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先生¹(qióng)²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³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译文: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逢人见事不再起憎爱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注释:¹先生:作者的自称。 ²筇杖:即竹杖。³把住:控制住。⁴放行:出行。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飘然携(xié)去,旗亭¹问酒,萧寺²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译文: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我就像一只黄鹂栖飞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谁家。
注释:¹旗亭:代指酒楼。²萧寺:佛寺。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所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所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317页

cháozhōngcuò··xiānshēngqióngzhàngshìshēng--zhūdūn

xiānshēngqióngzhàngshìshēngtiāoyuègèngdānhuāzhùdōuzēngàifàngxíngzǒngshìyānxiá

piāoránxiétíngwènjiǔxiāoxúncháqiàshìhuángdìngzhīfēidàoshuíji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逢人见事不再起憎爱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我就像一只黄鹂栖飞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谁家。

注释

先生:作者的自称。

筇杖:即竹杖。

把住:控制住。

放行:出行。

旗亭:代指酒楼。

萧寺:佛寺。

赏析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都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处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处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都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处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317页
朱敦儒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¹微开²
译文:春的气息年年自东南方向传来,盛产好茶的武夷山与北苑均处在建州的建溪之滨,而建州又位于祖国的东南,因而每年都是最先沐浴到春的暖意。
注释:章岷:宋浦城人,字伯镇,天圣进士,两浙转运使,后知苏州,官终光禄卿。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僚属。斗茶:评比茶叶品质优劣,盛行于北宋。¹冰:一作“水”。²开:指水流动。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译文:这不,溪中寒冰微开,溪边“嘉茗”抽芽,这茶好得那可是名冠天下,历史久远得无法考证,传说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而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新雷¹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²去。
译文:每当新雷初发,家家户户便嬉笑着登上云雾缭绕的茶山。
注释:¹新雷:春天第一次打雷。²穿云:伴着云雾上山采茶。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露芽¹错落²一番荣,缀(zhuì)玉含珠散嘉树³
译文:那满树错落有致的茶芽,沾着晶莹如玉的露珠,显得是那么的葱茏繁茂。
注释:¹露芽:带露茶芽。²错落:交错缤纷。³嘉树:《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茶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终朝采掇(duō)未盈襜(chān)¹,唯求精粹不敢贪。
译文:整整一个上午的采摘,还未能装满衣服前襟提起的那一小兜,为了确保茶芽采摘的精致,而不敢有些许的贪心。
注释:¹盈襜:采得不多,还没有装满。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研膏焙乳¹有雅制,方中²圭兮³圆中蟾
译文: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如研膏、烘焙等等,均精工细作,力求完美。制成的茶饼,方如圭,圆似月,精美绝伦。
注释:¹研膏焙乳:这里是说,怎样把茶叶研磨成粉状,怎样调制成茶汤,都有一定的制式。²方中:方形茶则量取茶粉。³圭分:茶匙。⁴园中蟾:茶匙在碗中搅动茶面如蟾状。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北苑¹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²先斗美。
译文:北苑的官员,为了给朝廷与皇帝献上最好的贡茶。茶官、茶人等一干群雄,在产地建州先展开了斗茶比赛。
注释:¹北苑:在福建建安,是龙凤贡茶的产地。²雄豪:茶农或地方官。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鼎磨云外¹首山²铜,瓶携江上中泠(líng)³
译文:斗茶用的茶碾,那可是用轩辕黄帝曾经采铜制鼎的首山所产之铜铸成。瓶中盛满用于斗茶的山泉水,堪比天下第一的长江中泠泉水。
注释:¹云外:山极高。²首山:在中。³泠水:即中泠泉,天下第一泉。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黄金碾畔绿尘¹飞,碧玉瓯(ōu)中翠涛²起。
译文:在闪着黄金般光芒的茶碾里,细细地研磨如此的好茶,轻轻扬起的茶尘。似乎还带着茶芽那鲜艳的绿色。如紫玉一般的瓷茶盏中,随着点茶的击拂而升起的茶沫,如雪一样的洁白,像波涛一般的涌起。
注释:¹绿尘:绿色粉末状茶叶。²翠涛:绿色茶汤。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斗茶味兮轻醍(tí)()¹,斗茶香兮薄兰芷²
译文:斗茶就是斗味,看谁的茶味赛过醍醐;斗茶就是斗香,看谁的茶香超过兰芷。
注释:¹醍醐:牛奶提炼出的一种极好的酥酪。意为茶味胜过醍醐。²兰芷:兰、芷以香著称。意为茶香胜过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其间品第¹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²
译文:这期间的现场比拼,茶的色、香、味品质的高低,那可是众目睽睽,众人指点,来不得半点的欺瞒。
注释:¹品第:名次、等级。²十目视而十手指:指斗茶时大家都在手指、目盯着。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胜若登仙¹不可攀,输同降将²无穷耻。
译文:斗茶获胜者,高兴得犹如登仙一般的得意忘形。而斗茶失败者,就如同战场上投降的败将一般,垂头丧气异常羞耻。
注释:¹胜若登仙:斗茶胜则如同成仙。²输同降将:斗茶输则如同投降的将军。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xū)(jiē)天产石上英¹,论功不愧阶前冥²
译文:哎呀,这茶好得就像是天上仙界的石上精英,优秀的品质无愧于台阶前有灵性的蓂草。
注释:¹石上英:产于山石之上的好茶。²冥:一种瑞草。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译文:任何人的昏浊状态,喝了这茶都可以澄清,哪怕是迷糊了千日的深醉,品了这茶后,也能清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líng)¹却得闻雷霆。
译文:屈原用这茶作为祭品,来招楚怀王的魂魄回归故里。被杜康灌醉而毫无知觉的刘伶,就是饮了这茶,才得以醒来而听到了雷霆之声。
注释:¹刘伶:西晋人,嗜酒。此句谓刘伶对茶则发雷霆之怒。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卢仝(tóng)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译文:茶的功效如此了得,卢仝能不为茶而创作《七碗茶歌》吗?陆羽为茶而写“经”,那也是必须的。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¹
译文: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中,哪会没有饮茶的茶界名人?
注释:¹茶星:茶界名人。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商山丈人¹休茹²芝,首阳先生³休采薇。
译文:如果能有这样的好茶,商山四皓何必苦苦寻找灵芝食用;如果能有这样的好茶,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又何至于采摘野菜充饥。
注释:¹商山丈人:秦末,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岁,号称商山四皓。²茹:吃。此句谓商山丈人不要吃芝应该吃茶。³首阳先生: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反对周武王伐,不食周粟而死。此句谓伯夷、叔齐不要采薇而食应吃茶。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译文:长安酒价因茶减价,成都的药市因茶凋敝。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译文:人生在世,不如寻一出风景如画之地,静静地品一盏好茶,安享卢仝一般两腋生风、飘飘欲飞的惬意与美妙。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译文:茶事高尚,你不要羡慕花间女郎斗草以赢得珠玑。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¹一两枝。
译文:在城中忙碌错过了看梅花的时期,今天在僧寺的窗前意外看到了几枝。
注释:¹僧窗:僧寺的窗户。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译文:只要看到就很高兴哪管时间晚,更何况是梅花半开。
注释:¹犹:任然,还。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译文:今冬无雪无关紧要,只是少了它对梅的陪衬。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译文:月落山中空寂,虽然无酒但有写成的诗也足以慰藉内心的孤独。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
亭馆连城敌谢家¹,四时园色斗明霞(xiá)²
译文:亭台楼馆,连绵不侯,与城相接,规模超过了东晋的谢家;园中四季如春,百花斗妍,如云似霞。
注释:金乡:今山东金乡县。¹谢家:东晋谢安家。²明霞:彩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瓜。
窗迎西渭(wèi)封侯竹,地接东陵(líng)隐士瓜¹
译文:推开小窗,迎面是一大片修竹,苍翠欲滴;踱出园门,毗邻有一大块瓜田,景色如画。
注释:¹东陵隐士瓜:秦末东陵侯召平,秦王后,为隐士,种瓜长安东门外,瓜味甜美,俗称东陵瓜。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侯树交花。
译文:禽鸟相亲相近,你呼我答;满树的繁花相续,香气弥漫,清幽淡雅。
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纵游会约无留事¹,醉待参横月落斜。
译文:我尽情地游赏着园中的美景,无牵无挂;喝醉了酒,等待着月亮西落,参星横斜。
注释:¹无留事:没有闲事牵挂。

  这首金乡张氏园亭是他在宋仁宗天圣四年的时候应张氏园亭的主人之约而写的。全诗的佳处在于生动的描写。诗歌的前四句利用典故阐明了张氏花园的富庶与高雅。“亭馆连城敌谢家”,开首便气势恢宏,将张氏园亭的繁华述说殆尽。亭台楼阁像城墙一样绵延起伏,勾勒出一条触目的天际线,谢家指的是东晋的谢氏大家族。曾经富甲一方,经营东南,世代为冠带豪门。张氏园亭既然如此繁华恢弘,其四季的风景也足以和天上的彩霞之美一比高下。

  在首联的铺陈之后,诗人笔锋一转,跳出描写富贵离不开满堂金玉的窠臼,将笔触伸到了隐士的故事上去。高层的文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必须有高雅的情调。颔联的“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瓜”,接连用了两个《史记》里的典故,《货殖列传》里说:“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JlI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东陵隐士瓜的典故来源于《史记·萧相国世家》,里面说“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在这里引用这两个典故是说明张氏园亭的主人不仅富裕非常,而且有高雅的隐士之风。

  诗歌的颈联“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历来被人称颂的佳句,这句诗将园林中鸟禽对语,鲜花争相斗艳的情景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出来。

  尾联与颈联之意相同,并抒发诗人的情感。园中景色迷人,主任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有无政务缠身,正好在园中尽兴玩赏,与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参横月落,再领略园中的夜景。此联一句直抒喜悦无比的心情,二句进一步拓展延伸白天所见美景,虚构最后夜园景色更让人陶醉,“醉”暗说园主人待客热情。此联回应首联写得面面俱到,情意深长。

  这首诗虽是写游园,尽情刻画园林美丽,但写出了景物情意交融的境界,另辟蹊径的写作技巧,使人读后顿感无情之物有深情,全诗虽一字未提到园主人,但园主人无时不在陪伴你在园中赏玩。此诗用典密切景情,体制章法严谨细密,对偶工稳,是宋初诗“每首必有一联工,又多在景联,晚唐之定例也”的典范。

参考资料:
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市:崇文书局,2011.02:712-714

jīnxiāngzhāngshìyuántíng--shíyánnián

tíngguǎnliánchéngxièjiāshíyuándòumíngxiá

chuāngyíng西wèifēnghóuzhújiēdōnglíngyǐnshìguā

xiāngguānqínduìshēngxiāngduànshùjiāohuā

zòngyóuhuìyuēliúshìzuìdàicānhéngyuèluòxié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译文:春雨蒙蒙如细小的尘粒,打湿了楼外金黄的柳丝。帘幕被风斜斜吹起,透过绿纱窗也能感到微微寒意。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称《钓船笛》《翠园枝》《倚秋千》。双调,上片四句,押两仄韵,22字;下片四句,押两仄韵,23字,共45字。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美人慵(yōng)¹(jiǎn)上元灯,弹泪倚瑶瑟²。却上紫姑³香火,问辽东消息。
译文:美人懒懒地剪着上元灯,弹起瑶瑟不禁泪流满面。擎起一炷香求紫姑算卦,想问问有没有亲人的消息。
注释:¹慵:描写懒困的状态。²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瑟: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³紫姑:古代传说中的厕神。⁴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

  该词上片写室外环境,用凄迷寂冷之景映带思妇孤独落寞之心;下片写室内之人,以“慵剪”、弹泪倚瑟、卜问吉凶三个动作暗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全词语言清丽,笔意古雅,含蓄不尽,婉曲动人。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

  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就这样,结句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M].北京: 长征出版社,1999 ,704-705.

hǎoshìjìn ·chūnchén

zhūdūn sòngdài 

chūnchén lóuwàiliǔhuángshī湿 fēngyuēxiùliánxié tòuchuāngshāhán 
měirényōngjiǎnshàngyuándēng tánlèiyáo quèshàngxiānghuǒ wènliáodōngxiāo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我行冀州¹路,默想古帝都。
译文: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注释:¹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水土或匪昔,禹贡¹书亦殊。
译文:也许,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许,《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注释:¹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城郭类村或(wù)¹,雨雪苦载涂²
译文: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加以雨雪载逾。
注释:¹村或: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²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丛薄¹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译文: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注释:¹丛簿:草木从生的地方。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rú)¹
译文: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注释:¹襦:短衣,组袄。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xū)¹一吐气,冻凌²满髭须。
译文:有时朝上一望,嘴里吐出的白气,一下子就变成了冰渣,挂满了胡须。
注释:¹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²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译文:一程一程地走着, 盼望找到人家,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小米无得买,浊醪(láo)¹无得酤(gū)²
译文: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
注释:¹醪:浊酒。²酤:通“沽”,买酒。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lú)¹
译文: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
注释:¹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译文:我犹豫不决的问野老: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jū)¹
译文:野老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
注释:¹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译文:端过热水让我暖手,让我坐在火炕上。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译文: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弄破。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¹
译文: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注释:¹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yì)世儒¹
译文:急忙问野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注释:¹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自从大朝¹来,所习亮²匪初。
译文:自从蒙古人贵族一来,规矩、制度就完全与原来不一样。
注释:¹大朝:指元朝。²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民人籍¹征戍,悉为弓矢徒。
译文: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
注释:¹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译文:儿孙纵好,也与猪狗一个样。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译文:像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译文:一切道德法律全不过问,礼义更不受拘束。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suǐ)¹
译文:一谈起我的祖和父,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注释:¹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译文: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chóu)(chú)¹向苍天,何时更得甦(sū)²
译文: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得死而复活呢!
注释:¹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²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译文:我们都抽噎着哭泣起来,面向着屋子西南角供神的地方生气。

  此诗中不仅刻画出北方农村的贫困萧条,也写出了北方农民热情好客、诚恳淳朴的性格,指责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摧残。此诗语言朴实,时近口语,直抒所见所感,不事雕琢,感情真挚而关怀深切。

  “我行冀州路,想古帝都”, 诗歌起句,作者便点明题目——冀州道中。接着,“默想”两字,又把笔触伸向了广阔浩瀚、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描写出冀州的古老和历史的悠久。这两句,作者由历史的沉思转入对今昔变化的猜测,为下面的见闻描写作了巧妙的过渡。

  从“城郭类村坞”,到“仿佛似酒栌”十四句,是作者对自己冀州道中所见的描绘。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途”。以前, 曾是繁华都城的所在地,而今,城市却象山间的村庄一样凋弊;荒凉雨雪交加,充塞道路,害苦了行路的客人。这两句,作者用凋弊的城市和寒冷的雨雪展示出了冀州的荒芜和凄凉。

  下面两句,“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烘托出冀州的破败。草木丛生之处,挨冻的鸟几正瑟缩地聚集着,枯树之间,狐狸也发出凄婉的长声吼叫。冀州道中,鸟儿和狐狸是这般境况。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冻禽、狐狸写到了人。“寒风” 四句,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隆冬严寒的逼人。一个“著”字,形象地描写出了雨雪之大;一个“裂”字,又生动地突出了寒风之强猛;而“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天气的异常寒冷。狐啸、风吼、雨雪交加的旅途上,诗人是多么渴望能看见一星烟火,寻找到一点米、酒,以此来解除身上的寒冷,去掉腹中的饥饿。

  然而,“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这里,“程程” 两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描绘出作者渴求的心理,又表现出诗人行走的路途之远,忍受的饥寒之深。他走了一站又一站,但始终看不到一丝烟火,看不到一粒米、一滴酒。这四句,作者又通过对人烟稀少的描写,更增添了路途的凄惨和悲凉。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突然,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这两句,作者用“土房桑树根”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农村特有的纯朴景色,“仿佛” 两字,则既写出土房的矮小,极不显眼,又描写出风雪弥漫,整个大地隐隐约约,不易看清。

  以上,作者从城市凋敝、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了翼州的破败、荒芜和凄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此方城镇的洗劫,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是作者对翼州道中所闻的描写。诗人着重描写出一个由世儒沦落为野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满含悲愤地控诉了战争对汉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但中途的所见又使他犹豫不决。惨不忍睹的浩劫使翼州变得一片荒凉,这劫后余生的野老,诗人不忍心再去打扰他。“徘徊”两字,非常真实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但野老却出乎诗人的预料,他欣然笑迎,上前挽起诗人的衣袖,宛如对待一位阔别重逢的朋友。

  “野老欣笑迎”八句,作者用“笑”“挽”“温”“暖”“叮咛”以及“我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老的纯朴善良和厚道,读罢,老人的形象仿佛呼之欲出。这样一位仁爱的老人,他居住的地方,他出生的家族。诗人恳切相问。“云是奕世儒”一句,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惑,这位老人原来出生于世代读书之家。“自从大朝来” 十二句,是老人的言语,他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鞭挞了战争的连绵。“纵有好儿孙, 无异犬与猪。”两句,作者借老人之口有力地揭示出元朝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和无知。“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则又通过老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发达礼仪昌盛社会的怀念和向往,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和痛恨。

  “我闻忽太息”以下,是作者的所感。“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作者听过老人的讲述和议论,不由得发出深深地叹息,他十分同情这老人的遭遇,也痛恨这现实的黑暗和荒唐,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却止步不行。这里,作者连续描写了三个动作:“太息” “执手”“踌蹰”,每一个动作都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踌蹰向苍天, 何时更得甦。”诗人止步不前,抬头仰望,问茫茫苍天;这令人窒息统治结束和繁荣的时代恢复的时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悲痛。末尾两句,“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作者把自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他泪流及面,饮泣吞声,不忍再说出更令人悲痛的话语,只得独自拂袖向西南方走去。“拂袖西南隅”一句,在悲痛之余更含有一股愤怒之气。

  这是一首叙事诗,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感情充沛,又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时间先后为序,又各有侧重点,抓住重点充分描写,层层深人地揭示主题。先写北方的荒无人烟,再写文化被破坏的具体情况。由表及里,以诗人的悲愤为高潮,戛然而止。中间写老人的诚恳朴厚,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教养的优良,加深对破坏的痛恨。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33-335.
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77.

zhōudàozhōng--wángmiǎn

xíngzhōuxiǎngdōu

shuǐhuòfěigòngshūshū

chéngguōlèicūnxuězài

cóngbáodòngqínxiàozhū

hányúnzhejīnhánfēngliè

héngdònglíngmǎn

chéngchéngwàngyānhuǒdàobàngshǎorén

xiǎomǎizhuóláo

fángsāngshùgēn仿fǎngshìjiǔ

páihuáiwènlǎofǒujièchú

lǎoxīnxiàoyíngjìnqiánwǎn

shuǐwēnshǒuhuǒkàngnuǎn

dīngníngmiànmiàn

zhīlǎorénhuǎnhuǎn

qièwènlǎoyúnshìshì

cóngcháoláisuǒliàngfěichū

mínrénzhēngshùwèigōngshǐ

zòngyǒuhǎoérsūnquǎnzhū

zhìjīnchénglǎowēngshíshū

diǎnsuǒkǎosuǒ

lùnshítòngsuǐ

wéntàizhíshǒukōngchóuchú

chóuchúxiàngcāngtiānshígèng

yǐnrěnyánxiù西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