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¹琼阙(quē)²。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译文:门前的翠柳不知道被谁人推上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凉水一般照在我的藤床上,如此良辰美景,我思绪飘飞幻想着飞入瑶台月宫,这里雾冷风轻,隐隐可闻的笙箫声,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大约她们正随音乐伴奏而飘飘起舞。
注释:¹瑶台:神仙居处。李白《清平调》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²琼阙:精巧华美之楼台。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炼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é)¹新炼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²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xiāo)³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
译文:据说有可以使人延寿的药。然而“长生”的念头,只不过是世俗的妄想。两袖清风,满身清露,寒冷浸湿了萧条的白发,这些隐逸脱俗的情怀,恐是尘世之人无法理解,便也不向尘世之人诉说。
注释:¹素娥:月宫仙女“嫦娥”。因月色白,故称“素娥”。²争:怎么。如“争似”、“争忍”、“争知”、“争奈”等等。³萧萧:头发花白稀疏貌。

  这是一首咏月词。

  开篇“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以问句起。这份奇丽“月上柳梢头”的景象恰是躺柳下“藤床”纳凉仰看天宇者才能产生的幻觉:“翠柳”伸向天空,而“明月”不知不觉便出现了,如同被推上去一样。加之月夜如水一般的凉意,更会引起美妙的幻想,于是纳凉赏月的词人飘飘然“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以下写词人凭幻想飞入月宫后所闻、所见及所感。这里雾冷风轻,隐隐可闻“笙箫”,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大约她们正随音乐伴奏而飘飘起舞吧。然而“玉锁”当门而“无人掣”,说明月宫清静,不受外界干扰,原本打算寻声暗问的词人不觉感到怅然。回顾天空,是“闲云收尽”,海光与月光交映生辉,炼成一片令人眩惑的景象。

  过片:“谁信有药长生?”则针对关于月宫的传说,抒发自己的见解。据说有玉兔捣药,这药可以使人延寿的。然而“长生”的念头,只不过是世俗的妄想。月中,只有“素娥新炼就”的“飞霜凝雪”而已,并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词人看来,人间那些“打碎珊瑚”之类的夸豪斗富之举,远比不上赏玩月中枝叶扶疏的仙桂来得超凡脱俗。“打碎珊瑚”出于《世说新语。汰侈》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这里信手拈来,反衬月中桂树之可爱,自然惬意。作者通过如此清空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美丽、纯洁、没有贪欲的境界。这里,他两袖清风,“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感到凡心洗尽,有脱胎换骨之感。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月下的梦,尽管美丽动人,却又无从对证,只能自得于胸怀,不可为俗人说。故结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深沉的感喟和对尘世的深切厌倦见于言外。

  这首词写藤床上神游月宫之趣,其间融入了月的传说,其境优美清寂,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似乎有意与充满烽烟势焰的人间对立。故前人或谓其为“不食烟火人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门前的翠柳不知道被谁人推上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凉水一般照在我的藤床上,如此良辰美景,我思绪飘飞幻想着飞入瑶台月宫,这里雾冷风轻,隐隐可闻的笙箫声,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大约她们正随音乐伴奏而飘飘起舞。

据说有可以使人延寿的药。然而“长生”的念头,只不过是世俗的妄想。两袖清风,满身清露,寒冷浸湿了萧条的白发,这些隐逸脱俗的情怀,恐是尘世之人无法理解,便也不向尘世之人诉说。

注释

瑶台:神仙居处。李白《清平调》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琼阙:精巧华美之楼台。

素娥:月宫仙女“嫦娥”。因月色白,故称“素娥”。

争:怎么。如“争似”、“争忍”、“争知”、“争奈”等等。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貌。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90
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4-182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2-363
4、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4-61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

  开篇“插天翠柳,被何人、柳上一轮明月?”以问句起。这份奇丽“月上柳梢头”的景象恰是躺柳下“藤床”纳凉仰看天宇者才能产生的幻觉:“翠柳”伸向天空,而“明月”不知不觉便出现了,如仙被柳上去一样。加之月夜如水一般的凉意,更会引起美妙的幻想,于是纳凉赏月的词人飘飘然“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以下写词人凭幻想飞入月宫后所闻、所见及所感。这里雾冷风轻,隐隐可闻“笙箫”,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大约她们正随音乐伴奏而飘飘起舞吧。然而“玉锁”当门而“无人掣”,说明月宫清静,不受外界干扰,原本打算寻声暗问的词人不觉感到怅然。回顾天空,是“闲云收尽”,海光与月光交映生辉,凝成一片令人眩惑的景象。

  过片:“谁信有药长生?”则针对关于月宫的传说,抒发自己的见解。据说有玉兔捣药,这药可以使人延寿的。然而“长生”的念头,只不过是世俗的妄想。月中,只有“素娥新凝就”的“飞霜凝雪”而已,并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词人看来,人间那些“打碎珊瑚”之类的夸豪斗富之举,远比不上赏玩月中枝叶扶疏的仙桂来得超凡脱俗。“打碎珊瑚”出于《世说新语。汰侈》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这里信美拈来,反衬月中桂树之可爱,自然惬意。作者通过如此清空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美丽、纯洁、没有贪欲的境界。这里,他两袖清风,“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感到凡心洗尽,有脱胎换骨之感。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月下的梦,尽管美丽动人,却又无从对证,只能自得于胸怀,不可为俗人说。故结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深沉的感喟和对尘世的深切厌倦见于言外。

  这首词写藤床上神游月宫之趣,其间融入了月的传说,其境优美清寂,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似乎有意与充满烽烟势焰的人间对立。故前人或谓其为“不食烟火人语”。

赏析二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高耸人亮直冲向天的翠柳几乎要够得着皎洁的月亮。词人笔触极其夸张,将这种奇崛的景象用问句道来:不知是谁推了翠柳一把,让它直耸月宫?如此一来,更给景色增添了几分神以和瑰丽,且营造出一种清婉、美妙的气氛。

  “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词人的写作角度开始转变,上写天空中的明月,下写月光洒满床铺,空间感十足,一仰一俯,自然衔接。银亮的月光洒在床上,似凉水一般给人以寒意。词人惬意之中觉得自己仿佛飞入月宫,看见琼台仙阁。

  词人飞人琼台仙阁之后,又臆想出一系列所见所感,“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白蒙蒙的雾笼罩着整个月宫,增添几分迷离之感,沉郁顿挫的箫声兵隐兵现、可远可近,微风徐来,环佩之音叮当作响。作者运用一些悠远,冷清的意象,如“雾”、“笙箫”、“环佩”、“玉锁”等,极力打造一个冰清玉洁、与世隔绝的仙境。在词人看来,月宫是个极清净、神以的处所,既没有天兵天将把守,又没有玉锁把门。“闲亮收尽,海光天影相接。”等亮朵散去之后,又呈现出“海天相接”的光辉胜景,美不胜收。

  词人在下阕开头又用问句开篇,前后呼应,“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炼就,飞霜凝雪。”与上阕不似的是,这是个设问句。作者自问自答,对于谁有长生不老药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所谓不老药,不过是嫦娥新炼制的凝霜而已,而非传说中的玉兔捣药。这也体现了词人立意上的标新立异。

  “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被石崇斗富时打碎的那株枝繁叶茂的名贵“珊瑚”,远远没法跟月宫中玲珑的桂树相提并论。“横绝”二字生动形象地突出月宫桂树的不似凡响、超凡脱俗。

  “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词人之前所有的铺叙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感受,此三句一语中的,是全词的主旨句。“洗”字意在表明作者的心志,脱去尘世的外衣,给心灵以洗礼。但词人的心态和志向都是压在心里的一个梦,“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这种隐逸脱俗情怀恐怕尘世之人无法理解,自然也不必向外人道来。语意深沉,感慨痛切。

  该词写藤床上神游月宫之趣,其间融入了月的传说,其境优美清寂,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似乎有意与充满烽烟势焰的人间对立。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37页
创作背景

  1147 年初秋,由于朝廷内投降派得势,爱国志士纷纷斥退,收复中原日益渺茫,词人的一腔热忱付之冰海,满怀的期望变成极度的失望。于是词人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向隐逸之路寻求归宿,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代名文赏读: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9:第285-286页
朱敦儒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译文:富与贵原本就是无根无种的,全都凭人们在辛苦勤劳中取得。
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
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¹色。
译文:不信就看看那些懒惰的人,个个都吃不饱穿不暖。
注释:¹饥寒:饥饿并且寒冷。

xǐngshìhéngyán--féngmènglóng

guìběngēn

jǐncóngqín

qǐngguānlǎnduòzhě

miàndàihán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只书空咄咄。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天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¹、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忍书空²(duō)³。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天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注释:¹苍苍:上苍、苍天。²书空:不言而以手在空中作字。此四字短语历来用以表示极度愤懑。³咄咄:咄陨怪事。⁴断肠诗:此处泛言伤心之诗词,指自已作品,与朱淑真《断肠诗词》无涉。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铜琶铁拨。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阕。声早遏,碧云裂。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¹;且整顿、铜琶(pá)铁拨²。读罢《离骚》还酌(zhuó)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阕。声早遏³,碧云裂。
注释:¹柳边风月:指柳永一路词风。柳永有名句“杨柳岸、晚风裂月”。²铜琶铁拨:指苏轼一路词风。拨子:弹琵琶用的薄片。³遏:扼止、阻止。
吴藻是个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出色的女词人。在中国妇女文化史上,这是位较早觉醒的女性。女性的觉醒,大抵始自于婚姻问题,但仅止步于此,觉醒尚难有深度。吴藻的女性自觉,可贵的是对人生、对社会、对男女地位之别以及命运遭际的某些通同等问题,都有其初步的朦胧的思考,从而成为这种思索和悟解、觉醒长链中值得珍视的一环。这阕《金缕曲》是《花帘词》中的作品,《花帘词》编刊于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春,也即系吴藻三十岁前所作,而此词编次甚前,乃吴藻二十三岁前后的心声。上片有两个要点,一是“问天”,二是女性自省。问天,是对不公世道的抗议。世道之不公,扼杀才性,对男女其实都一样。然而“豪士气”难消时,最激烈的形态却是“咄咄书空”,那么就没有理由让女性一定要将“愁”视成“吾家物”,没完没了地形诸笔端。这是吴藻对女性弱点的自省。把女性从“愁”中解脱出来,自省也即自强,挣脱的乃是一个软弱的情结。看似平易的词语中跳荡的是颗强毅的心,吴藻是深刻的。下片紧承这自省而来,强化女性自振意识。“英雄儿女”既然“无别”,而且“千秋收场”全皆是泪成血,那么女性红妆们就不必放不下“柔情”,应和须眉男儿一起去唱“大江东去”。人们都熟悉秋瑾女士《满江红》词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之句,而吴藻则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已有此觉醒则更可贵。吴藻强烈意识到“柔情”、眼泪改变不了“皆成血”的收场,感动不了“苍苍”的。吴藻的能有此震聋发聩之唱,与她介入男性历来独主的文化社会有密切关系。而其之所以得能介入社会文化生活,又是因为有袁枚到陈文述这个鼓励女性文学文化的“性灵”系列的存在,吴藻正是陈文述“灵伯”之女弟子。文学史家们不该轻忽这一事实。
占春压一。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数点酥钿,凌晓东风□吹裂。独曳横梢瘦影,入广平、裁冰词笔。记五湖、清夜推篷,临水一痕月。
占春压一。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数点酥钿¹,凌晓东风□吹裂²。独³曳横梢瘦影,入广平、裁冰词笔。记五湖、清夜推篷,临水一痕月。
注释:¹数点酥钿:一本在此句下空四格。²凌晓东风□吹裂:一本无空格。³独:一本作“独自”。⁴痕:一本作“微月”。
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若把南枝,图入凌烟,香满玉楼琼阙。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想雁空、北落冬深,澹墨晚天云阔。
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若把南枝,图入凌烟,香满玉楼琼阙。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想雁空、北落冬深,澹墨晚天云阔。

  “占春”三句。此言梅花乃是东风第一枝,独占众花之先,迎春而放。所以词人观赏画中墨梅,感到犹如身处在寒风刺骨,莽莽飞雪的旷野上。以视觉转化为感觉,是修辞中的通感手法,词人运用自如,不愧为“空际转身”的大家。“数点”两句。“酥”,喻花之润泽,光滑感。文同诗“新枝放花如点酥”可证之。“钿”,本为黄金制的钿花饰品,这里喻墨梅之形态。此言画中墨梅,枝头有数朵盛放,而树下已是落英缤纷,像是被清晨的春风吹落的。“独曳”句,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诗句意。“广平”,汉时郡名,东汉吴汉封为广平侯。在今河北省内。“独曳”两句言墨梅一枝斜展,其风韵,被广平君所极力推崇、赞赏。“记五湖”两句,回忆。此言词人看着眼前的墨梅,就又激发起他对一段往事的回忆:当年他月下旅游途经太湖之时,掀篷观赏沿岸景色,也曾在一个临水之处,见到过那里有一株梅枝在朦胧的月光照映下,显示出它如画般的风景。这两句也是点词调意也。上片赞墨梅。 

  “何逊”三句,追忆旧事。“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为广陵(扬州)王记室,其诗多为酬赠及纪行之作,较长于写景及炼字,杜甫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曾受其影响。此处词人是以何逊自喻也。此言自己正在睡梦中追忆旧事,却被“胡调”声扰乱清梦而惊醒过来。词人忧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若把”三句。言如果把这幅墨梅图搬进祭祀功臣的凌烟阁中,将能使阁中满室生香,更加令人难忘。此既是称赞墨梅图之妙笔,也是企图唤醒大家,必须记住功臣们抵御外敌的英雄业绩,谨守国土。“相将”两句。从眼前的墨梅图,联想到在梅雨时节采摘梅子与盐调拌,就可取来作宴席上的美味调料了。“相将”,这里可解释为“如果取来”意。“想雁空”两句,再赋墨梅风骨。言图中墨梅如果处在彤云密布中的北地严冬晚天中,它也将会傲霜斗雪,淡然处之。结尾又暗示着在北方沦陷区的人民,他们也将会用梅花精神来激励自己,与敌人抗衡到底的。下片重在写墨梅的风骨,并示以不忘与外族抵抗的决心。 

  全词既是咏本调“暗香疏影”,也是咏词题中“赋墨梅”,可说是内容紧扣词调与词题,梦窗不愧为填词好手。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¹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²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³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注释:杨公:即杨国忠。¹交趾:古县名,在今越南河内西北。²百王:历代帝王。³庙堂:朝廷。⁴忝:有愧于。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圣人赫斯怒¹,诏伐西南戎。
注释:¹赫斯怒:勃然大怒。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注释:¹¹节制:节度使的简称,即杨国忠。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鼓行天海¹外,转战蛮夷中。
注释:¹天海:洱海,在今云南大理、洱源两县市间。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梯巘¹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注释:¹梯巘:险峻的山。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鬼门无归客,北户¹多南风。
注释:¹北户:房门北向,古代交趾一带习俗,指南越之地。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蜂虿¹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注释:¹蜂趸:代指南蛮军队。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精诚动白日¹,愤薄连苍穹。
注释:¹动白日:典出《史记·邹阳列传》。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野食掘田鼠,晡¹餐兼僰僮。
注释:¹晡:申时。僰僮:被掠卖为童仆的僰人。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收兵列亭堠¹,拓地弥西东。
注释:¹亭堠:瞭望的岗楼建筑。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¹
注释:¹饬躬:整饬其身,端正其心。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泸水夜可涉,交州¹今始通。
注释:¹交州:交趾郡。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¹
注释:¹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廉蔺若未死,孙吴¹知暗同。
注释:¹孙吴: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¹深衷²
注释:¹谢:惭愧。²深衷:内心,衷情。

  征南诏这场战争是杨国忠把持朝政,为博名邀功而随意派遣边鄙一太守盲目攻击周边弱小民族的冒失行为。事先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事中又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这场战争大败的灭顶之灾。然而这些内幕则不是高适所能深知,或者虽知而不敢言,但诗中所描述的山穷水尽的情形,所歌颂战士们无所畏惧的气概,的确荡气回肠,足以警戒世人,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目的不在分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成败得失,而在称赞战士们为国赴难,不顾自身安危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举动。但诗人选取这么一个材料,却只是为了表达如此片面的见解,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十分书呆子气,给人一种本末倒置之感,这自然是诗人见识为时代和自身经历局限所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1-113页

yúnnánzhēngmánshī--gāoshì

tiānbǎoshízàiyǒuzhào西nányòuxiāngyánggōngjiānjiézhìzhīnǎizòuqiányúnnántàishǒushèhǎijiāozhǐzhīdàoxiǎnjiānwǎngshùwàngàibǎiwángsuǒwèitōngshíèrzàiyuèzhìzhǎngānjūnzishìzhīmiàotáng使shǐnénggōngxiàojiéshìtiǎnrénzhījiùyīnshìshī

shèngrénzhào西nánróng

miàotángshàngshēnchénjiézhìxióng

suìlìnggǎnshìjiànfēichánggōng

liàoliàoēnníngzhōng

xíngtiānhǎiwàizhuǎnzhànmánzhōng

yǎnjìngāoniǎo穿chuānlínjīngchóng

guǐménguīběiduōnánfēng

fēngchàiwànyúnléisuíjiǔgōng

zhǎnglàngqúnshānkōng

xiǎngdàoyuǎnxuánjūnchuíqióng

jīngchéngdòngbáifènbáoliáncāngqióng

shíjuétiánshǔcānjiāntóng

shōubīngliètínghòu西dōng

línshìchǐgǒumiǎnwēinéngchìgōng

jiāngxīngzhào耀yàobiānmíngméng

shuǐshèjiāozhōujīnshǐtōng

guīláizhǎngāndàozhàojiàngānquángōng

liánlìnruòwèisūnzhīàntóng

xiāngfénglùnkāngkǎixièshēnzhōng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 一作:西晋)
王濬¹楼船下益州²,金陵³王气(àn)收。(王濬 一作:西晋)
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注释:¹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³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⁴王气:帝王之气。⁵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¹,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²
译文: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注释:¹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²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¹,山形依旧枕寒流²
译文: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注释: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²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今逢¹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¹今逢:一作“从今”。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24-825

西sàishānhuái怀

liú tángdài 

wángjùnlóuchuánxiàzhōu jīnlíngwángànránshōu  (wángjùnzuò 西jìn )
qiānxúntiěsuǒchénjiāng piànxiángfānchūshítóu 
rénshìhuíshāngwǎngshì shānxíngjiùzhěnhánliú 
jīnfénghǎiwéijiā lěixiāoxiāo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