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有祖¹,年老,谷父母厌憎²,欲捐之³。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¹⁰(yú)¹¹,捐祖于¹²野。谷随¹³,收舆归¹⁴。父曰:“汝(rǔ)¹⁵何以¹⁶收此凶具¹⁷?“谷曰:“他日¹⁸父母老¹⁹,无需更²⁰作此具,是以²¹收之。“父惭²²,悔之²³,乃²⁴(zài)²⁵祖归养。
译文: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注释:¹祖:祖父,祖辈。²厌憎:厌弃憎恨。³欲捐之:想要丢弃他。之代词代指"祖父",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欲:想要。捐:抛弃,丢弃。⁴年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表示整数后的零数。⁵谏:规劝。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⁶岂有:怎么可以。⁷是:这(是)。⁸负义:违背道义。负: 违背。⁹从:听从,顺从。¹⁰作:做,制作。¹¹舆(yú):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¹²于:在。¹³谷随:省略句,谷随(之)。原谷跟随着他。随:跟随。¹⁴归:返回。¹⁵汝:你,指示代词。¹⁶何以:为什么。¹⁷凶具:不吉利的用具。凶:不吉利。¹⁸他日:以后,将来,往后。¹⁹老:年老。²⁰更:再。²¹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因此。²²惭: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²³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悔,对…感到后悔,属于意动用法。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乃²⁴:于是,就。²⁵载: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注释

祖:祖父,祖辈。

厌憎:厌弃憎恨。

欲捐之:想要丢弃他。

之代词代指"祖父",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年十有五:十五岁。

有,通“又“,表示整数后的零数。

谏:规劝。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是)。

负义:违背道义。

负: 违背。

从:听从,顺从。

作:做,制作。

舆(yú):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

于:在。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

原谷跟随着他。

随:跟随。

归:返回。

汝:你,指示代词。

何以:为什么。

凶具:不吉利的用具。

凶:不吉利。

他日:以后,将来,往后。

老:年老。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因此。

惭: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

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

悔,对…感到后悔,属于意动用法。

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

乃²⁴:于是,就。

载:带。

猜您喜欢
春暝钩帘,柳条西北轻云蔽。博劳千啭不成晴,烟约游丝坠。狼藉繁樱刬地。傍楼阴、东风又起。千红沈损,鹎鵊声中,残阳谁系。
春暝(míng)钩帘,柳条西北轻云蔽¹。博劳千啭(zhuàn)不成晴²,烟约游丝坠³。狼藉繁樱刬(chàn)。傍楼阴、东风又起。千红沈损,鹎(bēi)(jiá)声中,残阳谁系。
译文:阴郁的春日黄昏用帘钩挂起帘子,望去柳枝西北方的天空都被浮云遮蔽了。伯劳再怎样千啼百啭也不能使天空晴朗起来,烟雾依然东缚着垂下的游丝。纷繁的落樱乱堆着,东风又傍着楼影吹起了。无数红色的花朵陨落了,鹎鵊声声催明,但又有谁能系得住西下的夕阳呢?
注释:¹春瞑钩帘二句:意为欲留住西下的夕阳而恨其被云所蒙蔽,以夕阳喻日渐衰微的国运。春暝,春日阴郁的黄昏。瞑,昏暗;黄昏。西北轻云蔽,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与辛弃疾《菩萨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意,分别以西北方的长安、蔽目的云、日寓京城、祸国殃民者与国运。²博劳千啭不成晴:指博劳本不在呼晴唤雨之位,故千啼百啭也不能使天气晴朗起来。博劳,即伯劳,一种鸟。曹植称其“以五月鸣,其声鵙鵙”。³烟约游丝坠:形容烟雾笼罩着垂挂的游丝。约,约束;笼罩。坠,垂挂。⁴狼藉繁樱刬地:指满地樱花飘零依旧。狼藉,散乱堆积的样子。繁樱,樱花树落下的繁花。刬地,依旧;依然。⁵鹎鵊;一种在春分后的凌晨鸣叫的鸟,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
容易消凝,楚兰多少伤心事。等閒寻到酒边来,滴滴沧洲泪。袖手危阑独倚。翠蓬翻、冥冥海气。鱼龙风恶,半折芳馨,愁心难寄。
容易消凝,楚兰多少伤心事¹。等闲(xián)²寻到酒边来,滴滴沧洲泪³。袖手危阑独倚。翠蓬翻、冥冥海气。鱼龙风恶,半折芳馨,愁心难寄
译文:此刻真容易凝神销魂,便如楚《骚》中的兰花不知有多少伤心事。不知不觉便已寻到酒边来了,酒与胸中“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沉痛融合后,便化作了点滴不尽的泪。独自倚靠在高栏上,无奈地袖手旁观。蓬莱仙岛似乎翻腾在远处浩瀚的大海云雾间。鱼龙兴起的大风多么猛烈啊,吹折了过半芬芳的花朵,忧愁的心恐怕再难找到寄托了。
注释:¹楚兰多少伤心事:用屈原《楚辞》典故。楚兰,《楚辞》中芬芳的兰是忠臣君子的象征。多少伤心事,《楚辞》中的君子在谗邪当道、君主不明的环境中,常受排挤,难行济世救国的志向。²等闲:无端;随便。³沧洲泪:用陆游《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意,表达驱除鞑虏的护国志向未成,却被辞乡的痛苦。沧洲,位于渤海沿岸,常用以指代隐士居住的水滨。⁴袖手危阑独倚:结合上下文,当是化用陆游《书愤》“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诗意与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意。袖手,藏手于袖。在此表示国家危亡却不能参与时事的无奈。⁵翠蓬:蓬莱仙山的美称。即如吴文英《满江红》:“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蓬。”⁶鱼龙风恶:鱼龙,泛指龙及各种水族。传说中龙其部属能兴风作浪。语出奚洖戈《解连环》:“便买蓑衣,又生怕、鱼龙风恶。⁷”半折芳馨二句:用朱敦儒《蓦山溪》“无意压群芳,独自笑,有时愁,一点心难寄”词意。芳馨,指芬芳的花朵。

  朱孝臧于光绪二十九年晚春出任广东学政时,与好友黄公度(即晚清诗界革命巨子黄遵宪)相遇,两个人在黄遵宪的“人境庐”话旧,那喷薄而出的情感,自然而然泼墨成这首小词。

  黄昏渐近,夕阳渐渐隐没于群山中。词人卷起窗帘,挂于帘钩之上,忍不住向京师的方向望去。山峦连绵起伏,阴云停驻于柳梢头,严严实实地遮住了他的视线。顷刻之间,他猛然想起了京城的乱象,心中感慨万千:天空之中,浮云遮蔽了太阳;混沌世间,奸佞之臣蒙蔽了天子的心魂。

  “博劳千啭不成晴,烟约游丝坠”。伯劳鸟的啼鸣婉转悦耳,却唤不来万里晴空。夕阳斜照,蛛网被风烟吹破,晶莹剔透的蛛丝在风中摇曳,摇摇欲坠。往事如“烟”,记忆如“丝”,词人内心久雨不“晴”,“忧思”坠落。

  刹那间,樱花缤纷而落,满目狼藉,背阴之处一缕东风又起。让人忍不住想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意。戊戌六君子已然逝去,无力回天;光绪和珍妃的悲剧已酿,无法挽救。然而,家国却并未因此走入穷途末路,唯有心存希望,山重水复之后,方能出现柳暗花明。

  落红无情,黄昏迫近,词人心中满是悲凉。那声声啼叫的杜鹃,那铺满小径的樱花雨,那沉沉落入水中的斜阳,皆是染了词人的忧思。不知谁愿做那力挽狂澜的英豪,救人于水火之中,扭转末世颓运,大有明知其不可为而欲为之的悲壮。

  奸佞之臣淫奢无为,有志之士默默无闻,这一切不禁让人愁怀满腹,黯然销魂。楚地幽兰,散发着淡淡幽香,恰如贤臣高洁的灵魂。词人与故友临窗而坐,提及刘光第之殁,不禁愁肠百转。陆游曾在《诉衷情》中长呼:“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愁情浓如墨,词人本欲借酒消愁,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时,方才发觉杯中酒不过是伤时之泪。

  词人眼睁睁看着神州大地被列强瓜分侵吞,却只得袖手旁观,危栏独倚。浊酒入肠,三分酿成愁情,七分啸成豪气,词人秀口一吐便是淋漓尽致的“袖手危栏独倚,翠蓬翻、冥冥海气”。情思何其郁勃,意境何其开阔,全然可与岳飞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相媲美。

  “鱼龙风恶,半折芳馨,愁心难寄”,分别化用辛弃疾的“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楚辞九歌山鬼》中的“折芳馨兮遗所思”,以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历史如水,无法倒流;现实如冰,如此残酷。纵然词人心中满是悲愤,终究无力扭转乾坤。

  韩愈的《送惠师》中云:“斑竹啼舜妇,清湘沉楚臣”。可以视为黄仲则构思这首词的依据。于是我们联想到“清湘望断”应该包含对屈原的怀念在内。下片“几丛斑竹”,从写实看,是“清湘望断”的情景,从意义上说,由屈原而及其作品中的“湘灵鼓瑟”。上下片似断犹续,内在涵义相连相接,自然巧妙。

zhúyǐngyáohóngwǎnchūnguòhuánggōngrénjìnghuàjiù--zhūmóu

chūnmínggōuliánliǔtiáo西běiqīngyúnláoqiānzhuànchéngqíngyānyuēyóuzhuì

lángfányīngchǎnbànglóuyīndōngfēngyòuqiānhóngshěnsǔnbēijiáshēngzhōngcányángshuí

róngxiāoníngchǔlánduōshǎoshāngxīnshìděngxiánxúndàojiǔbiānláicāngzhōulèi

xiùshǒuwēiláncuìpéngfānmíngmínghǎilóngfēngèbànzhéfāngxīnchóuxīnnán

极目望空阔,马羸程又赊。
极目望空阔,马羸(léi)¹程又赊(shē)²。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注释:¹马羸:形容马瘦弱、疲惫。²赊:远。因马慢而觉路远。
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楚水辞鱼窟¹,燕山到雁家。如斯²名利役³,争不老天涯。
注释:¹窟:汇集之处。²斯:这样。³役:役使;差遣。被(名利)所累。⁴争不:怎不。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sāishàng--péishuō

wàngkōngkuòléichéngyòushēyuèshēngfāngjiànshùfēngdìngshǐshā

chǔshuǐyànshāndàoyànjiāmíngzhēnglǎotiān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suì)(hè),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译文: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每至是日,倾城阖(hé)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dài)(bù)¹,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qú)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zhì)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léi)²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gǔn)³电霍,无得而状。
译文: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岩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注释:¹蔀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²云:像云一样。³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chī)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¹,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²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xìng)(zǎo)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译文: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注释:¹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²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¹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hè)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²、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译文:剑泉深得岩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注释:¹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²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¹、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nì)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lì)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译文: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注释:¹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著有《雪涛阁集》。

篇首预设意脉
  本文首句交代虎丘名胜的方位“去城可七八里”,诚然为一般记游散文所交代的文字,但为下文埋设了意脉。尽管“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这样,作者就确定了他的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箫鼓楼船,无日无之”,以“无……无……”的双重否定更见其肯定之意的句式,强调了日日如此、月月如此的频率和密度。“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在上文的意绪上递进了一层,突出了“月”“花”“雪”这三个时节对于游人的诱惑力量。作者所用“无日无之”“纷错如织”还是概括性较强的语言,所给予读者的是总体印象,而细致具体的描述则在后面进行,留下审美空间。

观感饶有新意
  “而中秋为尤胜”,文意以“而”字形成转折,以“尤”字造成递进。描述经过几次的递进,中心便确定下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虎丘记》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当时实录,这从后文“登虎丘者六”的次数可以看出;也不是某一个中秋日的情景记实。从时间观念上看,显系事后追述;从空间观念上看,是六登虎丘的印象的综合描述。而综合印象中的特定意象则是虎丘中秋。这种记游散文的时空观念是饶有新意的。“每至是日”,就透现了这种非以某一中秋,而是概括几个中秋特征的审美意向。

情景墨色润畅
  一旦进入具体的情景描述,作者就显得墨色润畅。笔态飞舞在虎丘山前山后,构成一幅全景俯瞰图。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开始,拉开了这幅全景图的描述画面。“衣冠士女,下迨踚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这里的“衣冠士女,下迨踚屋”把“倾城阖户”具体化了,作者特别点出“踚屋”,把下层市民也包括进去。在盛大的郊游行列中已有广大的市民参加,这反映了明代的特点,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就有类似的情景描绘。和古典的山水游记不同,和以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不同,这里更多地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郊游生活,或者说,作者是把“衣冠士女”和“踚屋”的市井细民作为同一的对象来描述。作者不是从自然山水本身获取诗情(他明确地认为“其山无高岩邃壑”),而是在“踚屋”市民参加的游览热潮中觅得了新鲜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反映了明代审美理想和意绪的特征。“莫不靓妆丽服”的打扮装饰,“重茵累席”的席地而坐,“置酒交衢间”的旅游方式,都有浓重的世俗情味,较少古典色彩。

文势气沛畅达
  作者在纵意描述之后,猛然拉成一个大镜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作者以远眺作为审美视点,在纵横交织的铺衍勾划中辅之以夸张,间之以比附,形成一气如注的滔滔文势。“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是空间范围的概括,形成画面的横向开阔感,吻合着远望的审美视觉特征。“从……至……”的提顿,一连出现“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 云泻”三句比喻中兼具夸饰的描绘。像梳齿一样靠拢的游人,是对其密度的形容。“檀板”暗勾下文“呕者百千”;“樽 ”隐联上文“置酒交衢”,内脉密合。如丘积、如云泻的比喻夸张,既是绘其郊游的特定情景,更是形容游客如云的盛况,服务于本段的审美重心,连用四个四字结构句,其目的是在蝉联而下的文句中形成文势的气沛畅达。

比喻虚实相间
  行文至此,于“远而望之”四字,回拢到主体的视点上来,文气稍有提顿,遂发为奇颖的比喻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雁”句言其盛,“霞”句言其色,“雷”句言其声,声色交错,染色于画卷,倾声于画外,连珠式的四字结构句型,同样有文势的波荡,有主体赞美之意的浮动。比喻句的联缀,既形成气势的喷注,又使描述对象的瑰丽色彩及其喧阗声势具体化了。比喻是求取形象的确定内涵,而旋即跳成“无得而状”作为本段的收煞,意绪得以翻变,是从比喻的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旨在说明这一切情景都是无法用比喻而得其盛状的。惟其用“无得而状”的模糊语,才更显示这幅云蒸霞蔚般的郊游图的美不胜收。

描绘具体细致
  在全景图的空阔而舒卷的纵意渲染和鸟瞰拍摄之后,作者进入具体细致的艺术描绘。而这一艺术描绘在审美选择上的别开生面是扣住一个“唱(呕)”字,笔墨由疏放趋向深细。“唱”的听觉形象最能显示有市民层参加的虎丘中秋郊游的特征,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审美趣味。因而,本文审美重心的确定导源于主体的审美欣赏意识的定向功能,使中秋时节的虎丘情景描述在审美选择上显得别具一格,另奏风调。而这一大段描述又独特地借助于“布席之初”到“未几”“已而”“比至”的表示时间观念的词语的微变,带动出意象的轻转,使一幅幅情状图画冉冉扑来。而这一切,以“露”的笔墨出之,牵引了“藏”着的主体审美趣味的变化,其用笔如此,堪称精妙。中郎描述的这一声态情景是流动、变化的,即由繁闹到幽静。“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嘈杂的声浪,莫之能辨,是中秋虎丘热烈情景的生动、具体的写照,但不是作者审美的最终目标,他所欣赏的是“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可见,作者审美上所追求的是清幽而又明亮的声态。而这一声态又是产生于“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月影横斜,荇藻凌乱”的幽静而又雅丽的环境之中。声、色、境以明丽的格调和交融的整一形式出现,才是作者审美意趣的真正寄托者。他从这里获得了审美感受,确定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他为之神驰和击节的不是钟鼓齐鸣的交响乐,而是轻悠亮彻的小夜曲。艺术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观照,作者的审美趣味在选择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主导作用,由此又产生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评价:“听者魂销”,“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这一大段作为全文描述重心,不是在横长的空间感上取胜,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上使意境导向深入,并以鲜明的层次加以显示。值得细加玩索的是,这一大段声态描述的时间、人数、主体审美趣味是密切融合而又同步推进的。布席之初──唱者千百,未几──数十人,已而──三四辈,比至──一夫。从不可辨识至音若细发,却响彻云际,境界每一移位,则主体审美情思便深入一层,如螺丝钻木,又如开沟掘井,直至审美的核心地带,发露最主要的审美情趣为止,即“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这里时域的按步换形,带来审美趣味的登堂入室。 声态描述至此已是情尽意满,作者才突然抽出笔来,写到虎丘的自然山水景象,“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这一飞来之笔似与上文意脉不相关涉,大有突兀而起之势。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袁氏“公安派”的审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信口而出,信口而谈”(袁宏道《与张幼于》),兴之所至,不拘成法,显得洒脱自如,擒纵自便。到这一段,全文才写到游虎丘的主体“我”,这和传统的山水游记笔法大相径庭。而主体登临时的特点又不是径宣纸面,而是隐藏在直接形象之中,引导人们去体味间接形象的存在。

语言质直洁爽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天池山简直像是千顷云山的几桌一样,这是在形象与形象间的对比中加以突出,反衬出千顷云的高,也显示出主体审美视点的高。“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这又显示出主体的视线之远。这一段直接描述虎丘剑泉一带的自然景象的文字,作者仿佛随意拈出,稍加轻涂,没有腴言芜词,一切显得质直洁爽,而一切又无不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感受,成为袁宏道审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叙小修诗》)的实践。例如,见千顷云之峻高,峦壑竞秀,生发出的“最可觞”的情趣;“过午则日光射人”所产生的是“不堪久坐”的感受;至于欲祠韦苏州、白乐天,却因事过境迁而未成,最终还是“兴阑”所致。主体的审美感受在所有物象的描述中成为归结点,这正体现了袁宏道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 最后一段,就更具有感受性了。“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吴县县令达两年时间,登临虎丘有六次之多。可见,他对虎丘山水的留连的感受之深,由此也透露了他写《虎丘记》是综合概括再加审美选择的构思特色。最后一次是“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这一次所见月是怎样的娇妍,因与主体感受的关系不大,就略而不写。

鄙薄官场生活
  作者从“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喟系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显露了对官禄的鄙夷,这一点,跟他《与丘长孺书》所表达的对苟且蝇营的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同归一源。对官场生涯的目击,“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隔膜,深化着袁宏道的内心苦闷。这种隔膜使得他无法领略“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这是袁宏道审美个性和所处地位产生出来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在当时的特定内涵体现为感性和理性的冲突。而这一矛盾所引起的内心刺激,生发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去官”,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他日”“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的决绝誓词,才有“解官,称吴客”的庆幸,才有“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的对月发问。六登虎丘,最后一次的刺激成为袁宏道呈请解官的重要契机。明乎此,我们才会明了这位以发抒主体感受为特征的“性灵说”的倡导者的审美个性的执著,也才会明了他辞官后审美个性得到无所拘制的发展写下《晚游六桥待月记》的原因所在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在于记述虎丘胜景,重点记八月半中秋之夜虎丘的清唱竞赛场景,表达他无官—身轻的闲适心情。

结语
  总之,《虎丘记》以作者的感受作为内脉,这里有审美感受和环境的审美场的矛盾,这种矛盾本身就具有感受性质。通篇写山水少,写游况多,均发轫于作者的审美感受;文势时有腾挪,意象或作变化,一路写来,均有作者感受的隐隐跳跃。感受深者,则用墨如注;感受浅者,则微微点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体对象规范的传统笔法,显示出审美感受作为观照万物的“性灵”特征。作者对世俗情趣的郊游浓墨泼洒,主体感受的往返流转,笔触章法的任情而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传达这三者都带有明代山水游记文典型的时代审美特征。

qiū

yuánhóngdào míngdài 

    qiūchéng shāngāoyánsuì jìnchéng xiāolóuchuán zhī fányuèzhī huāzhīchén xuězhī yóurénwǎnglái fēncuòzhī érzhōngqiūwéiyóushèng 

    měizhìshì qīngchéng liánérzhì guānshì xiàdài liàngzhuāng chóngyīnlěi zhìjiǔjiāojiān cóngqiānrénshíshàngzhìshānmén zhìlín tánbǎnqiū zūnléiyúnxiè yuǎnérwàngzhī yànluòpíngshā xiájiāngshàng léigǔndiànhuò érzhuàng 

    zhīchū chàngzhěqiānbǎi shēngruòwén biànshí fēncáoshǔ jìnghóuxiāngdòu chén yánchībié wèiéryáoshǒudùnzhě shùshírénér érmíngyuèkōng shíguāngliàn qiè rántíngshēng zhǔérzhě cáisānbèi xiāo cùnguǎn rénhuǎnbǎnér zhúròuxiāng qīngshēngliàngchè tīngzhěhúnxiāo zhìshēn yuèyǐnghéngxié xìngzǎolíngluàn xiāobǎnyòng dēngcháng zuòbǐng yīnruò xiǎngchèyún měi jìn fēiniǎowéizhīpáihuái zhuàngshìtīngérxiàlèi 

    jiànquánshēn fēiyánxiāo qiānqǐngyúntiānchízhūshānzuòàn luánjìngxiù zuìshāng dànguòguāngshèrén kānjiǔzuòěr wénchāngjiā wǎnshùyóuguān érběiwéipíngyuǎntángjiùzhǐ kōngkuàng jǐnshāndiǎnzàiwàng tángfèijiǔ jiāngjìnzhīmóusuǒzhī wéizhōu báitiānzhūgōngzhōng érbìngxúnzuò guī kǒngjìnzhīzhīxìnglán shānchuānxìngfèi xìnyǒushízāi 

    liǎngzǎi dēngqiūzhěliù zuìhòujiāngjìnzhī fānggōngtóngdēng chíyuèshēnggōngshíshàng zhěwénlìnglái jiē yīnwèijìnzhīyuē  shèn shāzhīhéng zàozhīzāi guān yǒutīngshíshàngzhě yuè  jīnxìngjiěguānchēng qiūzhīyuè zhīshàngshíyánfǒu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zhāo)¹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译文:每天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早已整驾上路,细细想来如此奔忙到底有什么意义?
注释:¹朝朝:天天,每天。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底万山苍。
译文:孤月的清晖下马的身影疲惫不堪,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显露深青色的群山。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曰归曰归岁云暮¹,有弟有弟天一方。
译文:每次都说回去却不能回,又到了年终岁暮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程;思念着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注释:¹岁云暮:是说一年时光将尽。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大壑(hè)¹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译文: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晨风劲的吹,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
注释:¹壑:山沟。

  曾国藩一生从政从军,事务庞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本诗即是他的念弟之作中写得较好的一首。诗的首联即直接将奔波中的感受写出,每天凌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这原本是酣眠的良辰,作者却早已整驾上路了,又疲惫又寒冷,确是苦不堪言,于是他对这种生活发生了怀疑,不禁扪心自问,如此奔忙劳碌意义究竟何在?(底,何,什么)这二旬写得感情充沛、真挚。然后诗转入写景。在孤月的清晖之下,作者看到了马的疲惫身影,内心里生出对它的怜意。马的形,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对象化;对马的怜悯,其实就是作者的对影自怜;这种心境之下的月亮,自然也显得那么孤单寂寞。接着,孤月西落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可以辨认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万山环绕,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艰、身心之疲惫;远处鸡鸣,亦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孤零无人语:这句写得虽具开阔气象,但一个“苍”字,仍给诗情增添了一份悲苦苍凉之意,由此,诗人对手足同胞的思念之情,也自然向高峰处涌去。这两句景语也是情语,是诗人心态的写照。

  于是,颈联便唱出了。日归日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戚苦之调。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真的归去,而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更难知何时能踏上归程;离家愈久,愈是恋家,时时思念自己的弟弟,现在,只能是天各一方,无从团圆,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体验兄弟的至情。二句中,上句虽化自《诗·采薇》的“日归日归,岁亦莫(暮)止”,但与下句配合,运用反复之法,亦适切地描摹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灵波涛,给人一唱三叹之感。最后二句,诗又回到清晨赶路的现实,他这时面对的是深深的大壑,高高的山崖,还有强劲的晨风。不用说,这样的环境再次强化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的波涛再次涌起,但是诗人似乎不愿再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写下去,于是故意逃脱,自寻宽解: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这一笔似是荡开,似是感情的排遣,心理的安慰,但因为这番幻想事实上是不可能之事,所以诗中一直蕴含着的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本诗情感真挚,格调苍凉,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全诗,思归念弟之情与诗人奔走宦路之苦的反复咏叹,更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因此,尽管在中国诗歌中怀人之作不可胜数,但这首念弟诗仍然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guó)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yuè)¹立于西阿,公惧而走²。神曰:“无走!帝命曰:‘使³晋袭于尔门’。”公拜稽(qǐ)首,觉,召史嚚(yín)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rù)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译文:虢国公梦见在宗庙里,有一位神人,脸上长着白毛还有老虎一样的爪,拿着钺站在西边的屋角,虢国公吓得要直接逃跑。神人说:“不要虎!天帝有令:‘让晋国袭击你的国家’。”虢国公下拜磕头后,就从梦中醒了过来,召来史嚚占问这个梦的吉凶。史嚚回答说:“如果如君主你所叙述的,那么这个神就是西方之神蓐收了。他是天上主管刑杀的神,上天命令的事情都是由它完成的。”虢国公下令把史嚚囚禁起来,并且要国人祝贺他做了个好梦。过了六年,虢国就灭亡了。
注释:¹钺:钺古代兵器。似斧而大,刃口呈弧形,长柄,金属制成,也有玉石做的。²走:跑。³使:派遣。⁴蓐收:又名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少昊之子及其辅佐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