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雨卷云飞,长有桂娥看客。箫喜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雨卷云飞,长有桂娥看客。箫喜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
舞余歌罢,料宣华、回首尽陈迹。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
舞余歌罢,料宣华、回首尽陈迹。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噬杕(dì)¹之杜²,生于道左³。彼君子兮,噬(sh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yìn)(sì)之?
译文: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释:¹杕:树木孤生独特貌。²杜:杜梨,又名棠梨。³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⁴噬:发语词。一说何,曷。⁵适:到,往。⁶曷:同“盍”,何不。⁷饮食: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噬杕之杜,生于道周¹。彼君子兮,噬肯来游²?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译文: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释:¹周:右的假借。²游:来看。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噬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噬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噬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噬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噬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噬“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噬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噬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噬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噬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此为“我”的想像)

  此诗章法结构带噬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噬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噬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35-236页

yǒuzhī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ǒuzhī shēngdàozuǒ jūn shìkěnshì zhōngxīnhàozhī yìnshízhī 

yǒuzhī shēngdàozhōu jūn shìkěnláiyóu zhōngxīnhàozhī yìnshízhī 

玉堂深。正重帘护暝,窗色试新晴。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夜深后、寒消绛蜡,误碎月、和露落空庭。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
玉堂深。正重帘护暝(míng)¹,窗色试新晴。苔暖鳞生²,泥融脉起³,春意初破琼英。夜深后、寒消绛(jiàng),误碎月、和露落空庭。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
注释:¹暝:黄昏。²苔暖鳞生:是说梅枝向阳有苔痕如鱼鳞。³泥融脉起:是说盆内新泥融化涌起脉纹。⁴琼英:琼:一种美玉。英:花。这里指梅花。⁵寒消绛蜡:红色的蜡烛燃起时,驱走了寒意。绛:深红色。⁶暖吹:暖风。
长恨年华婉晚,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
长恨年华婉晚¹,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解将芳思²,巧缀一斛(hú)春冰³。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gēng)心事,且论笛里平生。
注释:¹晚:暮晚。²芳思:赏花的意绪。³一斛春冰:形容盆梅洁白如冰。⁴调羹:古时以梅子作为烹饪的调料。
这是一首咏梅词,然而所咏并非野生之梅树,而是长于洞房深室的盆栽梅花。词的上片,写盆梅虽植于玉堂之深,而自有一段天然风流,带给人清幽高洁的美好享受。“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十二字足见主人对盆梅之爱。下片的盆梅,已投射了作者的形象。“长恨”以下暗喻自身遭际,“那得似”三字意思一转,写出盆梅虽是“东君巧缀”,终究不如空山静夜、篱边溪畔的野生之梅来得自由。结句点明题旨,抒发不愿为官,只望归隐的愿望。缺点是说得太白,反无余致。

èhóng··pénméi--zhūyán

tángshēnzhèngzhòngliánmíngchuāngshìxīnqíngtáinuǎnlínshēngróngmàichūnchūqióngyīngshēnhòuhánxiāojiàngsuìyuèluòkōngtíngnuǎnchuīdiàoxiānglěngfāngqīnmèngshǎngxiāoníng

zhǎnghènniánhuáwǎnwǎnbèiróuqíngshùqiānyíngshìdōngjūnjiějiāngfāngqiǎozhuìchūnbīngshìkōngshānjìngbàngshūqīngqiǎnxiǎohéngwèndiàogēngxīnshìqiělùnpíngshēng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别肠转如轮¹,一刻既万周。
译文: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注释:¹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译文: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译文: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译文: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今日舟与车,并力¹生离愁。
译文: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注释:¹并力:合力,一起。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明知须臾(yú)¹景,不许稍绸(chóu)(móu)²
译文:(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注释:¹须臾:片刻、短时间。²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译文: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虽有万钧柁(duò)¹,动如绕指柔²
译文: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注释:¹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²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岂无打头风¹,亦不畏石尤²
译文: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注释:¹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²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译文: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影倏(shū)¹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译文: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注释:¹倏:疾速,忽然。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¹(fǒu)²?
译文: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注释:¹留滞:路途阻塞。²不:通“否”。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¹
译文: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注释:¹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jīnbié ·

huángzūnxiàn qīngdài 

biéchángzhuànlún wànzhōu 
yǎnjiànshuānglúnchí zēngzhōngxīnyōu 
yǒushānchuān yǒuchēzhōu 
chēzhōuzàibié xíngzhǐyóuyóu 
jīnzhōuchē bìngshéngchóu 
míngzhījǐng shāochóumóu 
zhōngshēngshí qǐngshāoliú 
suīyǒuwànjūnduò dòngràozhǐróu 
tóufēng wèishíyóu 
sòngzhěwèifǎn jūnzàitiānjìntóu 
wàngyǐngshūjiàn yānyǎoyōuyōu 
 guīdìngliúzhì 
suǒyuànjūnguīshí kuàichéngqīngqiú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
画堂雅宴¹。一抹²朱弦³初入遍。慢捻(niǎn)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
译文:华美的大厅里正举行高雅的宴集,乍弹朱弦刚刚进入弹奏第一章。轻轻地拢,慢慢地捻,纤长的细指犹如嫩葱。
注释: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¹画堂雅宴:在彩绘厅堂举行歌舞宴集。²抹:琵琶弹奏手法,一抹即乍弹。³朱弦:华美琵琶之弦。⁴入遍:初始弹奏第一章。遍,曲调中的一解,即一章。⁵捻:搓。⁶拢:抚。均为弹奏琵琶的手法。⁷“玉指”句:谓琵琶女的手指细嫩如葱白。
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拨头¹(còng )²。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³。倚暖香檀(tán)曲未成。
译文:拨头抑郁低落,带着愁怨的花月自有无限意。舞女身姿轻灵美好,倚着檀槽弹不成一首曲子。
注释:¹拨头:舞蹈名。²憁利,失意的样子。³红粉轻盈:指舞女轻灵美好。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与白粉。代指美女。⁴香檀:即檀槽,弦乐器架弦之架。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歌舞筵席上侑洒佐欢的歌女形象。她琴艺高超,琴曲哀怨动人。作品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对歌女的同情。

  上片点明宴会在宽敞的画阁里进行,其后进入正题,写到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大概作者明知描写琵琶演奏不可能超越白居易的《琵琶行》,所以干脆把《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成句搬移到词中,反倒显得朴素真切。欣赏琵琶的人,不可能不同时欣赏弹奏者高超的技巧,于是作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女子的手上,干脆又把自居易的“十指剥春葱”挪移过来,于是翻新成了另一个完美的琵琶女。这种移花接木的效果,往往比自出机杼更有神趣。

  下片刻意点明女子弹奏的曲子是《慢头》,其中妙处,今人可能无法知晓,因为这支曲子已经失传了。然而作者之所以要明言曲名,定有他的深意,这种深意随后的描写中显露无遗,先是出现了“怨月愁花无限意”的幽怨哀愁,而且是面对皎月和鲜花产生的愁怨,表明女子的弹奏一定触动犷她内心的隐痛,她是把自己想象成了皎月和鲜花,其晶莹娇美本该得到尊重和欣赏,如今却沦落到为人佐酒的卑贱地步,其中的“无限意”怕是无人理解。作者似乎隐隐感到了女子情绪的变化,所以对这位“红粉轻盈”的美女为什么突然停止弹奏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种疑问他没有道破,留给读者去细细体会,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才是这首词成功的设计。

参考资料:
1、 李之亮.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40-41
2、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6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世事如舟挂短篷(péng)¹,或移西岸或移东。
译文:世事无常,就像挂短蓬的船一样,有时移到东岸,有时移到西岸,漂泊不定。
注释:¹短篷:有篷的小船。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译文:多少次不圆之月过后还是圆月,几阵南风过后又是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译文:日子长了,人也没有长长久久的健康;春天过了,娇艳的花也没有几天灿烂了。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译文:入耳的是非听听就算了,装聋卖傻也不失为一种活法。

jǐngshì--tángyín

shìshìzhōuguàduǎnpénghuò西ànhuòdōng

huíquēyuèháiyuányuèshùzhènnánfēngyòuběifēng

suìjiǔrénqiānhǎochūnshēnhuāyǒushíhóng

shìfēiěrjūnrěnbànzuòchīdāibànzuòl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