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晓雾朝(zhāo)(tūn)¹(gàn)²³,横塘西岸越城东。
译文: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注释:初:初次的意思。归:表示归来、回来。石湖:太湖的一个支脉,位于江苏苏州西南郊。¹朝暾:初升的太阳。²绀:稍微带红的黑色。³碧:青绿色。⁴烘:烘托。⁵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⁶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lù)孤明¹²叶中。
译文: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将宿鹭白色的羽毛映衬得格外鲜明。
注释:¹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²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信脚¹自能²知旧路,惊心时复³认邻翁。
译文:随意漫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过了一段时间才辨识出是昔时的邻翁。
注释:¹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²自能:自己本身就能。³时复:过了一段时间才。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tiáo)¹翠扫空。
译文:当年亲手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注释:¹蜩:古书上是指蝉,即知了。鸣蜩就是鸣蝉。

  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中的“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诗人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的自己身上。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是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他的邻居时他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他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回到家里,已经和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亲手栽种的斜桥柳,如今已长得高大茂盛,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2-1035

chūguīshí--fànchéng

xiǎocháotūngànhōnghéngtáng西ànyuèchéngdōng

xíngrénbànchūdàohuāshàng宿mínglíngzhōng

xìnjiǎonéngzhījiùjīngxīnshírènlínwēng

dāngshíshǒuzhǒngxiéqiáoliǔshùmíngtiáocuìsǎok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将宿鹭白色的羽毛映衬得格外鲜明。

随意漫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过了一段时间才辨识出是昔时的邻翁。

当年亲手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注释

初:初次的意思。归:表示归来、回来。石湖:太湖的一个支脉,位于江苏苏州西南郊。

朝暾:初升的太阳。

绀:稍微带红的黑色。

碧:青绿色。

烘:烘托。

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

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

自能:自己本身就能。

时复:过了一段时间才。

蜩:古书上是指蝉,即知了。鸣蜩就是鸣蝉。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创作背景

  范成大出川返京后,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四月,以中大夫除参知政事(副宰相),但因与宋孝宗政见不合,任职仅两月,六月间即落职返乡。这首诗就作于他初归石湖之时。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杨燕.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93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中的“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诗人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的自己身上。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是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他的邻居时他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他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回到家里,已经和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亲手栽种的斜桥柳,如今已长得高大茂盛,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2-1035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译文:平坦空旷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满是绿意,早晨的莺鸟在远方的树林间啼鸣。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日晴潇湘¹(zhǔ)²,云断岣嵝(lǒu)³(cén)
译文:阳光晴和,洒落在潇水与湘水的岸边沙洲,云朵断续晴接,飘扬在岣嵝山的小峰上。
注释:¹潇湘:湖南潇水和湘江的合称。²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³岣嵝:衡山的主峰。⁴岑:岑崟(yín),山高峻貌。此为岣嵝山之高峻。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仙驾¹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译文:得道成仙是无从盼望的,世间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处。
注释:¹仙驾:驾,特指大禹的车。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凝情¹空景慕²,万里苍梧³阴。
译文: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万里之外,卒于苍梧之野的舜帝英灵。
注释:¹凝情:凝,凝聚,集中,这里指怀着深情。²景慕:崇敬景仰。³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阴:通荫。

  唐代后期由于人烟稀少,蔡家机场一带的湘江东岸尚未开垦耕种,为一片平野。“晓莺啼远林”,进一步说明此片平野面积广阔,一片葱绿的草地。地势低平的湿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适林木生长,林木多分布平野边缘丘陵上,故曰“远林”。

  “潇湘渚”即巴洲滩,诗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达巴洲滩。此时已早晨七八点钟,一个大好晴天,适宜诗人深入民间访问,考察风土民情。“云断岣嵝岑”,岣嵝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峰为祝融峰。此句意含诗人北望长安,视线被“衡山”所挡。这是诗人曲折表达受迫害的贬谪心情。古史相传,大禹曾驱车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传说中的上古圣人之一。此句暗指唐宪宗效法先圣尧舜治理天下。“世途非所任” ,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反映诗人一心报国无门,被贬南荒之地,时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历史责任而不可能,诗人多么盼望皇帝召其北归。诗的最后两句切题,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诗人一向以邀尧舜为师,表明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备此种历史责任感,所以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这两句诗实写苍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宪宗以兴尧舜之风为己任,能召回永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实现政治革新。这仅仅是诗人的主观愿望,此句蕴含诗人多少相思泪!

  柳宗元26岁中博学鸿词科,步入仕途,“超取显美”,任礼部员外郎,虽是六品京官,却有资格参加早朝议事。现在身处逆境,成了被禁锢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这是一般被贬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觉做到的。所以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进步思想本质,才能理解诗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间之举的缘由。“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诗的落脚点在一个“阴”字上,其实还是空望一场,但又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激情,这是历史上进步文人的共同心态。

  这是首次发现柳宗元贬永十年,第一次写于今冷水滩区管辖地域的诗,为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初步认定《零陵春望》写于元和四年春。此时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护伞,所以他的行动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长安的心情更急切。这一时期柳宗元写了一些信向长安亲友求助,设法返回朝廷,这是诗人写《零陵春望》的内心企图。由于唐宪宗及保守派对柳的歧视,致使柳宗元贬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职,反而贬到岭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报国无门,这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进步人士的共同命运!

línglíngchūnwàng--liǔzōngyuán

píngchūncǎo绿xiǎoyīngyuǎnlín

qíngxiāoxiāngzhǔyúnduàngǒulǒucén

xiānjiàwàngshìfēisuǒrèn

níngqíngkōngjǐngwàncāngyīn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帝师不胜,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帝用忧愤,斋于太山之下,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黄帝)战蚩尤于涿(zhuō)鹿。帝师不胜,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帝用忧愤,斋¹于太山²之下,王母遣使³披玄狐之裘(qiú),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
译文:九天玄女,是黄帝的师傅,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 和蚩尤在涿鹿大战。黄帝不能取胜,蚩尤凭借妖术,使三日三夜大雾冥冥。黄帝忧思不已,难以入眠,虔诚地在泰山之下祈祷,感动了西王母。西王母派遣使者披着玄狐的皮衣,授予黄帝真符说:“精诚祷告上天,一定会得到感应。”
居数日,大雾冥冥,昼晦。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帝稽首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六王兵信之符,灵宝五帝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五阴五阳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五兵河图策精之诀。
居数日,大雾冥冥¹,昼晦(huì)²。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³,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帝稽(qǐ)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六王兵信之符,灵宝五帝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五阴五阳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五兵河图策精之诀。
译文:过了几天,大雾弥漫,天气晦暗,玄女降临。乘着红色的凤凰,驾驭景云,穿着九色华彩衣服,来到黄帝的面前。黄帝拜了两次 (准备) 接受命令。玄女说:“我是太上的徒弟,你有什么疑问尽管问。”黄帝叩头说:“蚩尤残暴横行,毒害百姓,四海之内的人民哀号,难以保全性命。我想要得到常胜不败的技术,为民除害,可以吗?”玄女于是授予黄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帝驱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五阴五阳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五兵河图策精之诀。
复率诸侯再战蚩尤于冀州,蚩尤驱魑魅杂妖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征于帝。帝画之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由是榆冈拒命,又诛之阪泉之野,北逐埙斋,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立九州,置五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垂法设教,然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来迎乘龙升天。《墉城集仙录》
复率诸侯再战蚩尤于冀州,蚩尤驱魑(chī)(mèi)¹杂妖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征于帝。帝画之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由是榆冈拒命,又诛之阪泉之野,北逐埙斋,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立九州,置五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垂法设教,然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来迎乘龙升天。《墉城集仙录》
译文:(黄帝) 再次率领诸侯和蚩尤在冀州大战,蚩尤驱使鬼怪组成的军队,用雨师、风伯为护卫,命令应龙蓄水淹死黄帝。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在绝辔之野中冀之乡一举灭了蚩尤,将它分成四块埋葬。因此榆冈拒绝命令,黄帝又在阪泉之野消灭了它;在北方逐走埙斋,这样使四方安定。四方共有两万八千里,便铸造铜鼎立于九州,设立有五行九德的大臣来管理天地事务,祭祀万灵以垂示法则、教化万民,然后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黄龙迎接黄帝升天。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译文: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禁烟不到粤(yuè)人国,上冢(zhǒng)亦携庞老家¹
译文: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注释:¹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译文: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记,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hánshíshūshì

zhàodǐng sòngdài 

cháiméncūnluò jiàochāliǔniánhuá 
jìnyāndàoyuèrénguó shàngzhǒngxiépánglǎojiā 
hànqǐntánglíngmàifàn shānjìngyǒuhuā 
zūnjìngqīngtái guǎnchéngtóuzòuji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独坐幽篁(huáng)¹里,弹琴复长啸(xiào)²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注释:¹幽篁:幽深的竹林。²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¹人不知,明月来相照²
译文: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¹深林:指“幽篁”。²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泯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9-181

zhúguǎn

wángwéi tángdài 

zuòyōuhuáng tánqínchángxiào 
shēnlínrénzhī míngyuèláixiāngzhào 
忝厚眷,不敢用启状,必不深讶。
忝厚眷(juàn),不敢用启状,必不深讶。
译文:你这样深切地怀念我,使我受之有愧,我不敢用启、状的形式给你写信,你一定不会感到惊讶。
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疏矣。但时独于闲处开看,未尝以示人,盖知爱之者绝少也。
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古矣。但时独于闲处开看,未尝以示人,盖知爱之者绝少也。
译文:你送给我看的诗和文章,都显得萧散、古朗,具有远古作家作品的风格。但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已经很久没有人写了!想用这类作品来达到符合世人欣赏习惯的要求,那就相距太远了。我只是常常一个人在闲静的地方打开文章看看,不曾把它们拿给别人看,因为我知道爱好它的人太少了。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xiá)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译文:你要我写的诗,我哪里敢不写呢?但不能不写,只是没有空闲而已。近来却很喜欢作小词,所作虽然没有柳七郎那种风味,也自是一家风格。呵呵!几天以前,我在郊外打猎,猎获的东西很多。我作了一首小词,让密州的壮士一边击掌、一边用脚叩地来唱,同时让人吹笛敲鼓应合节拍伴奏,景象很有些宏伟。现在我把这词写下来送给你看,姑且博得一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