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亲双鬓日纷纷,为客艰难不使闻。养老只须常善饭,生儿何必总能文。
吾亲双鬓日纷纷,为客艰难不使闻。养老只须常善饭,生儿何必总能文。
书同洛下思黄耳,心似河阳见白云。季弟还家报兄好,归期犹恐过春分。
书同洛下思黄耳,心似河阳见白云。季弟还家报兄好,归期犹恐过春分。
傅若金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1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出门复¹入门,雨脚但如旧。
译文: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注释:¹复: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所向泥活活¹,思君令人瘦。
译文: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注释:¹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zhòu)¹
译文: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注释:¹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¹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译文: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注释:¹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吁嗟呼苍生,稼穑(sè)不可救。
译文: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安得诛云师¹,畴(chóu)²能补天漏。
译文: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注释:¹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²畴:谁。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大明¹(tāo)²日月,旷野号禽兽。
译文: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注释:¹大明:即指日月。²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君子¹强逶(wēi)(yí)²,小人³困驰骤(zhòu)
译文: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注释:¹君子:指朝廷官员。²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³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liù)¹
译文: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注释:¹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是节东篱菊,纷披¹为谁秀。
译文: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注释:¹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岑生多新语¹,性亦嗜(shì)(chún)(zhòu)
译文: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注释:¹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采采黄金花¹,何由满衣袖。
译文: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注释:¹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1页
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503页
河右澶漫,顽为之魁。
河右澶(dàn)¹,顽²为之魁(kuí)³
译文:河右土地宽广,李贼占山为王。
注释:¹澶漫:宽而长,指面积方圆。²顽:此处指李轨。³魁:首领。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¹
译文:天兵如雷迅猛,震得昆仑欲坍。
注释:¹昆仑以颓:昆仑山因而倾塌。颓:倒塌。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上聋下聪¹,骜²不可回。
译文:昏聩雷听忠告,李轨积恶难返。
注释:¹上聋下聪:上聋指李轨,下聪谓其部将安兴贵。² 骜:通“傲”。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
助雠(chóu)¹抗有德²,惟人之灾。
译文:倒行逆施降灾,万家生灵涂炭。
注释:¹雠:通“仇”。²有德:有德之君。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
乃溃乃奋¹,执缚归厥(jué)²命。
译文:河右人神共怒,缚贼押解长安。
注释:¹乃溃乃奋:(人们于是)既恼怒又奋起(出击)。溃:恼怒,奋:奋起、举起。²厥:代词,指李轨。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¹
译文:百姓始蒙仁德,独夫命归黄泉。
注释:¹一夫则病:诛杀李轨。一夫:指李轨。病:使……受严厉惩罚,这里指处以极刑。
濡以鸿泽,皇之圣。
濡以鸿泽,皇之圣。
译文:鸿泽沐浴庶民,三呼圣人李渊。
威畏德怀,功以定。
威畏德怀¹,功以定。
译文:恩威并施服众,功业臻于大唐。
注释:¹威畏德怀:使动用法,意思是:威严令人畏惧,德仁使人感怀。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译文:顺天顺民顺理,江山万物荣昌。

tángnáochuī··yòupíng--liǔzōngyuán

yòuchánmànwánwèizhīkuí

wángshīléizhènkūnlúntuí

shànglóngxiàcōngàohuí

zhùchóukàngyǒuwéirénzhīzāi

nǎikuìnǎifènzhíguījuémìng

wànshìméngrénbìng

鸿hónghuángzhīshèng

wēiwèi怀huáigōngdìng

shùnzhīxiánsuìjuéxìng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子贡¹²³。子曰:“足,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¹⁰有死,民无信不立¹¹。”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信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信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注释:¹子贡:孔子的弟子。²问:请教。³政: 治理国家的方法。⁴足:使……充足。⁵食:粮食。⁶兵: 军队,战备,兵力。⁷信: 信任;信仰。⁸子: 孔子,字仲尼。⁹斯: 这。¹⁰皆: 都。¹¹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风景好,豪士¹集新亭²
译文: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注释:¹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²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举目山河异¹,偏伤周顗(yǐ)²情。
译文: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注释:¹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²周顗: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¹
译文: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山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注释:¹社稷倾:国家灭亡。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公¹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译文: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注释:¹王公:即王导。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四坐楚囚山,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动乱,山河易色,山从中来,大为哀叹。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山观情绪的斗争。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李白选取了周顗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四坐楚囚山,不忧社稷倾。”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达到审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季伏昆主编 宙浩 张宏生副主编 .金陵诗文鉴赏 :南京出版社 ,1998年12月 .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¹望乡台²,他席³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注释:¹九月九日:指重阳节。²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³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⁴他乡:异乡。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人情已厌南中¹苦,鸿雁(yàn)²从北地³来。
译文: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¹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²那:为何。³北地:北方。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0-61

shǔzhōngjiǔ

wáng tángdài 

jiǔyuèjiǔwàngxiāngtái xiāngsōngbēi 
rénqíngyànnánzhōng hóng鸿yàncóngběi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