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酲未解据胡床,亭午披衣望麝香。
三峡夜来天似水,百蛮秋后月如霜。
洲前橘柚垂垂实,石上藤萝细细长。
又欲拿舟过滟澦,黄牛白狗接高唐。
宿酲未解据胡床,亭午披衣望麝香。
三峡夜来天似水,百蛮秋后月如霜。
洲前橘柚垂垂实,石上藤萝细细长。
又欲拿舟过滟澦,黄牛白狗接高唐。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独漉(lù)¹水中泥,水浊(zhuó)不见月。
译文:有人在水中湮泥,弄得水浑浊不堪,连月亮的影子也照不见了。
注释:¹独漉:亦为地名。此乃双关语也。漉:使水干涸之意。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译文:映不见月影倒没什么,问题是行人涉水不知深浅,就会被深水所淹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¹
译文:越鸟从南而来,胡鹰也向北而飞。
注释:¹“越鸟”四句:陈沆《诗比兴笺》云:“越鸟四句言(李)希言等处在南来,而璐兵亦欲北度。中道相逢,本非仇敌,纵弯弓射杀之,亦止自伤其类,无济于我。”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译文:我欲举弓向天而射,但又恻然不忍,怜惜它们中途迷失了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¹
译文:树叶为风吹落,别树飘雾而去。
注释:¹“落叶”四句:言自己无所依托,飘零之苦。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译文:我如今他乡为客,无所归依,此悲正如落叶别树之情相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罗帏(wéi)¹舒卷²,似有人开。
译文:罗帷乍舒乍卷,似乎有人进来。
注释:¹帏:帐子。²舒卷:屈伸开合,形容帷帘掀动的样子。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译文:一束明亮的月光照入室内,可鉴我光明磊落的情怀,真真是无疑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¹
译文:雄剑挂在墙壁上,时时发出龙鸣。
注释:¹“雄剑”二句:以雄剑挂壁闲置,以喻己之不为所用也。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不断犀(xī)¹,绣涩苔(tái)生。
译文:这把断犀象的利刃啊,如今闲置得都长满了锈斑。
注释:¹断犀象:言剑之利也。《文选》曹植《七启》:“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陆断犀象,未足称隽。”李周翰注:“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国耻(chǐ)¹未雪,何由成名。
译文:国耻未雪,还谈得上什么建立伟业?谈得上什么万世功名?
注释:¹国耻:指安禄山之乱。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神鹰梦泽¹,不顾鸱(chī)(yuān)²
译文:传说有一只神鹰,曾在云梦泽放猎,但它却连鸥鹭一类的凡鸟睬也不睬,对它们一点兴趣也没有。
注释:¹梦泽:古泽薮名,亦与云泽合称云梦泽。²鸱鸢:指凡鸟。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为君一击,鹏抟(tuán)九天。
译文:因为此鸟志向远大,生来就是高飞九天,专门为君去搏击大鸟的啊。

  《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父仇不报,欲活何为”,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罪恶。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

  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渡?”,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我欲弯弓向天射”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奇思。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但弯弓射天,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客无所托,悲与此同”——他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

  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根本无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平叛、为国雪耻之用。

  “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而竟去攻击九天巨鹏并将之击落。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而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发出了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声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声音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之中。

  此诗共分六节(乐曲的章节),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从时局的动乱,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参考资料:
1、 潘啸龙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2-134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三更¹灯火五更鸡²,正是男儿读书时。
译文: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
注释:¹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²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黑发¹不知勤学早,白首²³悔读书迟。
译文: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¹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²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³方:才。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参考资料:
1、 黄勤堂.哲理诗选析: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42
2、 杨道诚,韩清显.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修身养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11

quànxué--yánzhēnqīng

sāngèngdēnghuǒgèngzhèngshìnánérshūshí

hēizhīqínxuézǎobáishǒufānghuǐshūchí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¹。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²
注释:¹伤心白:形容月色惨淡,一种感受语。²梅花笛:笛曲中梅花引。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xī)(shuài)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zēng)¹遮掩窗儿黑。
注释:¹生憎:生,语助辞。憎恨,憎恶,此处可作厌恶解。
词的第一句“月去疏帘才数尺”句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作者起笔含蓄,浓重细密的心思积而不发,这也多与作者在长年艰辛苦难的生活中所养成的隐忍低敛的性格相关。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在古时又称之为“揭帘法”写的是帘,目的却是帘后的人,揭开帘子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第二句“乌鹊惊飞”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它不是本地的乌鹊,绕树三匝,为何迟迟不肯落羽?真的是没有树枝可以留驻吗?其实不然,既然有树,枝桠总是有的,只是境迁物非,草木殊类,异地险境让乌鹊感到犹豫,不安和惊虑,没有了归属感。这与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 第三句“万里故人关塞隔”很多砖家认为这里的故人是指远谪边境的孙启或丁澎等挚友,我不能苟同这种说法。孙启和丁澎等人同样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是常情。所以这里的故人不会是同病相怜的那些好友。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乡的他在万里之外,这又是谁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声...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 后半阕第一句把作者和读者神游在外的思绪拉近到“灯前”,也就是作者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里手,行文思路相当清晰,文章结构也井井有条。前半阕寄情于景,后半阕移情于人。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有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简单而言就是写词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词写的再华丽也是下品,写的差的那就是恶俗了。现在有很多写“新词”的作者,自诩文采高古,填出来的词就跟叙事散文一样,还网上报上到处贴,就跟电线杆上的“狗皮膏”一样了,都懒的撕你。 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单的影子,在房间里来回踱两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词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搅扰地自己无法入睡,其实还是因感慨为自己的伤心的旧事和凄凉的当下而无法入眠。 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同时芭蕉伊遮掩窗儿黑也与前文的伤心白形成了呼应。《二乡亭词》评论道:“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也,细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笔,妙不可言。

diéliànhuā··yuè怀huáirén--sòngwǎn

yuèshūliáncáishùchǐquèjīngfēipiànshāngxīnbáiwànrénguānsāinánlóushuínòngméihuā

shuàidēngqiánbìngqīngyǐngpáihuáishuìyóuqiángjiǎojiāofēngshēngzēngzhēyǎnchuāngérhēi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老子舞时不须拍¹,梅花乱插乌巾²香。
译文:我起舞时狂态尽显,不依节拍、把梅花随意的插在头巾之上。
注释:¹舞时不须拍:不依节拍胡乱跳舞。²乌巾: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
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zūn)¹前作剧²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译文:在酒杯前的种种表现大家不要笑,等到我死了你们就会想念我活着时候的狂态了。
注释:¹樽:酒杯。²作剧:嬉戏。

kànméijué--yóu

lǎozishípāiméihuāluànchājīnxiāng

zūnqiánzuòxiāngxiàozhūjūnkuáng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
朝发¹宜都²(zhǔ)³,浩然思故乡。
译文:清早离开宜都江边,思绪飞荡想念家园。
注释:¹朝发:早上出发。²宜都:县名,今属湖北。³渚:水边。⁴浩然:形容广阔,盛大。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译文:故乡可是无法看见,道路阻隔巫山之南。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
巫山乡云没,高丘¹正微茫。
译文:巫山顶上彩云出没,高丘险阻模糊难辨。
注释:¹高丘:高山。
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zhù)¹望已久,涕(tì)²沾衣裳。
译文:独自站立遥望已久,珠泪滚落沾湿衣衫。
注释:¹伫立:长时间地站立。²落:一作“泪”。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译文:难道只是离乡伤感,原来忆起襄王当年。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朝云¹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译文:神女朝云飘无定所,楚国终也衰亡沦湮。
注释:¹朝云:巫山神女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