiqièrénkànyǎnshuāngwánlèitōudànqiějǐnzūnshōulèichàngyángguānmàndàochéngtiānyàngyuǎntiānjiànjiànjūnnán

huàtángxīngòujìnshānlángànwèishuíānfēiluòhuāchūnshǔmíngniánzhàoxiǎozhōuxúnjiùshìchùwènshuǐliántiān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侯侯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¹于诸侯,有能赎(shú)之者,取金于府²
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注释:侯侯¹为臣妾:做奴隶。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²府:指国库。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侯侯子贡¹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²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文: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从今以后,鲁国富贵的人少,但贫穷的人多,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注释:侯侯¹子贡:名赐,孔子的学生。²赐:子贡的名。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侯侯子路¹拯溺(nì)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译文: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注释:侯侯¹子路:孔子的学生。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情似游丝¹,人如飞絮(xù)。泪珠阁²定空³相觑(qù)。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译文: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定法将那木兰舟维系。
注释:¹游丝:飘动着的蛛丝。²阁:同“搁”。³空:空自,枉自。⁴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⁵无因:没有法子。⁶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zhǔ)¹。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译文: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注释:¹渚:水中小洲。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定用的,定限惆怅、定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定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定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定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定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定穷定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suōxíng ·qíngyóu

zhōuzhī sòngdài 

qíngyóu rénfēi lèizhūdìngkōngxiāng yānliǔwànchuí yīnlánzhōuzhù 
yànguòxiéyáng cǎoyānzhǔ jīnshìchóushù míngzhāoqiězuòliáng guòjīnx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