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书房兀(wù)¹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译文:我独自端坐在书房中,万事万物都好像停了下来,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小草也是油绿的。
注释:¹兀坐:端坐。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译文: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道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

xiàng--zhōudūn

shūfángzuòwànxiūnuǎnfēngcǎoyōushuídàoèrqiānniányuǎnshìérjīnzhǐzàiyǎnqiánt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独自端坐在书房中,万事万物都好像停了下来,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小草也是油绿的。

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道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

注释

兀坐:端坐。

参考资料:
1、 严杰 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5-46
2、 姜洪伟.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51-52
周敦颐

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 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华山畿,华山畿,
华山畿(jī),华山畿,
译文:华山畿啊,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君既为侬(nóng)¹死,独生为谁施²
译文: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注释:¹侬:我,吴地方言。²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¹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译文: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注释:¹欢:对情人的爱称。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岭南¹人,当有愧于者。食者者笋,庇²者者瓦,载者者筏,爨(cuàn)³者者薪(xīn),衣者者皮,书者者纸,履(lǚ)者者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译文:岭南人,面对竹子应感到惭愧不安。(他们)吃的是竹笋,盖房子用的是竹瓦,载着他们的是竹筏,烧火煮饭的柴用的是竹枝,穿的是竹皮,书写用的是竹纸,穿的是竹鞋,真的可以说是一天不能没有这位君子啊!
注释:¹岭南:五岭以南,即湖南、广东、广西、江西边境一带。²庇:遮蔽。³爨:烧火煮饭。

  东晋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语见《世说新语》)之语一出,便成为历代爱竹之士的口头禅。子猷爱竹,在于竹绿叶萋萋、秀美多姿,在于竹怀愁含怨、情韵绵邈,在于竹劲挺有节、凌霜不凋。而后世文人的咏竹篇亦多不脱于此,像唐令狐楚的“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唐李峤的“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咏竹》),唐许浑的“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等。在他们眼中,竹如含愁幽人,如隐逸高士,总是那么优雅脱俗。

  可苏轼所谓“一日不可无此君”则独辟蹊径,着意于竹之可“食”、可“庇”、可“载”、可“爨”、可“衣”、可“书”、可“履”的实用性价值,竹也就由超脱走向凡俗,由梦幻走向现实,由可赏走向可用,简直成了岭南人的“衣食父母”,却并不为人所贵,故而苏轼说“岭南人当有愧于竹”。著此文时,苏轼被贬惠州,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贬。普通平凡的“岭南竹”同样寄托着他沉重的身世之感“岭南竹”尚可物尽其用,而“奋励有当世志”的苏轼却远贬僻地,不为所用,悲哀啊!同时,苏轼将岭南竹写得那样有生活气息,正反映了他的达观和对现实的执著。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记岭南竹》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¹兮简兮,方将²万舞³。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译文:鼓声擂得震天响,盛大万舞要开场。正是红日当空照,舞蹈领队站前方。
注释:¹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²方将:将要。³万舞:舞名。⁴方中:正好中午。⁵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硕人¹(yǔ)²,公庭³万舞。有力如虎,执辔(pèi)如组
译文: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动作在力如猛虎,手握缰绳似丝足。
注释:¹硕人:身材高大的人。²俣俣:魁梧健美的样子。³公庭:公爵的庭堂。⁴辔:马缰绳。⁵组:丝织的宽带子。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左手执龠(yuè)¹,右手秉²(dí)³。赫(hè)如渥(wò)(zhě),公言锡(xī)(jué)
译文:左手拿着龠管吹,右手野鸡翎毛挥。红光满面如赭石,公侯连说快赐酒。
注释:¹龠:古乐器。三孔笛。²秉:持。³翟:野鸡的尾羽。⁴赫:红色。⁵渥:厚。⁶赭:赤红色的赭石。⁷锡:赐。⁸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山有榛(zhēn)¹,隰(xí)²有苓(líng)³。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译文:高高山上在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心里思念是谁人?西方舞师真英武。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
注释:¹榛: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²隰:低下的湿地。³苓: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⁴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⁵美人:指舞师。

  这大致上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此诗描述了壮观的表演场面,塑造了领队舞师的形象,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性。

  按照余冠英的观点,《邶风·简兮》是一首描述公庭万舞盛大场面的诗歌,是从一个女粉丝的角度来写领舞者的。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公庭的一个角落,她看到威武雄壮的万舞场面即将拉开帷幕。这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红日当头,那个让她心仪或颤栗的伟男子就在正前方最显眼的地方,他已经站好了位置,准备开始跳舞。先是武舞。只见他勇猛有力,动如猛虎,气势撼人,时而表演驾驭马车的情景,执辔自如,张弛有度,宛如真正的驾驭场面接下来是表演文舞。只见那个男子左手执笛,奏出悠扬美妙的清音;右手持漂亮的雉鸡翎,脸上涂抹着厚厚的红泥,他的表演得到了公侯的赞赏。

  全诗四章,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山有榛”一句多解为喻男女各得其所。因此,这最后一章就成了女粉丝向偶像抛媚眼的精彩描述了。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最后一章,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5页

jiǎn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jiǎnjiǎn fāngjiāngwàn zhīfāngzhōng zàiqiánshàngchǔ 
shuòrén gōngtíngwàn yǒu zhípéi 
zuǒshǒuzhíyuè yòushǒubǐng zhě gōngyánjué 
shānyǒuzhēn yǒulíng yúnshuízhī 西fāngměirén měirén 西fāngzhīrén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¹,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译文: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注释:¹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xián)¹
译文: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
注释:¹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弦管,弦管,春草昭(zhāo)¹路断。
译文: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注释:¹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外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2、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22页 .

gōngzhōngtiáoxiào ·tuánshàn

wángjiàn tángdài 

tuánshàn tuánshàn měirénbìngláizhēmiàn 
yánqiáocuìsānnián shuíshāngliángguǎnxián 
xiánguǎn xiánguǎn chūncǎozhāoyángduàn 
山势如龙去复回,闲云野望护重台。
山势如龙去复回,闲云野望护重台。
译文:山形如同盘龙绕去又绕回,闲云野景簇拥高耸的凌歊台。
离宫夜有月高下,辇路日无人往来。
离宫¹夜有月高下,辇(niǎn)²日无人往来。
译文:夜来明月照着离宫高高下下,帝王走过的车道白天也重人往来。
注释:¹离宫:皇帝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²辇路:即帝王车驾所经过的路。辇,本是人推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等。
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
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
译文:春天的景色不会随同亡国消逝,山花依然像当年一样绽开。
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
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
译文:断碑埋没在茫茫的荒草里,年年风吹雨淋又长新绿苔。

  诗的首联从远处着眼,描写凌歊台的远景。凌歊台所依托的山脉蜿蜒盘旋,从远处延伸到跟前,如一条矫健的龙来回游动飞舞。山势如龙,所以被皇家视为风水宝地;凌歊台坐落在这样的山上,说明其位置得天独厚。悠闲自在的白云在高台四周飘浮,像是在守护着这座宏伟的建筑。“闲云”指山野中所见的云,它们是悠闲的,无拘无束地飘浮,带着纯粹又活泼的野趣。闲云守护,也说明此台地势高,已经深入云雾缭绕之中,需要仰视方可见到。“护”字这种拟人化的用法,可以想见云雾层层围绕的形态。闲云、野鹤一般连用,指脱离朝廷、没有各种制度束缚的人士。凌歊台原本是皇家楼台,现在却只有闲云来相伴,隐隐地表露出凌歊台受到冷落。

  颔联着重写凌歊台内的景色。夜晚的凌歊台离宫旧址,只有月亮静静地升起又沉落,一股清冷、肃杀的气氛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如果说这只是因为夜深而人迹杳然,那么在本该有妃嫔、宫女、臣僚往来的辇路上,即使白天艳阳高照,也没有一丝人影踪迹,更渲染出凌歊台被废弃之后死寂、萧条的情景。“离宫”、“辇路”都是南朝宋刘裕建宫时的旧称,“辇路”即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离宫”、“辇路”用在这里,多少带点思古的幽情。许浑诗中有“三千歌舞宿层台”一句,描写当年刘宋君王的声色享乐生活;而据史书记载,刘裕做皇帝时清心寡欲,并不如此奢华。也许因为如此,萨都剌并没有像许浑那样描写离宫的奢靡繁华,而着墨于凌歊台目前的衰败景象。

  在上面一联渲染的基础上,颈联自然而然道出了这样的感慨:自然界的规律不会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而消失,它们依然存在,四季照样轮回。每逢春天来临时,凌歊台上的野花仍像旧日一样盛放,无论这里是辉煌的离宫还是废弃的楼台,都没有任何改变。这一联与上联相对照,一写离宫的萧条肃杀,一写野花的自在开放。历史上的英雄,其事迹、功业会随着王朝的消亡而消散,昔日奢华的亭台楼阁,也会化为废墟,就如同曾经人声鼎沸的离宫,如今绝无人迹,只有闲云作伴,日升月落。另一方面,那些野花悠然自得地盛放,完全不理会人事的兴废。由野花的开放,作者的怀古幽思转为一种豁然开朗的历史观:原来历史也和自然界一样,其兴衰自有内在的规律,世人所能做的,也就是如野花一样尽量地放开心胸、自得自在而已。

  碑石本来是为了刻下帝王的丰功伟业、记载那些辉煌的历史而立起来的,而如今,负有这样使命的碑石已经断裂,淹没在枯黄衰败的野草和荒凉的烟尘中。绿色的苔藓原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现在它们慢慢地爬满了那些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断裂碑石。李白也写过题为《凌歊台》的诗,最后两句是“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由于厚厚的苔藓遍布碑石,游人都没法看清刻在石上的碑文。盛唐时代已然如此,萨都剌所处的元代更不必说。反过来说,正因为没有人清理和守护碑石,任其自生自灭,它们才会变得绿苔遍体,这再一次证实了凌歊台的败落荒凉。除了辇路、断碑,以及传说,再也没有什么事物能证明当年凌歊台的繁华,闲云、野花、月亮,这都不是帝王所带来的事物,也不是哪一代王朝所能控制得了的。帝王也许能在某一段时间里创造非凡的繁华和功业,例如在凌歊台上建造离宫,但也是短暂的事业。人生如梦,繁华如烟,只有日月更替、云起云落、花草枯荣,才是恒久不变的规律。作者以此作结,既有回顾历史的淡淡感伤,又引出对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现象的深入思考。

  萨都剌的怀古诗颇为后人所称道,这首《次韵登凌歊台》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整首诗由凌歊台的远景着墨,着力于描写凌歊台上的景物与往昔离宫的对比,昔日的高台、离宫、辇路、碑石都已荒废,今日依旧山险台崇,但这个世界已属于闲云、野草、绿苔。作者在感伤旧事时,又暗含看穿历史规律的平和心态。他怀古,但不是一味地伤古、悲切,而带有深沉的思考,更能打动人心,发人深省。“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一联,已成为咏古述怀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41-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